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docx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考点归纳【名词概念】初唐四杰、文章四友、吴中四士、馆阁体、上官体、沈宋、气来、神来、情来、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歌、大历十才子、韩孟诗派、古文运动、长吉体、沉郁顿挫、以文为诗、郊寒岛瘦、诗圣、诗仙、诗鬼、元白诗派、元和体、张王乐府、三十六体、武功体、小李杜、俗讲、变文、花间派、敦煌曲子词、温韦、皮陆【主要问题】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位置;唐代文学富强的缘由;佛、道对唐文学的影响;贞观诗坛;上官体的奉献;四杰的理论与不足;沈宋对于格律的奉献;隋代文学的过渡性质;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张如虚的春江花月夜与唐诗兴象;山水田园诗派的创作特点;边塞诗派的创作特点;王昌龄七言绝句的艺术特点;崔颢诗歌的艺术特点;河岳英灵集的主见与价值;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特点;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李白乐府歌行的艺术特点;李白绝句的艺术特点;李白的位置与影响;杜甫的律体诗成就;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点;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杜甫的位置和影响;大历诗歌的背景和风格;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大历十才子的创作特点;顾况与李益的诗歌风格;韦应物的诗歌艺术特点; 刘长卿的诗歌艺术特点;韩孟诗派的主见;韩愈以文为诗的诗歌创作特点;孟郊的苦吟风格特点;张籍与王建的诗歌特点;李贺的诗歌风格;刘禹锡的诗歌创作特点;柳宗元的诗歌创作特点;元白诗派的主见;白居易、元稹的诗歌艺术成就;古文运动的背景、主见;韩柳对散文的开拓;韩柳的散文艺术成就;晚唐小品文的特点;晚唐李商隐等人的骈文;唐传奇的兴盛缘由、阶段、代表作品和艺术成就;俗讲及其代表作品;变文及其代表作品李娃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的艺术特点;陆龟蒙、皮日休的诗歌创作;司空图的诗歌创作和理论;郑谷、韦庄、罗隐等诗人的创作特点;贾岛、姚合的诗歌创作;李商隐的诗歌特征和艺术成就;李商隐“ 无题诗” 的特点和影响;杜牧以绝句为代表的艺术;许浑的诗歌创作;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南唐词的特点;花间词派的风格和缘起;温庭筠作品的艺术风格;李煜前后期词风特点区分【作家作品】略核心考案1、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位置唐代文学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升到高峰并由高峰开头下降时期的产物;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唐代文学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上承魏晋南北朝文学,属于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后期下启两宋文学,属于中古期的其次段;唐文学的富强,表现在诗、文、小说、词的全面进展上;(1)唐诗的进展最早,在唐文学中占最为重要的位置,也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唐诗吸取了它之前诗歌艺术的一切体会,更加发扬制造, 形成了唐代文学的标志;唐代显现的杰出诗人数量之多,为我国诗歌史上所仅见;自初唐律诗的逐步走向成熟,到盛唐诗歌意境制造的完善, 盛极难继之后中唐诗人的革新,晚唐李商隐对于诗歌表现技巧所能达到的神妙幽微境域的探讨;诗歌的进展变化,除元稹、 白居易曾提出过讽谏说和主功利的诗歌主见之外,总的趋势,是朝着诗歌自身艺术物质的探讨、发挥与完善的方向进展的;(2)中唐散文开头了文体文风改革;就文体文风改革的规模和影响说,此前仍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它相比;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为后来宋代作家所发扬,深远地影响着我国后来散文的进展;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45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3)小说也开头走向富强;唐传奇使我国的文言小说走向成熟,也在人情味、情节构造、人物塑造上影响着宋代的话本小说;(4)当散、小说、诗相继进入低潮时,诗的另一种体式词,登上文坛,焕发光荣;南唐词人拓大了词的境域,转向内心缠绵情致的抒写;特殊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后的词作,把词这一善于表现绵邈情怀的文体,发挥得淋漓尽致,把它推向了很高的艺术境域;从总的风貌看,终有唐一代,几乎找不到一个文学沉静的时期;唐代更富于抱负颜色,重抒情而不是重理性,重外向而不是重内敛;从文学自身的进展说,它是艺术体会充分积存之后的一次大富强,又为文学的进一步进绽开拓出新的领域,为下一次的富强作了预备;2、唐代文学富强的缘由(1)唐代对外来文化实行兼容的政策;有唐一代,去华夷之防,容纳外来的思想与文化;另外, 