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药理学知识学习总结.doc
.第一章 总论一、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作用( drug action )是指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大分子之间的初始反应。药理效应( pharmacological effect )是药物作用的结果,表现为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一)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兴奋(stimulation)与抑制(depression):机体在药物的作用下,使机体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称为兴奋,反之为抑制。兴奋药与抑制药:有的药物对不同器官的作用可能引起性质相反的效应,药物就是通过其兴奋或抑制作用调节和恢复机体被病理因素破坏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二)药物作用的方式:a.局部作用(local action):药物吸收进入血液之前在用药局部产生的作用。如局麻药的作用。b.全身作用(general action)或吸收作用(absorptive action):药物经吸收进入全身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产生的作用。如吸入麻醉药的作用。1.直接作用/原发作用primary action:药物直接作用于靶位,如洋地黄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2.间接作用/继发作用secondary action:由直接作用所引起其它器官的效应,如洋地黄引起的利尿作用。(三)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机体不同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造成了药物的选择性.原因如下:药物对不同组织的亲和力不同药物在不同组织的代谢率不同受体在不同组织的分布不均一#原生质毒(general protoplasmic poison):选择性低的药物对各种组织细胞都有类似作用,能沉淀原生质或影响任何原生质中最基本的生化过程,称为药物的原生质毒。(四)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1.治疗作用(能对防治疾病产生的有利作用称为治疗作用。)(1)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消除疾病的原发致病因子(2)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药物的作用在于改善疾病症状2.不良反应:(1)副作用(side effect)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2)毒性反应(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特殊毒性 ,toxic effect) 治疗剂量下不出现,仅在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体内药物蓄积过多时才出现的反应,毒性反应会引起机体机能或组织结构的改变。(3)变态反应(allergic effect)又称过敏反应,指机体对药物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出现于过敏体质者,其反应性质与药物效应、剂量无关,但反应程度相差大。(4)继发反应(二重感染) 是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5)后遗效应(药源性疾病 PAE PALE)(residual effect)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理效应。(6)停药反应(withdrawal effect)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出现加剧的现象,又称反跳现象。7、致癌、致畸作用8、特异质反应二、药物的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一)药物的构效关系 化学结构相似的化合物一般能与同一受体或酶结合,产生相似(拟似药)或相反的作用(拮抗药)。 药物的光学异构体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多数左旋体有药理活性,而右旋体无作用。(二)、药物的量效关系无效量:最小有效量阈剂量(threshold dose):能引起药物效应的最小剂量效能(efficacy):药物所能达到的效应。效价(potency):即强度,药物达到等效效应时所需的剂量。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50):对50个体有效的剂量。极量(maximal dose):出现最大效应的剂量。最小中毒量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引起半数动物死亡剂量。1.量效曲线药物的最大效应(效能)与强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临床上药物的效能比强度重要的多。2.