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doc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最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最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有学生44人,其中的大部分学生爱学习,愿意动脑,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风气也较好,但尖子生相对较少,全班整体水平一般。有部分学生成绩较差,原因较多,如基础差,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缺乏主动性,在知识转型时期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等等,造成学生学习进步步伐不快,成绩很不令人满意。二、复习前的思考: 1、一册教材学完,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处于杂乱、含糊、无序的状态,必须进行系统归类、整理、综合,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立体知识结构系统。归纳过程中,要让学生有序地多角度概括地思考问题,沟通内在联系。 2、进行区别比较,包括纵向、横向的比较。分析知识的意义性质、规律的异同,把各方面的知识像串珍珠一样连接起来,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便于记忆储存,理解运用。 3、复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对学生知识的缺陷、误区、理解困难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理解。复习课知识的覆盖面广、针对性和系统性要有机结合。 4、复习课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主动理清知识体系,分层、分类、分项,拉紧贯穿全册教材的主线。发现学生普遍不会的,难理解的,遗漏的要重点讲。善于把多方面知识进行综合复习,注意知识的多变性、包容性。 5、教师要认真设计好每节复习课所重点讲解的例题。每一节复习课要环环相连,每道复习例题要体现循序渐进。一道复习例题击中多个知识点,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6、复习中的练习题,不是旧知识的单一重复,机械操作,要体现知识的综合性,体现质的飞跃,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7、复习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发动学生归类分项,发动学生出题,发动学生讨论,让学生去求异、联想、发散,主动探索,寻查知识点,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三、复习内容和目标:通过对本册内容的系统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本学期所学习的内容,并把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一)、复习内容: 1、数与代数:分数加、减、乘、除法及用方程解决问题。 2、几何与图形:长方体(一)、(二)及确定位置。 3、统计与概率: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二)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册各单元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基本概念,使所学的知识形成网络。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应用知识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复习、系统训练的学习过程,体验归纳整理、灵活运用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和促进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三)、复习重点: 1、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法则,灵活解决分数加减法、乘除法的问题。 2、进一步使学生知道体积、容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3、进一步使学生懂得看统计图,并根据图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处理。 (三)、复习难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间换算。 2、分数、小数的互化。 3、估计费用、购物策略在不定值中取最小值、包装的学问在固定值中取最小值。 4、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的乘、除法。四、复习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重视查漏补缺。要根据所教班级的情况,确定班级的复习计划,对相对比较薄弱的内容要加强复习和练习。 2、要注意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在复习题的设计中要十分注意层次性。 3、要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复习过程中去。可采用的一些形式:学生自己出题目练习,学生自己去整理知识;学生与学生之间去交流与合作。 五、复习措施: 1、分类复习,突出重点,并注意在分类复习的基础上加强综合练习。 2、针对不同知识特点,采用相应的练习形式,以便突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3、口算练习常抓不懈,坚持每节课前2分钟口算练习。 4、本册内容共分四个版块,每个版块以点带面进行复习,突出重点,讲练结合。 5、利用四天的时间进行综合训练,强化各部分知识的练习。 6、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利用各种机会有针对性地辅导学困生。六、课时安排: 1、数与代数6课时; 2、图形与几何3课时; 3、统计与概率1课时。 复习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92,94,95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法、分数乘除法的相关内容。2、能比较灵活地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思考练习过程,体验该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培养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合作探究习题中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重点、难点: 重点:灵活解决分数加减法、分数乘除法问题。 