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
-
资源ID:26998716
资源大小:29.5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兰州二十八中 王晓丽一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怎样在这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这一直是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教师在这一节课中要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要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最大化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才是高效的。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如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进步与发展,使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是所有数学教师面临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堂导入、数学活动、课堂练习等几个环节谈谈个人对课堂有效性的认识。一、数学课堂显现的问题(一)情境创设的低效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激情。然而有些情境的创设未能突出学习主题,导致学生的思维过程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这样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因式分解时,创设出一个这样的情境:我爱爸爸,我爱妈妈,就是我爱爸爸和妈妈,然后引出ab+ac=a(b+c)。如果不是老师自己讲出了教学内容,学生是很难联想到因式分解上去的。课堂上的情境创设是服务于教学的,而这种牵强附会的情境创设,其教学效率可想而知。(二)课堂提问的无效化 在教学中,教师由于没有精心设计问题,提问有很大的随意性,以致于提出的问题空泛笼统或偏难,或所给时间不足,造成学生接受困难,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有位老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一始便播放了一段雅典奥运会开幕式录像,然后提问:从刚才的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纷纷回答:我看到了姚明;我看到奥运会火炬几分钟过去了,还在没完没了。老师只好继续引导:“姚明手中拿的是什么?”有学生立即回答:“国旗。”“国旗上面有什么呢?”“五角星!”学生齐答。听到这儿我才明白老师原来是要让学生能够从录像中找到“五角星”这个轴对称图形。用9-10分钟的时间才将探究的内容“千呼万唤始出来”,实在没有必要,也没多少价值可言。(三)探究学习的形式化 探究学习似乎成了课改后的代名词,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教师尽管重视并提供了探究学习的机会,但对探究学习缺乏指导、操之过急、时间不充裕、次数过多等诸多情况使探究学习浮光掠影,对于提高学习效率起不到任何作用。如有位老师在教学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时,“量一量两个三角形的边长,它们是否成比例?并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老师让学生去探究。于是,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非常高,可不到2分钟,老师马上让学生停下来,老师用多媒体演示结果。这种“形式至上”的课堂演绎,使探究学习遗失了“价值引领”,造成徒有虚表的热闹。结果只是“蜻蜓点水”,其实质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则(一)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教学内容动起来 皮亚杰强调“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在新课程的教材中每一节课几乎都有情景引入,怎样让学生通过问题情景的解决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在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有不少图形的变化问题,比如变化的三角形一节,我采用几何画板做课件,能较好体现“三角形的面积随三角形高的变化而变化”,学生通过拖动变化能清楚地看到“高”在变化时,“面积”的数值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学生在此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留下深刻印象,同时感受到问题的变化过程。再如,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研究二次函数的图像,可以探索二次函数y=ax2+bx+c的系数a、b、c与图像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课件展示,变化过程变得更加清晰。所以积极采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让课堂教学内容动起来,很好地展现问题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发生过程中形成直观的印象。还能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有些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如截一个几何体、我变胖了图形与变换等等。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让课堂教学内容生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体验,符合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二)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给予特别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收获的多少等是衡量课堂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要了解学生,并分析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同时思考对课堂教学中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力争让每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有所得。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脑思考。围绕问题,分析推导,探索结论等等,学会数学的思想、数学方法。数学问题如果只停留在传授上知识就不易升华。记得在一次函数的一节课上,有一个问题的结论是:4x+2y=19,我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关系式编一道实际问题,结果学生编出了各种各样的例子,而且把我本来要扩充的问题也包含其中。这样处理,学生都积极动脑举一反三,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其次,要让学生动手。数学学习中掌握一定的解题技能也是必需的。学生动手的过程往往就是解题技能的掌握过程。如,在用计算器探索问题时,学生首先要熟练使用计算器,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动手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弄清楚为什么。还要让学生动口。在新教材中几乎每一节都有需要学生交流小结的内容。在交流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言语表达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新教材中不少问题都是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回答只要合理即正确。