量反应与质反应量反应(graded response)药理效应的强弱可用数字或量分级表示者,如心率、血压、体温等质反应/全或无反应(quantal response)在一定的药物浓度或剂量下,使单个患畜产生的产生特殊的效应,以有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也称全或无反应,如死亡、睡眠等。研究对象为一群体。质反应量效曲线: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关系斜率表示群体中药效学差异3.治疗指数与安全范围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药物的LD50与ED50的比值。安全范围( Margin of safety ):药物的LD5与ED95的比值。ED95( 95%有效量)LD5之间的距离(5%致死)用安全范围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比治疗指数更精确。三、药物的作用机制(mechanism of action)是研究药物如何与机体细胞结合而发挥作用的。已知的药物作用机制涉及受体、酶、离子通道、核酸、载体、免疫系统、基因等,此外,有些药物通过其理化性质作用或补充机体所缺乏死的物质而发挥作用。(一)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1.受体的基本概念受体(receptor):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与之结合的生物大分子。配体(ligand):对受体具有选择性结合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有内原性(激素等)和外原性(药物、毒物)受体的三个特性:饱和性 特异性 可逆性受体的四种类型:G蛋白偶联型(如神经递质、自体活性物质受体) 酶活性受体(如胰岛素受体、细胞因子受体) 离子通道受体 (如Ach受体、GABA受体) 细胞内受体(甾体激素受体、甲状腺素受体) 2.受体的功能与作用方式脱敏向下调节增敏向上调节3.受体学说占领学说:1933年Clark提出。内容:药物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可逆的速率学说:1964年由Paton,内容:药物的效应决定于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速率和解离速率二态模型:受体存在静息态和激活态,可以互相转换并处于动态平衡。(二)药物作用的非受体机制1.对酶的作用:抑制、激活、诱导、复活2.影响离子通道:影响独立的离子通道,如普鲁卡因3.对核酸的作用:如抗癌药、部分抗菌药4.影响神经递质或体内自体活性物质:如麻黄碱促进去甲肾上腺素释放5.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如磺胺药干扰细菌叶酸代谢6.影响免疫机能:左旋咪唑的免疫增强作用7.理化条件的改变:如抗酸药的作用,螯合剂解除重金属中毒一、药物的跨膜转运(一)生物膜的结构(二)药物转运的方式及分子机制 1.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是指脂溶性物质通过细胞膜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离子陷阱机制:分子状态:极性低,疏水,脂溶性高,易透过膜;滤过:通过水通道滤过是许多小分子(分子量150200)、水溶性、极性和非极性物质转运的常见方式) 2.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对药物的不均匀分布和肾脏排泄具有重要作用。 3.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或离子(Na、K、Ca2等)在特殊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不需能量。 4.胞饮吞噬作用入胞是指细胞外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病毒、异物、大分子营养物质等)借助于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并分别称为吞噬(phagocytosis)和吞饮(pinocytosis)。 5.离子对转运:磺胺和某些季铵盐等高度解离的化合物从胃肠道吸收,认为可以与胃肠道内某些内源性化合物如有机阴离子黏蛋白结合,形成中性离子对化合物,既有亲脂性,又具有水溶性,可通过被动扩散穿过脂膜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一)吸收(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除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外,其它给药方法均有吸收过程)影响因素:给药途径、剂型、药物的理化性质、动物的种属 1.内服给药内服给药的影响因素:剂型、排空率、pH、胃肠内容物的充盈度、药物的相互作用、首过效应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称首过消除或第一关卡效应,指内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和胃肠道上皮酶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2.注射给药:静脉(快速静注、静脉滴注)肌肉、皮下、皮内、腹腔、关节内、结膜下腔、硬膜外 影响因素:注射部位的血管分布、给药浓度、药物解离度3.呼吸道给药:肺为吸收主要部位。特点:表面积大、血流量大、肺泡结构较薄4.皮肤给药:浇淋剂。