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23张).ppt
,(1)隋唐时期较为宽松的民族政策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2)躲避战乱的中原人带去先进的技术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3)契丹人接受汉文化,学会农耕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的兴起,1)国名:契丹(辽)2)建立者:耶律阿保机(辽太祖)3)时间:10世纪初4)定都:上京临潢府,1.契丹的兴起,(1)时间:11世纪前期(2)都城:兴庆(今宁夏银川)(3)建立者:元昊(4)国号:大夏(史称西夏),2.党项族的兴起,党项族的生活方式以及与汉族的交融,不知稼穑(se),无五谷,畜(xu)耗牛、马、驴、羊等以供其食。气候多风寒,五月草始生,八月霜雪降。无文字,但候草木以记岁时。刘旭党项羌,从事游牧,不重视农业,无文字,“耕稼之事,略与汉同”“始创夏文”刘旭党项羌,二、辽与北宋的和战,2020/4/28,澶渊之盟,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均遭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北宋与辽的关系,同学们,请你做一名小小的军事家,分析燕云十六州的重要地位,燕云十六州的丧失使长城及其要塞完全失去作用,致使华北平原完全裸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长城,宋辽双方能够和谈的原因是什么呢?,宋朝累代,自“重文轻武”以来,虽为大国,自揣兵虽多而战斗力实不足恃之敌,积贫积弱,政治大坏。宋史,辽虽俨然成为北方一个大国,但与宋军交战,孤军深入,不占优势。况且早年间辽先祖即已认定和汉政策是明智之举。浅谈辽史,是双方力量均衡之下相互妥协的结果,关于“澶渊之盟”的讨论,同学们,你认同哪种观点呢?,有两种看法:一、弊大于利,北宋每年给辽岁币,增重了人民的负担,并且有辱北宋威严。,二,利大于弊,认为议和活动是民族和睦的表现,双方有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的局面。,让这些材料帮助你们讨论吧,【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材料二】自盟约签订后,宋朝统治“忘战去兵”“武备废弛”,内部争斗加剧,宋王室又重现一片歌舞升平,不知居安思危。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须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齐涛中国政治通史,对于北宋来讲,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来看,对辽来说,评价澶渊之盟,材料二:.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宋每年予西夏岁赐.(庆历和议),至此双方边界贸易兴旺。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一:元昊称帝后,先后与北宋进行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宋史新论,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澶渊之盟,澶州大战,战是短暂的,是历史发展的插曲和是长久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辽、西夏与宋的关系特点,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材料一:,西夏铜牛,西羌之俗,岁时以耕稼为事,略与汉同。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学会农耕,发展农业,辽代货币,西夏货币,材料三:,均为圆形方孔钱,材料四:,辽代文字,西夏文字,仿效汉字,创制文字,材料五:,少数民族向中原学习,中原文化生活也融入了少数民族特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原汉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课堂小测验,1.澶渊之盟是下列那两个政权之间的盟约()A、北宋与辽B、北宋与西夏C、南宋与金D、南宋与西夏,A,2020/4/28,课堂小测验,2020/4/28,2.宋辽、宋夏和议中的共同内容有()A.辽夏向宋称臣B.北宋割地求和C.互相禁止边境贸易D.北宋送给辽夏“岁币”,D,2020/4/28,课堂小测验,3.“澶渊之盟”在客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A.削弱了契丹势力B.维持了长期和平C.消除了民族矛盾D.加速了北宋灭亡,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