教师处理这样的内容时,要善于组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交流,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也不能简单否定,这样往往学生的回答会出乎老师意料地精彩。笔者曾经听过一堂市级公开课:课题学习猜想、证明、拓展。课堂的引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以及教师的组织指导都很流畅,这无疑是一节成功的课。在课堂结束前学生归纳课堂学习收获和体会时,学生争相发言,有一学生这样讲:“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首先要进行猜想,但猜想有可能正确,也有可能不正确,这就需要证明,经过证明后才能说明正确与否,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证明上,还要把证明出来的结论进行拓展,引起我们的思考。”多么精彩的发言,他的回答为这节好课画上了完满的句号,画龙点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体会,悟出的一些道理,单纯通过教师的讲解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三、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实践(一)精心选择有效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课堂情境导入过分注重体现新课程中的“数学生活化”理念,把一些原本很简单的数学问题,想方设法以生活化的情境导入,而忽视了数学学科自身发展的知识。虽有活泼的形式,却缺少数学本身的价值。数学中的情境导入设计,既要挖掘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又要注重数学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不能为生活化而生活化。例如,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教学时,就可以淡化生活情境导入方式,从前一节课“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导入,我们知道8+(-3)=5,那么5-8=?同时,5+(-8)=?5+(-2)=3,那么3-5=?同时,3+(-5)=?观察上面问题你能将减法转化成加法吗?根据结果说出减法的法则(或规律)这样的导入设计是通过与已学的加法法则紧密联系,从数学本质结构来探索减法的规律,既清晰明了,又揭示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掌握起来简单深刻。再如,教学“合并同类项”有这样的导入设计:小明上街买早点,买5根油条、4块大饼、3碗稀饭后,又买6根油条、3块大饼、2碗稀饭,问他共买多少早点?若将上述油条用a,大饼用b,稀饭用c代替,则小明共买多少早点?这种导入设计以生活为背景,清晰说明了什么是同类项,同类项为什么要合并,并自然而然的知道同类项怎样合并,它从简单的生活实例中提升数学问题并揭示数学规律。有效的课堂导入应是通过数学自身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发现数学的内在美、和谐美、揭示数学的内在规律,体现数学的价值。初中数学阶段需要学习很多数学基本知识与规律,因此,要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导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二)精心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活动不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而应该是实现课程目标、落实课程内容的手段及方法。 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基于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在教学梯形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等腰梯形的概念及性质,可设计一个动手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对自己手中的等腰梯形的观察、度量、折叠等方法来探究等腰梯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等腰梯形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能积极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这种肢体的活动使数学教学更加直观、形象,易于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视、听、触觉意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等腰梯形的认识,对头脑中等腰梯形性质的数学模型掌握得更加牢固。再如:教学平面图形时,可设计活动:先欣赏课本图案,感悟设计意图,再请学生构造一些图案,使每一个图案中含有2个三角形、2个圆和2条线段,并给图案加上恰当的解说词。活动步骤为:利用作图工具,设计图案,并添加解说词。在学生设计后,全班分组交流并评选出23 幅富有创意的作品。与学生一起确定最佳作品和优秀作品。与学生一起欣赏作品。与学生共同听作品介绍,并请其他人作点评。通过这种活动给学生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创作,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体现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并使学生的能力内化为素质。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精心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数学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练习首先应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练习的设计要深挖练习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学习方法、解题策略,处理好数学知识、技能与数学思想的关系,通过自主练习、解决问题,揭示知识的数学本质,感悟其中的数学思想。其次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练习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使枯燥乏味的纯数学练习变为解决生动有趣的生活实际问题,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再次要启迪学生的思维,练习的设计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存在,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让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开放题,激发自主发现的欲望,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引导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总之数学课堂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式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因而精心设计练习,提高练习的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纵观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提升有效性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使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得到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