条件:药物的脂溶性强、药物需从基质中溶解出(二)分布(指药物从全身循环转运到各器官、组织的过程。总体分布不均匀,但血液中分布均匀。)影响分布的四个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血液和组织间的浓度梯度/组织的血流量/药物对组织的亲和力1.与血浆蛋白结合:是一种可逆的、非特异性结合,实际上是一种贮存功能。2.组织屏障:血脑屏障(由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神经胶质膜构成。形成了血浆与脑脊液之间的屏障);胎盘屏障(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之间的屏障称为胎盘屏障)(三)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称为生物转化)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是肝脏第一步: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 极性增加第二步:结合反应 极性进一步增加 微粒体:是肝细胞匀浆超速离心后的沉淀物,是内质网碎片形成的微粒。第一步:灭活 代谢活化 生物毒性作用 第二步:解毒作用1.生物转化的反应和酶系细胞色素P450混合功能氧化酶系2.药酶的诱导和抑制酶的诱导(enzyme induction )有些药物能兴奋药酶,促进其合成增加或活性增强。能增强酶活性的药物称肝药酶诱导剂(enzyme inducer)。例如:苯巴比妥、安定、水合氯醛、氨基比林、苯海拉明等。酶的抑制( enzyme inhibition)有些药物能使药酶的合成减少或酶的活性降低,能够减弱酶活性的药物称肝药酶抑制剂(enzyme inhibitor)。例如:有机磷杀虫剂、氯霉素、异烟肼、对氨水杨酸等。(四)排泄(药物或其代谢物从体内通过排泄排出体外,主要排泄途径为肾脏排泄和胆汁排泄,其它组织器官也参与某写物质的排泄)最重要的排泄器官是肾脏。1.肾排泄: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2.胆汁排泄: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某些经胆汁排泄到小肠的药物可经肠黏膜细胞吸收,由肝门静脉重新进入全身循环,这种在小肠、肝、胆汁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可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延长。己烯雌酚、消炎痛、强力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吗啡等能形成肠肝循环。 3.乳腺排泄: 大部分药物可以从乳汁排泄,一般为被动扩散机制。乳汁的pH(6.5-6.8)较血浆pH(7.4)低,所以碱性药物在乳中的浓度高于血浆。三、药动学的基本概念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发生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一)血药浓度与药时曲线1.血药浓度的概念;血浆中的药物浓度2.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3.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简称药时曲线,一般把非静注给药分为三个期:潜伏期、持续期和残留期。(二)速率过程1.一级速率过程:单位时间内按恒定的比例转运或消除。2.零级速率过程:转运速率是恒定的。(三)房室模型1.一室模型:该模型假定给药后药物即立刻均匀地分布到全身各器官组织,迅速达到动态平衡。2.二室模型:该模型假定给药后药物以较快速率分布的称为中央室,以较慢速率分布的称为周边室。 还有非房室模型、生理学模型、群体药动学模型和药动药效学同步模型等。(四)药动学主要参数及其意义1.消除半衰期(dimination half-life time)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称半衰期,用t1/2表示,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快慢的一种指标,是制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依据。也是预测连续多次给药时体内药物达到稳态浓度的主要参数。例如:按半衰期间隔给药45次即可达稳态浓度。停药后经5个t1/2的时间体内药物消除达95。2.药时曲线下面积(AUC)理论上是时间从t0t的药时曲线下面积,反映到达全身循环的药物总量,大多数药物AUC和剂量成正比。该参数是计算生物利用度和其它参数的基础参数。3.表观分布容积(apparej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分布所需的总容积。是一个数学概念,反应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Vd越大,药物穿透入组织越多,分布越广,血中药物浓度越低。通过它可将血浆药物浓度与体内药物总量联系起来。4.体清除率(ClB)5.峰浓度(Cmax)与峰时(tmax)6.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经过肝脏首过消除过程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量和速度。绝对生物利用度F=口服等量药物AUC/静注等量药物AUC *100%相对生物利用度F=受试药AUC/标准药AUC *100%7.