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主要人物解析以及前五回细解读.docx
红楼梦主要人物解析以及前五回细解读引入: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咋们同学从各个渠道了解红楼梦,但作为语言文学的读本,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同学们也许感受不深,尤其我们高中同学由于学业压力,纵有读红楼梦的心思,但没有时间和精力;纵然读红楼梦,但又觉得读不下去。那么今天就借学习这节课给同学们介绍一下红楼梦的前五章及对金陵十二钗命运的解读。红楼梦主要人物的命运隐在第五回的曲子和判词中。今天我们不妨从曲子判词着手,分别概括前五章,讨论一下这十二人的命运。流程一:概括第一回 解密(谐音) 读判词分析人物 (贾探春、史湘云) 看第一回视频(概括完第一回后的过渡词,过渡到解密)众所周知 红楼梦反映了四大家族的兴衰成败,谐音命名揭示了曹雪芹对对封建社会的讽刺。一方面表明人物都是虚构的,另一方面整体否认了贾府中的人和事,暗讽其隐藏在真人真事背后的虚假。贾探春 身世背景: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 玫瑰花”之诨名。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在婢仆面前维护作主子的威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贾探春)才白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人物命运:探春,远嫁了。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已经暗示了她的结局,便是远嫁,很有可能是个王妃,才自精明志自高,贾家的没落相信探春比谁都会更苦不堪言。(史湘云)富贵又为何?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人物命运:史湘云,天真可爱,她是贾母这一家的。但四大家族没落后,她的结局也很惨,嫁了一个丈夫,但是又早死了。史湘云是金陵十二钗之一,是 贾母的侄孙女.虽为豪门千金,但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鼎抚养,而婶婶对她并不好在叔叔家,她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且不时要做针线活至三更,她的身世与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没有黛玉的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她刚直率真,心直口快,开朗豪爽,"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她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她和宝玉也算是好朋友,在一起时,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她襟怀坦荡,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后嫁与卫若兰,婚后不久,丈夫即得暴病,后成痨症而亡.史湘云立志守寡终身.流程二:概括第二回 解密(金陵十二钗排序有何讲究?) 读判词 分析人物 (贾迎春 、巧姐)(PPT上没有)只要读过红楼梦的都知道,小说里的女性人物至少上百人,可是所谓的金陵十二钗即便算上正册、副册以及又副册也不过是36人。更何况,在又副册里其实只点了晴雯和袭人,在副册里则只点了香菱,至于正册的12个女子倒是齐全的,分别是:薛宝钗、林黛玉、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为什么会是这些人呢?或者说曹雪芹为什么只点这15个人呢?其中还是颇有讲究的。(PPT上有)首先,所谓正册、副册和又副册是有身份之别的。所谓又副册,例举的是丫鬟中的杰出女性也。所谓副册,例举的是妾一级中的杰出人物也。而所谓正册,例举的是豪门望族的大家闺秀以及媳妇也。红楼梦中所写的妾不多。只有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被拐卖以后改名香菱的,不仅性格和善,而且颇有才学,且长相美丽,成为了薛蟠的妾,可惜一生命苦,被拐被卖被抢被打被骂,最终为薛蟠的老婆夏金桂折磨而死,可谓最苦命的女子。流程三:概括第三回 读判词 分析人物(贾元春、秦可卿)分析满纸荒唐泪 红楼梦开篇就引出题石头记诗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其实是有言在先告诉读者,这部书表面上是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是“荒唐言”,可是书的真正意义,却并不在这里,男女之间的爱情只不过是“荒唐言”而已,而“其中味”并没有明示,这是要读者自己去理解的。