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幻灯片.ppt
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研究对象,但其侧重点不同。 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等; 精神病学作为临床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和康复等。(二)知觉障碍1、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正常人在光线黯淡、恐惧、紧张和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产生错觉,经验证后可以纠正。多见的为错听和错视,病理性错觉常在意识障碍时出现,带有恐怖色彩,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谵妄状态2、幻觉,是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临床上常与妄想合并存在,根据不同的感官,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1)幻听,最常见,患者可凭空听到单调的或复杂的声音,最多见的是言语性幻听,对精神分裂症有诊断意义,幻听内容通常是对患者的命令、赞扬、辱骂或斥责,影响患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而出现幻听行为。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2)幻视 ,内容也十分多样,从单调的光、色、各种形象到人物、景象、场面等,多见于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谵妄状态(3)幻嗅,患者可闻到一些难闻的气味,如腐败的尸体味道、化学物品烧焦味,药物味道等,可继发被害妄想,与其它幻觉或妄想一起存在,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单一的幻嗅,需考虑颞叶癫痫或颞叶器质性损害(4)幻味, 患者尝到食物中有某种特殊的怪味,因而拒食,常继发被害妄想,见于S(5)幻触,又称皮肤或粘膜幻觉,感到皮肤或粘膜上有某种异常的感觉,如虫爬感、针刺感及性接触感,见于S或器质性精神障碍(6)内脏幻觉,感到内脏内部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一种异常知觉体验,感到肠扭转、肝破裂、心脏穿孔、腹腔内虫爬感,伴随疑病妄想、虚无妄想和被害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及抑郁症v幻觉分类幻觉分类A.按幻觉来源分为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真性幻觉:幻觉形象鲜明,同外界客观事物一样,存在于外部空间假性幻觉: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体内,幻觉不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如患者叙述可以不用眼睛看到头脑里有一个人像B.按幻觉产生条件分为机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等机能性幻觉:一种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当某种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的同时出现涉及该器官的幻觉,如机能性幻听,多见于S和心因性精神病思维鸣响:表现为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心因性幻觉:强烈心理因素影响下出现的幻觉,内容多与心理因素有关,见于心因性精神病、癔症(三)感知综合障碍v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客观事物能感知,但对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感知,多见于癫痫视物变形症:患者感到周围人或事物在大小、形状、体积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分为视物显大症和视物显小症时间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时间的快慢产生不正确的知觉体验,如感到时间在飞逝,似乎身处于时光隧道中,外界世界变化异常的快;或感到时间凝固,岁月不再流逝非真实感:患者对周围事物和环境感到发生了变化,变得不真实,如隔了一层帷幔,像是一个舞台布景,房屋、树木是纸板作的,毫无生气,周围人像没有生命的木偶,患者有自知力,见于D(抑郁症)、N(神经症)、S二、思维障碍(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一)思维形式障碍1、思维奔逸,又称为观念飘忽,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生动丰富。多见于躁狂症。2、思维迟缓,指联想抑制,联想速度减慢、数量减少和联想困难。多见于抑郁症。3、思维贫乏,指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4、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指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的障碍。