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是人为建立的一个数学模型来模拟机体,它将整个机体视为一个系统,并将该系统按动力学特性划分为若干个房室,把机体看成是由若干个房室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称之为房室模型。8.速率过程一级速率过程(first-order rate process)单位时间内按恒定的比例转运或消除。大多数药物零级速率过程(zero order rate process)转运速率是恒定的。恒速静滴时,当滴注速率与药物消除速率相等时,即为零级速率过程。载体转运的特点。米曼氏速率过程(Michaelis-Menten rate process)指一级速率与零级速率过程相互转变的一种速率过程,在高 浓度时为零级速率过程,在低浓度时为一级速率过程。司匹林、保泰松等药物影响药物的因素一、药物方面的因素(一)剂量(二)剂型:缓释制剂、控释制剂(三)给药方案 包括给药剂量、途径、时间间隔和疗程。(四)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1.药动学的相互作用: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例如:四环素Fe2+ 络合,影响吸收药物酶的诱导和抑制 2.药效学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相加作用、拮抗作用。咖啡因催眠药 兴奋和镇静作用3.体外的相互作用:配伍禁忌二、动物方面的因素(一)种属差异:不同种属动物对同一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有很大差异。大多数表现为量的差异。少数表现为质的差异。(二)生理因素:年龄、性别、怀孕和哺乳期(三)病理状态: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四)个体差异:高敏性和耐受性三、饲养管理和环境因素四、合理用药原则1.正确诊断2.用药要有明确的指征3.了解所用药物在靶动物的药动学知识4.预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5.避免使用多种药物或固定剂量的联合用药6.正确处理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的关系第二章 抗微生物药物化疗药:凡是对侵袭性的病原体具有选择性抑制或杀灭作用,而对机体(宿主)没有或只有轻度毒性作用的化学物质,即称为化学治疗药。包括抗微生物药(细菌、真菌、病毒等)、抗寄生虫药、抗癌药。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y, 化疗):用化学治疗药杀灭或抑制机体内的病原体,以消除或减轻由病原体所致疾病的治疗。化疗三角:使用化疗药防治畜禽疾病的过程中,化疗药物、机体、病原体三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被称为化疗三角。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是评价化疗药的安全度及治疗价值的标准。LD50/ED50 或 LD5/ED95。抗菌药的化疗指数>3,才有实际应用价值。抗微生物药物(antimicrobial drugs) :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窄谱抗菌药与广谱抗菌药。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可分为抑菌药与杀菌药。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抗菌药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指细菌与抗菌药短暂接触后,将药物完全除去,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抗菌后效应期亚抑菌浓度作用:指处于PAE期的细菌再与 亚抑菌浓度的抗菌药接触后,可进一步被抑制的现象。细菌耐药性(resistance):是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使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天然耐药性与获得耐药性、完全交叉耐药性与部分交叉耐药性耐药质粒的转移方式:转化 转导 接合 易位转座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理:1.产生酶使药物失活2.改变膜的通透性3.作用靶位结构的改变 4.改变代谢途径5.主动外排泵防止或延缓耐药性产生和传播的对策:1.应用抗菌药要有严格指征2.足量用药、疗程要适当 3.治疗慢性病要联合用药4.不要局部用药、长期用药 5.研制新药抗生素:原称抗菌素,是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能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抗生素的效价通常以重量或国际单位(IU)来表示。作用机理:1.抑制细胞壁合成(胞浆内:磷霉素、环丝氨酸、万古霉素;胞浆膜:杆菌肽;细胞外:-内酰胺类)2.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氨基苷类抗菌药 通过离子吸附作用 多肽类抗菌药 与G- 菌胞浆膜磷脂结合多烯类抗真菌药 与真菌胞浆膜固醇类物质结合 咪唑类抗真菌药 抑制真菌胞浆膜麦角固醇合成3.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氨基苷类: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四环素:通过与 30S 核糖体亚基结合、氯霉素&林可霉素&大环内酯类通过与 50S 核糖体亚基结合4.