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小学一年级校本古诗教材.docx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一年级校本古诗教材咏 鹅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咏鹅 创作岁月 初唐 文学体裁 五言古诗 作者 骆宾王 简介: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开 篇先声夺人,“ 鹅!鹅!鹅!” 写出鹅的声响美,又通过“ 曲项” 与“ 向天” 、“ 白毛” 与“ 绿水” 、 “ 红掌” 与“ 清波” 的对比写出鹅的线条美与颜色美,同时,“ 歌” 、“ 浮” 、“ 拨” 等字又写出鹅的动态美,音声与颜色完善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录1. 作品原文听觉与视觉、 静态与动态、目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2. 注释译文 诗词注释 诗句译文3 创作背景 4 作品鉴赏 5 作者简介作品原文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注释译文诗词注释1. 曲项:弯着脖子;歌:长鸣;2. 拨:划动;1诗句译文白天鹅啊白天鹅,脖颈弯弯,向天欢叫,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2创作背景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漂动,池水清亮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特别迷人;有一 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 王皆对答如流, 使客人惊奇不已; 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 池塘里浮游, 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 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 骆宾王略略思索 便创作了此诗;作品鉴赏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 咏鹅 诗的第一句连用三个“ 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 表达了诗人对鹅的宠爱, 增强了感情上的成效; 其次句写鹅鸣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响亮,一个“ 曲” 字,把鹅伸长 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非常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 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就写鹅群到 水中悠闲得意游泳的情形; 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 着重从颜色方面来铺叙鹅群戏 水的情形;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 白” “ 绿” 对比,鲜明刺眼,这是当句对; 同样,鹅掌是红的, 而水波是青的, “ 红” “ 青” 衬托, 非常艳丽,这也是当句对; 而两句中又“ 白” “ 红” 相对, “ 绿” “ 青” 相对, 这是上下对;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 浮” 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闲得意,一动不动; “ 拨” 字就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作者简介骆宾王(约 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省)人,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画像与王勃、 杨炯、卢照邻一起,被人们称为“ 初 唐四杰” ;七岁时因作咏鹅诗而有” 神通“ 之誉,曾经担任临海县丞,后随 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就天, 兵败后下落不明, 或说是被乱军所杀, 或说是遁入了空 门;其诗气概充足,挥洒自如,富有一种清爽俊逸的气息,诗善歌行体,有骆 临海集;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一年级校本古诗教材<<小 池>> 基本信息:作品名称 小池 创作岁月 南宋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作者 杨万里 简介 :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中,作者运 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 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点和变 化;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 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第三句写小荷 出水与小池相伴; 结句写蜻蜓有情, 飞来与小荷为伴;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 的宠爱之情;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目目 录1. 1 作品原文 2. 2 注释译文 3. . 诗词注释4. . 诗句译文 5. 3 作品鉴赏 6. 4 作者简介作品原文小池名师归纳总结 泉眼无声惜细流1,树阴照水爱晴柔2;第 6 页,共 18 页小荷才露尖尖角3,早有蜻蜓立上头4;-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注释译文 诗词注释1. 泉眼:泉水的出口;惜:吝惜;2. 照水:映在水里;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3. 尖尖角:初出水端仍没有伸展的荷叶尖端;4. 上头:上面,顶端;为了押韵,“ 头” 不读轻声;34诗句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宠爱晴天和风的轻柔;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顽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作品鉴赏 这首诗小巧、精致,如同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气盎然;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泉水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之又小的;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更是小而又小了;这原来很平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 惜”字,说似乎泉眼很疼惜这股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 于是这句诗就马上飞动起来,变得有情好玩,富有人性;其次句,写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 住水面;这也是极平常之事,可诗人加一“ 爱” 字,似乎用她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枯,这样就化无情为有情了;而且,诗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 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非常空灵;三、四句把焦点缩小,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 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气, 可在这尖名师归纳总结 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 领会春光; 小荷与第 7 页,共 18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蜻蜓,一个“ 才露” ,一个“ 早有” ,以新颖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获那稍纵即逝的景物;诗人触物起兴,用灵敏灵活的手法,描画布满乐趣的特定场景,把大自然中的极平常的细小事物写得相亲相依,和谐一体,活泼自然,流转圆活,风趣诙谐,通俗明快;且将此诗写的如同一幅画,画面层次丰富:太阳、树木、小荷、小池,颜色艳丽,仍有光明的阳光、深绿的树荫、翠绿的小荷、鲜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画面布满动感:飘舞的蜻蜓、影绰的池水,布满了诗情画意;1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 