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课例分析.doc
“闪光的金子”袁 红这是教材中为数不多的一个现代的并且是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讲述了水电修理工徐虎在平凡的岗位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热心为附近居民排忧解难的动人事迹,赞颂了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这美好的行为大概是今天以自我为中心的且很有些自私自利的孩子们难以想象并无法理解的。可是,当社会给了孩子们有些错觉时,徐虎他们不也给了我们最鲜明的正能量吗?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兼未来社会主人公的引导者,我深知自己有义务把这美好的心灵故事烙在学生的脑海里、心脏中。教学时,我先教第一和第五自然段,“普通”与“闪光的金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展开教学。在教学第一件事情徐虎挂起三只“特约服务箱”时,我先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徐虎的热心肠,圈出来,并谈谈自己的体会。接着让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像,徐虎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风雨无阻,每天为人们排忧解难。通过反复朗读,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渐渐在学生心理打下了一些烙印。在教学第二件事情徐虎深夜为居民疏通管道时,我试着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圈画画,写写批注。孩子们读到“夜晚10点多钟”时,很多孩子都对徐虎说:“徐虎,天已经这么晚了,你已经累了一天了,明天再干吧!”当读到“抽水马桶里的污水正咕嘟咕嘟地往外冒”时,很多孩子都说:“抽水马桶里的污水多脏啊!真臭啊!你却为了他们不怕脏、不怕臭,你真了不起啊!”最后我让学生扮演这家人感谢徐虎,孩子们都说得不错,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在孩子们的心里了。“你觉得这样的人傻吗?我们的社会需要他们吗?那你长大了会成为徐虎这样的人吗?为什么?”课结束了。可是,我的问在鞭笞这些被徐虎打动的精孩子,我相信善的土壤会孕育出善的芽,开出善的花,长出善的树 桃花心木自强自立袁 红桃花心木这篇课文一直都是我最喜欢的那种文章,在淡淡的叙事中平实地告诉你一个真理。它借写种树来喻如何育人,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其实,我们教师何尝不是种树的人呢?在教育孩子长大的同时,也同步在教给她们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只是,现在的孩子够金贵,所以家长都舍不得孩子吃苦,恨不得给他们安排好所有。又哪里舍得断了他们的“水”,由他们自生自灭呢?但是,生活毕竟是现实的,孩子们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所以,怎样告诉孩子,你也许要“桃花心木”的能力呢?使他们有同样的觉悟呢? 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课文预习中的问题,把课文中写给树苗浇水的句子划下来,想想作者这样做是不是有道理?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学生能够体会到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种树人是为了模仿大自然的规律,培养桃花心木自己在地下找水源,求生存,这样才能长成百年大树。并由此想到“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再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迹,也可以从反面谈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学生通过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练更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会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产生切身的感受,才会真正感知“尊重”、“艰辛”、“珍惜”等情感,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以后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这节课我注重了让学生结合实际说体会,我发现虽然孩子的经历是有限的,但是一些几个别甚至是特殊的例子仍然给了他们很强的震撼,最起码我听到他们真心地说“我们也需要桃花心木的生活能力。” 从沉香救母体会羊羔跪乳袁 红 面对一个经典的神话故事,我在深思:这绝对不只是一篇简单的语文训练材料。怎样运用它对孩子进行好的思想品质教育呢?这样的心理暗示安放在何处呢?细思之后我是这样安排的。在学习到课文沉香救母2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沉香不畏艰难险阻,救母心切的顽强意志,我紧扣“不在乎”作为文眼,让学生细细地品读。