多见于精神分裂症。5、思维破裂,指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多见于精神分裂症6、思维不连贯,严重的思维破裂,多见于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而有意识障碍时。7、思维中断。患者在无意识障碍又无外界干扰等原因的情况下,思维过程突然出现中断。多见于精神分裂症8、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思考时出现不属于自己的联想,不受自己意识支配,称为思维插入;如果感到自己的一些思想被外界的力量夺走了,称为思维被夺。两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9、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 思想不属于自己,不受意识支配,一种被强行塞入的感觉。患者体验到脑子中强制性涌现大量毫无现实意义的联想,称为强制性思维,多见于S10、病理性赘述,谈话时夹杂了很多不必要的细节,而且觉得必不可少,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属于概念转换,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见于S12、词语新作,指概念的融合、浓缩以及无关概念的转换,患者自创一些新的符号、图形、文字或语言并赋予特殊的意义13、逻辑倒错性思维,特点是推理缺乏逻辑性,既无前题也无根据,不可理解(二)思维内容障碍1、妄想: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它的特点是;1、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2、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 按照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类,可以将妄想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两大类。 (1)关系妄想:将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物都认为是与他有关,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与他有关,常伴随被害妄想,见于S(2)被害妄想:最常见。患者坚信他被跟踪、被监视、被诽谤、被隔离等,认为有人给他下毒拒食、控告、逃跑或自伤伤人等妄想行为,见于S和偏执性精神病(3)特殊意义妄想:象征性思维和关系妄想的结合(4)物理影响妄想:又称被控制感,患者觉得自己的思想行为情感和意志都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控制,如受电波、超声波、特殊的先进仪器的控制,常见于S(5)夸大妄想:认为自己有非凡的才智,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大量的财富和发明创造,或是名人的后裔,见于躁狂症或S及某些器质性精神病(6)罪恶妄想:又称自罪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犯了严重错误或不可宽恕的罪恶 见于抑郁症或S(7)疑病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到处求医,即使通过了一系列详细检查和多次反复的医学验证也不能纠正,多见于S、更年期及老年期精神障碍(8)嫉妒妄想:无中生有地坚信自己的配偶对自己不忠实,另有所爱,见于S或更年期精神障碍(9)钟情妄想:患者坚信自己被异性所钟情,而不是患者本人的单相思,因此采取相应的行为去接近对方,遭到拒绝认为对方羞于示爱,或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主要见于S(10)被洞悉感:又称内心被揭露。认为其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就被别人知道了,但是通过什么方式被人知道则不一定能描述清楚,主要见于S2、强迫观念: 称强迫思维,指在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对立思维、强迫性怀疑,经常伴有强迫动作,见于强迫症,不同于强制性思维3、超价观念: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均有事实的根据,但这种观念偏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明显地影响患者的行为及其它心理活动,它的形成有一定的性格基础和现实基础,而没有逻辑性障碍,如狂热的迷信观念,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障碍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一)注意障碍1、注意减退:主动及被动注意兴奋性减弱,注意的广度缩小,注意的稳定性也显著下降,多见于神经衰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2、注意狭窄:指注意范围的显著缩小,当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不能再注意与之有关的其它事物,见于激情状态、专注状态或有意识障碍、智能障碍的患者 3、注意增强:可见于神经症、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更年期抑郁症等,如有妄想观念的患者,对环境保持高度的警惕,过分注意别人一举一动;有疑病观念的患者指向身体的各种细微变化的注意增强(二)记忆障碍1、记忆增强,对病前不能且不重要的事都能回忆起来,见于躁狂症和S2、记忆减退,记忆三个过程普遍减弱,近记忆、远记忆、即刻记忆减弱,可见于痴呆患者、神经衰弱和正常老年人3、遗忘,指部分或全部不能回忆以往经历。