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doc
浅论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李杏摘要: “奥尔夫教学法”是由德国现代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建的,它的形成和发展已有60余年的历史,这是一种先进而独特的、更适合儿童的音乐教学法,它赋予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经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以音乐为主线,将语言、动作、舞蹈、表演、美术等诸多元素进行综合运用,重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自信心、专注性、合作精神、反应能力及全人格发展,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二者相得益彰。反思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仍长期使用着以歌唱、教学乐理知识为主体的陈旧模式,忽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忽视学生在音乐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为此,我尝试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改进小学音乐课堂,对现有的音乐课堂进行处理。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奥尔夫;教学法音乐课本是一门富有艺术性的且气氛活跃的课程,可是,目前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和国外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存在不少改进的余地。音乐课在人们的意识里,依然是可设可不设、无关紧要的课程,绝大多数学校的老师仍然使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即“单一的歌唱教学模式”,了解并运用先进教学法的更是寥寥无几。课堂枯燥无味,这样长此以往地恶性循环,孩子们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同时也不能学习、掌握实际的音乐知识。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诸如理念、意识、资金、设施、师资等等,使孩子们得不到良好的音乐教育。我想,不论乡村还是城市,跟上时代的教育步伐这是我们教育事业的目标。所以,我认为采用先进的奥尔夫教学法教学来提高整个音乐教育领域的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在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中,把“创造”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标准。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奥尔夫也是以音乐为媒介来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奥尔夫与其有许多共通之处。那么在新课标的教学中,奥尔夫教学法中有很多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和运用的。老师都知道,低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不强等心理特点,因此,使课堂教学设计能适应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必要的。孩子们的艺术感是需要从小培养的,而这种培养则应从课堂教学开始。富有情趣的事物,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最能表现他们欢乐的心情。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融合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于唱、玩、敲、动、游戏等之中,学会“听”音乐,同时还可以利用创编旋律的方法来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在接触奥尔夫教学法之后,我第一反应就是想到如何让低年级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综合式”、“即兴式”学习音乐。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的运用我主要从“三性”中进行论述:首先,关于奥尔夫教学法运用的综合性。奥尔夫曾经说过,”心中的喜悦是儿童生长最重要的因素,而唱歌、跳舞、奏乐是启发孩子智慧的一种源泉”,因此他把音乐作为是小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就如同数学、语文等学科一样同等的地位。他强调的音乐教学是面向全体的儿童,利用噪音、动作、乐器这三大造型的课程内容,也就是开放、综合化的音乐课堂观念。主要表现在唱歌识谱、创作、表演、欣赏这四种形式溶于一体。噪音造型分为唱歌、节奏朗诵活动;动作造型分为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活动;声势(声势活动是一种用儿童的身体作为乐器,进行节奏训练的简单的有趣的活动。声势就是利用捻指、拍掌、拍腿、跺脚的简称)及乐器演奏。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先用噪音造型中节奏朗诵,说歌词,先念两小节,再增至四小节、六小节、八小节,然后边教边用手拍节拍,然后连起来诵歌词。再用动作造型中律动、舞蹈,边念边围成圆圈走节拍,手也跟着拍节拍,再围成三个圆圈轮念,接着将拍手改为念歌词的节奏,不必顾及脚,学生们就会自然地按节拍走,再接着配合节拍教其简单的小动作。后用声势拍手、跺脚等。它强调孩子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唱歌识谱,而是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也要把音乐活动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以身体奏乐,并把音乐移植于躯体之中”,音乐、舞蹈、戏剧它们通过直觉互相迁移、渗透和沟通,将音乐教育过程中的知识性、趣味性、情景性、生活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这种“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不但能带给小学生全面的完整的审美体验,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格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次,奥尔夫教学法运用的参与性。 