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1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
-
资源ID:2762569
资源大小:598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1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
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1汉代(1)西汉初年:三公九卿制。西汉王朝,基本上沿袭秦制,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2)汉武帝时:内朝和外朝。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权力,开始重用宫廷内的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逐渐形成内朝。设在宫廷外的丞相官府机构变成了外朝。(3)东汉时:光武帝正式设置尚书台,由尚书执掌朝政,三公虽然继续存在,但也逐渐成为虚衔。教材拓展 “汉承秦制”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职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全国政务的决策、审议和执行历史意义既可集思广益,又便于限制相权;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3.宋元二府制宋元形成中书省与枢密院并重的二府制度。枢密院主管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二、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1西汉(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双轨制。(2)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2唐朝唐太宗时,将全国划分为10个监察区,称为道。唐玄宗时,道变成正式的行政区划。3元朝推行行省制度(1)辖制:大都(今北京)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西藏地区由中央的宣政院管辖,其他区域均设置行中书省进行管理。(2)意义:不仅为明清两代所沿用,而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行政区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三、中国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1背景中国古代长期实行世官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高下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2含义:采用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3演变(1)隋文帝下令用报名考试选官,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开始形成。(2)唐太宗更设进士、明经两科,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科举成为定制。(3)宋、元、明、清各朝进一步完善。4作用科举制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教材拓展 古代中国的监察和谏议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即监察制度,是皇帝的耳目,职责是纠察官邪,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即谏议制度,职责是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台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1汉至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史料一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史料二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2)根据史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3)综合上述史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1)史料一反映了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抓核心语句是解读史料的关键。关键信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国除为郡”“颁布律令”反映了汉武帝时期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2)史料二同样注意抓核心关键句解读。史料二中“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反映了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对中央集权的作用。(1)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2)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3)趋势: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逐渐集中于中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规律(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低下的局面出现。(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 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探究2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史料一(汉)武帝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二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1)根据史料一,概括从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进步性。(1)史料一抓住史料中省略号前后的内容,注意其中的朝代信息。(2)史料二抓住“论难往来,各逞意气”这一重要信息,它说明唐朝中书、门下两省在工作中可能会出现意气用事、相互刁难的现象,而唐太宗设立政事堂就解决了这一弊病。(1)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2)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加强皇权;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逐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的转变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是专职,是对相权限制压缩的表现。(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即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以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以唯物史观看待科举制的影响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根据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可得出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然后结合史实加以论述。根据材料“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可得出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然后结合史实加以论述。根据材料“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可得出观点: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然后结合史实加以论述。答案:示例一: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阐述: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示例二: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阐述: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推动了理学的发展。