沉香为了救出妈妈,他“一点都不在乎”什么?以这个为切入口,引领学生走入文本,重点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饥、捧、磨出一个个血泡、划下一道道血痕”这些字词加大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力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再通过交流进一步全面提升对文本的感悟。“沉香不在乎长途地爬山涉水。”“沉香不在乎一路上忍饥挨饿,餐风饮露。”“沉香不在乎脚上那么多的血泡,身上那么多的血痕。”“他也不在乎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危险。”学生在深情地读文之后,以心灵诠释着文本,再造着文本,并且从文本中获得了充分的情感体验,此时让积蓄情感得以升华,提炼深刻的内涵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于是,我把学生的这些情感凝聚成一个喷涌点:“小朋友,沉香当时还只不过15岁,面对这么多的困难,这么多的危险,老师想都不敢想,可是沉香不但一一克服了,而且还“一点都不在乎”,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又一次掀起了课堂的高潮,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面对孩子们喷薄而出的感受“他想妈妈!”“他太爱妈妈了,愿意做一切!”“他要救妈妈于苦难之中!” “可是,他的妈妈从未尽过母亲的责任啊?孩子们呆住了。我给了一个故事引导羊羔跪乳,孩子又一次开口了,这是生来就有的感情,就像妈妈对我们完全是无私的一样,人的天性就注定了互相关爱,特别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所以,我们要珍惜父母的爱,理解他们的爱,并学会回报他们的爱!孩子们重重地点头了,包括那个总是叛逆的“没心肝孩子”顾晓鹏。 小鹰学飞困难在进取中让路 袁 红在课题组的学习中,我得知从心理学看,任何一堂课,任何一位老师上课,都显现出一种自然的情境。师生处于这种片段状态的一系列情境中,或在较长的时间内,或在某一短暂的时刻,这种情境都会作用于师生双方的心理,影响师生实现教与学目的的行为和力量。这种自然情境可以是使主体对情境获得心理的满足而产生正诱发力,促进目的的实现。那么在教学小鹰学飞一课中,我努力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虚心好学、不断进取。尤其是那几个怕困难,学习有畏难情绪的小家伙:滕志轩、聂凡博、蒋榕宸在1、2自然段的学习中我引导孩子们思考:<1>.小鹰跟着老鹰飞到大树上面,小鹰会怎么样?又怎么说? <2>.小鹰说这句话时,心情怎样?(非常高兴、满足)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高兴”、“喊”、“已经”“啦”)<3>.指导联系实际:同学们,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当你做一件事时,开始不会,后来会了,你的心情怎样?小鹰现在的心情和你一样!接下来,我又领着他们思考: 小鹰跟着老鹰又飞到什么地方?(更高的天空) 从哪儿可以看出它飞得更高了?(大树看不见了,大山也变矮了) 小鹰怎么会飞这么高?(刻苦练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它练得很刻苦?请同学们用笔划出来。(鼓起劲、拼命、飞呀,飞呀、急促)“拼命”是什么意思?小结:经过老鹰的几次教育,小鹰不仅越飞越高,而且变得虚心了。启发思考:小鹰看到更高处还有鹰在盘旋时会想些什么?它又会怎样做呢?(继续往高飞。)当它飞到和那几只鹰一样高的天空时,它又会怎么想呢?(我要继续往高飞。)看来学习是没有尽头的,这就是学无止境,然而我们知道要飞得更高,必须怎样?(不断努力,才能攀登新的高峰。)“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永远前进,不断进取。这也正是这篇课文要告诉我们的一个深刻道理。我们应向小鹰学习什么?你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过什么困难?能把小鹰学飞的这种精神用于自己的学习中吗?也许滕志轩、聂凡博、蒋榕宸等人不会因一节课就有很多的改变,但,我会以学飞的小鹰不断地激励他们。 专心致志袁 红也许这是一个纷扰的时代,一个略显浮华的社会,所以静下心来真是很难,大人做不到沉静,孩子亦是难以安静地进入学习。粗心大意,马马虎虎,毫无耐心与专心可言。当我读到黑板跑了中的安培时,心理真是有着深深的感动的。那么地投入学习与钻研,是以有那么大的成就,为我们整个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反观我的小娃娃们,虽说他们还小,但是每每看到他们草草了事地写字,做题,急急忙忙地请教,不肯深思,怕学习中的繁复,怕难题占他们太多的游戏时间,所以我有些遗憾又有些着急。如何将专心这一美好的心理品质根植他们的心中?由于在备课前做了充分的查阅,对主人公安培的生平事例进行了有关阅读,当我在课堂上娓娓道来时,学生们听得很认真。为他的聪明才智而叹服,为他的不幸遭遇而悲戚,为他的伟大科学贡献而肃然起敬。有了这些感情基调作铺垫,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更高了,为走入文本,探索文本,走入科学家的世界奠定良好的感情基调。 