奥尔夫认为,“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本性”。因此,他强调要让学生通过演唱、演奏等的音乐实践来亲身体验音乐活动,从而接受音乐教育,他主张让学生在音乐进行中走、跑、跳、拍手、跺脚、游戏、表演、奏乐等。也同时通过学生的自身的活动,把音乐与身体感受结合为一体。也就是说注重的不是在理性地传授知识与技能,而是在于用最自然的、直接的感性,在感性的带动下,在奏乐的具体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所以奥尔夫教学法始终强调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音乐活动。如:先通过学习演奏奥尔夫乐器如碰铃、三角铁、沙锤、响板、锣、鼓、木琴等,使所有的学生都可以亲自参与实践,主动地参与到其中的音乐活动中;而在欣赏课或歌唱课的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地看或跟唱,而是跟随乐曲的进行,分声部演奏打击乐器,亲身体验到音乐的美妙,也更加了解构成乐曲的各种音乐要素的特点。在课堂上的老师、学生都是参与者,都必须自己亲自参与演唱、演奏、表现,不是仅仅欣赏而不参与其中。这是一种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没有表演者或观众之分,所有的歌唱、演奏的活动中,无论是教的人还是学的人都会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来,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喜爱,使学生感到上音乐学习就像在轻松、愉快的游戏和生活中一样,在其过程里去感受音乐,感知音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还可以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个体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最后,奥尔夫教学法运用的创造性。 奥尔夫认为“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奥尔夫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去进行音乐的体验和创造。现行的音乐课教学主要是学生模仿现成的音乐艺术作品,很被动。教师也是认真地追求着“出成果”,严厉地对待学生,学生自然会感到一股莫名的压力。由于在音乐方面人的先天素质客观上有着很大差异,就我们现有的课程要求来说,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离教学要求甚远,于是他们自然对音乐“敬而远之”,教师也束手无策。 老师都会有这种体验,学生在课堂上一“动”起来,气氛就活跃多了。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音乐性的“动”,必然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他们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如,在第一堂音乐课的节奏教学中,根据学生互相还不熟悉,老师也记不住名字的特点,老师首先让他们进行自我介绍。如:(我叫XXX),按节奏:(走 走 跑跑 走),让学生也像老师这样介绍自己的名字,并分成两部分,叫两个字的站在左边,叫三个字的站在右边。然后在每个学生按节奏介绍完自己的名字后,记住对面一个同学的名字。这时我再把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写在黑板上,在让同学们按“走”和“跑”读出来。为了让学生对这两个节奏加深印象,让他们用手、脚做动作练习,以体会节奏的强弱。这样,同学们对于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节奏的理解和记忆就更深刻了。 我们从奥尔夫创造性教学中的节奏训练、说与唱、器乐教学等内容中可以看到即兴创造的音乐因素,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少年儿童的积极参与和他们实践来进行,重视在“做”中的学习。在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采用各种手段,如:动作、语言、歌唱、打击乐器、节奏及多声部合唱等来即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创造性地去探索节奏、音响、旋律等音乐基本素材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启发自我的音乐思维,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形成新的音乐。它再次强调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使学生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获得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时间与空间上的保证。因而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既可以获得音乐的知识、技能,将其运用与实践,又使得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总之,奥尔夫教学法容易掌握,富有乐趣,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让学生能快乐、自主、自信地学习。如果要把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课堂的运用做一个总结,我想引用古人荀子的一句话“乐者,乐也。”对于孩子来说,音乐教育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在欢乐中成长,陶冶情操,提高自我的音乐素质,能体现“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而我们现今注重的音乐教学模式是让孩子积极参与音乐的教学活动,不再是以前那种重专业,忽略学生主动性、感知性,扼制学生创新的能力,把一门生动、欢乐的音乐课堂变成死板的知识授课,不但让教师弄的疲惫不堪,更加使得学生负担沉重。 最后,我想引用一句话来说明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运用时,所带给我的切身感受“教育,应该使儿童从一开始就体验到发现的快乐,最好的教育,是通过最简单的装备来获得最优化的信息,在教学中,如果你忘记了学生是有身体的话,你一定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