分为: A.逆行性遗忘:指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之前某个阶段的事件,多见于脑外伤、脑卒中发作后 B.顺行性遗忘:指不能回忆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的经历,如脑震荡、脑挫伤等,与意识障碍有关 C.心因性遗忘:指对生活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经历完全遗忘,多与心理因素有关,见于癔症。4、错构:是记忆的错误,对过去曾经历过的事件,在发生的地点、情节、特别是时间上出现错误回忆,并坚信不移,见于老年性、动脉硬化性、脑外伤性痴呆和酒中毒性精神障碍5、虚构:指由于遗忘,患者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来填补记忆缺损,其叙述的内容常常变化,且容易受暗示的影响,见于各种痴呆 (三)智能障碍1、精神发育迟滞:先天或围生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18岁),大脑的发育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发育不良或受阻,智能停留在一定阶段2、痴呆:一种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和人格的全面受损,但无意识障碍,分全面痴呆和部分痴呆四、自知力障碍v自知力又称内省力或领悟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v神经症患者有自知力,自愿就诊;重型精神病患者很早期丧失自知力,不承认有精神疾病,拒绝治疗v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及自知力的恢复程度作为病情轻重和疾病好转的重要指标v自知力缺乏是重型精神疾病特有的表现一、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1、情感高涨:情感活动明显增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病态喜悦,自我感觉良好,有与环境不符合的过分愉快、欢乐。表现可理解,带有感染性的情感高涨,见于躁狂症;表现不易理解、自得其乐的情感高涨称为欣快症,多见于脑器质性或醉酒状态2、情感低落:表情忧愁、心境苦闷,觉得自己前途灰暗,严重时悲观绝望,甚至有自杀观念及行为,常伴有思维迟缓、动作减少以及生理功能的抑制,最常见于抑郁症3、焦虑:指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情况下,患者表现顾虑重重、紧张恐惧,以致措手顿足,似有大祸临头感,伴有心悸、出汗、手抖、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多见于焦虑症、恐惧症及更年期精神障碍4、恐惧:面临不利的或危险处境时出现的情绪反应。表现为紧张、害怕、提心吊胆,伴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悸、气急、出汗、四肢发抖。恐惧常导致回避,常见于恐惧症、儿童情绪障碍等二、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1、情感迟钝:患者对一般情况下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事情反应平淡,正常情感反应量减少,但还没有达到完全丧失的程度。2、情感淡漠: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周围发生的事物漠不关心,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见于慢性或单纯型精神分裂症3、情感倒错:指情感表现与内心体验或处境不相协调,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三、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1、情感脆弱:常因小事伤心或兴奋,无法克制2、易激惹性:极易为小事引起较强烈的情感反应,持续时间短,常见于疲劳状态、躁狂症、人格障碍、神经症或偏执性精神病3、强制性哭笑:不明原因、无法控制的哭笑,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4、欣快:痴呆基础上的情感高涨。一、意志障碍1、意志增强:意志活动增多,常继发于被害妄想、嫉妒妄想、夸大妄想,见于S或躁狂症2、意志缺乏:对任何活动缺乏动机、要求,生活处于被动状态,严重时本能的要求也没有,行为孤僻、退缩,且常伴情感淡漠和思维贫乏,见于S晚期及痴呆患者3、意志减弱:意志活动减少,常与情感淡漠或情感低落有关,见于抑郁症或慢性精神分裂症二、动作行为障碍1、精神运动性兴奋: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指动作行为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且与环境密切联系,多见于躁狂症;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不协调者动作单调杂乱,无动机及目的性,使人难以理解,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青春型2、精神运动性抑制:(1)木僵: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的完全抑制或减少,并经常保持一种固定的姿势,严重的木僵称为僵住,表现为不言、不动、不食、面部表情固定,大小便潴留,对刺激缺乏反应;轻度木僵称为亚木僵状态,可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抑郁症、反应性精神障碍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2)违拗症:患者对要求作的动作,不但不执行,且表现抗拒及相反的行为。