接下来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侧重指导学生先读懂课文的内容,知道课文主要想告诉读者的意思,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比如在教学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时,简单介绍了安培,告诉我们安培生活在两百多年前,是发法国人,还是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家,还告诉我们他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联系课文后面讲到的故事,第一自然段重点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安培是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要把这个意思突出出来。于是,便引导学生找出读重音的词语:“著名、非常专心”等词,读出对安培的崇拜之情,榜样就这样诞生、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研读、分析这课时,我抓住了“专心”这个词语。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时刻围绕这个词语展开讲解。我让学生在第2自然段中,找出表现安培专心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到: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只顾没有听见什么,没有看见什么。与上文车辆、行人联系起来。接下来的课文中,无论是安培把弄错了黑板,还是情不自禁的话,还是最后的发现真相,都充分证明了安培的专心。指导学生想象他的动作、神态,理解聚精会神、换其他词语。让学生体会课文要告诉我们的内容,对安培产生敬佩的感情,同时也知道想要有所成功,必须向他一样,专心致志。天才出自于勤奋袁 红梅兰芳学艺 讲述了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勤学苦练、终于成功的故事,全文语言精炼生动、紧扣“勤学苦练”,将一个勤奋好学的梅兰芳展现在我们面前。由于学生对梅兰芳了解甚少,一度我们认为这课于我们的研究没什么影响。可是我们课题组在备课时却一致又认为不能放过他,谁叫他是咱中国大名鼎鼎的艺术大师,是国粹的传承翘楚。最根本的是,这样蜚声国内外的艺术大家最初竟然“不是这块料!”细想,我们中很多人在人生中可能不止一次被所谓的权威人士也下过这样的饿“诊断你吃不了这碗饭。”“你干不了这个!”所以我们常常放弃,不敢坚持自己的爱好、理想,有时还会在碰到困难时自我解围“大概我根本不是这块料,哎,还是早放弃吧,省的费时费力瞎折腾。”于是,就连我们的小孩子也会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我不行!好的教育契机不可错过。告诉孩子:勤奋努力,就会有成就梦想获得成功的机会。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的过程。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入生活情境,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本着这样一种理念,在教学中,老师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如,在理解“眼睛没有神儿”时,老师采取的是“观察、讨论”法,让学生互相观察眼睛,讨论“没神的眼睛”是什么样的?在学生的讨论中,老师再根据学生所说的零碎的观察结果中综合出什么是“眼睛没有神儿”。在理解“眼睛会说话”时,老师采取的是“猜一猜”的办法,出示四张京剧演员的图片,让学生看演员的眼神,猜一猜:从她们的眼神中你看出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猜测,看出了演员眼神中所表现的喜怒哀乐,从而也理解了“眼睛会说话”的含义。在全组老师研讨如何让学生理解“勤学苦练”这个重点词、难点词时,我们发现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这不就是对“勤学苦练”最好的具体说明吗?于是, 在理解“勤学苦练”这个词语的教学中我采用模拟生活情境和联想生活情境两种方式,化抽象为具象,取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在了解了梅兰芳“勤学苦练”眼神之后,我紧接着问学生:“要成为著名的京剧大师,仅仅练好了眼神就行了吗?”学生凭着自己对京剧的了解,说出:要成为京剧大师还要练好身段、唱腔、动作等等。从而,对“勤学苦练”有了更深的认识,绝不是自己平时学习中的所付出的那一点点。最后,我们给孩子看了录像资料,了解了梅兰芳的成就,孩子们一致认为“勤于付出终将有所回报,梦想需要我们付出足够的拼搏!”朋友的含义袁 红童话故事青蛙看海讲了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故事。课文说明了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在青蛙实现愿望的过程中,有两个人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是苍鹰,他给青蛙指出了看海的方法,二是松鼠,他引导青蛙一步步登上山顶,最终使青蛙实现了看海的愿望。