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古汉语基本知识总结集.docx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古汉语基本学问总结集注:注释;傳:是解釋經的書;春秋:公元前722481 年疏:对古书进行注释,并对前人所作的注释加以引申和说明左传( 1)左传,或称左氏春秋 、春秋左氏传 ,作者认为是“ 左丘明”(鲁国史官,为人正直,不见风使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具体的完整的历史著作;左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后来经过很多人增益;到了晋代,杜预才把它分年附在春秋的后边;春秋是鲁国的一部大事年表性质的历史书;魯國孔子 手订春秋;春秋時間為(公元前 722 年 481 年),鲁國重視禮樂;犯上作乱儹約非禮,以德服人綏靖政策 鲁国在位君主(公元前 722 年公元前 453 年)在位君主共 12 位,分别为:隐、恒、荘、閔( m n)、僖、文、宣、成、襄、昭、定、哀 722 年,迄年比春秋晚 28左传所记载的历史岁月大致和春秋相当,同起于公元前 年,即止于公元前 453 年; 它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 的一些大事,在肯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讨论中国古代社会的很有价值的历史 文献;自东汉以来,为左传作注的的很多,现在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晋 杜预注,唐孔颖达疏)( 2)汉语字典辞书编排主要有三种:( 1)按因序排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3)按编码排列1、康熙字典 字头按部首排列,分成 214 部, 全书共收字 47035 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 部字典;这部书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意;每字先面列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 ” ,然后解析字意,每意之下一般都引古书为证;假如这字有别音别意,便再解析别音别意;反切指的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如,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2、中华大词典是由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的,1915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它是继康熙字典后显现的其次部大型字典,也用部首排列,收字四万八千多个,比康熙字典多收了一些近代的方言字和翻译用的新字;3、辞源是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出版于1915 年,参与编写的有陆尔奎、方毅等五十多人;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词书,这部书也是用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的 214 个部首,单字字头下大量收列古今的复音词或词组,先释单字,再释复音词语;单字先注音,后释意;辞源基本上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编撰的体例格局,其意义是很大的;辞源修订后,全书共收单字 12890 个,复合词语 84134 条,总字数一千一百多万字,是目前一部帮忙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辞书;1979 年出版了第一册,1983 年出齐, 1988 年出版了和订本;4、辞海是中华书局编印的,出版于1936 年,由舒新城、沈颐、张相等人主编,参与编写的人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有一百多人; 1958 年辞海修订时,为了同辞源分工,打算改成一部综合性辞书;5、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是二十世纪末由国家组织编写的两部大型的语文工具书;它们都是“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 的,汉语大字典偏重收集古今的汉字,汉语大词典偏重收集汉语的古今复音词语;汉语大字典是由湖北、四川两省出版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工作者协作编写的;全书共八卷,一千五百多万字,1986 年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和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第一卷,1990 年出齐;汉语大词典是由上海市、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五省一市组织有关专业 工作者共同编写的;由罗竹风主编、参与编写的有四百多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后附难字表,收难字二千六百多个;王力主编的书是古代汉语6、說文解字的作者是東漢許慎,這是中國文字學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國第一部繫統完備的字典;它收字9353 個,另有重文1163 個,每個字都是先列小篆形體,然后進行說解,先釋字義,后說形體結搆;唐宋以后,讨论說文的特别多,清代極盛,最受推重的有四大家:即著說文解字的段玉裁,著說文解字義疏的桂馥,著說文句讀的王筠,著說文通訊定聲的朱駿聲;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是學習、讨论說文的正确注本,朱駿聲的說文通訊定聲對字義的來源和發展有較細緻的分析;戰國策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代的史料滙編,作者已無牢靠;流傳到現在的本子是經西漢劉向整理过 的,分为 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共三十三篇;书名 为刘向所定;洛阳邻近的小国:东西周 战国三大国:西秦,东齐,南楚 晋:(韩、赵、魏) ,三家分晋(北)燕、宋(河南) 、卫(北)、中山(北)这部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在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动态及策士们游说诸 