抑制核酸合成:喹诺酮类 :抑制DNA回旋酶 复制受阻 DNA合成 利福平: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转录受阻 mRNA5.影响叶酸代谢:磺胺砜类&对氨水杨酸、甲氧苄啶&甲胺蝶叮&乙胺嘧啶抗生素分类 1.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孢噻呋)2.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新霉素、大观霉素、安普霉素、潮霉素、越霉素A等3.四环素类: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美他环素、米诺环素4.氯霉素类:氯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5大环内酯类:红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吉他霉素、螺旋霉素、竹桃霉素6.林可胺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7,多肽类:肝菌肽、多黏菌素B、黏菌素、维吉妮霉素、硫肽菌素8.多烯类: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9.含磷多糖类:黄霉素、大碳霉素、喹北霉素10.聚醚类:莫能霉素、马杜拉霉素、山度拉霉素一、内酰胺类抗生素:指化学结构中具有-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共性:1.化学结构相似2.有交叉过敏反应3.抗菌机理相同:通过竞争细菌的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抑制细胞壁的粘肽合成,造成细菌细胞壁缺损,促发自溶酶活性,使细菌溶解。4.细菌产生耐药性机制,产生水解酶(一)青霉素类:基本结构为 6-氨基青霉烷酸1.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生素,侧链中含有苄基故苄青霉素。性质:(1)水溶液易失效并产生致敏物,故用前配制;(2)易被酸、碱、醇、重金属离子破坏,避免合用。特点:不耐酸、不耐酶、窄谱。体内过程:1、吸收:不耐酸,口服吸收少,需肌注或静滴; 2、分布:体内分布广泛,可分布到全身各组织;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脑膜发炎时脑脊液可达有效浓度 3、消除:半衰期较短,不被代谢,几乎全部以原形从肾脏排泄,90% 经肾小管分泌;因此,合用丙磺舒可竞争青霉素的肾小管分泌,减慢青霉素的消除延长作用时间。抗菌作用:青霉素对繁殖期敏感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给药途径:常常采用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和局部应用(乳管、子宫内、关节腔内)。青霉素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球菌、革兰氏阳性杆菌、放线菌和螺旋体高度敏感,常作为首选药。除金黄色葡萄球菌外,一般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青霉素毒性很小,不良反应主要是过敏反应。长效青霉素:克服青霉素钠或钾在动物体内的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短的缺点,制成了一些难溶于水的青霉素胺盐。如普鲁卡因青霉素(轻度感染或维持剂量,肌注后缓慢释放青霉素)和苄星青霉素(预防或长期用药,吸收、排泄慢,血药浓度低,用于轻度或慢性感染)2.半合成青霉素:用人工合成的不同基团取代天然青霉素母核上的侧链而获得。 1)青霉素V耐酸不耐酶 可口服;抗菌谱与青霉素同,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用于轻症感染2)苯唑西林、双氯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耐酸耐酶 可口服,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双氯西林作用最强。主要用于耐青霉素G的金葡菌感染,如奶牛乳腺炎氯唑西林“抗葡萄球菌青霉素”3)氨苄西林耐酸不耐酶,广谱 对耐药金葡菌感染无效;口服、肌注均易吸收,内服阿莫西林血药浓度高于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耐酸不耐酶,广谱 对G-杆菌有效:可用于伤寒、副伤寒以及G-杆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对 阳性菌效果不如青霉素,对阴性菌作用不及氨基甙类。羧苄西林抗绿脓杆菌 1.钠盐内服不吸收,肌内注射迅速吸收;2.作用、抗菌谱与氨苄相似,但对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和大肠杆菌有较好作用,对耐药金葡菌无效3.与氨基甙类合用有协同作用,不能混合注射 4)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 羧苄西林、替卡西林、磺苄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等酰脲类青霉素不耐酸、不耐酶 (二)头孢菌素:基本结构为 7-氨基头孢烷酸 与青霉素相比它有如下特点:1、抗菌谱广,作用强2、对-内酰胺酶稳定3、过敏反应发生率低发展趋势:随代数增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逐渐加强,对革兰氏阳性杆菌作用逐渐减弱。