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激励教案.doc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第十章激励教案文化理论课教案(首页)广东省技工学校文化理论课教案 (首页) 共 页科目(课程)第十章 第1节 激励概述 第2节 激励理论授课日期2013-12-课时2班级计11、珠113、114、116、121授课方式多媒体演示、讲授,问题讨论、启发等相结合的方法作业题数拟用时间教学目的1、 了解激励的含义;2、 理解激励的作用、过程及激励机制3、 掌握激励的类型和基本原则。4、掌握各种激励理论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选用教具挂图多媒体重点 激励过程及激励机制难点激励过程及激励机制教学回顾通过对上两节课内容的提问来看,学生对课内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都记的不错。说明课堂氛围良好,学生听课的互动性相对较好。 审阅签名: 年 月 日教 学 过 程教学过程时间分配教 学 内 容教学过程组织教学:5分钟 常规考勤,检查学生上课准备情况;复习旧课:5分钟 领导艺术是什么?在实践中如何运用?案例导入:10分钟案例内容:“鸭子只有一条腿”新课内容讲解70分钟第一节 激 励 概 述一、 激励的含义是指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刺激被管理者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二、激励的作用其核心作用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1、吸引优秀的人才到企业来;2、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促进在职员工充分发挥其才能和智慧;3、留住优秀人才;4、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三、激励的过程激励的实质过程:是在外界刺激变量(各种管理手段与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使内在变量(需要、动机)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被管理者积极的行为反应(实现目标的努力)。 案例:五元钱的故事 四、激励的类型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2、正激励与负激励;3、内激励与外激励五、激励的原则1、目标结合原则;2、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3、引导性原则;4、合理性原则;5、明确性原则;6、时效性原则;7、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8、按需激励原则。六、激励的机制1、激励时机;2、激励频率;3、激励程度;4、激励方向第二节 激励理论有关激励的理论很多,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激发动机的理论,主要有:n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麦克莱兰的激励需求理论n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n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n 海德等的归因理论 亚当斯的挫折理论一、马斯洛与需要层次论n 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 1908-1970)美国人,管理心理学家n 需要层次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n 需要层次论的构成根据三个基本假设: 1、 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人的行为 2、 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顺序 3、 当人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 社交(归属)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需要层次案例:摩托罗拉的员工政策 n 摩托罗拉是一个家族企业,在一般观念里,家族企业一般不具有强大生命力,但摩托罗拉却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市场占有一定优势。究其原因,摩托罗拉公司的责任感是其中的奥秘。n 那么,为什么摩托罗拉公司的员工会有这么好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呢?n 当一个人的生存要求满足时,他在公司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尊重。当一个人的意见和行动受到公司充分的尊重,那么,他会觉得这个公司有一种家的感觉。而且当他的观点被采用时,那么他会觉得自己实现了“发现自我”的目标。而这时,他又会重新去寻求另一个目标。 n 所以,我觉得,一个公司如果光有领导者在动脑,那么最多只是组织中的一部分个体在运转,但如果公司给予员工各种激励,其中最重要的是“尊重”,那么,整个组织都在不断的更新创造。这样组织才能活力永存。 简 评n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第一次揭示了人类行为动机的实质n 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导源n 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n 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二、激励需求理论激励需求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麦克莱兰提出的。认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们有三种主要需要,包括:1、 成就需要 2、权力需要 3、 归属需要n 案例分析:美国的石油大亨盖蒂没事便到自己的各油井去巡视,每次都看到浪费和闲人,他就把工头找来,要他消除这些现象。然而,下次再去,浪费和闲人如故。n 试问盖蒂该怎办?后来,盖蒂请教管理专家,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他向工头们宣布:从此油井交给各位负责经营,收益的25%由各位去分配。此后,他再到油井去巡视,浪费和闲人绝迹,产出大幅增加。于是他也依约行事,企业效益大增。 盖蒂的企业成功在于他面对员工积极性很低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适当的分权,让中层和低层管理者掌握一部分权利,使职工参与企业分红,满足了工人被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将政策公开,增加管理的透明度,体现了公平的原则。第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