示例三:观点: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阐述:科举制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尤其是明清时期,由于考八股文,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不利于社会进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时代选官制度措施标准夏、商、西周世官制亲贵合一世代相传血缘、姻亲春秋战国、秦军功爵制养士、军功、客卿才能汉代察举制察访人才举荐做官品德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品第士人按品授官门第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定取舍才学发展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汉高祖吸取秦始皇时形成“内重外轻”二世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汉武帝时又形成“内重外轻”局面,至汉平帝时基本达到了“内外相制”的境地;但到东汉末年又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导致东汉灭亡。这些变化说明()A中央行政体制尚未完善B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C中央与地方要适度分权D地方分权在不断削弱C“内”指中央集权,“外”指地方分权,“内重外轻”“外重内轻”都可能导致亡国,所以要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分权,故选C项。2(2019苏州一模)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B材料体现了唐朝三省六部制的集体决策,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B项;门下省的审议权并没有被削弱,排除A项;三省分工体现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皇权,排除C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3(2019济南一模)宋神宗元丰改制时,有臣僚建议废除枢密院,仿唐制将军事事务归兵部。宋神宗以“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为由未予允准。这反映了宋朝()A谏议制度的完善B部院间矛盾尖锐C中央集权的加强D重视权力的制衡D根据材料“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可知宋代枢密院与兵部都拥有军权,二者相互牵制,说明宋代重视权力的制衡,故选D项;谏议制度是对皇帝的决定提出意见,题干未涉及谏议制度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军事的改革不是部院间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主要是中央官制,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4(2019河南六市一模)宋代科举考试不断完善,竞争日趋激烈。据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统计,1106年州试录取率为3%,1190年下降为1.3 %,到13世纪仅为1%。这一现象说明()A考试人数逐年下降B社会基础日益受到削弱C精英教育不断强化D社会矛盾必将日趋尖锐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科举考试,州试的录取率不断下降,这说明了宋代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愈加严格,这体现了精英教育的特征,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录取率的降低并不意味着考试人数下降,排除A项;封建社会的社会基础是普通百姓,而百姓对科举和政府的态度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所以不能得出社会基础日益受到削弱,排除B项;“必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 古代政治制度的僵化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明朝内阁制的建立1废丞相(1)原因:宰相权重。(2)概况:明太祖下令革除中书省和丞相,由六部尚书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2建立内阁制(1)过程明太祖仿宋制,设立殿阁大学士等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明成祖选拔翰林院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重务,内阁制度正式确立。随着阁臣的官秩不断提高,逐步取得了票拟权。(2)地位:始终是一个由皇帝的顾问班子派生的内侍机构。(3)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内阁的设立和丞相制度的废除并非同一时间。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丞相制度,后为减轻政务负担,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及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时期才正式设立内阁。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1目的:便于对西北前线事务的处理。2职责(1)设立之初专门处理有关前线的奏报和诏令。(2)不久,扩大到处理全国的其他事务。(3)军机大臣必须秉承皇帝意旨行事。3特点(1)军机大臣多属临时性。(2)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4影响(1)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2)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备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素养提升融会贯通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探究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史料一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中国传统政治史料二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内阁的性质及作用。(2)根据史料二,概括军机处的职权。其本质上说明了什么?(1)史料一中“私人办公厅”体现了内阁的性质;“真正领袖”说明内阁强化了皇权,强调了内阁的作用。(2)由史料二中“谕旨诏令”“由军机处密封”等关键信息可知,军机处无决策权,只是秉承皇帝旨意拟旨,传达皇帝诏令,这反映出皇权得到空前加强。(1)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作用:加强了皇权。(2)职权:负责撰拟皇帝的谕旨诏令;将皇帝的诏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政府;负责保管地方奏折。说明: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大兴“文字狱”等方面。(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以唯物史观看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开明性材料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不可只用“黑暗专制”四字一笔抹杀的,在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之下存在着开明性。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职权划分最重要的便是皇权与相权的划分,在相权制约下君主的专制统治有一定的开明性。从中国古代政府的组织结构、职权分配制度、选官制度等的设置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在君主专制下具有明显的开明性,即君主也要按照一定的法理、传统政治理念实行统治,而不能完全凭借自己的意志去行事。除去制度设置的保障,儒家思想对君主的道德修养要求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主,使其不能实行绝对的独裁专制,而要在统治中注重民意,在专制下实行一定程度的开明统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解读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政治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史实明确,史论结合)解析:首先根据材料,提炼出观点,即在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之下存在着开明性。