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三基考试(临床检验科)预测试题及答案(三).doc
-
资源ID:27124986
资源大小:177.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医学三基考试(临床检验科)预测试题及答案(三).doc
医学三基考试(临床检验科)预测试题及答案(三)一、填空题1造血微环境包括( )、( )、( )、( )以及( )。 正确答案:微血管系统|末梢神经|网状细胞|基质|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2在血小板膜糖蛋白中,GPba具有( )功能,CPb具有( )功能。 正确答案:聚集|黏附 3中性粒细胞颗粒包括( )、( )和( )。 正确答案:嗜天青颗粒|特异性颗粒|白明胶酶颗粒 4_和_缺乏可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_缺乏可导致蚕豆病。 正确叶酸维生素BG6PD 5蛋白C系统的成员除蛋白C外,主要还包括( )、( )和( )。 正确答案:蛋白S|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 6溶血性贫血按溶血的场所可分为( )溶血和( )溶血。 正确答案:血管内|血管外 7FAB形态学分类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是以( )增生为主,常>( )(NEC)该类细胞形态特点为核染色质( ),核仁( ),胞质量( ),颗粒为( )。正确答案: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30%|疏松细致|明显|多|特异性颗粒 8肝脏疾病时活性常升高的凝血因子是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 )缺乏时易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 正确答案:| 9血小板发挥聚集功能必要的三要素是( )、( )和( )。 正确CPb/a|纤维蛋白原Ca 10红细胞影响血液黏度的因素主要包括红细胞的数量、大小、形态、( )和( )。 正确答案:变形能力|聚集性 1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红细胞渗透脆性分别是( )和( )。 正确答案:增高|降低 12诊断PNH,可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红细胞和白细胞膜的( )和( )表达。 正确答案:CD55|CD59 13正常人NAP积分值为( ),中性类白血病反应时积分值可( ),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则( ),再生障碍性贫血时积分值( ),PNH时( )。 正确答案:1060分|明显升高|降低为0分|升高|降低 14人体造血器官起源于( )。 正确答案:中胚叶 15胚胎期造血可分为( )、( )和( )。 正确答案:中胚叶造血期(卵黄囊造血期)|肝脏造血期|骨髓造血期 二、问答题1什么叫血液中的有形成分? 正确答案:答: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的红色黏稠混悬液,成人平均血量5L左右,其中血浆约占55%,血细胞约占4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统称为血液有形成分。 2涂片染色时,人为原因造成的红细胞形态异常有哪些? 正确答案:答:涂片不当可形成棘形红细胞、皱缩红细胞及红细胞缗钱状排列等;非疏水性玻片可形成口形红细胞;染色不当可形成嗜多色红细胞;抗凝剂EDTA浓度过高,或长时间放置血液,可形成锯齿状红细胞;涂片干燥过慢,或由于固定液中混有少许水分,可出现面圈形红细胞;涂片末端附近,可见长轴方向一致的假椭圆形红细胞等。 3尿液红细胞形态检测有何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答:尿液红细胞形态检测是利用位相显微镜来区分尿中正常形态、异常形态红细胞,以区分血尿来源,推测血尿是肾小球性或非肾小球性。一般认为,非肾小球性血尿中的红细胞是正常红细胞或单一形态红细胞,其细胞外形、大小正常,形态较一致,即均一性红细胞;而肾小球性血尿中的红细胞为变形性红细胞,其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异常呈两种以上的多形性变化,即非均一性红细胞。如尿中发现异形红细胞(其大小,形态呈多形性,血红蛋白含量异常)占75%以上,且红细胞数8000/ml者,可诊断为肾小球性血尿。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与肾活检的诊断符合率可达96.7%。 4简述血液分析仪的库尔特计数原理。 正确答案:答: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为非导电颗粒,其电阻比电解质溶液大。利用两者导电性能的差异,当体积大小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这就是电阻抗原理,即库尔特原理。 5何为蛋白尿、乳糜尿、脂肪尿? 正确答案:答:(1)当尿蛋白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称为蛋白尿。可分为病理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及组织性蛋白尿)和生理性蛋白尿(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及偶然性蛋白尿)。(2)脂肪在肠道吸收后皂化形成乳糜液,正常情况下乳糜液进入肠道淋巴管,参与淋巴循环。若乳糜液未引流入血而逆流至泌尿系统淋巴管中,引起该处淋巴管内压力增高,曲张破裂进入尿液,则形成乳糜尿,若同时混有血液称乳糜血尿;尿中出现脂肪小滴则称为脂肪尿。乳糜尿若合并泌尿道感染,则可出现乳糜脓尿。 6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时,消除有核红细胞影响的方法有哪些? 正确答案:答:正常情况下,血液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在某些疾病如溶血型贫血时,外周血中可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它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使白细胞计数结果偏高。因此,当血液中出现较多有核红细胞时,必须校正白细胞计数结果。校正后白细胞数/L=100×校正前白细胞数(100+有核红细胞数),其中有核红细胞数是计数100个白细胞的同时计数到的有核红细胞数。 