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谈谈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很多学生表示要学习不怕困难的小青蛙,也有人说喜欢苍鹰,因为他指给青蛙以方向,但更多的学生表示喜欢乐于助人的松鼠,纷纷表示青蛙能遇上松鼠这样的朋友实在是太幸福啦!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们的学生需要的是松鼠式的师友!那松鼠式的朋友到底有何魅力,能赢得学生如此的青睐呢?他们自己能够成为别人松鼠式的朋友嘛?这会是我们培养健康心理课题组的有价值的一课。在青蛙实现愿望的过程中,苍鹰与松鼠都给予了他帮助,但苍鹰给予的仅仅是指点:“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而当青蛙对登山表示为难时,苍鹰没有继续给予切实可行的办法与帮助,只是说:“不登上山顶,怎么能看到大海呢?”说完就展翅飞走了。他的话不仅没有给青蛙带来了希望,反而使青蛙陷入更大的失望之中。但松鼠并没有像苍鹰那么拍拍翅膀就飞走,而是启发诱导青蛙“你想看大海吗?”“这石阶你能跳上去吗?”当青蛙跳上一级石阶,他又激励青蛙“好,一定能看到大海!”松鼠亲切的笑容、热情的鼓励成功地唤起了青蛙的信心,成为青蛙登山的动力,使得青蛙信心倍增,不由自主地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尽管后面还有疲劳、饥渴、甚至危险在等着他,但一路上由于有松鼠的鼓励和支持,最终,青蛙在不知不觉中跳完所有石阶,到达了山顶,看到了大海,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 在教学中我问孩子们,松鼠和苍鹰如果都是青蛙的朋友,那他们有什么不同?好多学生说喜欢松鼠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松鼠很有爱心,当青蛙遇到困难时,他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当青蛙遇到困难而一筹莫展的时候,松鼠没有和苍鹰一样置之不理,而是将这座难以攀登的高山分解成许多级可以征服的台阶。降低了登山的难度,并带着青蛙一级一级地往上跳,最终登上了山顶,看到了大海。 你渴望拥有这样的真朋友吗?你会是别人这样的朋友吗?给朋友需要的关心和实在的支持,生活中你做过什么类似的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似乎都对自己的朋友有些小意见。然而,当我问起自己是否是别人的良师益友时,他们面对松鼠惭愧了。是啊,友谊需要珍惜,也许要回报付出的啊,以己度人才看的更清晰呢!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如同一只只登山看海的青蛙,有愿望、有理想,然而有时能力有限,毅力有限,在遇到困难时,我们会像青蛙一样彷徨、失望,就让我们一起来做彼此松鼠式的朋友吧,把我们的关心和爱护、引导和帮助、鼓励和支持带给别人,也带给自己 。宰相肚里能撑船 袁 红有一尊人人喜欢的佛叫弥乐佛。弥乐佛最大的特征是什么呢?一个是肚子大,还有一个就是永远都这么乐呵呵的,他笑什么呢?这么大肚子装的是什么啊? 答案都是宽容。可惜的是世人都仰慕佛的宽容,自己做起来却总爱计较得失放不开,就连小孩子也是喜欢严以待人,爱斤斤计较别人。 负荆请罪是一个历史小话剧,是一个两幕剧。第一幕讲述了蔺相如的门客不满蔺相如在廉颇面前表现的懦弱,蔺相如解释了自己不与廉颇计较的原因。第二幕讲的是廉颇明白蔺相如的良苦用心,背着荆条去蔺府登门谢罪的事。 一个大公无私,宽容待人;一个知错就改,谦虚耿直。老祖先的美德令人钦佩,他俩实在是我们的好典范。 在整个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并分组讨论以下三部分内容: 一、请罪背景:“负荆请罪”这则故事是有缘由的,廉颇为什么会和蔺相如闹不和呢?这事起于蔺相如的地位。原本是一官员家门客的蔺相如,凭着他的足智多谋、不畏强暴为赵国屡立奇功,深得赵王的器重,一步步高升,最后做了职位比廉颇还大的上卿。 二、请罪原因:廉颇为何请罪,他有什么罪?这需要我们从第一幕话剧中寻找答案。从第一幕中,了解廉颇的请罪原因。第一幕廉颇并没有出现,而是蔺相如和他的门客的一番对话。地点是蔺府。为了更好地把握请罪原因,可在课前让学生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故事。 三、请罪过程:廉颇“负荆请罪”是剧本第二幕内容,学生通过学习,领悟请罪情节,特别对廉颇当时的表现作了仔细揣摩:廉颇从原先的傲慢转为真诚道歉,每一个动作、荆条的背负、说话的表情以及头微低侧,满脸愧疚的神态都把握到位。从而让学生感受廉颇有错就改的大度,体现大将军的肚量。 学习了故事,我和孩子们一起琢磨、领悟:从这则故事里面,你体会到宽容是什么?宽容使人们学会对他人给予信任,这种信任。(古往今来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有着恢宏的气度,因为只有为人宽容,才能接受和倾听别人的意见,也只有宽容的人才能够交到更多的朋友,在困难时得到帮助,因此才能成就事业) 对他人的缺点、过失不予追究;对他人的误解泰然处之,通情达理;不强求对方理解自己,而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诚交心,学会忍让。这些都是宽容的表现,那这样的宽容有什么作用呢?(使得不同个性,心态的人能够在一起和平共处)如果我们在处世时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动不动就与人大动肝火,还怎么与人和谐共处,更别提合作了。