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3课 宋明理学 .doc
-
资源ID:2685545
资源大小:243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3课 宋明理学 .doc
第3课宋明理学12016绵阳期末东汉末年,名教虚伪,玄学兴起。玄学家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在理学兴起前,许多士大夫醉心于此。魏晋玄学出现的背景是()A儒家学说一度失去正统地位B九品中正制重视德行才能C老庄学说的思辨性受到重视D门阀政治受到了冲击挑战答案C解析儒家学说自汉武帝以来一直未失去过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高低,故B项错误;题干中“玄学家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说明老庄学说符合当时士人的精神追求,故C项正确;魏晋时期门阀政治正是鼎盛时期,故D项错误。2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一时代之学术”的是()A汉代学者B唐代学者C宋代学者D明清学者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可知,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进一步发展成为宋明理学,故选C项。3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三纲五常B以法治国C万物本原D抗衡佛教答案C解析“三纲五常”在西汉董仲舒时已提出,董仲舒吸收了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故A、B两项可排除。D项说法明显错误。宋代理学从万物本原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C项正确。4. 下图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A救国治国之术B“天理”C“知行合一”D“民贵君轻”答案B解析“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C、D两项排除。二程的主要思想是“天理”,故选B项。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朱熹的“理气论”D王阳明的“心学”答案D解析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万物的本原在于自己的心,这反映了“心学”的理论观点。62017扬州期末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载:“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这一主张()A完全否定内心自省的认知途径B强调以实践促进良知的发展C片面强调用良知指导实践D强调实践是实现良知的唯一途径答案B解析由材料“若只好静,遇事便乱”可知,王阳明反对的是单凭内心自省的认知途径,但并非完全否定内心自省,故A项错误;由材料“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分析得知,王阳明强调以实践促进良知的发展,故B项正确;王阳明强调“在事上磨炼做功夫”,意在突出实践的作用,故C项错误;王阳明虽强调“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但未否定其他认知途径,故D项错误。72016湖州期末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该思想家可能是()A朱熹B陆九渊C王阳明D李贽答案C解析从“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可知反映出该思想家主张人们应事要亲躬。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强调通过研究万物认识理,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陆九渊主张心是万物的本原,强调内心反省,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炼,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李贽强调个性解放及自由,故D项错误。82017北大附中月考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这种思想在客观上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A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B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C巩固了封建专制制度D使儒学形成了新的时代特色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封建伦理道德,朱熹对其进行宣扬,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故A项正确。B、C两项不是客观作用;“三纲五常”是对前代儒学的继承,并不是新的发展,D项错误。 9“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合乎道理的就是“天理”,人过多的欲望就是“人欲”。也就是说,人的正常的生产生活是合理的,是“天理”,但是要求华衣美服就是“人欲”了。据此可以看出朱熹()A一概否认人的欲望B“天理”和“人欲”此消彼长C认为人性是善的D肯定人的基本生活的欲望答案D解析由材料看出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对“人欲”的“灭”并不是一概否认,而是对基本生活的欲望持肯定态度,排除A项,选D项。B、C两项材料未涉及。102017深圳模拟宋儒通过对易经家人的阐发,搭建出一条理想的社会链条:女正家道正天下正。该观点()A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发挥作用B对女性的道德贞操要求更加严苛C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D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答案B解析宋儒强调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夫为妻纲,反对女性在政治中发挥作用,故A项错误;宋儒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道德贞操与材料中“女正”相符,故B项正确;夫为妻纲,与“家族内外秩序”不符,故C项错误;宋儒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是压制而非肯定女性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故D项错误。11“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下列与之最相符的观点是()A“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B“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C“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D“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存在,也不知道他们不存在”答案A解析注意题干和选项中“心”“同归”“本”“天地”这些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由“不在尔的心外”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心外无物,即心学。A项体现了心学,B项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C项反映了李贽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D项与心学无关。故答案为A项。122016昆明一中检测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的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的本原答案B解析由“丰富性与普遍性”可知理学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由“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可知,理学又具有一定的封闭性。A项不符合实际,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理学;C项太绝对化;D项与题意无关。故B项正确。132016宜宾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时期关羽形象 三国到隋唐 三国志中的关羽:东汉末年名将,勇武、重义,傲慢自大、刚愎自用。隋唐时期,并未得到统治者及文人士大夫的重视和颂扬,名气也不大。 宋元 统治者对关羽赐庙额、封王;关羽的祠庙在全国各地兴起;南宋文人对关羽忠义、英勇的形象特质进行了多方渲染;关羽故事在话本、戏曲杂剧中大量出现,刚勇、忠义、儒雅是关羽形象的主要特征;元明之际,罗贯中将关羽形象定格在三国演义小说中。 明清统治者先后加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在民间逐渐成为一个禳灾祈福之神,受到百姓的顶礼膜拜。 20世纪初1917年钱玄同在写给胡适的信中说道:“明清两代,社会上所景仰之古人,就是孔丘、关羽二位。不但愚夫愚妇信仰关老爷,即文人学士亦崇拜关夫子。此等谬见,今后及应扫荡无疑。” 摘编自郭素媛三国演义诠释史论、刘海燕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史论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关羽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示例)变化:从宋元到明清,关羽从文学形象变为宗教神灵。论述:两宋民族矛盾突出,关羽身上勇武、忠义的特质契合统治者的需要和当时反抗异族压迫的社会心理需求;儒学复兴,理学兴起,关羽身上的忠、义契合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受到极力推崇;市民文学的兴盛,完成了对关羽形象的重塑。 明清统治者对关羽大加封谥,渲染其“忠义”,以此训导民众,维护封建统治的秩序;关羽形象中的“义”契合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中凝聚众商、以诚取信的社会需求; 下层百姓基于其自身的某种现实需要和避祸得福的生活理想,推动了对关羽的信仰和崇拜。 综上所述,关羽崇拜及关羽形象的演变,是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变化的结果;寄寓了社会不同阶层的种种观念、向往和祈愿,承载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解析材料列举了从三国到20世纪初关羽形象的变化。答题时,首先任意选择两个相邻时段,分析关羽形象的变化,然后结合所学论述造成其形象变化的因素即可。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宋)智圆材料二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大学章句材料三王阳明:“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对儒学的发展有何影响?(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王阳明的什么观点?答案(1)现象:三教合一。影响: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2)观点:格物致知。目的:“穷理”,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事物的最终目标。(3)观点: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解析第(1)问,由“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儒有焉道有焉释有焉”可知为“三教合一”。对儒学发展的影响,据所学可知:儒学吸收了佛、道教义,形成理学。第(2)问据材料“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归纳。第(3)问据材料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