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归去来兮辞》.doc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陶渊明及其影响。2.了解关于辞这种体裁的常识,诵读要点;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特殊文言句式。3.根据辞的节拍特点,找出韵脚,理清层次,概括内容。4.体味诗人归隐的无限欣喜之情以及背后的无奈,感悟其隐士情怀。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反复朗读,认真体会诗人归隐的复杂感情。2.通过讨论,结合淘渊明其人其文,引导学生讨论辞官归隐的价值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陶渊明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2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培养学生保持独立人格的品质教学重点:加强朗诵,教师点拨,理解文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朗诵中根据辞的节拍特点,找出韵脚,理清层次,概括内容。教学难点:通过深入的讨论,领会诗人的追求、志向和人生境界。教学方法朗读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课时安排:6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 “这次是我真的决定离开,离开那些许久不变的悲哀,想让你忘却愁绪,忘记关怀,放开这纷纷扰扰自由自在”这是神雕侠侣的片尾主题曲归去来,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杨过和小龙女厌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风血雨,甘愿淡漠人世繁华,抛开人世的纷纷扰扰,退隐山林,寻一个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小说如此,生活也如此,1600年前,我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看透黑暗官场,不满于污浊的世俗社会,毅然拂袖归隐,躬耕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29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下级官职,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41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二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却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终年63岁。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并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三、背景展示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少年时代便怀有兼济天下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实现的。陶渊明直到29岁的“高龄”才出仕。到39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自给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淡泊。41岁(405)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0多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 并序,以明心志。四、文化常识1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的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2辞“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不同之处在于: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3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土地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4公爵名,五等之首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如:宋襄公之“公”是爵名,晋文侯之“侯”也是爵名。5诸侯称国君,也可称爵名;爵位为侯爵、伯爵的诸侯在封国内也可以通称“公”。如:齐桓公之“公”并非爵位,而是诸侯在封国内的通称。齐公即齐侯。6王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春秋时周衰,楚、吴、越等诸侯国的国君也开始僭号称“王”;战国时各诸侯国的国君普遍称“王”。7仲秋古人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表示,“孟”是第一,“仲”是第二。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汉魏六朝,文风绮靡,陶渊明的出现无异于在花团锦簇中伸出一枝青枝绿叶,又好像在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贵妇人中走来一位不加修饰的清纯少女。返璞归真,崇尚自然,这既是陶渊明生活的准则,也是他创作的准则。接下来我们来进一步解读归去来兮辞。二、自译课文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译课文,碰到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学生之间互相讨论。2.教师总结归纳。三、当堂检测(一)词语理解1通假字(1)乃瞻衡宇:通“横”,横木(2)景翳翳以将入:通“影”,日光(3)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为什么2一词多义(1)为(2)就(3)犹(4)引(5)策(6)行3古今异义(1)于时风波未静古义:战乱。今义:风浪,多比喻纠纷或乱子。(2)将有事于西畴古义:有农事。今义:泛指有事情。(3)既窈窕以寻壑古义:深远曲折的样子。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4)策扶老以流憩古义:拐杖。今义:搀扶老人。(5)或命巾车古义:有时。今义:或许,或者。(6)曷不委心任去留古义:生死。今义:离去或留下。4虚词归纳(1)以(2)而(3)之(二)词类活用1眄庭柯以怡颜:使动用法,使愉快2审容膝之易安:使动用法,使安乐3乐琴书以消忧:意动用法,以为乐4悦亲戚之情话:意动用法,以为悦5园日涉以成趣:名词作状语,在园中,每天6时矫首而遐观:名词作状语,常常7乐琴书以消忧:名词作动词,弹琴,读书8或棹孤舟:名词作动词,用桨划9携幼入室:形容词作名词,儿童、小孩(三)特殊句式1遂见用于小邑:被动句,“见”表被动2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为”表被动3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句,省略介词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之何”5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6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短语后置,“于武昌丧”7农人告余以春及:介宾短语后置,“以春及告余”(四)语句翻译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译文:_答案归田吧!归田吧!田园就要荒芜,为什么还不回去?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译文:_答案(我)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译文:_答案云气自然而然地冒出山头,鸟飞累了也知道回还。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译文:_答案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四、小结作业古人读书莫不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陶渊明却一心一意向往田园,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课下思考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第三课时一、新课导入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人之祖”的陶渊明也曾在出仕与入仕之间徘徊不定,虽然曾一度为了生计逼迫自己,但终发出“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的呼声,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隐呢?二、题解归去来兮辞是回去吧的意思,归是回去,来是助词无义,兮是语气助词,辞是一种文体。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屈原写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到了西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而辞仍是诗,重在抒情。三、诵读课文1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2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属“辞”体,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按三拍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在每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3.出示生字词惆怅chóu chàng:失意状。 飏yán:舟慢行状。 熹x微:微明,天未大亮。 眄min:斜视,本文指随意看。 矫jio首:抬头。 岫xiù:山洞。 翳翳yì:阴暗的样子。 盘桓huán:徘徊不去。 棹zhào:船桨,本文指划船。窈窕yotio:幽深曲折的样子。 皋o:高敞之地。 4.学生自由诵读。四、初读感知本文在序和第一段中都对诗人辞官归隐的原因作了交代,其归隐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结合全文看,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另外三点才是根本原因。在迫于生计步入仕途后,陶渊明发现出仕既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折腰事人、同流合污又违背了自己的本性,这种违背本性导致的心力交瘁远比忍冻受饿更让人难以忍受;仕于污浊的官场使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而自己“质性自然”又不想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就只能选择归隐躬耕之路,于是借着“程氏妹丧”之机,弃官归田。五、课堂互动男生齐读第一段A朗读指导:第一二句以反问的语气表示归田之志的诀绝。