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在全书中地位很重要的,故事线索就是:黛玉进贾府。因为黛玉的母亲贾敏去世了,贾母就来信告诉林如海,让黛玉去贾府生活,林父想到既然对女儿好,就同意了,这时贾雨村因为是黛玉的老师,黛玉一走他未免没有了事情可做,就央告林父替为推荐,引见给贾政,林父欣然答应。于是,黛玉的两个人和门徒告别了林富去了贾。 雨村接受了贾铮对应天福工作的介绍!重点是黛玉进入贾家的过程。通过这样的线索,贾家的重要人物被呈现给读者。第一次出现的是佳人,一位善良的老太太,然后是王太太,李纨。然后开始三春出场:迎春、探春、惜春。然后一句“我来迟了”引出了王熙凤,并讲她刻画的淋漓尽致。最后出场的就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物:贾宝玉。这也是宝黛初次见面。在这个过程中,书中还描述了贾府的繁荣与高尚。从仆人的着装,家居的装饰和安排,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规则,贾府的荣誉无处不在。最后,以一封信的形式,另一位女主角的到来,就是薛宝钗。作者通过黛玉的角度来介绍贾府的陈设,让读者明白贾府是怎样的环境。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不同”就是通过林黛玉的一双慧眼一层层铺陈开来。像贾母在贾府至高无上一样,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至尊至贵。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贾元春虽然在红楼梦中名列“金陵十二钗”中第三位,却只有一次在元宵之夜亲临大观园的正面出场,但丝毫不影响她对整个故事的重要影响。她是贾府四春之首,也是十二钗中唯一的宫中女子。她如昙花匆匆一现,留下久久不能散去的芬芳;如流星划过长空,使多少人的心灵得到慰籍;烟花般的璀璨之后,留下的只是过眼云烟。元春的哀苦,不光是一个妃子的争宠、失宠的不幸,更是贾府的一个“女儿”的人性的诉求在“皇家规范”的压抑下的悲哀,这是红墙中的凤凰延续了几千年的深宫悲歌,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下典型的女性悲剧。兴盛之源作为“四春”之首,元春果然非同凡响,没有辜负贾家的培养,很早就“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作女史去了”,并很快“晋封为凤藻宫秘书,加封贤德妃”。贾元春最终获得了对当时的女子来说的人生中的最高地位和殊荣。这应是贾元春一生中的 “一件大喜事”,盛世繁华富贵的绝好体现。因为她,贾家成为了皇亲国戚,才有了回光返照式的“太平气象,富贵风流”;因为她,贾府才有了省亲时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热闹场面;因为她,才有了大观园诗情画意的恋爱场所。而她只能独自在高墙之内孤独地在三千后宫中挣扎。宫妃之怨在中国封建社会,宫廷的婚姻制度是畸形的。皇帝一人拥有“后宫佳丽三千人”,能有幸得到皇帝恩宠的宫女是百里挑一的,绝大多数的宫女只能在深宫之中虚度光阴。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描写的就是这样的事实,当年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姿流落宫中,忍受寂,历尽沧桑,如今白头搔首,闲来无聊只能回首往事消磨时。此种情怀,非宫女不知!红楼梦中塑造的贾元春就是这样一个深宫怨妇的形象。元春希望得到美好的婚姻爱情,得到一种极简单的生活的幸福。但是在深宫那种环境中,元春注定是欲不能求的,从踏入皇宫的第一步起,她就开始谱写她的爱情悲歌。当初入宫是家族亲人的安排,她得到皇帝的恩宠,带来“烈火烹油”般的繁华,这一切都因为她顺从了命运的安排,因而安存下来。当爱情离她而去,怨恨就随之而生。这是在皇宫大院的妃子屡见不鲜的事。元春的宫怨是必然的。元春经过几年的宫廷生活,已经懂得世事人情,深知自己活着是贾家基业生生不息的源泉,如果死了,家族的生命之源就断了,因此她必须固守着皇上面前红人的地位。一个长期生活在尔虞我诈中的人,精神会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时刻受到因生命元春的宫怨是必然的。元春经过几年的宫廷生活,已经懂得世事人情,深知自己活着是贾家基业生生不息的源泉,如果死了,家族的生命之源就断了,因此她必须固守着皇上面前红人的地位。一个长期生活在尔虞我诈中的人,精神会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时刻受到因生命受到威胁而恐惧的折磨,这种生活会有幸福可言吗?再看曹雪芹对元春的判词。小说第五回对元春判词的描述是: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画面上两件物品从谐音的角度看,“弓”与“宫”音同,香橼”是一种植物,“橼”与“元”音同,香橼挂在弓上,意指皇宫中的元春,隐含着元春的宫怨之情。