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某些决策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述。答案:观点:在君主专治统治下,某些决策方式也具有一定开明性。论述: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开明,体现最明显的是在唐朝。唐朝皇帝发布的命令叫作“敕”,但是这个“敕”其实只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起草敕令的是中书省的中书舍人,皇帝在敕令发布前“画敕”即同意,此后敕令还需经过门下省给事中审核,如果门下省不同意此敕令可将其批注送回,这称为“封驳”。由此可见,唐朝皇帝下发一道命令的审核程序如此严密和复杂,也体现了唐朝君主专制统治下的开明。中国古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实质上是通过分散宰相的权力来加强君主专制,可以说是“皇权之下的民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开明性(1)相权制约下君主专制统治的开明宰相是政府领袖。皇帝实际上不能管理全国的一切事务,便要宰相来协助管理,即宰相负政治上的实际责任。这一种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开明,最明显的体现是在唐朝。(2)谏议制度下君主专制统治的开明在汉代,谏官有谏议大夫之属。谏议大夫的职责是追随皇帝,专门在皇帝身边谏诤和讽议皇帝的言行。因此在这种谏议制度之下,皇帝是不可为所欲为的。如果皇帝想要做臣民眼中的明君,对这些谏议意见是不可不理会的。(3)选官任官制度中体现的开明在中国的选官制度下,选官任官的权力并不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都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完成的,这便是君主专制统治下的开明。无论是汉代的察举制,还是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其标准都是依据地方舆论和公共意见,而不是皇帝个人的意志,这就体现出一种开明性。(4)儒家思想广泛影响下君主专制统治中的开明民本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历代君主统治的基本治国方略。国以民为本,君以安民为道,治国应爱民、重民、保民、足民、富民,这是君主实施“德治”和“仁政”的核心政治诉求。重视民意,以民为本的统治应该是君主专制下开明统治的最好体现。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明初,德庆侯廖永忠因僭用龙凤花纹被处死刑。但至晚期,“团龙”“立龙”等花纹已成为百姓服装上常见的纹饰。由此可见()A寻常百姓不受礼制束缚B经济发展瓦解传统人伦C君主专制统治已然崩溃D商业生活冲击传统礼制D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它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传统礼制受到极大冲击,故选D项;寻常百姓仍受礼制束缚,A项表述错误,排除;经济发展不会瓦解传统人伦,排除B项;清雍正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2明朝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加之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这一变化反映出()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内阁已经取代六部的权力C内阁权力不受制约D君权受到内阁制约A明朝废丞相后,一部分相权流向六部,内阁凭借皇帝的信任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内阁权力本质上源于皇帝,内阁地位的上升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A项;内阁已经取代六部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内阁的权力来自皇帝,六部与内阁也经常争权,排除C项;内阁对皇帝不会形成制约,排除D项。3(2019合肥二模)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A杜绝贪腐现象B提升监察效果C扩大御史权力D促进制度转型B材料中的规定是为了严格监察纪律,这有利于提升监察效果,使监察官职务内外的行为都受严格控制,故选B项;钦定台规有利于惩治腐败现象,但不会杜绝贪腐,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对巡视御史的一些规定,没有扩大御史的权力,排除C项;材料中的规定没有体现促进制度转型,排除D项。4(2019河南六市一模)据学者研究,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统计表(单位:年)时期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任期 2.95 4.73 2.47 2.71 2.76 2.20 1.58 1.46 A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B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C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D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A由材料表格可知,清代地方知县的任期越来越短,调动越来越频繁,不利于地方政策的稳定和执行,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的,故选A项;“确保”说法绝对,排除B项;列强的外来压力开始于道光年间,排除C项;过分缩短地方官员的任期,对地方和中央集权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排除D项。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知识点卷别命题角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019全国卷40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2019全国卷25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2019全国卷26北宋的募兵制2018全国卷25唐朝藩镇割据的影响2018全国卷26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演变2018全国卷25宋代科举制的影响2017全国卷25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2017全国卷26唐朝的统一战争,史学理论2017全国卷25魏晋官修史书的特点2016全国卷26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2016全国卷25科举制2016全国卷25汉承秦制2015全国卷25汉代外戚干政2015全国卷25汉代地方吏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017全国卷27明代的经济与政治2017全国卷27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016全国卷27明代设置巡抚的作用1从考查内容看,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命题最重要区域,主要集中在汉、唐、宋三个朝代的相关知识点上,君主专制制度、中央集权制度、选官制度等都有涉及。明清部分考查相对较少,2018、2019两年均未在明清政治部分命题,2021年备考应注意。2从考查形式看,主要以文字史料为载体,选择微观场景考查政治制度的传承发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透析,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认知。从近五年考查情况看,本部分的考查仍以选择题为主。3从命题方向看,2021年命题仍会以汉、唐宋、明清加强中央和地方的统治以及选官制度的演变为主,通过创设新情境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注意挖掘其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真题研练感悟考法还原历史情景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练点1:北宋募兵制的影响(2019全国卷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A为缓和社会矛盾,减少人民的反抗,北宋政府实行募兵制。但是,兵员的待遇优厚,人数又十分庞大,所以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故选A项。