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配套习题:10 过秦论 .docx
www.ks5u.com10*过秦论一、语基落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膏腴(y)雍州(yn)藩篱(pn)亡矢遗镞(z)B.锋镝(d)辅佐(zu)氓隶(mn)一夫作难(nn)C.囊括(lng)连衡(hng)谪戍(sh)度长絜大(qi)D.盟约(mng)肥饶(ro)猗顿(q)俯首系颈(n)思路解析:A项,“藩”应读“fn”;C项,“囊”应读“nng”,“絜”应读“xi”;D项,“猗”应读“y”,“颈”应读“jng”。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从事。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蒙:遭受。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费:耗费。D.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思路解析:B项,“蒙”,继承。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B.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C.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思路解析:A项,“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B项,“自若”,古义,像原来一样;今义,镇静自如,毫不拘束。C项,“迁徙”,古义,被征发;今义,迁移。答案:D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北收要害之郡有宁越之属为之谋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焚百家之言沛公引兵之薛当是时也,商君佐之A./B./C./D./思路解析:为结构助词,译为“的”;为代词;为指示代词,译为“这些”;为动词,到,去。答案:C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9题。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窥:探看。B.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伦:辈,类。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尝:曾经。D.享国之日浅享:分享。思路解析:D项,“享”,享有。答案:D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崤函”即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这是秦和中原之间的重要地理屏障。B.“四海”是天下的意思,论语颜渊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四海”与此不相同。C.“连衡”是秦国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D.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和信陵君被称为“战国四公子”,魏公子无忌即信陵君。思路解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四海”与本课中的“囊括四海”的“四海”意思相同,也是“天下”的意思。答案:B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北收要害之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B.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C.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思路解析: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固地势。牢固。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北边。溃败(的军队)。答案:D8.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排比句式,极力渲染了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B.商鞅辅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确的对内对外政策,于是秦国日益强大。C.第二段文字,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和财物四个方面突显了山东诸侯力量的雄厚。D.九国最后被秦所败,争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纵解体。思路解析:C项,第二段没有从“财物”方面显示诸侯的强大。答案:C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思路解析:在这两句话中,翻译的重点是古今异义词,如“爱”,吝惜;“以致”,用以招纳;“交”,盟约;“亡”,丢失;“困”,走投无路。参考答案:(1)各诸侯国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2)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二)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贾谊论宋苏轼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选自古文观止)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负:具有。B.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申:表明,申述。C.是亦不善处穷者也穷:贫穷。D.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特:只。思路解析:C项,“穷”,逆境。答案:C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合理的一项是()A.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B.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C.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D.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思路解析:“全其用”是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故排除A、C两项。“其旧臣”的“其”是指苻坚,“与之谋”的“之”指的是王猛,根据上下文,应该是“得王猛于草茅之中”,而不是“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故排除D项。答案:B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有着出类拔萃的才能,虽没能完全实现自己的志向,但能遇上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可以说是没有什么遗憾的。B.作者认为贾谊没能很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关键是贾谊太性急缺乏耐心,不能等待和忍耐,借此劝诫贾生式的人,要自爱其身,要善于自用其才。C.从本文的主旨看,作者从自身的感受出发,总结了许多类似贾谊的人的教训,得出“并非人才难得,而是自己如何得以把才能发挥出来才是最难”的道理。D.因作者同贾谊的境遇极为相似,可见本文明论贾谊,责其才大而量小;其实是以贾谊的教训而自勉,告诫自己要善于处世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思路解析:A项,概括分析不正确,贾谊不是“没有什么遗憾”,而是遗憾没有施展自己的才能。答案:A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2)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3)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思路解析:第(1)句翻译的重点是“何以”,宾语前置;第(2)句、第(3)句都是判断句,第(2)句“者也”表判断,第(3)句“也”表判断。此外,词语方面,“愚”,我;“虽”,即使;“若”,像;“识”,见识。参考答案:(1)我看过贾谊的议论,如像他所说的那样,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汉代?(2)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3)贾谊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能有余而见识不足。参考译文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可惜啊!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则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则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我看过贾谊的议论,如像他所说的那样,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汉代?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被重用而抑郁死去。那么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接着又派学生子夏去申述自己的意思。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离开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用来决定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全部弃旧图新,也真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感情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他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十分忧郁愤懑,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又因经常感伤哭泣,最终过早地死了。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略一旦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能有余而见识不足。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所以不是非常英明智慧、不受他人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发现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而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啊!三、表达交流14.请将下面几句歌颂书籍的名言,整合成一个句式整齐、语意连贯的语段。(可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书籍像一颗宝石,能散射出作家思想的光芒。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高翔的翅膀。书籍是一个宝瓶,把作者智慧中的精华贮存起来。人离开了书,就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自由呼吸。答案:示例书籍是宝瓶,贮存了作者智慧的精华;书籍是宝石,散射出作家思想的光芒;书籍是翅膀,让我们的智慧高高飞翔;书籍是空气,让我们的生命自由呼吸。15.右面是反映各国城市化共同规律的图表,根据图表信息,将城市化共同规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85字。城市化S曲线参考答案:城市化初期,进程缓慢;城市化中期,进程逐渐加快,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左右时出现转折,城市化的速度开始放缓,但城市化率还是上升的;城市化末期,进程停滞或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