“二十年来辨是非”,这句从年岁的角度写元春的成长和她努力的结果。“榴花开处照宫闱”,这句从季节的角度描述了元春的花样年华和辉煌成就。“三春争及初春景”,从月份的角度突出了元春的领先地位和尊贵气象。“三春”,指春季的三个月,即孟春、仲春、季春;也指贾府中元春的三个妹妹,即迎春、探春、惜春。“虎兔相逢大梦归”,这句从时辰的角度概述了元春省亲游园回宫后的寂寥之感,也暗含宫怨之情。悲剧之死元春省亲时所点的四出戏中第二出为乞巧,脂砚斋给这出戏的批语是“伏元妃之死”,这出戏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指出了元春与杨贵妃的境遇相似,杨贵妃因三军哗变被赐死,是被人用绸子缢死的,也就是元春的判词“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据此可知元春有与杨贵妃类似的失宠之情。周汝昌曾说:“元春是一个出色的才女。这样的人,不是擅长与争宠斗智的能手,其日久失利,是必然之势。”元春的悲,就在于有不平却不能鸣,她在深宫中受到的委屈,流过的眼泪是不为人知的,发生在那不得见人的去处的事,她只有以梦的方式向亲人诉说。“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这句话是元春死后向父母、家族提出的警告,提醒他们要尽早从皇权斗争的漩涡中“退步抽身”,明明白白地要亲人以自己的死作为前车之鉴。元春这支死亡之曲终于走向尾声,对她来说或许是最好的解脱,也是唯一的解脱。流程四:概括第四回 读判词 分析人物(王熙凤、李纨)一、内容:贾雨村来到应天府,正赶上薛蟠争买英莲打死冯渊。门子以护官符为由阻雨村发签拿薛蟠,雨村听其计,徇情枉法,胡乱判了此案。薛蟠进京办事,他的妹妹薛宝钗因待选,因此也一同来到京中,住进了贾府。二、1.王熙凤金陵十二钗之九,来自四大家族之王家,王夫人的内侄女,贾琏之妻,即宝玉表姐及堂嫂。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奶奶,她为人处事圆滑周到,图财害命的事也干过不少,在前80回里她支持宝黛爱情。【赏析】王熙凤是四大家族中首屈一指的“末世之才”,这是个政治性很强的人物,不是普通的贵族家庭的管家婆。在短暂的几年掌权中,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制造了许多罪恶,直接死在她手里的就有好几条人命。这一切只不过为她自己的最后垮台准备条件,按照曹雪芹的原意,这个贾门女霸的结局是很糟的。曹雪芹对王凤姐的刻画可谓空前绝后,惟妙惟肖。凤姐既是一个工于心计、八面玲珑的管家,又是一个风流善妒贪残狠毒的人物。尽管曹雪芹对凤姐的贪婪嫉妒行为是批判和鞭挞的,但是对于凤姐出众的才能,仍然是比较赏识的。大有一种“人皆欲杀,我独怜才”的意味。2.李纨金陵十二钗之十一,贾珠遗孀,生子贾兰。李纨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闻不问,只知道抚养亲子,闲时陪侍小姑等女红、诵读而已。她是个恪守封建礼法的节妇的典型。【赏析】李纨这样的人,在统治者看来,是完全有资格立牌坊、编入“列女传”的。虽则“无常性命”没有使她有更多享受晚福的机会,但她毕竟在寿终前得到了“凤冠霞帔”的富贵荣耀,这正可以用来作为终身能含辛茹苦、贞节自守者必有善报的明证。这首诗第一句隐含李纨之名。第二句隐含贾兰之名。三四句描写李纨的品质并点明她操劳一生只落得一个花封浩命的可悲命运。李纨出生书香门第,严格恪守“三从四德”的封建妇道准则。在丈夫贾珠夭折之后,心如“槁木死灰”,一心抚养儿子贾兰,不做他想。按理说李纨应该是封建贞洁女子的典范,但曹雪芹却批判她“枉于他人做笑谈”,可见曹雪芹对封建社会的贞洁是持反对态度的。流程五:概括第五回 读判词 分析人物(林黛玉、妙玉)第五回 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宝钗来后,大得人心,黛玉不忿,宝黛二人生口角。 宁国府梅花盛开,尤氏请大家前去赏花。宝玉因倦怠在秦可卿卧室睡午觉,却在梦中来到太虚幻境,见到警幻仙姑,读了金陵十二钗的诗画,听了红楼梦的曲子, 与仙女可卿云雨。二、1.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林黛玉林黛玉才华横溢,面冷心善,不通世务。因母亲贾敏早亡,贾母同情林黛玉没有母亲,接到贾府抚养教育。后来又死了父亲,从此常住贾府。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梅竹马,二人思想一致,互为知己,无奈抵不过功利之人,黛玉最后泪尽而逝。【赏析】作者让林、薛这两个性格对立的人物同时出现在一个同意诗中,达到一种同意的巧妙。这不仅是曹雪芹思想朴素正法的体现,也是曹雪芹在人物想象的塑造和性格的雕刻中匠心独运的精妙之处。林黛玉与薛宝钗,作者将她俩在一首诗中并提,除了因为她们在小说中的地位相当外,还可以通过贾宝玉对她们的不同的态度的比较,以显示林薛的命运遭遇虽则不同,其结果却都是一场悲剧。2.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旧时迷信认为命中有灾难的人应该舍身出家做僧、道,有钱人家买穷人家子女代替出家,叫替身,皆不中用。只得入了空门,身体才好,故一直带发修行。