所以,由此可见,宽容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它是一种气度,一种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也是一种智慧,看透了社会人生后获得了这种从容与自信,一种境界。 孩子,我们生活在爱中袁 红 作为大人的我们在岁月的历练中明白:爱不一定是多么轰轰烈烈的壮举来体现的。也许就在平时的一句提醒、呵护甚至是责罚,比如,我们老师对学生的爱恐怕就会表现如此。然而,孩子大多会记住你的拥抱,赞赏、爱抚,以为那才是爱。优越的生活似乎让我们包括孩子们麻痹了感受爱的心灵,感知爱的能力也有些迟钝,我们课题组的任务之一就是复苏这种爱的能力。有时我们组里的同事会尴尬地担心:学生们知道我们的爱吗?在他们心中老师是否只是令他们敬畏的而非亲爱的?可是我们的确是如父母一般爱着他们呢,甚至可以为他们付出所有,课题组的老师们试图让谭千秋老师代我们表达这一深厚的爱,并让孩子们有所感触,懂得这深沉的爱。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的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看了地震发生后惨不忍睹的一个个场面。这一情景的再现,又把我和同学们带回了去年的那次地震,我们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看着同学们一声不吭,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我知道这样的情感导入对课文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在学习课文时,我重在让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的动作、语言和地震后人们的话语,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我着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阅读感悟,听着他们激动的、深情的读书声,我知道他们被谭老师的精神感动了。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又让学生读了几首小诗,是教育时报记者刘肖为地震遇难老师谭千秋而歌的,这几首诗分别以谭千秋老师的学生、妻子、女儿、母亲以及歌者的角度去写的,我让学生在配乐声中去朗读,读着读着,我分明看到了学生感动的泪水,听到了哽咽的声音,我知道他们心中对谭老师的感动得到了升华。课结束前,我又补充了抗震救灾中其他老师的感人事迹,他们那感人的最后的姿势让学生震惊了,他们感动极了。我也感动极了,为那些英雄老师而感动,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感动,我淡淡地对学生说:“如果事情发生在老师和你们的身上,我也会这么做的。” 我以为孩子们会怀疑地看我,可是,我惭愧地看到他们坚定地点头相信我。那个最喜欢和我“对着干”的傅玖志居然站起来说:“袁老师,我其实也知道你对我好。因为你从不告我的状,总是轻轻地拍我的手。一点也不疼。”我们说实话,要么是我们低估了孩子的爱的感知能力,要不就是谭千秋老师的力量太强大了,给了孩子们极大的额感染,总之这节课,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们都有满心的收获得喜悦。下课了,同学们都静静地坐在座位上,我知道他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感动着,我们亦感动着,为了这美好的爱。由鞋匠的儿子看人格的魅力 袁红鞋匠的儿子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通过两个具体的事例,在事例中抓住了对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让人物的人格魅力展示在我们的面前。抓住一个特定的场面,写了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卑微,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持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以精彩的演讲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爱戴。我们选这一课是因为想让孩子们懂得:人的身份看似有三六九等,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分高低贵贱,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理由轻视别人或者被别人轻视,自尊自爱,努力以自己的魅力赢得别人的尊重,我可以做到,当然,我们首先得学会尊重别人。课上我们紧扣课后思考题: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在设计时就抓住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展开教学。以参议员心态变化作为切入点,以此为辅线,全面铺开,展开教学,然后抓住林肯说的三段话为主线,重点理解,逐步提升,让学生体会出林肯的伟大人格魅力。虽然林肯没有成为伟大的鞋匠,但成为伟大的总统,他被认为最伟大的特质正是他永远不忘自己是鞋匠的儿子,并引以为荣。如何通过林肯的演讲去感受他伟大的人格魅力成了本文的重点。如何以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对他态度的变化反衬出林肯高大的人物形象则是难点。