7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正确答案: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血小板能维持正常血管壁的完整性,使其通透性减低。通过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在创口处形成血小板栓子。释放各种血小板因子参与血液凝固,其中PF最重要。释放止血物质TXA,使血小板进一步收缩。释放血小板收缩蛋白,使血块收缩,有利于止血。 8试述原发性纤溶亢进与DIC继发性纤溶的鉴别要点。 正确答案:原发性纤溶亢进与DIC继发性纤溶的鉴别如下: 9试举例说明急性白血病的MICM分型。 正确答案:M(形态学)I(免疫学)C(细胞化学)M(分子生物学),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为例,Hb和RBC轻中度减少,白细胞不定,分类以异常早幼粒为主,Auer。小体易见。骨髓象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增生为主,30(NEC),早幼与原粒之比>3:1,异常早幼粒胞核大小不一,胞质中有大小不等颗粒,可见束状Auer小体;POX(+),CD13CD33(+),CD34HLA-DR(-);t(15:17)(q22:q12)形成PMLRARA融合基因。 10如何早期诊断DIC。 正确答案:早期诊断DIC的方法是:存在可引起DIC的病因,如感染、创伤、肿瘤等。有两种以上的下列临床表现:反复、严重或广泛的出血;不明原因或难以纠正的休克;出现反映肺、脑、肝、肾等器官栓塞的症状和体征;原来疾病不可解释的溶血现象。实验室检查符合以下表现:血小板减少或进行性下降,Fg含量减少,3P实验阳性或D-二聚体升高。PT缩短或较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 11列举5例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血液病及主要的鉴别指征? 正确答案:血红蛋白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粒、红、巨核三系细胞增生减低。活检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加。PNH:Ham实验和蔗糖溶血实验呈阳性反应。MDS:骨髓象中可见至少一系的病态造血。非白血性白血病:骨髓象中可见大量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象中可见恶性组织细胞。 12如何鉴别类白血病反应和白血病? 正确答案:类白血病反应与白血病鉴别如下: 13简述再障的骨髓病理学特点。 正确答案:再障的骨髓病理学特点是:骨髓增生减退,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的容积百分比降低,脂肪细胞与基质增多。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均减少,淋巴细胞增多。间质内浆细胞、肥大细胞、网状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并可有间质水肿、出血甚至液性脂肪坏死。 14如何鉴别红白血病和巨幼细胞贫血? 正确答案:红白血病与巨幼细胞贫血的鉴别如下:15再障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正确答案:再障的诊断标准是: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一般无肝脾肿大;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PNH、MDS-RA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等;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16何为造血干细胞?它具备哪些特征? 正确答案:造血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身复制能力的细胞,必须具备:有分裂能力:一个干细胞在经过一个细胞周期活动后可生成两个与分裂前性质相同的干细胞,这就是干细胞自身复制的特性。由于它有自身复制能力,所以能保持本细胞库数的恒定。有分化为更成熟细胞的能力:即具有向骨髓多系细胞分化的能力。造血干细胞既能自身复制,经常维持一定的数量,又能分化为使多系细胞相对稳定。概括为:血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多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能分化为多系统的定向干细胞,然后经过原始、幼稚各阶段,而后成熟为多种血细胞。 17试述血栓形成机制。 正确答案:血栓形成的机制是:血管壁损伤;局部内皮细胞抗血栓形成活性减弱或丧失,使血栓形成的内皮下成分暴露,促使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激活内源性、外源性凝血途径,局部形成纤维蛋白的凝块或血栓,同时激肽的生成和血小板释放的血管壁通透性因子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利于血栓形成。血液成分改变:血小板数量过多与功能亢进,血液凝固性增高。纤溶活性减低及白细胞等均利于血栓形成。血流淤滞:血流缓慢、停滞与涡流均可导致血栓形成、血黏度增高,利于血小板黏附、聚集,利于血栓形成。 18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三者的区别如下: 19试举例说明为什么分析骨髓象必须常规分析血常规。 正确答案:骨髓象相似而血常规有区别,如类白血病反应,其骨髓象与慢粒相似,但血中的白细胞增多不及慢粒显著。骨髓象有区别而血常规相似,如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和慢粒时时血常规都有小淋巴细胞增多,但骨髓象显示前者淋巴细胞稍增多而后者显著增多。骨髓象变化不显著而血常规有显著异常,如传染t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其骨髓象中的异形淋巴细胞远不及血常规中明显。骨髓象有显著异常而血常规变化不显著,如多发性骨髓瘤,骨髓中可见特异性骨髓瘤细胞,而血常规甚少见到。骨髓象细胞难辨认,如白血病,血常规中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程度较骨髓象为好,也较骨髓象容易辨认。 20简述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形态演变规律。 