唐代妇女有较高的社会位置,男女较为公平, 中外文化交融所造成的这种较为开放风气,对于文学体裁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的意义;(2)唐代对思想实行兼容的态度;以儒为主,兼取百家;儒家使士人普遍具有入仕,致君尧舜, 建功立业,持儒家入世的进去精神;佛教在唐代具有广泛影响,直接拓广了文学的体裁; 显现了俗讲和变文,开创了通俗文学; 同时大量诗僧显现,丰富了唐诗的心境表现,道家和道教对唐文学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道家使唐代文学返归自然,滋生一份对于自然的亲和力,同时丰富了唐诗的想象;(3)唐代士人对人生持有一种积极的、进取的的态度;开科取士,唐沿隋旧,使得一批较接近宽敞社会生活的寒门士人进入文坛,使文学离开宫廷的狭窄圈子,走向市井, 走向关山与塞漠,使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弘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剧烈的进取精神;(4)唐代兴起的漫游、读书山林风气,以及士人入幕与贬谪的生活,都从不同的层面丰富了唐文学的内涵;构成了唐文学多彩的情思格调;(5)唐代绘画、书法、雕塑、音乐的富强,也影响到文学;比如绘画不仅成为诗的题材,也影响诗的艺术表现技巧;唐诗中颜色表现的丰富细腻,意境的画意,传神的技巧,都与绘画艺术的高度进展有关;唐代乐舞的高度富强为唐诗表现领域的拓展,也带来了特别深刻的影响;3、佛、道对唐文学的影响儒家思想在政权运作、人才选拔与使用等方面占统治位置,而在人生信仰、社会思潮、生活乐趣与生活方式方面,就是释、道更多地影响了唐文学的进展;(1)佛教对于唐文学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士人的人生抱负、生活乐趣反映到作品中来;第一, 在佛教中国化方面,佛教在唐代衍生出的天台、三论、 法相、 华严、 禅宗等教派,都已经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特殊禅宗已经深深契入中国文化之中;禅宗讲体的自性, 是言语道段、心行处灭的,即藉着具体的物象,来表现难以言传的一点禅机;这是一种更深层的影响, 也是一种更为重要的影响;它给唐诗带来一种新的品质;唐诗中空寂的境域,明净和平的趣味,淡泊而又深厚的含蕴,都源自于此;其次,佛教对唐文学的更为直接的影响,是唐代显现了大量的诗僧;再次,佛教在唐代的广泛影响直接拓广了文学的体裁;俗讲与变文,就是这时显现的新文体;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在便于讲唱,内容为佛经, 而形式就与当时的民间说话一样,带着通俗文学的性质;(2)道家和道教对唐文学也产生广泛的影响;第一,道家思想对于唐代文人来说,主要是使他们返归自然,多一份对于自然的亲和力;唐人写了很多以逍遥游为母题的赋,但都把大鹏作为抒发壮伟气概、表现庞大抱负的形象;他们离开了庄子物我两忘、万物齐一的根本精神,于无为中力求有为,从无为走向进取;其次,相比佛教,道教对于唐人人生信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45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仰的影响更大些;这主要表现在神仙思想的影响上,唐代作家如王勃、卢照邻、陈子昂、宋之问、张九龄、李颀、王昌龄、岑参、白居易、李商隐等人,都有神仙信仰;唐诗里有很多神仙世界的描写,李白笔下的泰山、天姥山、 莲花山的神仙幻境,李贺笔下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李商隐笔下的圣女、嫦娥、龙宫贝阙的形象,都是道教影响的显例;连以写实著称的白居易,也在长恨歌的结尾幻想了一个神仙世界;再次,神仙思想仍极大地丰富了唐传奇的想象力,使其情节更富于浪漫颜色;4、隋代文学的过渡性质隋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并未完成南北文学合流的任务,仅起过一个过渡的作用;隋代文学的作者,基本上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北齐、北周的旧臣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等;前者是北朝诗风的代表,后者是南朝诗风的代表; 隋文帝时是两种诗风并存,至隋炀帝就又明显地显现重文采倾向,南朝诗风又成主潮;终隋一代,南北文学虽并存,但二者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出现出明显合而未融的过渡性质; 隋代的散文, 隋文帝虽然有意地通过行政的手段来改革骈文的浮糜文风,但收效甚微,文坛照旧维护的是南北朝局面骈文占据主导,但成就无足轻重;总之,从隋到初唐约一百二十年左右的漫长岁月,是解决中国文学南北合流问题的探究时期、过渡时期;5、贞观诗坛贞观诗坛的主掌者是唐太宗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两派;北方文人受崇古尚质文学观影响较大,对齐梁文风持批判态度,但并不反对声律辞采之美;魏征在隋书· 文学传序中提出南北文风合流,“ 