人;政治上杨万里 主 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时因奸相当权,辞官退居,终忧愤而死,赐谥文节;与 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 南宋四大家” ;其诗早年学“ 江西诗派” ,后用 心于晚唐诗人, 50 岁后忽有所悟,摒弃诸家,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形成了 独具特色的“ 诚斋体” ; 诗歌多吟咏自然景物, 善于捕获稍纵即逝的细节, 乘兴 走笔,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幽默诙谐,笔调清爽;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一年级校本古诗教材<<静 夜 思>>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静夜思 作品别名 夜思 创作岁月 盛唐 作品出处李太白集文学体裁 五言绝句 作者 李白 简介 :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 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如、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 情,语言清爽朴实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名师归纳总结 1.目录第 9 页,共 18 页1 作品原文-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2. . 明代版本3. 4. 5.1. 2. 3. 4. 5.1. 2. 3. 宋代版本 2 注释译文 .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3 创作背景 4 作品鉴赏 . 文学赏析 . 名家点评5 版本考证 6 作者简介 7 作品影响作品原文明代版本名师归纳总结 静夜思第 10 页,共 18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举头望明月,疑是地上霜;,低头思家乡;1-2宋代版本静夜思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山月,低头思家乡;3-4注释译文词句注释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静夜思诗配画 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床:此诗中的“ 床” 字,是争辩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指井台; 指井栏;从考古发觉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 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 说明井和床有关系, 其关系的发生就是由于两者在外形上 的相像和功能上的类同; “ 窗” 的通假字; 从意义上讲, “ 床” 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明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 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牢靠;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 小雅· 斯干有“ 载寐之牀” , 易· 剥牀· 王犊注亦有“ 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 卧具;马未都等认为, 床应说明为胡床; 胡床,亦称“ 交床” 、 “ 交椅” 、“ 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巧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凳子, 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 两边腿可合起来;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 中的“ 胡床” 或“ 床” 所误;至迟在唐时,“ 床” 仍旧是“ 胡床” (即马扎,一 种坐具);疑:似乎;举头:抬头;45白话译文床前一片光明月光,似乎地上一层白霜;名师归纳总结 抬头眺望天上明月,低头想念自己家乡;6-7第 12 页,共 18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创作背景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 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 26 岁;同时同地所作的仍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 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 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46作品鉴赏文学赏析李白静夜思诗意图静夜思没有奇妙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表达的语气,写 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 者;全诗从“ 疑” 到“ 举头” , 从“ 举头” 到“ 低头” , 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画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安静的月夜想念家乡的感受;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形;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1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户的光明月光射到床前, 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人模糊地乍一望去, 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 真似乎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 四周围的环境告知他, 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 一轮娟娟 素魄正挂在窗前, 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 秋月是格外光明的, 然而它又是清冷 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简单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 望着月亮,也最简单使人产生遐想,想到家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慢慢地低了下去, 完全浸入于深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劳碌,倒仍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心情,就难免一阵阵地在 心头泛起波澜; 在月明之夜, 特别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 疑是地上霜”中的“ 疑” 字, 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 迷离恍惚中将照耀在床前的清冷月 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 霜” 字用得更妙, 既形容了月光的光明, 又表达了季节的冰冷,仍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 望” 字照料了前“ 疑” 字,说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视着月亮, 不禁想起, 此刻他的家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 低头思家乡” 的结句;“ 低头” 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深思之中;“ 思” 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 亲朋好友, 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想念之中;一个“ 思” 字所包涵 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短短四句诗, 写得清爽朴实, 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简单懂得的,却又是品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意于工而无不工” 的妙境;28名家点评唐诗品汇:刘云:自是古意,不须言笑;表达了“ 自然” 、“ 无唐诗正声:百千旅情,妙复使人言说不得;天成偶语,讵由精炼得之?