过敏反应主要是皮疹。第一代:头孢噻吩 头孢氨苄 头孢唑啉 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第二代:头孢孟多 头孢西丁 头孢克洛 头孢呋辛第三代:头孢噻肟、头孢曲松 、头孢他定、头孢哌酮、头孢噻呋第四代: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利定、头孢喹诺体内过程: 1.吸收:一般口服吸收差,需注射给药但某些头孢菌素,如:头孢氨苄可口服2.分布:第三代、四代头孢菌素穿透力强,分布广,可透过血脑屏障3.排泄:主要经肾脏排泄。注意:头孢哌酮、头孢克洛主要经胆汁排泄抗菌谱:1.第一代和第二代对G+菌作用较强,对G-菌含铜绿假单胞菌及厌氧菌作用弱或无效;2.第三代和第四代对G-菌作用较强,对G+菌作用弱临床应用: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用以治疗耐青霉素的金葡菌及敏感菌所致的轻、中度感染 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用于产酶耐药阴性杆菌感染以及敏感菌所致感染,一般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可作首选药 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主要用于重症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罕见,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 2.肾毒性:第一代多见。注意:避免与肾毒性的药物合用,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高效利尿药等几代头孢菌素的特点: 第一代:革兰氏阳性球菌,不耐酶,对绿脓杆菌无效。 第二代:阳性球菌作用减弱,阴性菌作用增强,耐酶,对绿脓杆菌无效。 第三代:阴性菌作用强,高度耐酶,对绿脓杆菌有效。 第四代:抗菌谱更广,对酶高度稳定,消除半衰期长,无肾毒性。头孢噻呋:专门用于动物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内服不吸收,肌内和皮下注射吸收迅速;体内分布广泛广谱杀菌,抗菌活性比氨苄西林强,对链球菌活性比氟喹诺酮类药物强。不良反应主要为菌群紊乱或二重感染,肾毒性,牛引起特征性的脱毛和瘙痒头孢喹诺:动物专用第四代头孢菌素。内服吸收少,肌内、皮下注射吸收迅速,体内分布不广泛。广谱杀菌,抗菌活性较头孢噻呋、恩诺沙星强。主要用于牛、猪呼吸系统感染及奶牛乳腺炎(三)内酰胺酶抑制剂特点:1本身无或有微弱的抗菌活性,但能抑制-内酰胺酶,保护-内酰胺类抗生素免受水解;2对质粒编码的-内酰胺酶敏感,对染色体介导的-内酰胺酶作用弱;3与-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感染克拉维酸:又名棒酸。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所产生的内酰胺酶的“自杀”抑制剂(不可逆结合者)。本品不单独用于抗菌,通常与其他内酰胺抗生素合用以克服细菌的耐药性。舒巴坦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共同特征:1对G-杆菌作用强,对G-球菌作用差, 在碱性环境下作用增强2抗菌机制为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影响膜通透性3易产生耐药性,耐药机制为产生钝化酶、膜通透性的改变、抗生素靶位的修饰4极性大,口服不吸收,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肾皮质浓度高,可进入内耳淋巴液,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原型经肾排泄5对酶稳定性:奈替>阿米>妥布>庆大>卡那>链6临床应用于G-杆菌的严重感染7不良反应有:(1)耳毒性:前庭功能障碍和耳蜗神经损害。(2)肾毒性: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链霉素>奈替米星(3)神经肌肉阻断:新斯的明或钙剂治疗(4)变态反应:过敏性休克链霉素:1内服难吸收,肌注吸收迅速而完全,不易进入脑脊液,可透过胎盘屏障,尿中浓度高,碱化尿液可增强作用2对大多数G杆菌和G球菌及结核杆菌效果好。对绿脓杆菌效果弱。3细菌易产生耐药性,4常与青霉素联合用药。5不良反应:过敏反应,肾毒性,听觉神经损害。庆大霉素:1内服难吸收,肠内浓度高;2该类药物中抗菌谱较广,抗菌活性最强,对G菌和G菌均有作用,对绿脓杆菌高效,对耐药金葡菌有效,对支原体有一定作用;3兽医临床用药广泛,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各种疾病;4易产生耐药性,停药后敏感性会恢复;5不良反应同链霉素。卡那霉素:1内服吸收不良,尿中浓度高,可用于治疗尿道感染;2抗菌谱阈链霉素相似,抗菌活性稍强,对绿脓杆菌无效,对结核杆菌和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有效;3主要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肠道、泌尿道感染,也可以用于治疗猪萎缩性鼻炎;4不良反应同链霉素。阿米卡星:1又名丁胺卡那霉素;2抗菌谱最广,对多种钝化酶稳定;3内服吸收不良,尿中浓度较高4作用、抗菌谱与庆大相似,对耐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的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有效,对金葡菌亦有较好作用;5不良反应与链霉素相似。