各去所短,合其两长”,这种诗歌美学抱负的提出,是贞观朝野文人在总结历史体会时形成的对文学进展方向的一种共识,即利用南朝文学的声辞之美来表现唐朝恢弘气象和刚健开朗的健康情思,这也是贞观诗人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一开头多述怀言志及咏史之作,刚健纯朴,后受六朝诗风影响,开头仿照其声律辞采,使贞观诗风发生新变,但当时二派之间 “ 合而未融”的现象特别明显; 随着时间的推移,善于吸取南朝诗歌技巧的北方诗人,如杨师道、李百药等,均写出了较为胜利的作品,他们把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并琢磨表现技巧,使声律辞藻日趋精妙,而诗歌的风格趣味已日趋贵族化和宫廷化;这种积习在当时闻名诗人虞世南、许敬宗等的诗作中均有突出表现,虞世南等人更编写了北堂书钞、文思博要和艺文类聚等类书,作为宫廷诗人拾掇辞藻和典故的便利工具,当然,贞观诗坛新秀上官仪的“ 上官体” 更是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了;6、上官体在南北文学有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过程中,初唐的贞观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进展阶段,上官仪和初唐四杰在其中作出了较大的奉献;贞观年间, 南北文学合流的文学进展趋势,已成朝野文人的共识;但受南朝诗风影响,贞观诗坛显现宫廷化倾向,贞观诗坛的新秀上官仪是宫廷诗人创作水平最高的典范;他位置很高, 名噪一时; 他的诗有意地摆脱从类书拾掇辞藻的陈规陋俗,留意细致体察,自铸新词以状物色,通过物色的动态变化,写出情思的婉名师归纳总结 转,从而构成情隐于内而秀发于外的绵缈空濛的诗境;这种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的诗作,把第 3 页,共 45 页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推动了一步,成为当时人们仿照效法的一种新体诗;这种绮错婉媚、重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五言诗,被时人称为“ 上官体”;-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7、初唐四杰 (河大 97 年考点)初唐四杰指初唐诗坛特别活跃而有成就的四维诗人王勃、杨炯、 卢照邻和骆宾王; 他们大多生于贞观年间,而活跃于唐高宗、武就天、唐中宗时代;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中确有文采而自负的诗人, 心中布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豪杰之气;他们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的明确的审美追求,诗风与宫廷诗歌风格大异其趣,较多地反映了社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面貌和创作追求,但四杰的创作仍未完全摆脱宫廷诗风的影响,虽有新变,仍属“ 当时体”,未能开出一代诗风;8、沈宋(首都师大 00、武大 04、苏州高校 05 考点)“ 沈宋”是初唐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的并称,是与四杰同时或稍后的一批闻名诗人;他们的诗歌在内容上与宫体诗无异,但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练方面却有很大的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奉献;宋之问和沈佺期最终完成了五律的定型,标志着从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代平仄律的过渡;沈、宋等并于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以七言律师为代表的唐代近体诗格式的定型;9、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北师大 95 年考点)第一, 他以复陈子昂是初唐时期一位重要的作家,一位对唐诗进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古为号召, 主见复原古诗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然而这种复古易重蹈古诗以比兴手法论理寄慨的构思方式,简洁地将抽象思辨附著于感性形象之上, 以诗言理而缺乏艺术感染力,是他短处所在; 其次,陈子昂诗歌布满的昂扬情调迥异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其感遇三十八首、蓟丘览古赠庐居士藏用七首和登幽州台歌 等集中表达了这种个性风采,其中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正表达了所谓唐诗风骨;再次,在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表达了他自己明确的理论主见,这篇诗序里,陈子昂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格、没有兴寄的作品;他认为复归风雅的目的不只是美刺比兴,而是要追踪多悲凉大方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抱负和人生意气,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完全地划清了界限;并且, 