主动性违拗和被动性违拗(3)腊样屈曲:在木僵基础上,患者的肢体任人摆布,即使是不舒服的姿势,也可较长时间似腊一样维持不动,患者意识清楚,病好后能回忆,见于紧张型S (4)缄默症:患者缄默不语,不回答问题,见于癔症及精神分裂症(5)被动性服从:对所有要求即便对其不利也绝对服从(6)刻板动作:患者机械刻板地重复单一单调的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7)模仿动作:无目的地模仿别人大动作,与模仿言语同时存在,见于S(8)意向倒错:患者的意向活动与一般常情违背(9)作态:患者作出古怪、愚蠢、幼稚做作的动作、姿势、步态与表情,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10)强迫动作:是一种违反本人意愿,反复出现的动作,自知无必要但无法控制,多见于强迫症 第一单元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一、精神分裂症 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多完好,可出现某些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精神活动的衰退。患病期自知力基本丧失。 临床上可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1、青春型l青春期发病,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多在两周内达到高峰l情感改变为突出表现,情感肤浅,不协调,患者的微笑给人一种愚蠢的感觉l有时易激惹,发脾气,不可一世l喜怒无常,伴鬼脸,恶作剧,部分在不适宜的场合开玩笑l思维破裂,言语内容松散,不连贯l行为不可预测,多有意外2、偏执型l临床特征以相对稳定的妄想为主,常伴有幻听。情感、意志、言语、异常行为不突出,大多起病较晚,多在30岁左右l较少出现显著的人格改变和衰退,社会功能相对保持,但幻觉妄想症状可长期存在l上访、告状3、紧张型l临床以明显精神运动紊乱为主要表现,可交替出现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l自动性顺从l违拗l典型表现是紧张综合症4、单纯型l起病缓慢,持续发展l早期表现类似“神经衰弱”症状,如疲劳感,失眠,工作效率低下l逐渐出现日益加重的孤僻退缩,情感淡漠,生活懒散,兴趣缺乏。社交贫乏,生活无目的l早期常不引起家人注意l病程长,预后不佳l症状标准:症状标准:符合一下的符合一下的2项,并且不是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项,并且不是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除外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除外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容贫乏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被动体验、被控制或被洞悉感被动体验、被控制或被洞悉感原发性妄想(心境、知觉)原发性妄想(心境、知觉)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词语新作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词语新作情感倒错、明显的情感淡漠情感倒错、明显的情感淡漠紧张综合症、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紧张综合症、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明显意志减退或缺乏明显意志减退或缺乏l严重标准:严重标准:自知力障碍自知力障碍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无法进行交谈无法进行交谈l病程标准:病程标准:符合以上标准已持续符合以上标准已持续1月月单纯型为单纯型为2年年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的症状标准,分裂症状需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的症状标准,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继续满足S的症状标准至少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周l排除标准:排除标准: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症状性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症状性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二、偏执性精神障碍l又称妄想性障碍,一种以妄想为突出临床特征的精神病性障碍,其妄想具有系统化的倾向,个