新霉素:1内服吸收少,肠内浓度高2毒性大,禁用注射给药3主要用于肠道大肠杆菌感染、子宫内膜炎、乳腺炎。大观霉素:(壮观霉素),对支原体有一定作用。常与林可霉素联用防治仔猪腹泻、支原体肺炎等。安普霉素:(阿普拉霉素),主要用于幼禽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感染,对猪的密螺旋体性痢疾,畜禽的支原体病亦有效;猫较敏感,易产生毒性三、四环素类抗生素 为广谱抗生素,分为天然品和半合成品两类。共性:1.抗菌谱:抗菌谱广,属于广谱抑菌剂:对G+菌、G-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阿米巴原虫有效,对铜绿单胞杆菌和变形杆菌无效,对G+菌<PG,对G-菌<氨基苷类和氯霉素。2.体内过程: 吸收不完全,易受食物或药物等影响;分布广泛,易透入胎儿循环及乳汁中,易沉积于骨和牙组织中,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可形成肝肠循环。4.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肝毒性、影响牙齿和骨骼的发育、光毒性、前庭反应、二重感染、肾毒性、过敏反应5.注意事项:除土霉素外,均不宜肌注静注速度缓慢,防止漏出血管外;成年反刍动物、马属动物和兔不宜内服给药;避免与乳制品、含钙较高的饲料同时服用。抗菌活性顺序为: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美他环素>金霉素>四环素>土霉素。土霉素:不宜与含多价金属离子的药品或饲料、乳制品共服。广谱抑菌;作用机理是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反刍动物不宜内服给药,吸收差,抑制胃内微生物活性;显著的肠肝循环;细菌对本品易产生耐药性四环素:与土霉素相似,革阴效果较好;肝、肾功能不全患畜禁用金霉素:与土霉素相似多西环素(名强力霉素):抗菌力较四环素强;细菌对本品与土霉素、四环素等存在交叉耐药性;口服吸收完全,不受食物影响,有显著的肠肝循环;以无活性的代谢产物随粪便排出;对肠道菌群无影响;该类药物中毒性最小,肾功能不全亦可用。米诺环素:抗菌活性最强;口服吸收完全,不受食物影响;体内分布广泛,易透过血脑屏障;肝肾功能损害时可使用。四、氯霉素类抗生素氯霉素(禁用):抗菌谱广,对G+菌、G-菌、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立克次体有效,对铜绿假单胞菌、原虫无效;对G-菌>G+菌,对G+菌<PG和四环素,对G-菌<氨基苷类;分布广泛,脑脊液中浓度高,易透入胎儿循环及乳汁中,对眼组织通透性好;在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用于肠道感染,但疫苗接种期禁用;不良反应为抑制骨髓造血机能,骨髓抑制(与剂量和疗程有关)和再障(与剂量和疗程无关)。甲砜霉素:不产生再障,但抑制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生成,程度比氯霉素轻。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长期使用导致维生素缺乏或二重感染,有胚胎毒性氟苯尼考(氟甲砜霉素):动物专用广谱抗生素。主要用于牛、猪、鸡和鱼类的细菌性疾病。内服、肌注吸收快,分布广,半衰期长;抗菌谱与氯霉素相似,抗菌活性优于氯霉素和甲砜霉素;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效果佳;不引起骨髓抑制或再障,但有胚胎毒性。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4元: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 15元:阿奇霉素16元:麦迪霉素、交沙霉素、吉他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共同特点:1抗菌谱较广,对G+菌、 G-球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有效;2抗菌机制为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3耐药机制:与靶位改变、产生灭活酶、主动外排机制增强有关;4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呼吸道及软组织感染;5对哺乳动物核糖体无影响。毒性低,刺激性强,主要有胃肠道反应6通常为生长期抑菌药,高浓度时杀菌。对产生内酰胺酶的葡萄球菌和耐药金葡菌有一定的抗菌活性。红霉素:内服采用耐酸的依托红霉素或琥乙红霉素。易产生耐药性,用药不超过1周,停药后可恢复敏感性。应用:耐青霉素金葡菌感染、禽慢性呼吸道病、猪支原体肺炎。不良反应:肌注刺激性强,犬猫内服可引起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泰乐菌素:畜禽专用,内服易吸收,可与铁、铜、铝等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而 失效;对支原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牛、猪、鸡还有促生长作用。本品不能与聚醚类抗生素合用。替米考星:半合成畜禽专用,药理作用:广谱,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巴氏杆菌、支原体抗菌活性强于泰乐菌素。药动学:肺组织、乳中药物浓度高。