陈子昂提出了一种“ 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 的诗美抱负,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作健康而漂亮的文学;陈子昂的诗歌创作理论影响了唐一代,对唐代诗文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成为盛唐诗歌高潮行将到来的序曲;10、张如虚的春江花月夜与唐诗兴象初唐诗歌在经受九十余年的进展后,题材范畴的扩大、体物写景技巧的成熟、声律的完善和风骨的形成等诸多方面,都已为唐诗艺术的富强奠定了基础;在诗歌意境的制造方面,张如虚和刘希夷的诗歌为后世供应了胜利的体会;张如虚与贺知章、张旭和包融共同被称为“ 五中四士”;他采纳乐府旧题材创作的长篇歌行春江花月夜 ,将对月色中透亮纯洁的春江远景的感受,引申出时空的无限,继而遐想到了生命的无限,全诗将画意、 诗情与对宇宙秘密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制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有一种令人回味无尽的绵邈韵味;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与春江花月夜 制造的诗境类似,诗人以落花起兴, 将模糊的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自然的周而复始与青春年华的转瞬而逝的伤感贯穿全篇,这种情思通过对红颜美少年和鹤发白头翁的对比描写而愈显浓烈,从而制造出兴象鲜明而韵味无穷的诗境;张如虚和刘希夷在诗歌意境制造上取得的进展,在于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45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诗情与画意相结合,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说明唐诗意境的制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为“ 兴象玲珑不行凑泊” 盛唐诗歌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充分预备;11、山水田园诗派(1)盛唐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和孟浩然;王维多才多艺,在描写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的诗歌中,制造了“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明秀诗境,自然之美与心境之美完全融为一体;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歌更贴近自己的生活,多为即兴而发, 不假雕刻, 情思的精华、语言的清淡和诗境的明秀融为一体,形成了平淡自然的风格特点;同属于山水田园诗派的盛唐诗人仍有裴迪、储光羲、刘昚虚、张子容、常建等;(2)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大量显现离不开文人的隐逸情节与山水情怀;盛唐士人并不将隐居作为消极遁世的躲避手段,而是以归隐作为入仕的“ 终南捷径”,或更多的将归隐视为傲世独立的表现;王、孟等人的这种隐逸心态,具有一种脱情致于桎梏的义蕴,寻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涤污去浊、 息烦静虑,产生忘情于山水而自甘孤寂的高逸情怀;其心无滞碍、 无机清妙的境域,比前人单纯心系归隐的山林歌咏要高一个层次;这也使得他们憧憬的隐逸, 超出了一般意义上苟全性命的避世隐居,从而具有更为丰富和新颖的思想文化蕴涵; 这种山水情怀对于明秀诗境的制造特别重要;因唯有甘于孤寂,才能对自然有细致的观看和敏捷的感觉,才能以一种虚灵的胸襟去体悟山水,由实入虚,一片空明,向外发觉山水的美, 向内发觉自己的真性情;孟浩然的尽情山水仍不时显露出深感孤寂的孤独;王维晚年的归隐,确已达到他在裴右丞写真赞所写“ 气和容众,心静如空” 的“ 无我” 境域;因此,在表现自然山水的明静之美,王维诗的心态更具典型意义;(3)王维的山水诗创作,从观物方式到感情格调,都带有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文化义蕴,富有禅意和禅趣;其中佛禅思想对王、孟影响最主要表达在“ 无生” 观念;即通过坐禅的方式,使个人内心的纯粹意识转化为直觉状态,产生万物一体的洞见慧识和浑然感受,进入物我冥和的“ 无我” 之境;在诗歌创作上,这种境域表现为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即在对山水清辉的描画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拈花微笑的空灵境域,是禅的最高境域, 也是王、 孟等人在山水诗创作中所追求的艺术极境;在他们制造的明秀诗境里,既有澄澹精致的安静画面,又有绵邈灵动的情韵,值得一提的是, 虽然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作品多带有禅意和禅趣,但像王维那样直接契入空灵禅境的并不很多;王维诗独具特色的安静之美和空灵境域,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田园诗进展史上他人难以企及的正宗位置;12、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境王维早年就归心佛法,受当时流行的北宗禅影响最大,晚年又接近南禅;佛家讲坐禅,即静坐澄心, 