难点: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复习过程:一、游戏引入:每小组都准备一个装满了写有分数的卡片的口袋。师下口令:例如:1、取出三个分数,让他们相加得到一个整数。2、取出两个分数,让它们互为倒数。最快的一组计1分,游戏后统计得分,得分最高的组有奖励。二、回顾整理:1、复习分数加减法。师生共同回顾:(1)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2)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主要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二是先根据需要进行部分的通分。(3)整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4)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分数化小数: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写成除法算式来计算。除不尽时,可按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小数化分数:根据小数的意义,有限小数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原来是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为分母,把原来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2、复习分数乘除法。师生共同回顾:(1)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分数,只把整数乘分子,分母不变。如果分母和整数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乘,这样比较简便。(2)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分子乘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乘分母作为分母。能约分的要进行约分。(3)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4)一个数(0除外)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5)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是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互换一下位置。三、复习应用: 1、教材第94页“练习数与代数”第1、3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名学生回答。2、教材第94页“练习数与代数”第5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列式计算,其余学生点评。3、教材第94页“练习数与代数”第6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列式计算。引导学生完成同类型题目教材第95页“练习数与代数”第7题。4、教材第95页“练习数与代数”第11题。(1)师引导学生阅读题目,理解奇思和爸爸登山的过程。组织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奇思爬山的过程。师巡视收集画的较好的示意图并全班展示。(2)根据画的图,学生小组计算最后5分时间走的路程是全程的几分之几?师指名学生上黑板列式计算。(3)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计算第(3)问。并比较哪一个时间段内走得最快。学生小组计算并汇报答案。四、课堂小结:分数计算的内容是我们以后学习分数问题的基础,同学们一定要掌握好这部分内容。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92,94,95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掌握数的运算的相关内容。2、能比较灵活地运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思考练习过程,体验该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培养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合作探究习题中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重点、难点: 重点:灵活解决数的运算问题。 难点:能比较灵活地运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复习过程:一、问题引入:师:上一个学期我们学习了很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大家还记得吗?出示题目:鸡兔同笼,共有26个头,72只脚,鸡、兔各有多少只?师:之前我们是利用列举的方法来解题的,这样比较费时间,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你们能想到更好的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吗?学生思考,并汇报自己的想法。有学生提出利用方程等方法。指名学生上黑板利用方程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二、回顾整理:1、利用“ax+(-)bx=c”类型方程解决实际应用问题。(1)出示教材第92页“回顾与交流数与代数”第4题。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学生读题,并列出等量关系:智慧老人的年龄=淘气的年龄×6,智慧老人的年龄-淘气的年龄=55岁。学生利用方程的方法解题。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列方程解题。(2)师总结此类题目的解题技巧:应用题中两个未知量存在等量关系,我们首先要找到两者之间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计算。2、利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相遇问题。师生共同回顾:(1)课件出示:甲、乙两车间共同加工3600个零件,甲车间每小时加工1000个,乙车间每小时加工700个,几小时可以完成任务?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学生读题,并累出等量关系式:甲车间加工个数+乙车间加工个数=3600个。学生尝试利用方程的方法解题。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师点评。(2)师总结:我们可以运用列方程求解的方法来解决相遇问题,也可以解决类似相遇问题的其它问题,例如两人同时完成一件事求时间的问题。三、复习应用: 1、教材第94页“练习数与代数”第2题。师引导学生利用图示来列方程计算。师说明:通过图示,我们可以知道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来列方程解题。