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降碳和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综合实施方案(最新).docx
-
资源ID:26981458
资源大小:12.86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节能减排降碳和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综合实施方案(最新).docx
节能减排降碳和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综合实施方案(最新) 节能减排降碳和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综合实施方案 为确保完成自治区下达我市的“十三五”节能减排降碳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目标任务,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节能减排降碳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十三五”规划的通知(X政办发X79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X政办发X102号)和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X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X 发改气候X1369号)等,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顺利完成自治区下达我市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战略部署及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系统谋划、主动作为、克难攻坚、多措并举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工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在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节能减排降碳工作扎实推进,全面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目标任务。到“十二五”期末,我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0.5046吨标准煤(X年可比价),五年累计下降17.44%,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下降15%目标任务;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48030吨、13106吨、4874吨、9823吨,较X年增长2.4%、19%、-3.9%和6%,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均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为0.5370吨(X年可比价),五年累计下降20.51%,超额完成 自治区下达我市下降16%目标任务;能源消费总量为493.28吨标准煤,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目标范围内。 (二)“十三五”节能减排降碳和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一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加速资源能源刚性增长,而高耗能产业比例依然偏高,传统增长模式在短期内难以彻底扭转。二是节能降碳空间收窄且难度加大。“十二五”时期,我市通过自我加压、深挖潜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降碳潜力得到较大释放,单位产品能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已达到较优水平。“十三五”时期,由于受技术研发滞后、边际效应递减等因素影响,降低能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幅度十分有限,节能减排降碳空间收窄,挖掘潜力难度进一步加大。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能源结构调整艰难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紧紧围绕我市“生态立市、生态兴市、生态强市”发展战略,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将节能减排降碳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推动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明 显成效,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确保我市完成“十三五”时期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目标,营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为X市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节能减排降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立足市情,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机制,积极探索碳排放权、排污权和用能权初始分配制度,确保在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完成自治区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控制目标。 2.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与创新驱动相结合。以市场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为基本动力,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和科技创新,积极建立健全节能量、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增强科技的支撑能力。 3.坚持控制增量、优化存量并重。认真执行自治区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制度,从结构、技术、管理三个方面深入开展节能减排降碳,优化存量,实现管控结合。 4.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结合各地区(领域、行业、企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布局、能源利用水平、X环境状况、发展条件与潜力,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施策,合理下达节能减排降碳指标,确保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序推进。 5.坚持继续深化体制机制。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节能减排降碳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