教学中,我是这样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一、抓住矛盾冲突,切入课文。我从课题着手,初步感知林肯生平后,鞋匠的儿子怎么会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呢?这就是课文最大的矛盾冲突,课文也是围绕这一冲突而展开的,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课文。在教学第一个事例时请同学们快速默读,思考林肯在演讲前,演讲中,演讲后参议员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戏剧性的变化呢?从而导出由“尴尬羞辱嘲笑静默赞叹”这一态度变化的线索,我把它归纳成“尴尬羞辱赞叹”,达到举重若轻、以简驭繁的效果。然后置疑,林肯在演讲中究竟说了什么,具有这样神奇的魔力,一下子改变了参议员的态度,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激起学生探究人物的兴趣。在感悟第一处演讲词后让学生揣摩参议员的内心,林肯普普通通的话语耐人寻味,每一字每一句都深深地敲击在每个参议员的心上,此时他们会感到内疚不安,此时他们会感到羞愧难当,此时他们会感到无地自容。从第一层面上使林肯宽容大度,富有爱心,充满智慧,谦逊朴实,提倡平等的人物形象逐步清晰起来。接着,通过体会第二第三处演讲如何感动了参议员,感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话语,从第二层面使林肯的人物形象高大起来丰厚起来。最后再通过三处演讲词的品读,让学生在参议员经久不息的赞叹声中领悟林肯的演讲所具有的神奇的魔力不仅仅体现了他语言的魅力,更展现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人格魅力使参议员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第三层面上使林肯的光辉形象在每个人心中树立起来。“人的出身不能区别出人的高贵与低贱,只有人的内在的品格才是鉴别人之高贵和低贱的唯一尺码。”林肯身上有着怎样的做人的艺术?孩子们侃侃而谈:宽宏大度、谦逊、勤劳俭朴,人人平等学生学完全文,对课题以“鞋匠的儿子”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更深入地体会了林肯伟大的人格魅力,受到思想的启迪。这难道不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吗?不劳而获要不得 袁红狐狸和乌鸦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嘴里的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故事简短有趣,通过三次对话,形象地表现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倡导“文道结合”,对本则寓言故事,传统的解读一直就是“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这是站在乌鸦的立场上来讲的。而我们都知道,有时候,一则故事也不仅仅蕴含一个道理。 在教学中,我说:“我认为狐狸挺聪明的”,在这里,我一点没有要为狐狸“申冤平反”的意思,而是欲擒故纵,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得出这则寓言故事中蕴含的另一道理: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食物,而不是去欺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让别人受到伤害,也是不可取的。这个道理隐含在课文这中,我挖掘了教材中的空白点,把它寓于教学之中,于无形之中渗透了健康的心理教育。 另外,当我把这个看法说出来的时候,也有几个同学举手表示赞同,说明我的看法代表了一部分孩子的看法,这又涉及到另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新课标提倡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但“个性化阅读”也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不能背离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很多的是非观念并不是很明晰,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狐狸为了这块肉,的确是想尽了办法,动足了脑筋,抓住了乌鸦爱听奉承话的特点,想出了这么一个好办法吃到了这快肉。但老师要让孩子明白:这样一来,乌鸦受到了伤害,她的孩子受到了伤害,狐狸为了自己却伤害了别人,这也是不对的,这种“聪明”不可取,不能学习。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培养,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教育的殿堂。我们的课题研究不就是要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因素,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使教学演变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我真的不是最弱小的 袁红 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却阐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渗透了培养自信自强人格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考虑要领着学生注重体验,自读自悟。