侯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见和门争策略;战国策的语言,流畅犀利,是论辩文的典型;目前通用的本子是清嘉庆时黄丕烈重刊的宋姚氏本;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业书本就是依据黄本排 印的;战国四大公子: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的贵族,封于薛(古城在今山东滕县东南)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圣)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他们门下食客数千人;北宋:汴梁开封 南宋:临安杭州论语(语录体)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集成的 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汉处所传的论语;书中辑录了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是一,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 ,这就是我们今日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 注本;论语最早的版本:河北定州汉墓出土的竹简本;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生于公元前551 年,死于公元前479年,算虚岁73,山东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孔子:3000 弟子, 72 贤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大训练家、大思想家和大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唐文宗时被列入经书;宋朱熹的四书: 大學、中庸(禮記中的兩篇) 、孟子、論語;其为論語 孟子作了集注,成为官定的读本;论语通行的注本有论语注疏(魏何晏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義 ,今人楊伯峻的論語译注也有肯定的參考价值;岁寒三友:松、竹、梅孟子(于宋代受到重视)孟子名轲,字子輿,戰國時鄒人 今山東鄒縣 人;约生于公元前 372 年,死于公元前 289 年;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体系,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孟子处于列国诸侯混战最猛烈的时代,他提出了 “ 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了肯定的让步、反对掠度性的战争等主见;他以“ 平治天下” 为己任,游说诸侯,反对“ 霸道”,提倡以“ 仁”“ 义” 为中心的所谓“ 仁政”、“ 王道” ;他进展了孔子的“ 宗周” 思想,期望在诸侯中选出一个能够王天下的君主;孟子共七篇(各篇分上下),现在通行的注本有十三经注疏本(东汉岐注,宋孙奭疏),宋朱熹的四书集注 ,和清焦循的孟子正义;墨子(非攻共分为上中下篇,书本的是上篇)墨子名翟,战国处鲁国人;约生于公元前480 年,死于公元前420 年;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者阶层的哲学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认为人类一切的罪责的根源是“ 不相爱”,因而提倡“ 兼爱”;他反对不义的战争,提倡“ 非攻” ;反对统治者的挥霍铺张,所以又提出“ 节用”“ 节葬” 等主见,期望限制王公贵族的浪费,减轻人民的负担;仍提出“ 尚贤”“ 尚同” 等主见;墨子也有落后的一面,如他提倡迷信,信任鬼神等;墨子一书是墨翟的门徒们依据他的遗教编撰而成的,现存五十三篇;清末有孙詒讓的墨子聞估最為詳審;老子老子又称道德经 ,老子名为老聃, 老子一书的思想具有深厚的战国时代的颜色;它不可能是春秋时代的产物,大致是老子的后学者依据他的学说加以发挥补充而成的,成书于战国时代;老子的帛書本時間在西漢初,而郭店竹簡本時間在戰國;老子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客观唯心主义,老子的哲学思想也含有朴实的辩证法的因素,提出“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等命题,并且讲到“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等祸福依肯定条件相互转化的道理;老字凡八十一章,约五千字,基本上是韵文;较为重要的是魏时王弼的老子注和后人假託題作“ 漢河上公撰” 的老子章句,今人如老子校估、老子正估等,都可參考;莊子(寓言)莊子名周,战国时蒙人(在今河南商邱县人)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他继承并进展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莊子一书,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自著,外篇、杂篇就是庄周后学所作;一向认为内篇大体是庄周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章千变万化,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颜色,并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庄子认为一切事物常常在变化着,人对这种变化是无可奈何的,只有听从,因此他主见“ 无为”,舍弃生活中的一切斗争;而且他否定学问;他痛恨并无情地揭露了当时那个“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的不合理的社会,他拒绝和统治者合作,鄙视富贵利禄,并辛辣地嘲笑那些追求名利的人;古人对莊子作注的有晋代的司马彪、孟氏、催譔、郭象五家,现存的只有郭注本十卷;唐代成玄英为郭象注作疏;清代有王先谦的莊子集注和郭慶藩的莊子集釋;今人劉武的莊子集注內篇補正對王先謙的集解有不少的糾正和補充,也值得参考;(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人避宣帝讳(宣帝名询),称为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虽属于儒家学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诸子中的一位集大成者;荀子是性恶论者,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但后天的客观环境可以使它转变,所以他特殊强调学习;荀子一书,现存三十三本篇,其中大多数是他亲自所写,小部分出于门人之手;现在通行的注本是清代王先谦的荀子集解 ,採集各家之說很豐富;今人粱启雄的 荀子簡釋 ,註釋簡要,便于初學;呂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的食客们共同撰写的;原书分十二纪(六十篇),六论(三十三篇),八览(六十四篇) ,加上序意,应当有一百六十一篇,但现在八览里缺了一篇,所以全书现存一百六十篇,由于书中有八览,后人也叫这部书为呂覽;大致来说,它的思想是以儒家、道家为主,兼採墨、法、名、农各派的学说;现在通行的清代毕沅的校刻本;比较完善的要算今人许维遹的呂氏春秋集釋;韓非子韓非,战国末期韩国的诸公子,是当时儒家学派大师荀卿的同学;韩非继承和进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的文章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是很具有特色的:严刻峻峭,周密细致;韓非子現存五十五篇,通行的注本是清人王先慎的韓非子集註釋、粱启雄的韓非淺解,捜集的資料比較完備,可以参考;今人陳奇猶的韓非子詩經(诗歌按 音乐 分类)詩經又称詩三百 、詩,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类;时间为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结集于公元前6 世纪中叶(最迟)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衡、王、郑、齐、魏、唐、陈、桧、曹、豳等十五部分,合称十五名师归纳总结 国风(简称国风) ,共一百六十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作品;第 4 页,共 6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雅为大雅、小雅,共一百零五篇;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大雅就全是贵 族的作品,其中有叙事诗,有祭奠诗;颂有周颂31 篇、鲁颂4 篇、商颂5 篇,共四十篇;周颂产生于西周前半期,鲁颂大约是公元前七世纪鲁国的诗,商颂大约是公元前七、八世纪宋国的诗;这些诗多半是西周、鲁国和宋国的最 高统治者用于宗庙祭奠的乐歌,也都是贵族的作品;詩經产生的时代,上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公元前六世纪),共约五百多年;除极少数是西周作品外,大部分是东周时代的作品;詩經的“ 经” 字是汉人儒加上去的,先秦只称为诗,不称诗经,两汉之后儒生给它加上去的; 詩經经秦火后,至汉复传,傳诗者共有四家,即齐、鲁、韩、毛;齐诗:齐人辕固所传的 鲁诗:鲁人申培所传的 韩诗:燕人韩婴所传的 毛诗:鲁人毛亨所传的,现存的詩經就是毛亨所传的;东汉郑玄为毛传(原名估训传)作笺后,学毛诗的渐多 通行的较好的注本有:毛詩正義 (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詩集傳(宋朱熹 著),詩毛氏傳疏 (清陳奂著),毛詩傳箋通釋 (清馬瑞辰著) ;楚辞(楚国的母语是繁体字)楚词是公元前四世纪到三世纪之间由楚国屈原等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制造而成的一 种新的诗歌形式;它的句法参差错落,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调,篇幅也较长;楚词作品都是“ 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的,所以具有深厚的地方颜色;汉代人把这种风格的文体称之为“ 楚辞”,以后又称为“ 骚体”;離騷,新詩體的名称,战国时流行于中国南部的诗歌样式;楚词最主要的作家是屈原;屈原名平,原是他的字;时间为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在流放期间中,他面对着政治的腐败,国运的垂危,写出了很多悲愤沉痛、忧国忧民的诗歌;他的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西漢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和仿照楚词形式的作品汇编成集,题为離騷;現在最早的楚辭注本是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現在較好的楚辭注本有宋洪兴祖楚辭補注、清 蔣驥山帶閣注楚辭 ,近人聞一多、郭沫如等,在楚辭的讨论上也有許多精闢的見解;甲骨文(商)金文(钟鼎文)(周)大篆(篆籀)(春秋战国)周室衰弱:夷、厉、宣、幽 唐:颠张狂素张旭、懷素 颜筋柳骨颜真卿、柳公权 北宋四大画家:苏轼、黄庭坚、米蒂、蔡襄 六書:象形文字的外形像某种物体 会意两种符号或以上表达意思 指事指代某种事物 形声包括意符与声符有一个偏旁是这个字的读音 假借用已有字音的字代替相关无字音的字 转注有原注,再从别的书中拿过来说明一下 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生畜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十三经:诗经、尚书、周礼、周易、礼记、仪礼、(春秋:左传、谷梁传、公羊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五经:诗经、尚书、周礼、周易、春秋 汉十二帝王:高、惠、吕、文、景、武、昭、宣、元、成、哀、平 春秋战国诸子次序:老子、孔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中国第一位诗人:屈原(公元前 340 年公元前 279 年)孔子(公元前 551 年公元前 479 年)孟子(公元前 372 年公元前 279 年)屈原投河前时死 韩非子是荀子的同学 孔子文圣 孟子亚圣,傲岸儒者,浩然之气 孙武武圣 孙膑亚圣不同的形体的字可以分为三大类:神武大王:徐傅1、古今字 2、异体字 3、繁简字公元前 2070 年夏公元前1600 年商公元前1300 年盘庚覆殷公元前1046 年武王克商(周)有历记载共和元年是公元前 841 年,导致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元 8000 年贾糊龟甲刻符公元 6000 年半坡刻符 (西安) 公元 5000 年莒县龙山陶文 (陶尊文字)公元 3300 年甲骨文(词殷、虚文字、卜辞、契文)连绵字不行分开说明,留意通假字及詞類活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始于累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天不负我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