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20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后达标检测含.doc
-
资源ID:2688897
资源大小:611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20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后达标检测含.doc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吉林省阶段性统考)唐律规定:所有的商品交易都必须在政府划定的“令市”中进行,县城之下不得有“草市”。这一规定表明当时唐朝()A没有出现夜市B严格控制商业发展C市坊界线分明 D城市经济异常繁荣解析:选B。材料未提及唐代夜市的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中唐代规定市的位置,设市的标准,这是唐代坊市制度的表现,体现了唐代严格控制商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对坊市的严格划分,还有“县城之下不得有草市”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中对市场的严格划分,反映的是唐代限制商业发展,不能体现城市经济繁荣,故D项错误。2(2019亳州高三期末)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经济结构发生转型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长途贩运贸易繁荣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解析:选A。明清江浙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和经济作物区域化生产是经济结构发生转型,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B项错误;湖广和江浙的分工不能说明长途贩运繁荣,故C项错误;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故D项错误。3(2019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下表是北宋商税情况简表。据此可知当时()年代年商税额指数995998年400万贯10010041008年450万贯1131058年700万贯17510641068年846万贯2121077年879万贯220A政府“不抑兼并”B商税是政府主要收入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D工商业经济不断发展解析:选D。“不抑兼并”是北宋的土地政策,材料体现的是北宋时期商税的变化,二者之间无直接关联,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北宋政府财政收入的组成状况,故B项错误;宋朝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北宋商税的迅速增加,反映北宋工商业经济的发达,故D项正确。4(2019邯郸摸底考试)下面是公元9971072年北宋两税(针对农民征收的税收,分夏秋两季征收)与政府的财政收入统计图(单位:万贯)。对图中数据变化解析符合史实的是()A北宋时期农业遭到严重破坏B商业税对国家财政的贡献上升C民族战争胜利补充大量岁币D政府“裁员节流”政策初显成效解析:选B。材料中“两税”收入有波动,而“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说明北宋财政收入除两税之外另有来源,由北宋时期商业发达,可以推知商业税对国家财政的贡献上升,故B项正确。5(2019林州调研)南宋绍兴府城周围十多里范围内,有清道桥市、大云桥东市、龙兴寺前市、西跨湖桥市、虹桥市、三山市、亭山市等十多处环城市镇。环城市镇的发展()A标志着我国古代的市镇开始出现B体现了市镇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C是城乡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产物D体现了南宋市镇广泛兴起和发展解析:选C。根据材料“绍兴府城周围十多里范围内十多处环城市镇”可知,市镇成为城市与乡村的连接点,故C项正确。6(2019潍坊高三期中)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繁荣。南翔镇是著名棉布贸易中心,“地不产米,仰食外郡”。盛泽镇“四乡农民,重织轻耕”,盛泽丝绸畅销海内外。这些现象表明该地区()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出现早期工业化特点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农民已率先成为市民解析:选B。材料中这些现象说明江南地区手工业和商业较为发达,出现了专业化生产区域,表明江南地区出现了早期工业化特征,故B项正确。7(2019济宁高三期末)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一变化()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B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C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D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解析:选B。材料讲述了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的趋势,原先从事稻作农业的农民基本的生活方式是自给自足,当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时,农民和市场的联系加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从而推动了该地区的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故B项正确。8(2019蚌埠模拟)明末小说醒世姻缘传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也不管该穿不该穿,该住不该住,若有几个村钱(小钱),那庶民百姓穿了厂衣,戴了五六十两的帽套,把尚书侍郎的府第都买了住起”这种现象可以反映当时()A经济结构急速变动B传统秩序受到冲击C阶级矛盾日益激化D民众娱乐生活丰富解析:选B。材料现象反映的是传统秩序受到冲击,而不是经济结构急速变动,故A项错误,B项正确;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符合明末的史实,但题干材料未提及,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传统秩序受到冲击,而不是民众娱乐生活丰富,故D项错误。9(2019太原高三阶段性测评)明清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型的工商业城市,与传统市镇相比其主要的区别是()A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不同B城市的密度前所未有C城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D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解析:选A。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和手工业进一步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新繁荣,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因此大量新型的工商业城市兴起和发展,经济职能更加突出,故A项正确;城市密度的比较不属于主要区别,故B项错误;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各组成要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在封建社会下一般变化不大,故C项错误;城市规模的比较不属于主要区别,故D项错误。10(2019云南师大附中月考)孟子以前的政治家,大多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重农抑商政策出的主要背景是()A私营工商业发展B秦朝统一全国C铁犁牛耕的普及D井田制的瓦解解析:选A。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古代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始终是重农的,但战国时期随着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政府提出抑商政策,故A项正确。11(2019包头模拟)下图为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单位:每两黄金合白银数)示意图。据此可知清朝中叶()A海外市场货币需求不断扩大B茶叶贸易带动外贸出现顺差C闭关造成金银比价差距缩小D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解析:选D。海外市场货币需求不断扩大,与材料中“18世纪国外金银比价”渐趋稳定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茶叶贸易,故B项错误;闭关会保持金银比价差距,而不会缩小,故C项错误;白银大量流入, 会改变金银比价,与材料中“中外金银比价”趋同相符,故D项正确。12(2019贵阳摸底)清顺治年间颁布“迁海令”,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而到了雍正时期“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以下关于这两种记载说法正确的是()A清政府允许民间对外贸易B清政府一度开放“海禁”,但控制严格C清政府放弃了“海禁”政策D清政府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解析:选B。