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课件18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
资源ID:27083704
资源大小:1.43M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故都的秋》课件18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故都的秋故都的秋 郁达夫郁达夫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2、掌握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 写作手法。3、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故都 的秋的情感。学习目标学习目标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人。1913年留学日本,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曾参与组织“创造社”。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其小说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作者简介作者简介1、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概括出作者用以描绘“故都的秋”的画面。 明确: 3-11自然段 秋晨图 (3) 秋槐图 (4) 秋蝉图 (5) 秋雨图 (6-10) 秋果图 (11)感知与思考感知与思考幅画面五感知与思考感知与思考2、“故都的秋”有着怎样的特点? (用原文语句作答) 清、静、悲凉研读与思考研读与思考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对不同画面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呢?提示:找出每幅画面中描写的景物,分析景物色彩、声音、形态、韵味与意境。 冷色调(清)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 以动衬静(静)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 主观感受 (悲凉)秋晨: 破屋、破壁、疏疏落落的秋草 环境的衰败、萧瑟秋槐:落蕊、扫帚的丝纹 清冷、落寞秋蝉:衰弱的残声、嘶叫 生命将终的凄婉、没落秋雨:灰沉沉、凉风 凄凉秋果:枣树叶落、秋将尽 时光易逝的悲凉2、作者写故都的秋 清、静、悲凉的特点,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从全文中找出抒情语句,从整体上把握情感。研读与思考研读与思考清 静 悲凉眷念、热爱晨、槐、蝉、雨、果 以景显情以情驭景1、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秋,有人认为是颂秋。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气质)合作与探究合作与探究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遭到日寇践踏,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他“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他心心念念的故都的秋“味”。时代背景: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小结小结全文紧扣“清”、“静”、“悲凉” ,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扩展积累扩展积累 写秋的诗句写秋的诗句1、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 三更后。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3、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黄巢不第后赋菊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5、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张孝祥西江月阻风山峰下6、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作业作业完成导学案第152页,第3、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