这也是我们在解实际应用问题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2、教材第94页“练习数与代数”第4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解方程题目,师核对答案。3、教材第95页“练习数与代数”第9题。(1)师引导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学生根据题意得出等量关系:故事类图书=科普类图书×2,故事类图书+科普类图书=480本。(2)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计算。师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列方程计算,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集体点评。(3)师讲解:这道题目是利用“ax+(-)bx=c”类型方程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我们解题时一定要先找出等量关系,再设未知数列方程计算。(4)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数与代数”第8题。4、教材第95页“练习数与代数”第10题。(1)师引导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学生明确该类问题是相遇问题。(2)学生根据题意估计并在图中标出它们相遇的点。师巡视,适时给予学生指导。(3)学生列方程计算几秒后两者相遇。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点评。(4)师讲解:该题是相遇问题,我们在本学期学习了利用列方程来解决相遇问题,大家在遇到此类问题时也可以利用多种方法解答。四、课堂小结: 大家在利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综合训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3、复习小数与分数的互化。 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有关分数加减法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过程:1、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写出过程)。0.7 0.24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写出过程)。3/10 4/5 5/8 47/503、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3/100.29 0.62/3 4/250.16 4、计算。1/2+1/3 2/31/6 3/8+1/6 12/75、脱式计算。2/7+4/73/7 1/2+1/5+3/10 1(1/6+1/3)1/3+5/92/9 8/151/51/36、解方程。X3/10=1/57、收割机收割一块麦田,第一天收割了这块麦田的1/8,第二天收割了这块麦田的3/10。(1)两天共收割了这块麦田的几分之几?(2)还剩几分之几的麦田没有收割?8、东东家的菜园一共种了三种蔬菜,其中青菜种的面积占这块菜地的1/2,黄瓜种的面积占这块菜地的3/8。(1)青菜的种植面积比黄瓜多几分之几?(2)西红柿的种植面积占菜园总面积的几分之几?9、燃气公司给幸福小区居民铺设天然气管道。第一天铺设了全体住户的2/5,第二天铺设了全体住户的1/4,还剩几分之几的住户没有通天然气管道?第四课时教学内容:第三单元综合训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掌握整数乘分数、分数乘分数以及倒数的知识。2、能比较灵活地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分数乘法题目的思考练习过程,体验该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培养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合作探究习题中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重点、难点:重点:进一步掌握整数乘分数、分数乘分数以及倒数的知识。难点:能比较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过程:1、算一算。(1)6的1/3是多少?(2)2的2/5是多少?2、直接写出得数。3×2/7 5/16×80 2/3×2/512×1/4 14×2/21 3/4×4/3 9/13×3/4 5/8×3/10 8/25×5/123、一张卡片占整张纸的1/4,3张卡片占整张纸的( ),用算式可以表示为( )。4、1时的3/4是( )分;1箱苹果的质量是18千克,3/4箱苹果的质量是( )千克。5、1的倒数是( ),2/3的倒数是( )。6、4和5的倒数哪个大?大多少?7、在里填上“”“”或“=”。5/7×1 5/7 9/16×11 12×2/3 12 11/18×10/911/188、东方小学五年级学生有180人,其中女生占5/9,女生有多少人?9、受冻雨天气的影响,某地火车站有3/5的列车被迫停运。3小时后,由于铁路部门采取紧急措施,其中5/12的列车陆续离站。离站的列车占应发列车的几分之几?第五课时教学内容:第五单元综合训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加深对分数除法意义的理解,能更好地掌握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思考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重点、难点: 重点:更好地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过程:1、把一瓶水的1/2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这瓶水的几分之几?画一画,算一算。2、填一填。( )× 2 = 1/5 ( )× 4 = 1/2 ( )× 1/6 = 1/33、算一算。3/4 ÷ 4 = 5/8 ÷ 1/6 =21 ÷ 7/9 = 3/5 ÷ 9/10 =4、在下面的里填上“”“”或“=”。6/7÷26/7 15÷3/4152/3÷12/3 14/15÷7/3014/155、一支钢笔的价钱是15元,钢笔的价钱是书包的价钱的5/9。一个书包的价钱是多少元?第六课时教学内容:第七单元综合训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更好地掌握“ax+(-)bx=c”类型方程的解法。2、更好地利用解方程解决相遇问题。3、利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难点: 重点:对不同类型题目解题方法的掌握。 难点: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其他实际问题。练习过程:1、解方程。3x+5x=16 6x3x=2.112y2y=2 9xx=80.2n+n=6 y÷8=102、将下题中的等量关系表示出来,再列方程解决问题。(1)花圃里有吊兰和仙人球共56盆,吊兰的盆数是仙人球的3倍,吊兰和仙人球各有多少盆?(2)智慧老人比淘气大55岁,今年智慧老人的年龄正好是淘气的6倍。智慧老人和淘气今年各多少岁? 3、先说一说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1)同学们去参观“历史博物馆”。