批点唐诗正声:乐府体;老炼着意作,反不及此;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静静冥冥,千古旅情,尽此十字(末二句下);李杜诗选 :范德机曰: 五言短古, 不行明白说尽, 模糊就有余味, 如此篇也;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1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唐诗广选:有第三句,自不意其末句忽转至此;便奇(“ 疑是” 句下);蒋 仲舒曰:“ 举头” 、“ 低头” ,写出踌蹰踯躅之态;诗薮: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阶怨等,妙绝古今,然亦齐、梁体 格;他作视七言绝句,觉神韵小减,缘句短,逸气未舒耳;唐诗归:钟云:突然妙境,目中口中,凑泊不得,所谓不用意得之者;李诗钞:偶然得之,读不行了;李诗通:思归之辞,白自制名;唐诗解:摹写静夜之景,字字真率,正济南所谓“ 不用意得之” 者;增订唐诗摘钞:思乡诗最多,终不如此四语真率而有味;此信口语,后人复 不能摹拟,摹拟便丑,语似极率,回坏尽致;古唐诗合解:此诗如不经意,而得之自然;故群服其神妙;唐诗别裁:旅中情思,虽说叫却不说尽;唐诗选胜直解:此旅怀之思;,月色侵床,凄清之景电,易动乡思;月光照 地,恍疑霜白;举头低头、同此月也,一俯一仰间多少情怀;题云静夜思,淡而有味;唐宋诗醇: 诗薮谓古今特地大家得三人焉,陈思之古、拾遗之律、翰林 之绝,皆天授而非人力也,要是确论;至所云唐五言绝多法齐梁,体制白别:此 就气骨甚高,神韵甚穆,过齐梁远矣;唐诗笺注:即景即情,忽离忽合,极质直却自情至;网师园唐诗笺:得天趣(末二句下);湖楼随笔 :李太白诗“ 床前明月光” 云云,王昌龄诗“ 闺中少妇不知愁” 云云,此两诗体格不伦而意实相准;夫闺中少妇本不知愁,方且凝妆而上翠楼,乃“ 忽见陌头杨柳色” , 就“ 悔教夫婿觅封侯” 矣; 此以见春色之感人者深也; “ 床 前明月光” ,初以为地上之霜耳,乃举头而见明月,就低头而思家乡矣;此以见月色之感人者深也; 盖欲言其感人之深而但言如何相感,言情就情出,从无意写意就意真;知此者可以打诗乎!就虽深仍浅矣; 以无情诗境浅说续编:前二句,取喻殊新;后二句,往举头、低头俄顷之间,顿生 乡思;良以家乡之念,久蕴怀中,偶见床前明月,一触即发,正见其乡心之切;且“ 举头” 、“ 低头” ,联属用之,更见俯仰有致;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1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李太白诗醇:谢云:直书衷曲,不着色相;徐增曰:因“ 疑” 就“ 望” ,因“ 望” 就“ 思” ,并无他念,真“ 静夜思” 也;唐人绝句精华:李白此诗绝去雕采,纯出天真,犹是半夜民歌本色,故虽非用乐府古题,而古意盎然;29版本考证静夜思流传有两种版本,一个版本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 明月,低头思家乡;” 出自唐诗三百首,为明代版本,是流传比较广泛的版 本;另一版本为宋代版本,载于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 床前看月 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家乡;” 流传不广;两种版本中,有两个 字的出入;宋人上距李白生时比之唐诗三百首的编者岁月上要近得多,因此一般认为,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 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 床前看月光” ,第三句也均作“ 举头望 山月”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宋 人始终推崇唐诗, 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 加之距唐岁月相近, 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 静夜思 应当是牢靠精确的; 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 定的权威刊本 全唐诗 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 作任何修改;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 册),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 国情形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 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 举头望明月” ,但是第一句“ 床 前看月光” 没有变化;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 的第一句是“ 床前明月光” , 但第三句却是“ 举头望山月” ; 直到清乾隆二十八 年(1763 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页,共 1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今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独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 58 年的康熙四十四年( 1705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 完全相同的“ 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 低头思家乡” ,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经过“ 改动” 了的 静夜思 比“ 原版” 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说明了为什么“ 床前明月光” 版比“ 床前看月光” 版在中国民间更受欢迎的缘由;高校教授薛天纬先生在漫说(文史学问中国李白讨论会会长、 新疆师范 1984 年第 4 期)一文中特地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认真品味, 第一句如作“ 床前看月光” ,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再说,“ 月光” 是无形的东西, 不好特意去“ 看” ,假如特意“ 看” , 也就不会错当成“ 霜” 了; 而说“ 明月光” , 就似不经意间月 光映入眼帘,下句逗出“ 疑” 字,便觉得很自然;何况,“ 明” 字仍增加了月夜 的亮色;第三句,“ 望明月” 较之“ 望山月” 不但摆脱了地理环境的限制,而且,“ 山月” 的说法不免带点文人气文人诗中,往往将月亮区分为“ 山月” “ 海月” 等,“ 明月” 就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所谓“ 篡改说” 、 “ 山寨说”实在是言过其实;有学者认为,“ 静夜思四句诗,至少有 50 种不同版本,并且你很难知道哪一种抄本更接近原本;举头望明月版本是在明代确定下来的” ;明代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 但是流传度很高,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410作者简介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7 页,共 1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李白像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 诗仙” 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藐视权贵的傲岸精神, 对人民疾苦表示怜悯, 又善于描画自然景色, 表达对祖国山河的宠爱;诗风雄奇豪爽,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奇中吸取养分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颜色, 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 卷;12作品影响2022 年 3 月 21 日,联合国发行世界诗歌日系列邮票,汉语诗歌选取中国唐代闻名诗人李白的作品静夜思;自 1999 年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3 月 21 日定为“ 世界诗歌日” ; 2022年的纪念活动是发行一套邮票,有 6 个小全张共 36 枚,内容为英语、 西班牙语、汉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 6 种世界主要语言的代表性诗歌;静夜思邮票上,用楷体中文写出全诗, 并在邮票发行资料上附有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翻译的英文诗;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8 页,共 1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