例如:对于写野蔷薇的句子,我通过引导,激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读出雨前、雨后蔷薇不同的景象,让生自然生发对滂沱大雨冲击后的野蔷薇的同情心。由此过渡到对萨沙问话的深刻蕴涵的揣摩,这样让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体现了注重情感体验的阅读教学要求。另外,我教学时能注重联系生活,促进迁移。这样有效地促进了 学生人格的升华和情感的健康成长。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引导孩子们理解萨沙一家对萨沙的爱就是他们对弱小者的爱。然后理解妈妈对弱小的定义,接着再对萨沙保护蔷薇花这一举动上体会萨沙的心理不甘于弱小、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事物。 我以“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作为中心提纲挈领,并发散思维,问学生“妈妈说的是人,而萨沙保护的是花。这是为什么?”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积极作答,有的说萨沙认为“花”比自己更弱小;有的说花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它们也需要保护;有的还说,萨沙要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瞧,一个问题的设置,孩子们的回答都找到了“点”,这比教师直接讲解要有效地多。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孩子们把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换一种说法:我是学生各抒己见,我是坚强的,我是保护弱小的人,我是有爱心的,我是自信的,我是勇敢的都表达了出来。用这种方法一举两得地概括出了萨沙的性格特点,理解得很到位,我认为也在这样的环节里,使得孩子们对自己也有了新的畅想,树立自信,更好地认识了自己。这篇文章是一篇充满了浓郁人文氛围的课文,清新优美的文字,展示了萨沙一家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行为,尽管课文说的是一件生活小事,却阐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渗透了培养自信自强人格的思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以此课为例,多下功夫研究教材,渗透新理念、新方法的教学,努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好效果。 翻越远方的大山的教学启示袁红课文选自刘翔自传我是刘翔,以第一人称口吻记录了刘翔从“不敢有朝一日能亲眼看到约翰逊”到战胜约翰逊的经过。刘翔是家喻户晓的名人,学生本身对他就有兴趣,这篇课文叙事性也强,对孩子本身就有吸引力。但是在关注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针对我们课题的研究,我们在思考通过学习,究竟能看到一个怎样的刘翔?学生要感悟一种怎样的精神?我提炼的结果是:勇于挑战、执着追求、不断超越。“勇于挑战”是前提,而且是跟高手挑战,其实就是给自己制定一个较高的奋斗目标;“执着追求”是关键,有了目标还必须要由付出,在前进途中一定少不了艰辛与困难,只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才可以不断向目标迈进;“不断超越”也很重要,如果翻阅一座大山就停下攀登的脚步,那将如逆水行舟,阿兰?约翰逊只是刘翔运动生涯中要翻越的无数“大山”中的一座,只有不断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不断挑战、超越自我,才能有继续前进的可能。细读课文,两条线索十分清晰。第一条是时间线索,第二条是心理线索。时间线索书中有明确的表述:“很早”“刚练跨栏那会儿”“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5月8日”,这条线学生寻找起来非常简单。我们重抓了第二条,但第二条线是需要老师引导的:很早知道对方的大名、刚练跨栏时觉得到山脚下都遥不可及、后来在遗憾中一步步接近、站在大山脚下、最终翻阅远方的大山。我在黑板上画一座大山,让学生根据刘翔梦想一步步的实现,让学生填出刘翔离大山越来越近,直至登山的位置。孩子门内被我们中国的年轻的奥运冠军折服了。他们纷纷表示:成功需要汗水,人生需要拼搏! 最初我想,这个自传入选教材一定跟他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有关,后来看到学生的有感而发就得到了印证。看来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很重要,并且能够依托教材实现,关键是我们一定要善用教材。 成绩说明的是过去袁 红蜗牛的奖杯这篇课文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奖杯变成了坚硬的外壳,丧失了飞行的能力,只能在地上慢慢爬行的故事。