让心体处于近于寂灭的虚空状态,这能使个人内心的纯粹意识转化为直觉状态;这种以禅入定的心灵状态,对王维山水诗创作影响极大;王维习惯于把安静的自然作为凝思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从而使山水诗的创作别具慧眼,有图貌和求形似进入到“ 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的意境制造,通过诗境来表达禅境;如其终南别业中“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可谓思与境谐;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的直觉印象,淡泊闲适,空灵自然,极富禅趣;写坐禅体验相关的,是王维多喜爱写独坐时的感悟,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辉的描写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王维晚年归隐后创作的山水诗,确已达到“ 心静如空” 忘我境域;由于王维生性好静而自甘孤寂,他能把独来独往的生活写得很美,如其酬张少府诗中所写,在安静的山水中,与松风山月为伴,不仅没有孤独之感,然而显露出得意与闲适;名师归纳总结 闻名的 辋川集二十首 ,将其自甘孤寂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如其中的 鹿柴、竹第 5 页,共 45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里馆、辛夷坞等, 让读者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安静心境,观赏到在孤寂时方能细察的隐含自然生气的空静之美;13、孟浩然山水诗歌的风格特点孟浩然是盛唐时期一位终身不仕的诗人;他秉性孤高狷洁,虽抱济时用世之志,但又不愿折腰屈从;在求仕无门后,舍弃仕宦而走向山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如其过故交庄、与诸子登岘山等,诗中所写景物, 常常就是他自身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 不假雕刻的特点; 又如其春晓,诗语自然纯洁而采秀内映,更显淳朴,近于陶诗的真淳境域;孟浩然的山水诗,常从高远处落笔, 自孤寂处低徊, 随便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诗境,如宿建德江 、耶溪泛舟等;语句平淡,淡得几乎看不到作诗的痕迹,而诗味醇厚, 耐人回味; 这一切都构成了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自然平淡的风格特点;尽管其诗中也不乏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如“ 天涯树如荠,江畔舟如月”;“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等,但均为一时兴到之语,并非刻意模山范水,无刻画痕迹,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充分显示出自然平淡之特色;14、边塞诗派 (人大 00 年考点)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诗中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大观; 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和岑参;高适是个特别自负、功名心极强的诗人,性情狂放不羁,喜好结交游侠,有立功边塞的抱负和热忱,有实际的边塞生活经受和体验,其诗“ 多胸臆语,兼有气骨”;诗作以纯朴的古体见长,其中布满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昂扬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 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的很多诗人;岑参是以边塞诗著称的盛唐诗人中, 与高适一样有入幕经受而诗风相近的一个;他也有着剧烈的入世精神,曾经两次深化西北边境, 供职军中, 得天独厚的生活经受为其边塞诗创作供应了坚实的基础;岑参的诗作将大西北荒漠的奇妙风光与风土人情,用大方豪迈的语调和奇妙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美之美;盛唐重要的边塞诗人仍有王之涣、陶翰等;15、王昌龄七言绝句的艺术特点(河大 96 年考点)与王维、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同时显现于盛唐诗坛的,是一批具有北方阳刚气质的豪侠型才士;他们较热衷于功名富贵,自信并自负,有着横绝一世的狂傲气概;他们的诗作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 制造出了清刚劲健之美;王昌龄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王的七绝讲究立意构思,无论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都能于豪爽俊丽之外,仍有“ 