练点2: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演变(2018全国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C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并且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C项正确。练点3:魏晋官修史书的特点(2017全国卷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C从官修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很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了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选C项。练点4:科举制(2016全国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题干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出身卑微的读书人为了入仕,刻苦读书,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题干信息与选官制度沿革下的官员道德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自由投考与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矛盾,排除C项。练点5:汉代外戚干政(2015全国卷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C材料中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反映了母族亲属(外戚)在两汉时期的地位极高。由于皇帝年幼,很容易被外戚所控制,导致汉代经常出现外戚干政,故选C项。题号命题特点练点1知识延伸以北宋实行的募兵制的特点:兵员人数多,兵员待遇较为优厚为切入点,分析这一制度的影响练点2历史现象武则天时期议政机构改名、议政人数增加、议政人员更替历史认识议政人数增多,更替频繁熟悉朝政的人数不固定相权被削弱皇权加强历史思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加强皇权,维系统治练点3历史探究以史书修著的主导方的变化(从汉朝到魏晋以后,由私家到政府主导)为切入点,判断史书修撰的特点练点4宏观架构横跨两汉、魏晋、隋唐三大历史时期,整合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大选官制度,体现知识的横向整合微观设疑试题落脚在科举制相对于其他选官制度的社会功用上练点5深层发掘综合分析两汉时期外戚干政的背景挖掘历史题源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练点6:汉代中央集权制的加强(2019全国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C解答本题要紧紧抓住“皮币”的价格这一信息,并将其与诸侯王的年租税收入做比较,据此可分析出朝廷此举的目的:削弱诸侯的经济实力,以便更好地控制他们,故选C项。练点7:唐朝藩镇割据的影响(2018全国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D从表中后三种藩镇类型来看,大多数藩镇官员由朝廷任命,且不同程度上供赋税,藩镇的功能多为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这些都有利于延续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A、B两项由表格均无法体现,排除;河朔型藩镇不上供,且拥兵自立,排除C项。练点8:宋代科举制的影响(2018全国卷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B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官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大多数,这说明两宋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性强,故B项正确;隋唐以后,世家大族的影响力逐渐消除,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宰相权力的变化情况,排除C项;祖辈、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正是通过科举制度才成功走入仕途的,排除D项。练点9: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2017全国卷2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C题干材料反映了汉高祖十二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增多,而且从只有郡到郡、国都有,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故C项正确。练点10: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2017全国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A明朝中后期,司礼监太监获得了代皇帝“批红”的权力,这样司礼监太监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枢决策,因此出现了题干所述现象,故A项正确。练点11:汉承秦制(2016全国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B材料表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重视秦朝的文书,这表明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即汉承秦制,故B项符合题意。练点12:明代设置巡抚的作用(2016全国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B材料说明地方行政权力出现了由明初的多人掌握到明中叶以后一人掌握的变化,这有利于统一协调地方各部门工作,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题号命题特点练点6能力立意从汉代朝廷制作的“皮币”分析说明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削弱诸侯实力,加强中央集权练点7转换思维从表格中“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看,官员任免还是以朝廷任命为主,判断这一时期藩镇割据的社会现状练点8强化比较通过表格中数据的分析,联系宋代科举制的发展进行解读呼应热点从公正、公平的角度看待历史上科举制对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练点9角度新颖不是传统的考查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是考查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练点10发散思维由最初的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这一变化所体现的中枢机构变化,体现了发散思维与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运用练点11立意新颖“萧何入秦,收拾文书”所体现的是汉代政治制度对秦朝的继承练点12逻辑推理废行省,设三司政出多门,效率低下派巡抚总理地方军政与民政新题快递自我评估1(2019德阳一模)西汉初,文人创作群体以诸侯王为中心,创作多是抒发怀才不遇之情;西汉中叶以后,创作群体逐渐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多是渲染皇帝的尊严或者描写帝王游猎的宏大场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权威的加强B儒学正统地位形成C选官制度的变革D文化专制空前加强A题干提及文人创作群体由以诸侯王为中心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变为渲染帝王,结合汉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可知A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形成是中央集权加强的思想要求,只是原因之一,排除B项;西汉察举制强调孝廉,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文化专制空前加强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2杜佑通典写道:“安禄山称兵内侮,未必素蓄凶谋,是故地逼则势凝,力侔则乱起,事理不得不然也。”据此,杜佑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A边疆军事力量强大B统治阶层更迭频繁C中央官吏管理疏漏D地方管理体系不当D由材料“地逼则势凝,力侔则乱起,事理不得不然也”可知,杜佑认为安史之乱是节度使制度的必然结果,因为节度使掌握地方政治自主权,控制财政,拥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