别伴有短暂幻觉,病程演进很慢,一般不会有人格衰退和智能障碍,有一定的社会适应和工作能力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l包括一组障碍,变化较大l特点为:在2周内急性起病,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23月痊愈l分裂样精神障碍(病期小于1月)l旅途性精神障碍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严重者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大多有反复发作倾向,治疗缓解后或发作间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l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应激性生活事件被认为是心境障碍的诱发因素,尤其对抑郁症应激性生活事件被认为是心境障碍的诱发因素,尤其对抑郁症以往以往6月内有重大生活事件者(灾难性事件),抑郁症发生危险月内有重大生活事件者(灾难性事件),抑郁症发生危险性增加性增加6倍,自杀危险性增加倍,自杀危险性增加7倍倍慢性生活事件(长期处境不良、贫困、失业、生活质量低下)持慢性生活事件(长期处境不良、贫困、失业、生活质量低下)持续两年以上者,与抑郁发生关系密切续两年以上者,与抑郁发生关系密切有学者提出,矮胖体型易患抑郁症,幼年母爱缺乏及双亲关系不有学者提出,矮胖体型易患抑郁症,幼年母爱缺乏及双亲关系不良对抑郁的发生有关良对抑郁的发生有关经济状况差、社会阶层低下、个体应对方式,人格特征都影响心经济状况差、社会阶层低下、个体应对方式,人格特征都影响心境障碍的发生境障碍的发生一、躁狂发作 特点:情感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兴奋特点:情感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兴奋情感高涨:情感高涨:表现为与周围环境不相称的轻松愉快、兴高采烈到欣喜若狂表现为与周围环境不相称的轻松愉快、兴高采烈到欣喜若狂 心境高涨往往生动、鲜明,具有感染力心境高涨往往生动、鲜明,具有感染力“可理解性可理解性”的情感高涨的情感高涨节日的心情节日的心情抑郁心情截然相反。感觉生活到处充满阳光抑郁心情截然相反。感觉生活到处充满阳光易激惹易激惹思维奔逸思维奔逸: : 联想过程明显加速,思维奔逸。讲话滔滔不绝,引经据典,联想过程明显加速,思维奔逸。讲话滔滔不绝,引经据典, 声音大,有时因讲话过多而导致声音嘶哑声音大,有时因讲话过多而导致声音嘶哑出口成章,下笔千言。但所说所写没有深度,称为出口成章,下笔千言。但所说所写没有深度,称为“顺顺口溜口溜”音联、意联、随境转移音联、意联、随境转移夸大妄想和由此派生出的被害妄想。但一般历时短暂夸大妄想和由此派生出的被害妄想。但一般历时短暂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兴奋:整天忙忙碌碌,精力显得异常旺整天忙忙碌碌,精力显得异常旺 盛,但做事虎头蛇尾,一事无成。盛,但做事虎头蛇尾,一事无成。喜欢热闹的场合,主动与人打招呼(不管喜欢热闹的场合,主动与人打招呼(不管认识与不认识)。认识与不认识)。兴之所致狂购乱买,一月的工资可几天一兴之所致狂购乱买,一月的工资可几天一扫而光。扫而光。躁狂病人的自我感觉良好,往往易于忽视躁狂病人的自我感觉良好,往往易于忽视躯体疾病。躯体疾病。本能欲望增强。本能欲望增强。躁狂病人一般无昼夜节律,早期即丧失自躁狂病人一般无昼夜节律,早期即丧失自知力知力二、抑郁发作 特点特点 :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动作行为减少: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动作行为减少情绪低落:情绪低落:抑郁障碍特征性症状抑郁障碍特征性症状(约占(约占9090以上)。以上)。l情感的基调是低沉的、灰色的,有的病人形容是带着深情感的基调是低沉的、灰色的,有的病人形容是带着深色墨镜看世界,到处一片灰暗色墨镜看世界,到处一片灰暗l程度:心情不佳程度:心情不佳 悲观绝望。悲观绝望。l病人常能体验和过去不一样。生活没有意义提不起精神,病人常能体验和过去不一样。生活没有意义提不起精神,高兴不起来。高兴不起来。l时间定向障碍,时间拉长了。时间定向障碍,时间拉长了。l焦虑、激越症状,多见于年长女性。焦虑、激越症状,多见于年长女性。丧失兴趣:丧失兴趣: 常见并有特征性常见并有特征性既往的嗜好丧失。既往的嗜好丧失。对家人、孩子失去了往日的亲情。对家人、孩子失去了往日的亲情。对亲朋好友的团聚都丧失兴趣,闭门独居,回避社交。对亲朋好友的团聚都丧失兴趣,闭门独居,回避社交。精力丧失:精力丧失:包括体力,脑力两方面包括体力,脑力两方面轻者主观感觉精力不足、疲乏、无力轻者主观感觉精力不足、疲乏、无力重者无精打采,精疲力竭重者无精打采,精疲力竭既往简单的事情现在不会作了,或者虽然知道该既往简单的事情现在不会作了,或者虽然知道该怎么作,但感觉无能为力和力不从心怎么作,但感觉无能为力和力不从心自我评价低、自责自罪:自我评价低、自责自罪:是抑郁心境的一种加工性症状是抑郁心境的一种加工性症状 对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歪曲的认知。过分贬低自己,病人对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歪曲的认知。过分贬低自己,病人总以批判的眼光、消极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总以批判的眼光、消极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未来精神运动性迟滞:精神运动性迟滞:约半数以上的病人可有或轻或重的约半数以上的病人可有或轻或重的 迟滞迟滞思维联想迟缓思维联想迟缓记忆力减退记忆力减退语音低,语流慢,语量少。