正确答案:血细胞的发育演变过程是:胞体由大到小,但原始细胞比早幼粒细胞小,巨核细胞由小到大,核浆比例由大到小;胞核由大到小,成熟红细胞胞核消失;核形由圆到凹陷到分叶,有的细胞可不分叶;核染色质结构由细致疏松到粗糙紧密,核染色质颜色由淡紫色到深紫色;核膜由不明显到明显;核仁由显著可见到无,胞质量由少到多,胞质颜色由蓝到红或由深蓝到浅蓝;胞质颗粒由无到有;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胞质不会出现颗粒。 21简述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 正确答案:凝血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血液凝血活酶的形成,第二阶段为凝血酶的形成,第三阶段为纤维蛋白的形成。第一阶段有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两个途径。外源性凝血系统是由于血管壁或组织损伤后释放因子,因子、钙离子形成复合物,促使因子X活化,然后形成凝血活酶。内源性凝血系统是通过固相和液相激活因子,然后是-Ca-PF复合物形成,从而促使因子X活化,形成凝血活酶。 22简述骨髓检查的适应证。 正确答案:骨髓检查的适应证是:外周血细胞数量、成分及形态异常。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肿大、脾肿大、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加快。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的疗效观察。其他:骨髓活检、骨髓细胞培养、微生物学及寄生虫学检查等。 23请分别描述病态造血时粒、红、巨三系细胞有何变化? 正确答案:粒、红、巨三系细胞的区别如下: 24如何鉴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骨髓纤维化。 正确答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骨髓纤维化的鉴别是: 25简述溶血性贫血的共性改变。 正确答案:溶血性贫血的共性改变是:一般贫血实验室表现,正常细胞性贫血,网织红细胞一般增高,血片中有特殊形态的红细胞,类白血病反应。骨髓有核细胞显著增多,粒红比例倒置。血红蛋白的释放。胆红素代谢异常。红细胞寿命缩短。 26何为急性白血病M型?其亚型如何划分? 正确答案:M为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按粒细胞、单核细胞的比例,形态不同分为四个亚型:Ma:以原始及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增生为主。单核细胞系统细胞总数>20(NEC)。Mb:以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20(NEC)。Mc;具有粒系又具有单核系特征的原始细胞>30(NEC)。ME;除上述特征外,还有颗粒粗大且圆、着色较深的嗜酸性粒细胞,占530。 27具备哪些条件可考虑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 正确答案:答: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加重(或)骨骼疼痛。脾脏进行性肿大。非药物引起的血小板进行性降低或增高。原始细胞(I型+型)在血中和(或)骨髓中>10%。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20%。骨髓中有显著的胶原纤维增生。出现Ph'以外的其他染色体异常。对传统的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药物治疗无效。CFU-CM增殖和分化缺陷,集簇增多,集簇集落比值增高。以上中有两项符合即为加速期。 28何谓髓外造血?在何种疾病情况下出现?末梢血象有何表现? 正确答案:答:骨髓是人体出生后唯一生成红细胞、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的造血器官,其他造血器官如肝、脾、淋巴结等已不再有造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的组织存在。在病理情况下,若骨髓造血组织遭到破坏,如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或原有的骨髓造血组织已不能满足造血的需要,如婴幼儿期、增生性贫血,此时骨髓以外的造血器官或造血组织又出现造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的造血灶,以部分代偿骨髓的造血活动,此即髓外造血。外周血可见多数幼稚细胞即有核红细胞、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出现,甚而可有早幼粒细胞及原粒细胞。 29胚胎期造血分为几期?出生后造血器官有哪些? 正确答案:答:胚胎期造血分为三期:中胚叶造血期(卵黄囊造血期):自第3周起,在胚胎卵黄囊中血管区间叶组织的血岛上即产生最初的血液细胞,在边缘部分者成小堆集,分化后成内皮,以后形成血管壁;在中央者与周围的细胞失去联系,成圆形而进入血液,成为最初的血液细胞。肝脏造血期(包括脾脏、胸腺及淋巴结):此期造血发生于胚胎的第2个月到第7个月,而以第25个月最盛,以后逐渐被骨髓代替。骨髓造血期:自胚胎第5个月起骨髓开始造血,而肝脏造血功能逐渐减退。肝脏造血出生前终止或出生时仅继续产生少数的原红细胞,出生后不论是早产或足月产,肝脏造血最多维持15天。出生后,在正常情况下,血细胞分别在单核吞噬系统的某些器官内生成(包括骨髓、淋巴结及脾脏),骨髓生成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及部分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结及脾脏生成部分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正常婴儿出生后2个月后绝不再有髓外造血。在病理情况下,淋巴组织和其他网状内皮组织可形成髓外造血中心。 30简述活化蛋白C的抗凝作用。 正确答案:答:活化的蛋白C(APC)主要的抗凝血作用包括:APC与EPCR具有极强的亲和力,APC-EPCR复合物在PS的协同作用下可裂解Fa和Fa,使其与磷脂的结合力降低,此灭活反应需要Ca的存在。存在于血小板表面的Fa是Fa的受体,当Fa与其结合后可使Fa活性大为增强,APC灭活Fa使得Fa与血小板的结合受到阻碍,使Fa激活凝血酶原的作用大为减弱。APC能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从而增强纤溶活性。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