她极通文墨,模样又极好。十七岁时随师父到长安都修行,师父圆寂后,被贾家请入栊翠庵带发修行,但她"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刘姥姥喝过的茶杯,她嫌脏,不要了,而给宝玉喝的茶杯却是自己日常用的绿玉斗。宝玉生日,她特地派人送去"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 "的字帖。后来妙玉留落烟花巷(可谓一块美玉终陷污泥中)。【赏析】判词精准地概括了她的性格,早在故事的一开始,一个清冷高洁但又举世难容结局凄凉的形象便跃然于纸上来自苏州带发修行的尼姑妙玉,原来也是富家小姐一。她住在大观园中的栊翠庵,依附权门,受贾府的供养,却又自称“槛外人。妙玉是书中一特殊人物,首先,曹雪芹把她和宝黛二人并论,是三块玉之一。其次她生于富贵人之家,因为自幼多病父母早亡被迫遁入空门,能够长期居住贾府受到贾母等人的垂青,足以证明她的特殊身份了。第三,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她变得孤傲,她标榜清高,有特殊的洁癖。她虽然身在空门,一腔儿女情怀却没有泯灭,在宝玉过寿时还不忘送一张帖子以表情怀。最后,她因为不愿向权贵门阿谀奉承,成为不和时宜,为权贵所不容的人物。最终被辱身亡,成为污浊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流程六:结尾读判词 分析人物(薛宝钗、贾惜春)结尾:这句话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一幅对联。意思:当你把真实的东西当作虚幻的东西来看的时候,那虚假的东西它甚至比真实的东西显得更真实。反之也是一样。把不存在的东西说成是存在的东西时,那捏造的事实甚至比存在的事实更显得真实,反过来也是如此。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书?归根结底,应称之为中华之文化小说。因为这部书中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却表现为“通之于人众”的小说形式。如欲理解这一民族文化的大精义,读古经书不如先读红楼梦,在曹雪芹笔下,显得更为亲切、生动、绘声绘影,令人如入篇中,亲历其境,心领其意。白玉堂:这里形容柳絮所处高贵。均匀:指舞姿柔美,缓急有度。随逝水:落于水中,随波流去。喻虚度年华。以逝水比光阴。委芳尘:落于泥土中。喻处于卑贱的地位。“万缕”二句:意谓不管柳絮是否从枝上离去,柳树依旧长条飘拂。喻不因别人对我的亲疏而改变自己固有的姿态。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宝钗的这首咏絮词,这几乎是整本书里面不多的几首较为达观的诗词了。这就是宝钗,她的为人,本是如此。在父亲早亡、哥哥不争气、选秀未得、家道中落、客居贾府的多重压制下,她的处境,何尝比黛玉强出多少。然而,她的八面玲珑、处世端庄,是建立在她的冷和淡上面的。她绝非没有感情之人,只是她的感情并不是那么丰富,甚至很多时候显得有点淡薄。正因为如此,她才能时时看开,才能达观,才能不在乎,或是装作不在乎。外在的她,是端庄贤良的大家闺秀典范;内在的她,却有一颗隐士般淡然的心。宝钗外热内冷,远观完美无瑕,走近,你会发现,她并非待人不真诚,并非工于心计,而是,她本是这样感情淡薄的人。(ppt)说这句话的不是薛宝钗,而是鲁迅。乍看之下,这话说得没人性,说得铁石心肠。之所以放在薛宝钗的后面,是因为它多少说出了宝钗的心声。人们更愿意理解简单的事情,胜过去理解那些复杂的事情。也有人愿意理解薛宝钗,比如给我印象最深的诗人顾城的评价:“她知道生活毫无意义,所以不会执留,也不会为失败而伤心;但是她又知道这就是全部的意义,所以做一点女红,或安慰母亲,照顾别人。她知道空无,却不会像宝玉一样移情于空无,因为她生性平和,空到了无情可移。她永远不会出家,死,或成为神秘主义者,那都是自怜自艾之人的道路。她会生活下去,成为生活本身。”还有一句,说得更干脆:“她看黛玉倒是较宝玉为重。其实她又何尝看得上宝玉。无论宝钗是否看得上宝玉,我想人性总该复杂些吧。不然,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在一页白纸上就可以写完,我们可以跟大街上遇见的每一个人相爱,一些事将丧失它的意义,而红楼梦也丧失了它的丰富和深刻。贾惜春“勘破三春”,披缁为尼,这并不表明她在大观园的姊妹中,见识最高,最能悟彻人生的真谛。恰恰相反,作者在小说中,非常深刻地对惜春作了解剖,让我们看到她所以选择这条生活道路的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她在贾氏四姊妹中年龄最小,当她逐渐懂事的时候,周围所接触到的多是贾府已衰败的景象。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为自己的未来担忧,现实的一切既对她失去了吸引力,她便产生了弃世的念头。主观上,则是由环境塑造成的她那种毫不关心他人的孤僻冷漠性格,这是典型的利己主义世界观的表现。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