语音低,语流慢,语量少。动作迟缓,可达到木僵或亚木僵的地步动作迟缓,可达到木僵或亚木僵的地步自杀观念及行为:自杀观念及行为:长期追踪因自杀身亡着约为抑郁症的长期追踪因自杀身亡着约为抑郁症的15152525 抑郁症的自杀率是一般人群的抑郁症的自杀率是一般人群的2020倍,具估计约占自杀总数的倍,具估计约占自杀总数的1/21/22/32/3,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逐渐产生,观念强烈,方法隐蔽,成功率高逐渐产生,观念强烈,方法隐蔽,成功率高躯体或生物学症状:躯体或生物学症状:l胃肠道症状: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病人往往诉述吃饭胃肠道症状: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病人往往诉述吃饭如同嚼蜡如同嚼蜡l性功能减退性功能减退l睡眠障碍,一般以中后期睡眠障碍为主。早醒常见,较睡眠障碍,一般以中后期睡眠障碍为主。早醒常见,较平时可早醒平时可早醒2 23 3小时以上小时以上l昼夜变化,抑郁症病人症状可有昼重夜轻的变化,一般昼夜变化,抑郁症病人症状可有昼重夜轻的变化,一般以晨起症状最重,下午和傍晚以晨起症状最重,下午和傍晚 可减轻。约见于可减轻。约见于5050左左右的病人右的病人l抑郁病人大多有自知力抑郁病人大多有自知力三、双相障碍l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四、持续性心境障碍1、环性心境障碍l指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单程度较轻,不符合抑郁或躁狂的诊断标准l一段抑郁后出现一段躁狂,然后恢复正常心境状态l一般正常的间歇期可达数月,其主要特征为持续性心境不稳l抑郁躁狂的发生与生活事件关系不大,与人格特征关系密切,又称“环性人格”2、恶劣心境障碍l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有求治要求,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生活不受影响l抑郁常持续2年以上,无长时间的缓解,缓解期不超过2月,与人格特征和生活事件关系密切l躯体主诉多见,睡眠障碍,疼痛症状l无早醒、晨重夜轻及体重减轻等生物学改变l抑郁性神经症(CCMD-2)3、混合发作l一次发作中同时有抑郁和躁狂症状,一般是快速循环性双相障碍中出现的l活动明显增多,话多,同时有消极抑郁的想法l混合状态较短,很快转入抑郁相或躁狂l易误诊为分裂情感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其共同特征为:1、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但非应激障碍;2、是一组机能性障碍,属功能性非器质性障碍3、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的症状4、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5、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相6、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7、社会功能相对良好8、自知力充分v总的来讲,神经症的病因是多源性的,至今仍无定论,关于生物学研究目前无肯定的发现,一些遗传学研究虽然发现某些类型有家族聚集倾向,但更多学者认为,遗传的只是一种个性特征或易感素质,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外在的精神应激因素与内在的素质因素是神经症发生的必不可少的原因,两者缺一不可 v患者的个性特征首先决定着患神经症的难易程度。许多研究认为个性古板严肃、多愁善感、焦虑、悲观、保守、敏感、孤僻的人易患神经症 v不同的个性特征决定着患某种特定的神经症亚型的倾向,如:表演型人格癔症,强迫人格强迫性神经症 v许多研究表明神经症患者比他人遭受更多的生活事件,如人际关系、婚姻与性关系、经济、家庭、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可能是遭受精神事件多的个体易患神经症,另一方面可能是神经症患者的个性特点更易于对生活感到不满,对生活事件更易感,或者其个性特征易于损害人际交往过程,而导致生活中更多的冲突和应激。引起神经症的精神应激事件有以下特点:v应激事件的强度一般不十分强烈,往往为多个日常琐事事件的反复发生,持续时间长。这区别于反应性精神障碍。v应激事件对神经症患者往往有独特的意义,神经症患者对此特别敏感,往往造成内心的冲突,而对健康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v患者对此有一定的认识,但不能将理念化解为行动,不能将自己从困境和冲突中解脱出来,致使应激持续存在,最终超过个体的承受能力而发病。v神经症患者的应激事件不但来于外界,更多地来自患者的内心的需求。因此,患者的许多痛苦实质上来源于患者的个性 精神分析的神经症基础 :v焦虑被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是神经症最核心的症状,这基于S.Freud的两个基本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理论和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理论。