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1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 资源ID:2775136       资源大小:292.97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1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www.ks5u.com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河南中原名校第四次质量考评尽管夏、商两朝已控制了足够广阔的疆域,但夏商时授予各部落封号更多是对部落联盟的政治现实的认可,而西周则通过授土授民,既封且分。从材料可知西周分封()A.继承了夏商两代的制度B.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力C.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往 D.加强了边远地区的开发2.2020河南信阳一中阶段性检测春秋时期,青铜制造业与商、西周相比,王室之器物明显减少,诸侯之器物明显增多。这说明当时()A.地方势力增强 B.冶铜技术提升C.官营手工业衰落 D.等级观念瓦解3.2020山西太原阶段性测评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与神沟通依赖乐,所谓“以乐致神”;到了西周,周公在“制礼” 的同时也不忘记“作乐”。这些现象说明“乐”()A.具有强化王权的功能B.使家国一体观念形成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成为商周联系的纽带4.2020四川泸州第一次质量检测秦始皇四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系列文化活动,如封禅泰山,祭拜禹、舜等先王。这些行为意在()A.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B.加强法、儒家思想的融合C.恢复思想活跃的局面D.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5.2020广东惠州第一次调研汉初,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东西方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政府在东部分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这表明郡国并行制()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有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C.导致了国家分裂 D.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6.新材料酎金是汉朝时诸侯于宗庙祭祀时随同酎酒所献的黄金。汉律对酎金的数量、大小、成色等有严格的规定。稍有不合,即定为“坐酎金”治罪。汉武帝时,因酎金失侯者不在少数。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 B.以法律促进思想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7.2020陕西五校第一次联考两汉时期,选官实行乡举里选的察举制。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A.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B.有利于强化中央政府权力C.否定了地方官员的特权D.注重思想品德和知识水平8.2020河南中原名校第四次质量考评“封事”是大臣直接上呈皇帝的秘密章奏。唐玄宗之前,“上封事”多是在天象异常或有灾害之时;唐肃宗以后,群臣“上封事”的时机增多,谏官也成为“上封事”的一员。这一变化反映了()A.谏官监督权力的扩大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消失C.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D.天人感应思想影响减弱9.2020湖南师大附中摸底元代的行中书省和以前各王朝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有所不同,它既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又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代表地方,直接领有路、府、州、县。这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度的设立()A.促进了民族交融局面形成B.导致地方割据势力不断膨胀C.使元朝的疆域进一步扩大D.便于发挥中央主导性和地方积极性10.2020辽宁大连重点中学模拟明代监察御史的品级较低,但监察官员不受任何行政机构管辖,只对皇帝个人负责,可单独奏事,上可纠劾阁臣,下可巡察地方,因而其职备受推崇。这反映出当时()A.官僚体制走向成熟 B.内阁地位日渐衰落C.皇帝权力不断加强 D.政治风气较为清明11.2020河南信阳一中阶段性检测明清政府要求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入学读书,否则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该措施()A.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B.体现了民族歧视思想C.强化了君主专制D.推动了“改土归流”12.2020陕西汉中九校联考据记载,康熙时期“御门听政”成为中枢决策的主要形式,皇帝定期在乾清门听取各部官员的奏事,或即时裁决,或询问调查后决定。这说明“御门听政”()A.剥夺了内阁的决策权B.提高了皇权统治效能C.减轻了君主政务负担 D.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13.2019江西赣州期中,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初承袭的是晚唐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的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的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的执行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司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 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明初在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省制度,行省权力较大,“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明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这一做法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能,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的最高权力中枢,弥补了这一权力“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摘编自史云贵外朝化、边缘化与平民化:帝制中国“近官”嬗变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各自的对策及其效果。(1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9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时期录取数量或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唐代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宋代录取名额大为增加。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明代开始实行南北卷分省取士制度,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以朱熹的注释为准。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变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陕西五校第一次联考西周时期,统治者认为“天命靡常”,专门设置职官观天望气,以指导政务修行。材料体现了西周()A.因朝代更替而否定天命神意B.中央集权强化,注重祖先崇拜C.重制度人事以顺应社会变迁D.通过祭祀巩固宗法制度2.2020湖北部分中学第一次联考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小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 ()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 C.