朗读时用升调“胡不归”重读。“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种悔悟和庆幸溢于言外。 “悟、知、远、觉”应重读。B思考:第一段写弃官归田的原因和弃官归田时的场景。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小组探讨) 明确:快乐、急切六、小结作业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以及归家路上的轻松愉悦和急切的心情,那么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的快乐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作业:背诵第一自然段,预习二三自然段。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课文序言和第一自然段,大家复习一下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主要有几点?(四点)哪些是归隐的根本原因?(三点)二、研读课文(一)齐读二、三段A朗读指导: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该读得“气满声高”。B思考:中间部分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归田的生活乐趣?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中间部分作者极力描写归田的生活乐趣,大致分为四个方面: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在第2段写到初见家门之时,“载欣载奔”,一派狂喜之态。家人等候迎接作者的归来。尔后举家欢庆,其乐融融。从“引壶觞以自酌”到“审容滕之易安”几句,写饮酒自娱之乐与傲然白得之情。随后作者将笔锋从写居室转到了写庭园,甚至到高处、远处等目光所及之处,精心选取了园日涉、策杖流憩、抚孤松、出岫之云、知还之鸟等几个画面,再加上前面的引觞自酌、倚窗寄做等生活场景,创造出一个安乐闲适的意境,表面写景,实则抒怀,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无尽乐趣及作者的孤傲坚贞之志。第3段中作者听亲人说知心话,以琴书为伴,乐以忘忧。接着在农事闲暇之余乘兴出游,从出游方式到途中所见之景,作者都娓娓道来,春意盎然,诗意盎然,趣意也盎然。作者触景抒怀,万物的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却让他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倏忽 即逝,也流露出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感情基调仍是明快愉悦和乐观的。(二)女生齐读第四段1.在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作者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四段又有何表现呢?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为何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为何不伸张心志,为何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为生死而惴惴不安呢?2.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明确:是。“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从正反两方面,通过想象,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冈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3.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夷”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全篇进行探讨。明确:作者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之句收束全文,乐天安命,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这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这样的思想是有些消极,在历史上也曾引起很多落德文人的共鸣,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评价简单化、绝对化,而是要进行深入的理解,联系陶渊明的经历和志向、是可以理解这种态度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本不愿出仕,也不适合为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无法将自已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职归田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授身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也正是他执着追求自已理想的一个表现。“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直率地表达出来,不加任何矫饰,是作者历经人生曲折之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饱含着作者从官场退出后的沉痛反思和过来人的切身感悟及深刻体验。三、延伸探究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归隐田园的道路?(小组探讨)明确:.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既不愿卖身求荣,又不愿服食求仙,顺乎自然、乘化而归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作者显然是经过大彻大悟之后才作此决定的。四、小结作业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家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作业:背诵全文第五课时一、新课导入:提问背诵1.齐背2.指名背诵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陶渊明集,其中包括诗、文辞、赋,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殇斛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思想来源】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有一次,郡里的督邮到彭泽检查公务。郡里派人送信给陶渊明,要求他做好迎接准备,也就是备好礼品,备好美食佳肴,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来迎接。 陶渊明气得将信撕得粉碎。他大声说:“我决不为小小县令五斗米的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那些家伙献殷勤!”说完,脱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就辞官回家了。 分析:没有高尚的品德和气节就无法做出这样的举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世代相传,这正是人们对高尚品德和气节的追求与向往。【桃花源记】陶渊明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陶渊明·酒·菊】酒是陶渊明精神的寄托;内心情感的倾诉;韬晦免祸的手段。菊是陶渊明人格的化身;高尚气节的象征;理想境界的追求。陶渊明对酒的依恋,对菊的欣赏展露的是他一生的精神状态及他在文学上的信仰。当然,酒之外,陶渊明独爱菊,当诗意的中国文人把精神人格赋予给万物之后,菊便成了隐士们的最爱,成就了他们对高洁人格的想象。在菊与酒之间,陶渊明纵情的挥洒着他的人生,驰骋着他的才情,在滚滚红尘之外,为我们留下了一方云淡风清的天地,为世界留下了一处精神上的世外桃源。三、重要作品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讨论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明确:淡泊明志 闲适自在 ;固穷守节 厌恶官场 ; 躬耕田园 诗酒琴书 四、陶渊明代表名句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2)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4)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5)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6)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9)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细流。五、介绍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成功的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境界发现日常生活也是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开创了田园诗的新题材“不为五斗米折腰”崇高人生境界,为后代士大夫提供了精神家园六、人物评价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钟嵘诗品: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颜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赏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李白九日登山: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欧阳修: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王安石(陈正敏遯斋闲览载):(王安石)言其(渊明)诗有奇绝不可及之语,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由诗人以来无此句也。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人而已。第六课时鼓不敲不响,理不辨不明,关于陶渊明的归隐,历代人都有不同的看法。1.有人说陶渊明的归隐是回归天性,遵从内心的表现。也有人说陶渊明弃官而去选择归隐田园的行为是一种不负责任甚至是一种胆小怕事的表现,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小短文说说你的看法。2.距离陶渊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了,你认为他辞官归隐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请大家分两个小组展开辩论。论题: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正方:辞官归隐,不忘初心反方:辞官归隐,消极避世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