四年级同学比五年级的少去60人,五年级去的人数是四年级的3倍。两个年级各去了多少人?(2)北京到郑州的铁路线长690。一列火车从北京出发,每时行110;另一列火车从郑州开出,每时行120。两列火车同时出发,几时后相遇?4、有8名同学在制作航模,是参加航模活动总人数的4/7,参加航模活动的总人数是多少?5、笑笑捐给希望小学课外书的数量是奇思的2倍,奇思和笑笑一共捐了90本,笑笑和奇思各捐了多少本?第七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93,96,97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掌握长方体的相关知识。2、更好地掌握体积与容积单位的内容。3、复习确定位置的方法。4、能比较灵活地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图形与方位的练习过程,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几何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复习过程:一、活动引入:给每一名学生发一张白纸,师提出:请各位同学凭借自己的记忆,绘制自己放学从学校回家的路线图,要求将路上遇见的比较有标志性的建筑物标记出来。学生进行画图活动。师巡视,适时给予学生指导。请几名学生上台将图投影给全班同学看,并讲解自己回家的路线。二、复习回顾:1、复习确定位置。教材第93页“回顾与交流图形与几何”第4题。师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复习确定位置的知识点。师总结:(1)确定一个地点的相对观测点的位置时,要描述出方向和距离。(2)描述路线的方法是:确定观测点;确定方向;确定距离;确定位置。2、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师: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12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棱长³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4)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师总结: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用到的主要方法是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我们学习过的体积计算。例如将其浸没在水中,我们只需要求出水面升高部分的体积或水满杯时溢出的水的体积就可以知道不规则物体的体积。(5)练习。教材第96页“练习图形与几何”第5题。指名三名学生上台计算,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师点评。教材第96页“练习图形与几何”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并小组讨论。指名一名学生上黑板解答。全班集体订正。3、复习图形的展开与折叠。(1)教材第93页“回顾与交流图形与几何”第2题。师引导学生判断哪个图形折叠后可以围成正方体,并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师总结:通过想象或实际操作我们可以得出正确的正方体展开图。(2)师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练习:教材第96页“练习图形与几何”第3题。学生通过观察将对应的立体图与展开图连起来。4、复习体积和容积单位。(1)体积、容积的概念。师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3页“回顾与交流图形与几何”第3题,说说1cm³、1dm³、1m³各有多大,1mL、1L的水大约有多少。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汇报。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物体的体积。容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容器的容积。(2)体积单位。棱长为1的正方体,体积是1cm³。棱长为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³。棱长为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³。棱长为1dm的正方体盒子的容积是1dm³,可以容纳1L的溶液。棱长为1的正方体盒子的容积是1cm³,可以容纳1mL的溶液。(3)体积、容积单位间的换算。1m³=1000dm³ 1dm³=1000cm³ 1dm³=1L 1cm³=1mL 1L=1000mL(4)练习。教材第96页“练习图形与几何”第1,2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然后集体订正。三、复习应用: 1、教材第96页“练习图形与几何”第4题。(1)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这两个平面图得出该长方体的长、宽、高。(2)学生通过公式计算得出体积,师指名学生汇报答案。2、教材第96页“练习图形与几何”第6,7题。(1)组织学生独立思考。(2)指名两名学生上黑板解答。(3)指名两名学生相对应作出批改,师点评。3、教材第97页“练习图形与几何”第9题。(1)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2)通过计算得到淘气家每天的垃圾有多少,师指名学生板演。(3)四人小组讨论完成第(2)问。(4)师点评:我们每天产生的垃圾都有很多,这些垃圾不能很好地处理就会污染环境,所以大家要注意在生活中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4、教材第97页“练习图形与几何”第10题。师组织学生通过图示完成具体地点位置的确定。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是不是更好地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和确定位置的知识?第八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93,97,98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统计图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2、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过程与方法:1、经历统计图的整理和复习过程。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培养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合作探究习题中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重点、难点: 重点: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正确计算平均数。 难点:从统计图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相关问题。