从材料中顺治和雍正两个时期不同的政策可知,清政府一度开放“海禁”但严格控制在闽浙地区,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19贵阳一中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宋朝中期之后宋朝廷出于贸易营收等原因开始支持鼓励,国家和商业力量的合力,使得中国海商成功地参与到以往几代穆斯林商人垄断的海洋贸易中,并超过他们,在此后几百多年的时间里,开创出一个由中国主导国际贸易的时代。材料三郑和船队七下西洋期间,“片板不得入海”的海禁仍在厉行,海禁导致民间海外贸易被迫转型为走私性质的私商贸易。民间海外贸易的需求张力和朝廷政策的矛盾冲突始终贯穿明清两朝。掩盖在倭寇之乱中的真相是,倭寇有两种,一种是真的日本倭寇,但更多的一种倭寇是东南沿海商民。在外夷游弋海上,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中国却在厉行海禁。郑和船队消失后在亚洲海域留下的权力真空,使远道而来的葡萄牙扩张势力所向无敌地控制海洋主导权发展贸易,葡萄牙船队的到来是近代西方扩张的开始。西欧商人的海上扩张,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商业活动常常伴随着战争硝烟和武装抢劫。百度百科(1)比较材料一图一、图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原因和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和后果。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可以看出,汉代丝绸之路主要是陆路,唐代既有陆路,也有海路;根据材料一可知,汉代的丝绸之路主要通往西域,而唐代范围扩大;根据所学可知汉代主要是中国对外经济交流为主,唐代在长安出现了各地的商人,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加深,政治交往增多。(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从中国的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统治者的政策、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回答。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可从增加政府收入,促进中国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等角度分析;根据材料二“在此后几百多年的时间里,开创出一个由中国主导国际贸易的时代”得出逐渐形成由中国主导的国际贸易时代。(3)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三,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结果和倭寇骚扰等方面进行回答。第二小问后果,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得,看不到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发展变化的大势,致使中国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逐渐落后于世界。答案:(1)变化:交通路线汉代的对外贸易以陆路为主,唐代海陆并重;到达的范围更广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点由亚平宁半岛转移到伊比利亚半岛,海上丝绸之路的西方终点由印度半岛南端转移至波斯湾;交往的程度更深沿路交往的国家、地区、民族增多,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经商、定居、任官,和中国人通婚;传播的文明更丰富,经济的频繁交流使物品种类增多,也推动了文化交流、政治交往,同时广泛地吸收了西方文明;丝绸之路由向西发展的单向线路转变成以唐帝国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盛况。(2)原因:中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统治者的鼓励政策;为增加财政税收;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的发展;由于西夏、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相继隔断了中国与欧洲交往的陆上通道,导致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影响:大大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巩固统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生活;前所未有的商品和技术交流;逐渐形成由中国主导的国际贸易时代。(3)原因:明朝实行“海禁”政策,致使中国在国际上失去制海权和海上贸易主动权,同时也影响到国内民间贸易需求;倭寇骚扰;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后果:看不到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发展变化的大势,致使中国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逐渐落后于世界。14(2019成都高三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是指这样一种区域,它相对于其他地区重要的多,如果某一集团控制了它,就有可能获得对其他区域的支配地位,从而可能奠定其政治领导权,同时,该集团为了建立和维护该区域的重要地位,又会给它以特别的重视。 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由材料“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是指这样一种区域,它相对于其他地区要重要得多,如果某一集团控制了它,就有可能获得对其他区域的支配地位,从而可能奠定其政治领导权,同时,该集团为了建立和维护该区域的重要地位,又会给它以特别的重视”可知,基本经济区对王朝统治具有战略性影响,由此可拟定论题进行论述。由图片信息可知秦汉时期基本经济区集中在黄河中下游,而唐宋元明清时期基本经济区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由此可拟定论题为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呈现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拟定其他论题亦可。答案:示例一论题: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呈现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阐述: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这与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和秦汉王朝定都关中密切相关。南宋以来,基本经济区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黄河流域过度开发、魏晋到两宋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等因素紧密相连。小结:可见,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示例二论题:基本经济区对王朝的统治具有战略性影响。阐述:基本经济区在历代王朝的统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秦汉王朝依托关中地区建立政权并完成对全国的统一。南宋能够实现与北方金政权的长期对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江南基本经济区的支持。历代统治者均重视对基本经济区的开发与控制,例如,元明清以来统治者改建大运河,加强漕运和海运,确保对南方的有效控制。小结:可见,对基本经济区的开发与控制,事关王朝统治的安危。示例三论题:元明清统治者有试图把海河流域发展成为基本经济区的战略思考。阐述:南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大;元明清王朝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分离,首都北京的物质供应仰仗南方,耗费巨大。海河流域乃京畿要地,是京杭大运河漕运和南北海运必经之地,还是连接东北、蒙古、西北的枢纽,战略位置重要,拥有成为一个基本经济区的地缘优势;把海河流域建立成一个基本经济区,不仅有利于拱卫京师,维护北部边防安全,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南北方经济的平衡发展。小结:可见,将海河流域发展为基本经济区是元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其统治而力图实现的战略构想。示例四 论题:水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影响基本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阐述: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始终在黄河中下游或长江中下游地区。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而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利资源富足、经济腹地广阔,成为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具有必然性。历代王朝都重视基本经济区的水利建设,战国到秦汉,关中平原修建了郑国渠等水利工程。历代治理黄河,开凿和改建大运河等举措,都进一步巩固了基本经济区的核心地位。小结:可见,对水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是国家基本经济区建设中重点考量的因素。(若从次等基本经济区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等角度回答,阐述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