当本我的冲动与超我发生冲突时,自我如果不能运用一些理性机制来调节它们的冲突以及缓解冲突引起的焦虑时,就不得不采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来应付,如压抑、投射、反向形成、固着等,当自我力量不足以抵御或缓解这些焦虑时,就会产生神经症的冲突。当焦虑被转向外部世界的对象时,就表现为恐惧症;被隔离开时,就表现为强迫症;被直接体验时,则表现为焦虑症 行为主义的神经症理论 :v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源于外界的刺激,都是后天学习与环境决定的结果,是通过条件反射习得的。不但人类正常的行为是刺激-反射的结果,病态的行为反应也是通过条件反射而形成的 认知心理学的神经症理论 v由于神经症患者有特殊的个体易感素质,因此常常做出不现实的估计与认知,出现不合理的反应,当这种反应超过一定的限度与频度,便出现疾病 v他们的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有:非此即彼、灾难化、以偏盖全、选择性(只看到对自己不利的一面)、先入为主、情绪推理、个人化 抑郁症 对自己、对世界、对前途的负性认识焦虑症 感到自己的躯体或心理将会受到威胁惊恐发作 灾难性地解释自己的躯体或心理体验恐怖症 认为某些实际无危险的环境有危险强迫症 认为总是不放心、怀疑、唯恐不恰 当、穷思竭虑疑病症 认为患了不治之症、到处求医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神经症理论 v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自我实现与自我完善的能力,由于环境的影响,使得这些潜力得不到合理的发挥,致使个人的性格形成与认识格局出现歪曲和畸变。神经症的根源,是自我完善潜力遭到压抑、发生扭曲的外在表现 森田的神经症理论v森田认为,神经症患者对自己的心身变化特别敏感,过于消极地评价;追求完美,求全责备,易于陷于慢性挫折状态,自信心不足,常为自卑而苦恼;自以为是,对事物作出主观片面地评价,不做冷静地分析。神经症地本质纯属主观问题,而不是客观地产物,患者总是把精神能量投向自身,对自身的细微变化特别关注和敏感,使他们对一些微不足道、常态下可以忽略的、生理范围的变化感受十分强烈,出现明显的不适感,而这种不适又会强化注意,使注意愈发集中固着于这种不适感,从而形成神经症症状(精神交互作用) v森田治疗的核心问题是:顺应自然,为所当为 v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5-HT能活动的增强、-氨基丁酸功能不足可能于焦虑症有关 v中枢去甲肾上腺素、5-HT的减少则可能与抑郁的发生有关 v一些强迫症患者的脑CT和MRI有发现双侧尾状核体积的缩小 v但这还只是一些假说,尚无定论 1、广场恐怖症是处在难以逃避的情境中出现焦虑,或害怕在这样的情境中很难得到帮助时会出现惊恐发作或惊恐样症状。因此常伴发于惊恐障碍。焦虑常导致患者回避许多害怕的情境。这些情境通常为:独自离家、单独在家、喧闹拥挤的地方、乘公共汽车、火车、飞机、小轿车,在电梯里或桥上。2、社交恐怖症: 在一个或较多的社交或操作情境中显著和持久地害怕被人审视。即害怕自己会有窘迫或丢脸的表现(包括表现出焦虑症状)。暴露于害怕的情境会引起焦虑,并可能导致惊恐发作。明知这种害怕是不合理和过分的。这种害怕导致在暴露于社交情境时出现明显的痛苦,或导致回避社交情境。3、特定的恐怖症:对一种事物或情境有持续和不合理的担心 ;当接触恐怖情境时,即刻有焦虑反应;回避恐怖情境或在此情境中出现极度焦虑;恐惧、回避或痛苦妨碍了正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自己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合理的或过分的。 1、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是以持续、全面的、过度的焦虑感为特征,这种焦虑与周围任何特定的情境没有关系 。典型的表现常常为担心自己或亲戚患病或发生意外;异常地担心经济状况;过分担心工作或社会能力。GAD患者的焦虑症状是多变的,可出现下列症状: 神经质或不安、肌肉紧张、震颤、易疲劳、大祸临头、情绪易激惹、出汗、头晕或眩晕、注意力不集中、过度警觉、心悸、气急、尿频、抑郁心境。 诊断GAD必须是至少几个星期内的大部分时间有焦虑症状,通常已持续6个月。焦虑症状有:忧虑(如:担心未来,感到“紧张不安”、注意力集中困难)运动紧张(不安、头痛、震颤、不能放松)其他高警觉症状(如出汗,心率加快,口干,胃不适,眩晕,头晕)2、惊恐障碍,指反复的、有时为不可预料的焦虑或惊恐发作。发作突如其来,让人极端痛苦,持续几分钟或更久一些。在惊恐障碍中,发作不限于发生在特定的可预料的情境中,而可在任何情境中。惊恐发作后会持续担心再次发作。 常见症状气短,心脏剧跳,头晕或轻度头痛,手麻、足麻,胸部压紧或疼痛感,窒息感,晕厥,出汗,震颤或颤动,潮热或寒战,不真实感,迫切想逃脱,口干,恶心,难以集中思想或讲话,肌肉紧张,视物模糊,怕死去、失去控制或发疯。 根据ICD-10的诊断标准,患者在一个月内经历数次惊恐发作并有以下特点:发作的情境中没有真正的危险;并不局限在已知或可预料的情境中;在惊恐发作间隙期几乎无焦虑症状;不是由生理疲劳、躯体疾病(如甲亢)或物质滥用的结果。v是一种观念、冲动、或行为反复出现,自知不必要,却无法摆脱,内心十分痛苦 v强迫思维:有强迫思想包括强迫怀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联想,强迫回忆;强迫情绪;强迫意向 v强迫行为与动作:有强迫检查,强迫询问,强迫清洗,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性迟缓 OCD也有持续的、不能控制的要进行某些行为(仪式动作)的强制冲动或愿望。通过进行特定的仪式动作可暂时减轻这种不安。这些仪式动作通常与强迫思维有关。大部分常见强迫仪式动作是清洗或检查,其他仪式动作包括对事物的计数,排列,或做事有特定的和刻板的次序。