不良反应:禁止静注,可致死动物,引起负性心力效应(negative inotropic effect)。应用:家畜肺炎、禽支原体病、家畜乳腺炎。吉他霉素:又名北里霉素,对大多数耐青霉素和红霉素的金葡菌有效。饲料添加剂(促生长和提高饲料转化率)螺旋霉素:防治葡萄球菌感染和支原体病。六、林可胺类抗生素特点:对各类厌氧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对G+需氧菌作用强,对部分需氧G-球菌、支原体、衣原体有抑制作用。林可霉素(名洁霉素):内服吸收不完全,肌注吸收良好,代谢物仍有活性。抗菌谱:同大环内酯类(革兰氏阳性菌、支原体)。大剂量内服有胃肠道反应,肌内给药刺激性强,家兔敏感。 应用: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厌氧菌感染、支原体病。与大观霉素合用,对鸡支原体病或大肠杆菌病的效力超过单一药物。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氯洁霉素)抗菌效力比林可霉素强48倍。七、多肽类抗生素本类药物特点:抗菌谱鲜明,抗菌能力强;内服基本不吸收,无残留对肠道好;促生长作用显著,用于饲料添加剂。多黏菌素B黏菌素(又名多黏菌素E):对G-杆菌(绿脓杆菌)有强大抗菌作用;抗菌机制为增加细菌胞浆膜通透性;内服难吸收,主要用于肠道感染,吸收后分布全身毒性大,主要损害肾脏及神经系统;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主要用于对其他抗生素耐药而难以控制的绿脓杆菌感染和菌痢及局部用药;杆菌肽:内服不吸收,肌注易吸收,但肾毒性大,不宜用于全身感染;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对G有杀菌作用,对G菌无效;抗菌作用不受环境中脓血、坏死组织或组织渗出液的影响;其锌盐专门作为饲料添加剂,欧盟2002年起禁用本品作促生长剂。八、其他抗生素泰妙菌素:又名支原净,抗菌谱与大环内酯类相似。对支原体、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及猪密螺旋体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用于防治鸡慢性呼吸道病、猪喘气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密螺旋体性痢疾等。禁止本品与聚醚类抗生素合用沃尼妙林:半合成畜禽专用抗生素;国外批准临床用于牛猪鸡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畜禽呼吸道感染。作用略强于泰妙菌素黄霉素:多糖类窄谱抗生素;内服难吸收,以原形随粪便排出;对G+菌作用强,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毒性低,安全范围广对牛猪鸡有促生长作用,可用于饲料添加剂。九、化学合成抗菌药一、磺胺类及其增效剂磺胺类药物的独特优点:抗菌谱广,性质稳定,使用方便,价格低廉,不消耗粮食,国内能大量生产。磺胺药与抗菌增效剂联合使用后,抗菌谱扩大,抗菌活性大大增强,可从抑菌作用变为杀菌作用。一、磺胺类药物 基本化学结构是对氨基苯磺酰胺(磺胺)。磺胺类的钠盐可经肌注、腹腔注射或由子宫、乳管内注入而迅速吸收。磺胺类中以SD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较低,因而进入脑脊液的浓度较高,故可作为脑部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磺胺类属广谱慢作用型抑菌药。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有效,甚至对衣原体和某些原虫(弓形体、砂眼衣原体)也有效。磺胺类药物抗菌作用强度顺序:SMM>SMZ>SD>SDM>SMD>SM2>SDM>SN。磺胺药是通过干扰敏感菌的叶酸代谢(与PABA竞争二羟叶酸合成酶)而抑制其生长繁殖的。细菌对磺胺类易产生耐药性。各磺胺药之间可产生程度不同的交叉耐药性,但与其他抗菌药之间无交叉耐药现象。不宜与普鲁卡因同时使用;不良反应:急性中毒:静脉注射磺胺类钠盐,速度过快或剂量过大;慢性中毒:剂量较大或连续用药超过1周以上,肾毒性;应用时应充分饮水,促进排出;宜与碳酸氢钠同服,碱化尿液,促进排出。磺胺类药物分类1.肠道易吸收的磺胺药: 氨苯磺胺(SN) 磺胺噻唑(ST) 短效:磺胺异噁唑(SIZ)、磺胺二甲嘧啶(SM2) 中效类:磺胺嘧啶(SD) 磺胺甲噁唑(新诺明,SMZ) 长效类:磺胺对甲氧嘧啶(SMD) 磺胺间甲氧嘧啶(SMM) 磺胺地索辛(SDM) 磺胺多辛(周效磺胺,SDM) 磺胺喹噁啉(SQ) 磺胺氯吡嗪2.肠道难吸收的磺胺药:磺胺脒(SM,SG)、柳氮磺胺吡啶(SASP)、酚磺胺噻唑(PST)、酚磺醋胺(PSA)、琥珀酰磺胺噻唑(琥磺噻唑,SST) 3.外用磺胺药: 磺胺醋酰钠(SA-Na) 醋酸磺胺米隆(甲磺灭脓,SML) 磺胺嘧啶银(烧伤宁,SD-Ag)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TMP):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与磺胺类合用时,可从两个不同环节同时阻断叶酸代谢而起双重阻断作用。还可增强多种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等)的抗菌作用;常以1:5的比例与磺胺类药物联用;二甲氧苄啶(DVD)动物专用,单独应用有一定的防治球虫作用。主要用作肠道抗菌增效剂;国外还有:奥美普林(OMP)、阿地普林(ADP)及巴喹普林(BQP)二、喹诺酮类第一代(1962):萘啶酸和吡咯酸第二代(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