复习过程:一、活动引入:准备:师事先让学生在家里从报纸中收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四人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收集的统计图的内容,并说说从中可以得到那些信息。师巡视并加入他们的讨论。师请统计图收集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投影,并让大家说说在该统计图上可以得到那些信息。二、回顾整理: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回顾与交流统计与概率”第1题。师引导学生讨论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体现下列信息。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 师总结: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例如比较两个班的学生患龋齿的情况可以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而比较两个城市去年的月平均最高气温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为直观。1、复式条形统计图。(1)将不同的两组数据绘制到一个条形统计图中就得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这样可以更直观地对比看出两组数据的不同。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步骤:画出纵轴和横轴:纵轴高度的确定 ,要根据一个单位长度所表示一定的数量来确定;横轴长度的确定,要根据纸的大小、字数的多少来确定。画直条、条形的宽度要一致,条形之间的间隔要相等。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每一组中有两个直条,这两个直条应该使用不同的线纹或颜色加以区别,并在制图日期下面画上图例,注意各直条表示的意义。写上总标题、制图日期及数量单位。(2)练习:教材第97页“练习统计与概率”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并汇报答案。2、复式折线统计图。(1)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出两组数据间的变化趋势的比较情况。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在正上方写统计图的标题。在标题的右下方标明制图的日期。根据两组数据的多少和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水平射线为横轴,竖直射线为纵轴。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设计图例。根据数据的大小,分别标出两组数据的对应点,再根据图例连接各点。(2)练习:教材第98页“练习统计与概率”第2题。学生根据统计表中数据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小组互相检查,并讨论从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小组汇报。师点评。3、平均数的再认识。(1)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2)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3)练习:教材第98页“练习统计与概率”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第(1)问。小组合作计算得出第(2)问结果并完成题目。组织学生相互说说我们应该怎样珍惜水资源。三、课堂小结:对于复式统计图、平均数,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四人小组交流:本学期你学到了什么?第九课时教学内容:第二单元综合训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更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立体图形问题的理解,并能较熟练地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采用通过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重点、难点: 重点:对表面积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过程:1、王老师要用铁丝做一个棱长为8分米的正方体框架,至少要用多长的铁丝?2、计算图形的表面积。正方体:棱长为6。长方体:长为10,宽为5,高为3。3、一个游泳池长50米,宽20米,高1.8米,游泳池的墙壁和地面铺上瓷砖,至少需要铺多少面积的瓷砖?4、制作一个棱长为15厘米的正方体茶叶铁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盖子的接口处可以忽略不计)5、4个棱长为30的正方体纸箱放在墙角(一层,田字格式摆放墙角)。(1)有几个面露在外面?(2)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3)改变摆法,露在外面的面积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第十课时教学内容:第四单元综合训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加强学生对体积和容积的认识以及它们单位间的换算。2、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不规则图形的体积。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知识的回顾,体验总结归纳、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 重点:对各体积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单位换算的掌握。 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过程:1、用16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3倍。怎样搭?2、按要求填上适当的单位。(1)一个鸡蛋的体积约是50( )。(2)喝水杯子的容积约是500( )。(3)一个水桶的容积约是10( )。(4)一个集装箱的体积约是35( )。(5)一个纸巾盒的体积约是2( )。(6)一个墨水瓶的容积约是50( )。3、填一填,并说说自己的想法。3m³=( )dm³ 3600dm³=( )m³1.2L=( )mL 220cm³=( )dm³500mL=( )L 8.1dm³=( )mL 0.5dm³=( )cm³ 9m³=( )cm³4、求图形的体积。正方体:棱长为4;长方体:长为6,宽为4.5,高为2。5、希望小学修一个跳远的沙坑,沙坑的长为8m,宽为3m。在沙坑里铺一层40cm厚的沙土,需要多少立方米的沙土?6、一个长方体鱼缸的容积是1600L,这个鱼缸的高位20dm,浴缸的占地面积是多少?7、一个正方体容器,棱长为8cm,放入一个苹果后水面升高了4cm,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