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资料第四课洋务运动 .pdf
-
资源ID:27138279
资源大小:51.26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资料第四课洋务运动 .pdf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单元二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阶段特征19 世纪 60、70 年代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北京条约签订后,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走向勾结;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确定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走向半殖地民半封建社会。此后,国际上,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国内,是清政府依靠外国侵略者的支持而暂时稳定其统治的时期,是清政府勾结侵略者来稳定其统治并建立适应侵略者要求的半殖民秩序时期,是所谓的 “洋务运动” 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外国侵略者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特权,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中国的自然经济已初步瓦解;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中国经济已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各种主要的经济特征都在迅速形成。从 19 世纪 70 年代起 ,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向外猛烈扩张。在远东 ,它们疯狂吞并中国的邻邦,加紧分割、攫夺中国周边的土地,使中国的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在这种形势下,人民群众以反对外国教会为形式的反侵略斗争广泛展开,清政府也被迫组织了两次抵抗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即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在甲午中日战争中, 中国陆军溃败了,海军覆没了, 标榜“求强求富” 的洋务运动破产。 1895 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适应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已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掠夺,全面地控制中国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并且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企图瓜分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从此更加尖锐。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准备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而农民阶级则发动了对外的“武装”、 “灭洋”斗争,即伟大的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洋务”又称“夷务” ,泛指当时一切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物。“洋务运动”是指19 世纪 6090 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 “求富”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一、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1 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内忧: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的进行外患:西方资本主义加剧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比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就如何解决内外矛盾问题产生意见分歧,从而形成了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起初人数不多,但都是清政府中握有实权的人物,在中央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地方上的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等。顽固派是一批对世界发展形势一无所知的极端腐朽的贵族、官僚,其代表人物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4 页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主要有同治帝的老师、蒙古贵族、大学士倭仁等。同:本质上都是要维护清朝的统治,异:区别在于对待“外国事物”的态度上。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顽固派因循守旧,愚昧无知,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国事物,幻想恢复“闭关锁国”的局面。顽固派代表了清朝统治集团中最腐朽、最保守的势力。洋务运动得以进行的条件()慈禧太后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运动的态度。刚刚上台的慈禧太后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因此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总理衙门成为推动洋务运动的机构。()掌握地方实权的一些汉族督抚积极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那些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起家的汉族官僚,成为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二、洋务运动的内容() 19 世纪 6070 年代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工企业。军工企业的性质和特点:由政府出资兴办;产品用于武装军队;企业管理采用封建衙门式,企业设刑庭、监狱。基本上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19 世纪 7090 年代以“求富”为旗号,创办民用工业。民用企业的性质和特点:这些企业都是使用大机器生产,创办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利润,绝大部分产品销售于市场,从而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性,可以说是含有资本主义成分的近代企业。这些企业的创办在当时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它在客观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抵制作用,也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锻炼了更多掌握机器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并成立海军衙门;作用:增强了国防力量,使中国在中日、中法战争中取得一些战斗的胜利,也推动了国防建设近代化。()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作用: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运动总的目的是用资本主义的先进生产力来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即将资本主义纳入封建专制的轨道,增强清政府的实力。洋务派办洋务受这一总体思路的左右,同时也没有超出这一界限。具体口号是:“求强”,即举办军事工业、建设海防、编练新式军队、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发展河海交通和通讯事业等。讲洋务派办民用工业是为了“求富”是可以的,但其办民用工业的直接动因,是为了解决在办军事工业中所遇到的资金、交通、燃料和通讯等方面的困难。三、洋务运动的结局:破产失败原因:( 1)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中国无法掌握真正的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一些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谋取私利,使企业难以发展。(2)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百般阻挠和破坏,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3)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上几个热心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4 页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有限,难成大器。(4)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四、洋务运动的评价: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洋务运动期间,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创建了三支海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海防能力。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封建教育的冲击。从洋务派中分化出了早期维新派。洋务派与鸦片战争时期抵抗派的联系与区别在目的上:都主张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抵御外国侵略,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不同之处是洋务运动还有一个目的,即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在方法和步骤上:都主张从西方购买枪炮和船舰,并仿制西方战舰;都主张建立一支新式海军。不同之处是抵抗派的主张还没有完全实行,就随着林则徐的被撤职而中断;洋务运动则进行了长达30 多年的实践。结果相同:鸦片战争失败,抵抗派的主张便随之失败;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覆灭,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19 世纪 6090 年代 ,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继而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相同点:背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影响:两国都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不同点:结果不同,到 19 世纪 90 年代中期 ,中国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结果不同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而洋务派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19 世纪后半期中日两国历史发展比较19 世纪中期的中日两国,可以说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社会状况基本相似,同样是封建专制国家;经济基础相似,同样是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民族命运相同,都遭受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甚至都进行了学习西方的“新政”。但结果完全不同,一个是国力、经济力量全面上升,基本上实现了资本主义近代化,而另一个却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下级武士为基础的明治政府,并于 19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通过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工商业和文明开化。19 世纪晚期的日本已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20世纪初,最终废除了与西方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改革历程非常艰难:中国改革的主体是顽固的清王朝,与当时并行的社会群众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等)形成敌对关系;改革内容主要着眼于军事、经济等方面,在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层面上认识肤浅,即便是后来的戊戌变法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4 页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缺陷;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社会发展、国际地位变化急剧转折的关键。政治方面。两国虽然都是封建国家,但日本在政治制度上相似于早期资本主义时期的欧洲,封建领主制是日本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却异常顽固与强大。其次在经济方面。日本的工商业发展相对强大,特别是在农村,因而在社会阶级分化方面日本更具优势,如封建营垒中出现了一些大名的分化、新兴地主的出现等。另外在领导力量上。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者。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国的洋务派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同样在国际环境方面。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 19 世纪 60 年代末,当时西方还处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同时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改革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而中国自鸦片战争后一直是西方侵略的重点,戊戌变法时,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进一步加紧了对东方国家的控制和侵略,国际环境对中国很不利。1下列各项中 ,与洋务运动无关的是(C)A.引进西方一些近代生产技术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建立了近代化国家政治制度D.对外国经济侵略作了些抵制2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D)A.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B.创办洋务企业的官员贪污腐败C.帝国主义的阻挠和压制D.未从根本上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319 世纪后半期 ,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D)A.新式学堂成为培育人才的主要形式B.废除了科举制度C.科学与经学并重D.开辟多种途径培养科学技术人才4阅读下列材料:古今国势,由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82 年)回答: (1)据材料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认为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严重入超;中国的手工业产品成本高,无法与外国的机器产品竞争;在中国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民用企业)(2)从材料中可看出李鸿章办民用企业的目的何在?(求富,稍分洋商之利)(3)根据材料谈谈李鸿章是如何看待“求富”与“求强”的关系?( “求富”是“求强”的基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扩张)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