绪密思清” 的特点;如其出塞写卫国豪情,内容丰富,感情深厚,大气磅礴,悲壮浑成,意脉细腻曲折而情气疏宕俊爽;再如其从军行七首,前后章法井然,意脉贯穿,离情别绪与英雄气概相结合,为七绝连章之神品;除边塞诗外,他的送别诗、以妇女生活为题材的闺怨诗、宫廷诗,也都特别杰出;综而论之,王昌龄现存的七十余首七绝,几乎首首皆好,题材各异,感情有别,格调亦有昂扬开阔、低迷凄婉、雄浑跌宕、爽利自然之不同,但清刚爽朗是其基调,清刚之美是其最突出的特色;16、崔颢的诗歌特点崔颢早年诗风轻薄,其“ 忽变常体” 从及第前两年的南游创作黄鹤楼诗开头;即他得益于南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物的熏陶,使其诗歌中的狂侠习气得到洗练,于豪爽笔调中,添了一层清丽空远的韵味,如他南游至吴越时,效仿江南民歌创作的带有肯定情节性的连章对答体短诗长干曲四首 ,清爽活泼,近于乐府古制; 邯郸宫人怨等乐府歌行叙事诗将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45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豪宕顿挫之气概, 寄寓于明艳俊丽的叙事之中,具有清劲爽丽的特点;崔颢诗中最具凛然风骨的作品, 是他于开元后期北上入河东军幕时创作的写戎旅生活的边塞诗,以似断而能续的歌行流转体调,保持了豪爽俊丽格,显示了作者的豪侠气概;17、河岳英灵传唐代殷璠编选的诗歌总集,分上、中、下三卷;选录了自开元至天宝 24 家诗 234 首;由于选者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艺术鉴赏才能,选录标准又特别严格,因而在唐人编选的唐诗选本中历来最受重视,影响深远;殷璠回忆了自梁至唐的诗歌进展道路,他把自梁以来二百多年的诗歌的进展分为四个时期;第一, 他认为盛唐诗歌的声律风骨是从开元十五年起成熟的;这时盛唐时代的主要诗人 李白、王维都已二十七岁,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崔颢等也年届壮年,在诗坛崭露头 角;他们的显现,以新气象、新诗风,使唐诗呈现了新的气象;其次,殷璠把盛唐之音的形 成缘由归因于玄宗的爱好和影响;此外,殷璠仍把“ 风骨” 视作盛唐之因的基本特点,并提出了“ 文有神来、气来、情来”,“ 气因律而生,节假律而明,才得律而清” 的重要理论;书中仍略仿南朝钟嵘诗品,对入选各家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作了简括的评论,其中有不少精辟之见为后人所称述;这种把评和选结合起来,在体例上实属创举,为后来很多评比本诗文集的滥觞;18、李白的生平、思想和人格特点李白的一生布满传奇颜色,追求抱负、怀才不遇、悲愤扫兴相伴他一生;他一生追求功成身退,但至死功未成、身亦未退;儒、道、侠思想兼而有之,使他既有“ 兼善天下”、“ 济苍生” 、“ 安社稷”的抱负和执着的追求;又有庄子遗世高蹈、追求确定精神自由的独立人格,任侠的思想性格使他敢于正视现实、藐视权贵、打破一切偶像;故其虽追求建功立业,但终究为世俗所不容; 虽一生多挫折失意,但却能自信、 达观、潇洒、始终保持自己的高风亮节,求仙学道就是为了排遣政治上的失意后的抑郁和悲愤,摆脱种种世俗的烦忧而返归自然;“ 狂” 是李白人格的象征,形成他独有的浪漫、狂放、倨傲和达观的性格;19、;李白的乐府歌行的特点(北师大 98 年考点)李白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继承汉魏乐府的优良传统和诗歌风骨,是李白振兴诗道的革新手段; 其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借古题写现实, 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二是用古题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这部分诗歌偏重于主观抒情,所以更能表达李白诗歌创作发想无故、气概壮大的个性特色;从将进酒到行路难到梁甫吟,从语调到气概,都是李白式的; 其特点在于: 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谈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诗用赋体叙事的写法;诗人在挑选乐府旧题抒怀时,常依据这个题目在古辞中的寓意和感情倾向进行制造性的生发和联想,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奇妙的比如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的气概;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融入了乐府诗创作,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这种动感见于字句音节时,表现为句式的参差错落和韵律的跌宕伸展; 李白乐府的代表作大多是以五、七言为主的杂言体,这种杂言体乐府在体制和格调方面都与唐代盛行的歌行体无实质的差别,体的根本性转变;李白事实上已经完成了从汉魏古乐府到唐代歌行名师归纳总结 20、李白绝句的特点(兰大 00 年考点)第 7 页,共 45 页李白的近体诗以绝句的艺术成就最高;李白的五绝多自然明快的美丽情韵,这主要表达在那些随口而发、颇多神来之笔的小诗中,如独坐敬亭山、劳劳亭以及拟乐府民歌的-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静夜思、玉阶怨、横江词六首 