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管理中的教学实施.doc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管理中的教 学 实 施中山市开发区濠头中学 欧阳祝棣 初中课改已经实施相当一段时间,高中新课程改革也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在这过程中,各地方、各学校、各教师都在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课堂教学,各地都有很多好的方法和措施值得借鉴。结合我们学校在这几年教学管理中对新课程的探索,谈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管理中如何实施课堂教学。(一)教学程序合理1、创设情境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旧知识引进新问题,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无法立即解决,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有迫切需要阅读课本和解决问题的要求。教师随即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考察和磋商,并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转入第二个步骤。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注意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中进行尝试学习。同时,教师还应适时地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予以调节和促进,使之保持明确指向并维持。2、引导自学自学即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基本掌握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首先,由教师向学生布置自学参考提纲。自学参考提纲可以通过课件、板书、油印、口授等形式下达给学生,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开通思路,理解课文。自学参考提纲的详细程度可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强弱而定。学生自学能力强的班,指导学生自学的参考提纲可以略一点;反之,就要详细一点。其次,学生自主学习以阅读为主,阅读要求动眼、动手、动脑、动耳、动口,多种感官相互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自学任务,通过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提问、等形式,最大限度地发现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还是个别问题,是旧知回生还是新知疑难,把主要的带倾向性的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这实际上是教师在修改课前的教案,或者是第二次备课。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组织讨论讨论也叫协作学习,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组织讨论一般是前后左右四个学生为一讨论小组(编座位时有意地将好生、差生编在一起),对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议论,使他们各抒己见,相互交流,明辨是否,以求得正确的结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可能不是教材要求的或者就学生现有的知识还不能解决的,应及时作出交代,待课后作个别指导,避免浪费时间的空议。学生协作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的过程。4、精辟讲授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学和讨论所得,概括出有关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一般结论,然后通过必要的讲解,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体中的相互关系和结构上的统一性,从而将其纳入学生的知识系统。在讲授这个步骤,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一是明确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能掌握的,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二是明确教的方式。应该是对学生自学和讨论中产生的问题,作有的放矢、画龙点睛地讲。三是明确教的要求。应该是不折不扣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提醒学生注意运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能这样做,实际上是提高课堂利用率的最好办法,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好主导作用,减轻学生课外负担的一种具体表现。5、随堂训练训练也称为应用,包括做习题、口头回答、书面练习、开卷小结和实验等等。通过练发现的问题回过头可以再读、再议,务必达到熟练和深化。首先,编制训练题必须注意:应使训练题的思维过程具有合适的梯度,逐步增加创造性因素。有时可将一道题进行适当的引伸和变化,并使之与自主学习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题的组合应有利于学生概括各种解题技能或从不同的角度更换解题的技能和方法。其次,训练的形式像竞赛、像考试那样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训练犹如“实弹演习”,属于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所必不可少的。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真实效果,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辅导。再次, 训练结果反馈要及时,学生相互批改、师生面谈和笔谈都是可用之法。教学程序的上述五个步骤,并不是固定的,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灵活地进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材特点而加以调整,也可以对某个方面有所侧重。其中创设情境是为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精辟讲解是把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所得的知识更加明确化和系统化,两步骤用时不能多于30%;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是中心环节,用时不能少于35%;随堂训练是为了进一步强化知识和技能,培养各种能力(包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提高学习效果,用时不能少于35%。(二)师生互动热烈1、精彩讲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讲授也是必需的。教师清晰的精彩讲授可以在师生互动中点拨、引领、启发、强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吸引学生注意的技巧之一是教师引入话题新颖而有趣(它不该是简单的、干巴巴的内容介绍,或者诸如“请将数学课本翻到79页”)。吸引学生注意的技巧之二是把目标告诉学生(常用的方法是告诉学生在课时结束时应该有哪些行为结果。把目标告诉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在头脑中提供可以挂靠要点的钩子。这激活了学习过程,并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去获取所要求的行为结果。仅仅用某些吸引注意的手法,或一般性的外围提醒,如“注意了,开始上课”、“看,这一排同学坐得多端正”等,并不一定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吸引学生注意的技巧之三是让学生知道的重点和难点(在上课开始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和练习册中的“关键”部分。在课堂教学的进行中、结束时强调相应的关键部分,以免学生只关注形式的多样热闹和参与的开心,却抓不住核心内容。强调难点和重点可以帮助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主题)。吸引学生注意的技巧之四是使讲授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凡抱怨上课劳累的教师多半与节奏感缺失相关)。如何保持讲授节奏,这里有一个教学艺术的领会过程和教学经验的积累过程,但还是有一些策略可以考虑:一是使教学节奏与任务的难度或复杂程度相适应;二是重视教学环节以及不同主题的过渡,应保证过渡尽可能有条理、简洁。2、科学提问课堂是否出现和维持互动的状态,取决于教师能否科学地提问。科学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科学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技术与艺术兼而有之)。 