教学中,笔者试图通过品读指导,读好故事,使学生能够自我感悟出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实现“浅入深出”的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理想。纵观整篇文章,结构上有蜗牛夺得奖杯前高强的飞行本领和夺得奖杯后把奖杯变成包袱,变成负担,以致翅膀退化,在地上爬行,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学中让学生借助读物中的图画进行阅读。文中的两幅插图生动、形象。第一幅插图描绘了蜗牛“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和“在飞行比赛中遥遥领先”的情景;第二幅插图描绘了背着坚硬的外壳在地上慢慢爬行的两只蜗牛。前后两幅插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品读课文时,结合第一幅插图,让学生看着“有力的大翅膀”,想象有了翅膀后想飞哪就飞哪的自如,读出“很久很久以前”蜗牛身体轻巧、飞行自如的形象。第二幅插图无疑是深化学生学习感悟的好帮手。教学时,抓住“得意洋洋”、 “成天”、“唯恐”、“生怕”等词语带领学生展开朗读,体会蜗牛在获得冠军奖杯后骄傲自大,炫耀自己、不思进取的神情和把奖杯,这么一次的成绩、荣誉看得很重的心态。以至于“天长日久,一对翅膀退化了,沉重的奖杯变成了坚硬的外壳”,最后“蜗牛只能勉强地从硬壳里伸出头来,在地上慢慢地爬行。”和第一幅图比较,挖掘第二幅插图蕴藏的生趣,进行对话训练,展现出学生个性的理解与感触,从而加深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另外,运用声情并茂的情境创设加深感悟。蜗牛在飞行比赛中“遥遥领先”、“甩下”所有的对手时,在对话创设的情境中想象,学生们入情入境了,自然能充分地感受到“很久很久以前”蜗牛飞行本领的高强。再朗读这句话时,教材中的文字变为学生生动的语言,变为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感悟,学习兴趣也就随之增强了。蜗牛获得冠军奖杯后“得意洋洋”的做法,语言、对话、图片的共同气氛营造下,理解寓意,突破难点就会顺理成章。同时,“很大很重”的双层涵义,也需要气氛营造下的品读中感悟。第四自然段面对奖杯蜗牛不思进取、自满自足的后果,因为创设了氛围,渲染了气氛,让学生真切地领悟词语“天长日久”“退化”的意思,并在悔恨、后悔的心情中,通过“粘在”、“退化”、“变成”、“只能”、“勉强”、“慢慢”、“爬行”等词语的品读,深化对课文寓意的理解。“有效教学,对教师来说,意味着精神享受,意味着尊严的获得与提升,意味着生命价值的实现。而对学生来说,意味着智力的愉悦、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升华。”站在这样理念之上,结合课题的落实,通观本节课的阅读课堂教学,依托文本和课标,注重课文结构的特点,进行点击心理,对比品读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 天生我才必有用 袁红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小骆驼因为受到小红马的嘲笑而感到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眼毛的用处,从而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文章富有情趣,寓动物常识于情节生动的童话故事中,是一篇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好教材。教学中,我始终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抓住了小骆驼的一个心理变化,从委屈变成了自豪这个思路进行讲课。教学设计中改变了遵循教材内容本身顺序的讲读方法,从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出发,本着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组织教学。我没有急于解决本文的教学重点: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而是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质疑,小骆驼开始为什么会委屈?后来又为什么变得自豪了?坚持紧扣课题,不断深化主旨。在课堂教学总结升华部分,对“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句关键性的话做到了环环紧扣,如认识了驼峰、脚掌、眼毛的作用时,不断反复地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这句话,使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一步步地深入,使课文主旨的揭示有了一个不断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中老师通过有趣、温暖、充满幻想的语言叙述了沙漠之旅,使孩子和小骆驼一起明白了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中的特殊用处,由自卑转为自豪。而后,引导写话:小骆驼明白了什么?你想对它说什么?你为自己的哪些方面自豪呢? 以此关注孩子的心灵健康发展,给他们正确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