、越女词五首等,体制短小,适合写一地景色、一村情调; 李白能与简洁的景物,简洁明快的语言, 表达出无限的情思;随口而出然乐趣丛生,简练含蓄, 自然天成; 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和送别诗为多;他那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及那天真淳朴的童心,与自然山水冥合,触发新颖灵感,无论写景言情,无不蕴涵着飘逸潇洒的风神,形成清爽俊逸的爽朗情韵;如其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 、早发白帝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无不兴到神会,一挥而就,有一种“ 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饰” 之美;绝句是李白感情世界的瞬时出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感情、潇洒的气质,全部反映于其中,充分显示出其个性特色;21、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北师大 01 年考点)在唐代诗人中, 李白的艺术个性是最为鲜明的,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李白诗歌具有剧烈的主观颜色;这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大方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时间作细致的描述,他的诗以奔放的气概贯穿,讲究纵横驰骋, 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来表达感情喷发奔涌时的起伏跌宕,产生震动读者心灵的艺术成效,如其行路难其一,是这种抒情方式的典型作品;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均(2)李白诗歌具有丰富奇妙的想象;李白诗歌往往发想无故,奇之又奇,变幻莫测,具有一种随便生发的狂放精神;如其西岳云台歌送丹子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北风行等,均想落天外,匪夷所思;且李白诗歌的想象常有异乎平常的连接,常随情思的流淌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另一个想象之间的跳动性极大,意象的连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3)李白诗歌意象丰富,有壮美和美丽两大类型;李白诗歌气概宏大,想象丰富,故多有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如大鹏、长鲸、大江、沧海等;李白将它们置于反常宽敞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画,构成雄壮壮丽的意象;李白诗中也不乏清爽明艳的美丽意象,如清溪行:“ 人行明镜中, 鸟度屏风里”;秋浦歌 其十三:“ 绿水净素月, 月明白鹭飞”;别储邕之剡中 :“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由清溪、明月、白鹭、竹绿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4)李白诗歌语言清爽明快;多有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句,常出现出透亮纯洁而又绚丽夺目的光荣,明艳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22、李白的位置和影响李白的诗歌创作,在当时就战胜了朝野上下,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和位置,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人格魅力和诗歌艺术成就两个方面;第一,李白诗歌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 极大地影响了后世文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羁的纯真的个性风采,无疑具有庞大的魅力;其次,在诗歌的艺术成就方面,李白以气挟风雷的诗作,使后世诗人为之倾倒,他那变幻莫测的想象,壮美而美丽的意象,清爽明快的语言, 豪爽飘逸的风格, 对后世诗人有庞大的吸引力,苏轼、陆游等大诗人均受其影响;他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位旷世奇才,给中国诗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位置是不朽的;23、杜甫的律体诗成就(1)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杜甫律诗的成就,第一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写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特殊是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45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晚年漂泊西南时期,诗歌创作以近体律诗为主,他把律诗的题材范畴扩大到几乎与古体诗同样宽敞的程度,将宽敞的社会生活全面引到律诗中,形成律诗强大的生命活力;(2)杜甫不仅对五律把握得特别熟练,其七律的数量更是超过前人创作的总和,而且仍打破了固定的谱式,创作连章体的七律组诗和拗体七律,极大地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力;杜甫并于晚年致力于抒情诗形式的探讨,力图制造律诗特殊的语言和境域,为了更完善地表达诗意, 