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教育教学专业体育运动心理学-教学方针大纲.doc
-
资源ID:2759328
资源大小:46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体育运动教育教学专业体育运动心理学-教学方针大纲.doc
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总 学 时:64学时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考核方式:考试基本面向:适用于专科体育教育专业一、课的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体育心理学是体育教育专业专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未来的(或在职的)体育教师、教练员提高运动意识,熟悉符合心理活动规律的新的教学方法,并掌握测量和提高人的“潜能”的最基本的手段和实验方法。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体育运动中的各种心理学知识。课程具有体系新、内容新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知识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中。2.目的任务:培养掌握一定的体育心理学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从事体育教学与科研,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中学体育教师。任务主要有三个:一是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并能融会贯通。二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结合体育心理学的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二、教学内容与时数分配:序号教学内容课时分配1体育心理学概述42运动中的目标定向与目标设置43运动兴趣和动机44运动归因65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66唤醒、焦虑、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67心理技能训练68动作技能的学习69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优化610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411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和康复412体育社会心理4期末复习各章重点内容讲解4合计64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1 体育心理学概述1.1 体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1.3 体育心理学的简史和发展方向 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了解体育心理学与体育其他学科以及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掌握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并能加以应用。了解体育心理学的演变及发展,重点掌握国际、国内体育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些里程碑性的时间、事件及人物。 讲授内容: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体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地位;学习体育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国际运动心理学发展概况;中国运动心理学发展概况。1.4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1.4.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体育学习1.4.2认知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1.4.3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1.4.4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 目的要求:通过该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各理论学派对学习问题的认识,了解学习的本质和规律。在正确认识和掌握各学派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批判地加以接受,形成正确的学习观。能结合体育教学实际加以应用。 讲授内容: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建构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及其对体育学习的影响;各学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各学派理论的评价。2 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与目标设置2.1 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2.2 体育活动中的目标设置2.3 体育活动中团队目标设置的方法目的要求:掌握目标设置的基本原则,了解目标定向的内涵及学习目标定向与成绩目标定向的不同影响作用,能够根据目标设置的具体原理帮助不同项目和基础的学生进行训练目标设置。对于团体性的运动项目尤其要注意目标设置的特殊性。讲授内容:目标定向的概念、分类;体育活动中的学习目标定向与成绩目标定向的不同个体的不同表现;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目标定向的方法;目标设置的概念与功能;目标设置的原则;体育活动中团队目标设置的方法。对于团体性的运动项目尤其要注意目标设置的特殊性。3.运动兴趣和动机3.1 运动兴趣概述3.2 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重要性3.3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3.4 体育兴趣的培养目的要求:通过本章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兴趣的概念、分类以及作用,掌握影响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注意兴趣的培养,提高体育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不仅要重视直接兴趣,更要注重间接兴趣的研究。 讲授内容:体育兴趣的概念、运动兴趣的特性;运动兴趣的分类;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重要性;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运动兴趣的培养。3.5运动动机概述3.6动机的种类3.7运动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目的要求:动机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动因和驱动力。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动机的概念、分类、作用等基本知识,并能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动机,促进良好体育行为的发生。 讲授内容:运动动机的定义、功能;运动动机的种类;运动动机的激发与培养。4.运动归因4.1 归因理论4.2 运动中的归因4.3 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4.4 归因训练 目的要求:通过归因学习,使学生掌握关于归因的理论,认识每种理论的优缺点及其应用价值。在体育活动中能结合运动中的具体问题,帮助学生合理归因,最大程度地激发练习者的积极性、保护好练习者的自信心。 讲授内容:归因的基本理论,主要应介绍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运动中的归因;影响运动归因的内外部因素;归因训练。5.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5.1 体育活动的心理效应5.2 影响体育活动坚持性的因素5.3 体育活动行为的理论与干预5.4 体育活动的成瘾行为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了解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尤其是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功能,能够正确分析体育锻炼者是否得以坚持的影响因素。掌握体育锻炼行为理论,并能进行有效干预,对于运动成瘾要能认识其危害性。