第一,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一个知识点没有学过,学生要想正确回答问题,必须进行归纳推理、分析综合等高层次思维活动。这种情境中的问题就属于开放性问题)。第二,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问题可分为记忆型的、理解型的和应用性的。记忆型的问题难度最低,理解型问题需要学生对所记忆的知识进行一定的理解和加工。应用型问题要求学生把知识应用于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情境中,应用型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其尽快形成自动化的知识序列并用于新的问题解决。第三、坚决摈弃满堂问。满堂问往往冠之以“提问”、“启发”、“对话教学”、“互动教学”的名义。当教育界屡次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之后,不少教师从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习惯走出来之后,又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满堂问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几乎成为普遍的现象,教师的新习惯是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系列标准答案。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第四、坚决杜绝把提问当作惩罚学生的手段。使用“提问”来惩罚学生,这也许是对提问最严重的误解。比如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问他一个更难的问题;对于干扰课堂秩序的学生,问他一个不可能知道的问题。等等。有的教师可能出于好意,但不管出发点如何,这类问题确实是惩罚。因为这可能让学生自我感觉很差,自信不足,更紧张,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这些只会对学习过程产生阻碍。3、悉心倾听真正科学的提问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真正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这样会自然而然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第一,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提问和对提问的回应。有些教师在公开课上为了更“安全”、更好按预定计划进行,往往把问题答案限制在自己所熟悉的范围之内,对于超出自己认为是恰当的范围之外的答案,就会拒绝。久之,多数学生将对所谓的发言感到乏味而拒绝。教师总是在等待更确切的回答,要么一个一个地叫下去,浪费了课堂时间;要么直接叫那些能够准确回答的好学生,这几乎使课堂变成几个学生的舞台和多数学生的看台。第二,让学生感到教师在倾听。教师的反馈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或者妨碍学生的参与。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显示出对学生的关注、对学生的欣赏,能够极大地激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学生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相信自己、展现自己、欣赏自己的过程,这种提问方式带来的成就感和成功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第三、给予学生最大的宽容。面对那些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面对错误答案时,教师不要打断学生的回答,即使是错误的回答。有时候,学生开始回答了,却被中途打断,只能听教师对回答的提示;或者,学生开始了一个错误的回答,马上被教师打断,叫另外一位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很明显,这两种后果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他要么没有机会说出完整的答案,要么就会意识到他的答案是如此的错误,以至于根本不值得听完。也许这两种做法都不是有意的,但学生就是这么看的。这样,学生会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三)课堂激励突出师生互动,是新课程教学实施的关键。“师生互动”模式的研究表明:在优秀教师的所有行为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是否具有激励性人格,如热情、期望和可信任感等。1、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热情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热心;二是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有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自己总是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传达给学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信念,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热情意味着对学生的信任、关心和接受,亲切地喊出学生的名字,经常微笑等。对学生而言,教师的热情隐含在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教师的身体语言中。(坚定、自信、友好、幽默,全身心投入,方法多样化,富有创造性,富于表现力,保持比较快节奏的课程进度,与学生保持眼神的交流,用丰富、生动的手势强调重点,用不同的音高、音量、变调、停顿等来控制教学的节奏,通过走动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通过身体倾斜倾听学生说话,等等。)教师的热情表明对学生和所教课程愿意负责任。热情是自然而然的一种兴致,不是故意要什么和表演什么。凡有夸张的“表演”的地方,教师的热情将令人紧张而疲劳。自然而然的热情宁可是一种安静,也好过表演式的“喧闹”。2、期望“你得到的是你期望得到的”,这一自我实现预言来自于罗森塔尔和雅可布森的“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为“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期望效应”表明: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教师的期望可能帮助学生成功,但这只是一种可能,只有把期望学生成功和帮助学生成功结合起来才能够使教师的期望在学生身上实现。作为一种乐观的学生观,教师除了语言,更需要用行为来表达对学生的高期望,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成功,有成功体验。这种成功体验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看到自己的能力,倍加努力,取得更大成功。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对于那些学习困难,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学生,更需要体验成功。即使不能让学生总是成功,至少要保证每个学生大多数时间里能够成功。当学生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时要降低难度,创造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学生变得自信,能力增加时,要保持适度的难度,有一定挑战性,激励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功。说到底,对学生持久地保持期望和鼓励的教师,是一种生活信念。优秀教师以自己和学生的成功为中心,并保持乐观的心态和情绪,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都有信心和期待,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3、可信任感优秀教师总是那些学生感到值得信赖的教师。可信任感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的、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在低年级,教师作为成人权威,对于学生而言,自然会有某种程度的可信,然而,当学生越来越成熟,他们就越来越不会对教师自动产生信任。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可信任感主要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教师的学识;一是教师的人格。学生总是期望教师学识渊博,教师若满足学生的期待,则学生可能因感叹而模仿教师、追随教师。“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一个教师若能够让学生追随自己,也算不易。除了学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人格魅力。诚如德国学者林德所言:“真正能教导学生的就是教师的人格”,而不是所谓的教学方法。 二六年十月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