他往往转变七律的格调的语序,其高明处并不在于无视格律,而恰恰在于他能够严守格律而多变化, 使格律这一个固定形式具有了活跃的生命,其声调拗峭,笔墨质实,使诗的形式之律动与诗人内在生命之律动同步合拍,是杜甫律诗的重要特点;(3)杜甫律诗的又一成就,在于他炼字炼句上的胜利;精于用字,刻划精细,在律诗中的表现最为杰出;正如刘熙载说“ 少陵炼神”;杜甫炼字用力之处表现在表情韵味,他善于用动词使诗句活起来,用副词使诗舒服而富于转折;仍善于用颜色字以强化某种感情颜色,用叠字以制造氛围,用双声叠韵以使诗的声调更加和谐动听,用俗字口语使诗读来更加亲切等等;“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是杜甫炼字的真实写照;24、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点(1)杜甫目睹了唐王朝盛衰变幻,他的诗歌代表了当时的“ 社会良知”,以时事入诗,直面现实社会;以前所未有的宽敞视野频繁地写时事;他的诗供应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如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 三吏” 、“ 三别” 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以爱国忧民的精神和汉乐府的优良传统描画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反映了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是时代的一面镜子;(2)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不仅表达在那些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中,也充分表现在他的家事诗、自传诗中;如其家事诗月夜、羌村、月夜忆舍弟等,将国恨家仇具体化,一一落在实处; 杜甫的自传诗作全部是环围着他曲折的生活经受绽开的,具体描述了自己不同时期的经受和遭受,不但特别真实,而且按岁月排列,即相当于一本杜甫年谱;(3)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也突出表现在他的纪行诗中,在摹山范水中并入身世之感、生事之艰,是杜甫的制造,诗中更留意写实,除记录自己的经受和感受外,仍以随物肖形、千变万化的写实手法描画自然山水,颇多传神之作;25、杜诗的艺术风格(南开 99、复旦 05、北师大 03 年考点)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表示自己学力深厚、技巧娴熟, 但当其历尽磨难、诗风成熟后,“ 沉郁顿挫” 具有了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杜甫生活的时代是个“ 万方多难” 的时代,他不但目睹了时代的转折、社会的变化、政局的动荡、人民的苦难,而且也亲历了离乱时代的种种不幸;满目疮痍的社会现实,“ 无力正乾坤”的悲愤与无奈,都写入了他那作为一代“ 诗史” 的诗歌中;所以他的一系列代表作中,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覆盖着愁闷悲凉的气氛;而这种郁积于胸中的悲怆之情,势必形成沉郁的诗风;所以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是安史之乱前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是时代社会心理在杜甫诗中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颜色;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 杜甫年轻时期愤怒勃勃的气质消逝了,逐步为沉郁、感伤的所代替;忧国忧民、慨叹世事,愈至晚年,这种心情愈为剧烈;而杜甫又是一个极有骨气、极有良知的人,其郁积胸中之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 使感情变得更加深沉浑厚,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如其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或即景含情,或直诉悲愤,或借古喻今,或欲说仍休,沉郁回环、悲慨深沉,音情顿挫,突出表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除了沉郁顿挫之外,杜诗仍有其他风格;胡震亨说杜甫的诗“ 精粗巨细,巧拙陈新,险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45 页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