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诵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鄂教版.docx
-
资源ID:27159590
资源大小:24.69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诵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鄂教版.docx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标: 1.会认所学生字,会写“忆”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3.学习借助注释、查字典、扩词、查资料等理解诗意的方法。4.激发学生自主发现、探究问题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学习借助注释、查字典、扩词、查资料等理解诗意的方法。2.激发学生自主发现、探究问题的兴趣。教学过程:一、读题导入1.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大诗人王维在17岁时写下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课题。二、认读生字1. 学古诗。首先要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请四人小组来领读?师:看来字音能够读准了。请带回古诗中,自己练习读一读。2.现在来检测,看是否能够读准字音。(点读古诗,齐读古诗)三、理解诗句1、读准了字音,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意思。课前的微视频中,我们一起学习了理解古诗方法,谁还记得,有哪些方法?(查看注释、熟扩词生字查字典查询资料)2、课前的微课中,我们学着用这些的方法疏通了疏通了题目和第一句诗的意思,请同学说一说(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王维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ppt5)3、现在,请在小组里用课前学习的理解诗意的方法说说后面三局句诗的意思吧。来,一起读一读小组合作的要求。(小小相互练习说一说)。4、请一个组说意思。5、请生说整首诗的意思。总结:通过疏通诗意,我们发现用看注释、扩词、查字典的方法我们几乎都能理解诗的意思,如果实在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而且,你们发现了吗?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时,不必一个字一个字的解释,可以自己适当加一些字词,使表达更加清楚、完整。四、划分节奏1、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现在你能试着边读边,给古诗划一划节奏吗?(发送给学生,学生划节奏,上传并对比)2、生划节奏、自读,请人读。3、小结:根据每个人的独特感受,节奏的划分还是比较灵活的,言之成理即可。4、师:那同学们,赶紧练习有节奏的读一读吧。5、请一个小组展示读,全班读。五、探寻诗中文化1.读了这首诗,你有疑问吗?2、(提示)重阳节为什么是九月九日,不是八月八日,也不是十月十日呢?3、面对这些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可以去查阅资料或者在网上搜索。你们看,我们可以在网页上搜索“九月九日为什么是重阳节”“重阳节”,看,为什么?(古人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因此叫做重阳)(师上网查询)4、对这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5、重阳节有这些习俗(看注释:登高、佩戴茱萸、饮菊花酒),重阳节在农历的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气爽、菊花盛开的日子,适合登高望远、赏菊喝菊花酒。孩子们看,还有一项活动,插茱萸、戴茱萸,通过注释,我们知道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那重阳节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插茱萸而不是别的植物呢?6、请你上网查一查原因吧,我们可以搜索哪些关键词?(茱萸、插茱萸、重阳节为什么插茱萸)(生上网查,上传)7、请生说原因(请生说:茱萸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佩茱萸能祛邪辟恶)小结:古诗用最凝练的语言传承了中华名族的民俗和文化,在学习古诗时,我们不仅要理解诗的意思,对于不理解的地方,也要刨根问底,探寻其中的文化渊源。 让我们在一起读一读这首蕴含着重阳节文化的诗吧!六、回归整体,熟读成诵1、重阳佳节,本该全家登高插茱萸,可17岁的王维正独自在首都奋斗,离家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全都在重阳节这天爆发出来,他把所有的思念都倾注在了这首诗里,来,捧起课本,自己再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2、单独请同学来读。小组读。3、俗话说:“熟读成诵。”读了那么多遍了,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把这首诗背出来呢?自己先试一试吧。 4、抽人背,全班背。 5.不但要会背,还要会写,现在给大家1:30秒,记住这首诗,特别是生字是怎么写的,待会咱们比比看谁写得正确又好看。6.现在请拿出学习单,试着把诗句补充完整。(发学习单,高拍仪)小结:同学们,咱们今天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用看注释、查字典、扩词、查资料的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并学会了从古诗中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希望以后大家能举一反三,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其它古诗里面去,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