讲授内容:体育锻炼的界定和心理健康的认识;心理健康的涵义与标准;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参与体育锻炼的理由和不从事体育锻炼的理由;退出体育锻炼的理由;影响人们坚持锻炼的因素;锻炼行为的健康信念理论、合理行为和计划行为理论、控制点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跨理论模型;锻炼行为干预;运动锻炼成瘾的概念、危害、特征与干预措施。6.唤醒、焦虑、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6.1 应激、唤醒和焦虑的定义6.2 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的关系6.3 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 6.4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目的要求:理解并准确识记应激、唤醒、焦虑的内涵;掌握驱力理论、倒U型假说、多维焦虑理论等唤醒与运动成绩的关系。理解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因素,并能用来指导运动实践。了解心境状态对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影响,科学地对运动员的心境状态进行监控,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讲授内容:应激、唤醒、焦虑的定义;关于唤醒与操作成绩之间关系的驱力理论、倒U型假说、多维焦虑理论;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心境状态的涵义与测量,心境状态的运动监测。7.心理技能训练7.1 心理技能训练概述7.2 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 7.3 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要掌握心理技能训练概念的内涵、心理技能训练的作用、分类、原则等知识,能够根据学生或运动员的实际,采用行之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 讲授内容:心理技能训练的概念、作用、分类和原则;心理技能训练计划的特点、主要依据、心理技能训练计划的制定;心理技能训练方案及其实施;渐进放松训练的方法和程序;自生训练的方法和程序;生物反馈训练的方法和途径;系统脱敏训练和模拟训练的方法;表象训练、认知训练、暗示训练的原理;不合理思维的特点;在体育实践中应用表象训练、认知训练和暗示训练、自信训练的方法。8.运动技能学习8.1 运动技能概述8.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8.3 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因素8.4 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8.5 运动技能的迁移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了解运动技能概念、组成和技能的学习过程;运动技能的分类等基础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过程的理论及阶段特点,对技能学习的影响因素能做出分析,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技能学习的训练与指导,按照技能迁移的规律安排和组织教学。 讲授内容:运动技能的概念、组成和基本特征;运动技能的分类、测量与评价;运动技能的形成理论、阶段和途径;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内外部因素;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运动技能迁移的原则、测量与评价;影响运动技能迁移的因素。9.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优化9.1 体育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9.2 体育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心理学基础9.3 体育教学环境心理9.4 体育课堂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评价目的要求:通过学习,能够根据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从心理学角度能对体育教学环境进行分析和设计,要能够对体育教学中的问题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标准。讲授内容:体育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体育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心理学基础;体育教学环境的心理学分析、体育教学心理环境及其优化;和谐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的创造;体育课堂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评价目的、内容和评价方法。10.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10.1体育能力的差异10.2 智力因素的差异10.3 非智力因素的差异10.4 体育差生心理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各个方面的个体差异,并能在教学过程中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讲授内容:体育能力的差异对动作技能形成的影响;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对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体育教学策略;体育差生的分类;影响体育差生的心理因素;提高体育差生学习效果的心理学方法。11.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与康复 11.1 运动损伤发生的心理原因 11.2 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 11.3 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方法 目的要求:了解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和心理反应,能采取积极的措施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为运动员重返赛场提供帮助。重点在于应用。 讲授内容: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心理反应和干预措施。 12.体育社会心理12.1 体育运动中的团队凝聚力12.2 体育运动中的领导行为12.3 运功中的攻击性行为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体育团队的概念及基本特点,把握团体凝聚力的测量方法,知晓影响团队凝聚力的因素和提高团体凝聚力的途径和方法。对团队中的领导行为有一个一般的了解,通过自学掌握教练员领导行为的概念、特点、功能与作用等。对运动中的攻击行为了解其产生原因,并能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攻击行为的发生。 讲授内容:团体凝聚力的概念及特征;团体凝聚力的分类、概念模型与测量;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团体凝聚力与运动表现;提高团队凝聚力的途径与方法。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分类;影响运动攻击性行为的内外部因素;降低运动中攻击性行为的方法。四、考核方式及要求(一)考核评价与方法:闭卷考试(二)考核要求:1.在试卷的题目构成中,既要有一定的识记层次的内容,也有一定比例的分析与应用题。识记和理解类占75%80%,分析与应用要占到25%或20%。2.要重视对学生的过程评价,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五、完成大纲的主要措施(一)主要措施:1. 认真备课,精心讲授,突出重点和难点,深入而浅出。2. 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4. 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抓好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检查。5. 严格考勤,保证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六、主要参考书目1、季浏,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祝陪里、季浏,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季浏,殷恒蝉,颜军,体育心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