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类障碍的总称,主要特征是病人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的再三保证。即使患者有时存在某种躯体疾病,但其所患躯体疾病并不能解释其症状的性质和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先占观念。 即使其症状的出现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相关,患者通常拒绝探讨心理原因,甚至存在明显抑郁和焦虑时同样如此。患者认为其“疾病”在本质上是躯体性的,一再要求医学检查,常有一定程度的寻求注意(戏剧性)的行为。由于医学检查结果常使患者失望,医患双方对症状的理解不一和治疗无效,易引起医患关系问题。 1、躯体化障碍 l主要特征为多种多样、反复出现、时常变化的躯体症状, 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和任一部位,往往有所夸大 。l最常见的症状是:胃肠道感觉(疼痛、打嗝、反酸、呕吐、恶心等),异常的皮肤感觉(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性与月经方面的申诉也很常见。可伴有明显的焦虑与抑郁情绪。病程呈慢性波动,有多年就医检查或手术、用药的经历,患者可有药物依赖或滥用,常有社会、人际及家庭方面的长期功能损害 。2、疑病症l主要特征是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的优势观念。病人因为这种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常伴有焦虑或抑郁。 l患者害怕药物及其副作用,常频繁更换医生寻求保证。 3、躯体形式的植物功能紊乱l最常见最突出的情况是累及心血管系统(“心脏神经症”),呼吸系统(心因性咳嗽与过度换气)和胃肠系统(“胃神经症”、“神经性腹泻”和“肠易激综合症”)。患者有相信上述器官或系统可能患严重疾病的优势观念而求助于综合医院各科,医生的反复保证和解释无济于事 。4、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 l主要特征是突出申诉持续、严重、令人痛苦的疼痛,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完全加以解释。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常是其主要致病原因 。 1869年Beard首先提出神经衰弱的病名,被认为“文明病”。他认为神经衰弱是功能性神经系统疾病,除了重精神病、精神发育迟缓、某些类型的忧郁症之外,几乎包罗万象。在19世纪后半世纪及20世纪早期是一个最常见最流行的诊断名称。临床表现:1、精神易疲劳。表现为能量不足,精力下降,工作少久就感疲惫不堪,注意力很难集中且不能持久,思考问题很困难,患者常称“力不从心”。做事常丢三落四,茫然无绪2、精神易兴奋,表现在三方面:回忆增多,特别在睡眠阶段;不随意注意增强;患者感受阈降低 精神易兴奋与精神易疲劳的同时存在,持续的兴奋导致能量的耗竭,最终的结果为易疲劳 3、易激惹,包括易发怒、易伤感、易烦恼、易委屈、易愤慨,这是情绪启动阈和情绪能力都降低的结果 4、慢性疼痛、头昏、自主神经症状群 5、入睡困难、多梦,有睡眠丧失感,醒后不解乏睡眠节律紊乱等睡眠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临床上包括: 一、急性应激障碍。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如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面临类似灾难境遇可感到痛苦和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三、适应障碍。是指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障碍 症状和特定的表现急性应激反应 继一次创伤事件后短期内(数天)出 现定向障碍、焦虑、遗忘、 激越和 退缩。创伤后应激障碍 回忆以往严重创伤事件时有持久的焦 虑,可有恶梦、闪回、 回避能勾起 创伤事件回忆的情境。 适应障碍 继一次明显的生活改变或应激后出现 短暂的痛苦和情绪障碍(如居丧、离 婚、失业、生病)。一、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可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 临床常见的人格障碍有 : (一)偏执性人格障碍 (二)分裂样人格障碍 (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四)冲动性人格障碍 (五)表演性人格障碍 (六)强迫性人格障碍 (七)焦虑性人格障碍 (八)依赖性人格障碍 (九)循环性人格障碍 (十)边缘性人格障碍(一)偏执性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表现为:1、敏感多疑;2、容易与他人发生争辩、对抗;3、常有病理性嫉妒观念;4、易于记恨、委屈;5、自负、自我评价过高;6、固执、不宽容、不妥协。(二)分裂样人格障碍:以观念、行为和外貌服饰的奇特、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表现为:1、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2、对人冷漠、缺乏感情体验;3、不修边幅、行为怪异;4、言语结构松散、不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