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走近鲁迅第9课风筝教案2.docx
风筝1教学目标1、品读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弟弟的愧疚之情。2、结合写作背景,揣摩人物心理,提高思辨能力。3、揣摩文末含义深刻的议论句,理解作品的批判现实意义。2学情分析学生对“我”少年时候对弟弟的风筝的摧残容易理解,对二十年后中年的弟弟已经全然忘却幼时被摧残之事,而“我”的心却更重地堕下去以及周围全是肃杀的严冬这两个难点不易理解。3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圈画、朗读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理解文末含义深刻的议论句,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4教学过程4.1导入:学生读古诗导入: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写的内容是什么?预设学生回答:春天放风筝。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风筝(板书课题、作者)4.1.1新设计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散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风筝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在二十年前我踩坏了弟弟心爱的风筝,二十年后我为此感到愧疚。预设学生回答:二十年前我毁坏弟弟苦心孤诣做的风筝,二十年后我想补过(或者“想讨他宽恕”)三、研读交流,体会人物心情:1、二十年前毁坏弟弟的风筝这一举动“我”后来觉得其实是对弟弟的一次?明确:精神的虐杀2、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次精神虐杀?请大家圈画、作旁批。交流。四、讨论交流,深化主题:1、二十年后当“我”通过一本书认识到这是一次精神虐杀,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弟弟又是怎样的?师生配合朗读。明确:沉重、悲哀(1)“我”为什么“沉重”?预设:“我”为自己毁坏弟弟心爱的风筝,虐杀了他的天性而愧疚。“我”想要寻求他的宽恕却不能。(2)“我”的心情是沉重的,那么弟弟又是怎样的呢?明确: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弟弟是真的“全然忘却”了吗?学生讨论。(3)“我”又为什么“悲哀”?学生朗读、讨论。2、教师总结:儿时的弟弟是何等的天真,但是在封建社会的父权专制之下,他的天性被虐杀,最后变得麻木。环顾四周,像弟弟这样的悲剧正一幕接一幕地上演,整个社会处于混沌、麻木之中。就像背负着一个沉甸甸的十字架,鲁迅的心不仅为弟弟,更为整个社会、麻木的国民而沉重、悲哀。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假设“我”在得知弟弟对当年的那一幕已“全然忘却”后给弟弟写一封信。请发挥合理想象,拟写这封信。(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