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3.新角度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使大量诸侯国灭亡,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新政治秩序,从根本上破坏了“宗君合一”的宗法政治传统,导致政治权力结构出现变动。这一变动反映出政治模式的变化趋势是()A.从宗法制走向君主专制B.从宗族国家向领土国家转变C.由大分裂走向国家统一D.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化4.2020江西临川二中检测商鞅变法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将百姓按什伍划分,“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举民众口数,生者著,死者削”。这一措施()A.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B.利于城乡劳动力的合理配置C.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管理D.大大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5.新材料下面是秦代县令、县丞律令行政与自主行政所占比率对比情况表。序号行政运作内容总数(例)律令行政所占比率(%)自主行政所占比率(%)1县令、县丞下达的政令与执行3441.258.82上级下达县令、县丞的政令与执行1435.703本机构内部政务的申告与裁决757.142.94政务涉及其他机构的申告与裁决1687.505政令下达与执行(小计)4839.641.76政务裁决(小计)2378.313.07合计7152.132.4据此可知,秦代()A.实行严刑酷法维护皇权B.彻底削弱诸侯国实力C.注重发挥政令的强制性D.基层官吏毫无自主权6.2020河南十所名校联考下表是不同史籍中有关秦汉时期官员推选的记述。这表明当时()记述出处任法(废)官者为吏,赀二甲。秦律杂抄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张家山汉墓竹简山阳侯张当居坐为太常择博士弟子故不以实,完为城旦。汉书A.官吏选任注重实际从政能力B.法律禁止官员“任人唯亲”C.道德品质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D.国家注重所选官吏的质量7.2020陕西五校第一次联考据唐六典记载,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其中皇帝的专用文种有由皇帝亲自处理的,如册封之制书;有奏请皇帝批准后由宰相处理的,如敕旨;也有由宰相独立处理的,如堂帖;还有由翰林院处理的,如批答。这体现了唐代()A.中枢决策机构行政效率较高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有所缓和D.文官集团权力上升8.2020河南名校摸底唐朝的十五位监察御史,“以第一人察吏部、礼部,兼监祭使;第二人察兵部、工部,兼馆驿使;第三人察户部、刑部。岁终议殿最”。其余十二人负责巡按州县,监察州县官吏。这反映出唐朝()A.重视对地方官吏的监察B.重视监察制度的体系化建设C.对六部的监察是重点D.有效实现了吏治的清明9.2020安徽六校第七次联考有学者指出,从唐朝到宋朝,控制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由隋唐之初的世家大族,到北宋时期的科举文官,再到南宋时期的地方士人精英(指代代以某一地域作为聚居点,每一代都能有通过科举考试而成为官员的士人),这种转变历程不可谓不深刻。这反映出唐宋时期()A.世家大族丧失科举选官资格B.政治局面相对稳定C.科举创新影响社会力量变迁D.社会经济快速发展10.新角度在明代,内阁大学士辅佐皇帝裁决政务的重要方式是“献可替否”。大学士就皇帝的咨询提出自己的建议并获得认可称“献可”;大学士就皇帝准备采取的措施提出不同的意见,上谏制止或予以封驳称“替否”。 “献可替否”表明明代()A.中枢机构决策具有民主性B.君主专制有所弱化C.内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D.文官集团备受信任 11.上面为清代进士地理分布图,对此分析合理的是()A.进士分布与经济政治发展有关B.科举制度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C.国家统一使进士分布更为合理D.南方教育水平全面超越了北方12.2020辽宁五校协作体联合模拟下图是记载康熙帝亲政后勤于政事,御门听政的起居注。康熙帝也曾感叹自己事必躬亲,承受着强大的工作压力,没人能够“更换休息”。这说明清代初年()A.皇帝勤勉亲政,政局稳定B.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度C.军机处是中央法定机构D.政府行政效率有所提高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13.原创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宋代开始,一些官僚士大夫以复兴宗族制度为己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范仲淹,他于皇祐二年(1050年)用自己的官俸在苏州买下田产,建立义庄,用每年所得租米赡养族人,同时还开设供族人居住的义宅和供族人学习的义学,并纂修族谱。除了士大夫重建宗族制度的实践外,宋代一些学者还对宗族制度进行理论探索,其中张载和朱熹最为典型。在宗法一文中,张载主张将“收宗族”“明谱系”“管摄天下人心”连在一起,朱熹则将宗法制度的说教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他提倡孝道,并把孝睦引申到三纲五常,同时主张建祠堂、置祭田,祭祀的对象是高、曾、祖、祢四代祖先,墓祭的对象则是始祖、先祖。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中国经济史纲要材料二到嘉靖以后,随着社会风气由俭入奢,违礼逾制现象增多,而国家基层控制体制的逐渐松弛,促使宗族的组织化和政治化。嘉靖十五年(1536年)家庙祭祖制改革,允许百姓冬至日祭祀始祖、先祖,为宗族的民众化提供了契机,嗣后民间掀起了大建祠堂、祭祀始祖的热潮。宗族制度得到大面积推广,宗族组织成为普遍的基层社会组织,并在维护家族伦理、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中国经济史纲要材料三民国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进一步变化。在民治系统方面,乡族与近代社团并存。华南地区的农民协会、上海的工会以及各地的商会(团)、城镇的自治会(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宗族基层治理出现的新变化,并简要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期以后宗族基层管理的特征。(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乡族自治对近代国家转型的意义。(7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 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也是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相比于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 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以致它虽然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不过,在这同时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正在发生着变化。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解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B根据材料“对部落联盟的政治现实的认可”“既封且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而西周王室除了授予诸侯封号外,还进行授土授民,被分封者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对王室尽相应的义务,这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西周对夏商制度的发展,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远地区的开发,C、D两项错误。2.A先秦时期青铜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春秋时期王室之器物减少,诸侯之器物增多,这说明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增强,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冶铜技术,B项排除。仅由材料得不出C项结论。D项“瓦解”说法错误。3.A商王通过“乐”与神沟通来强化王权,周公在“制礼”的同时也不忘记“作乐”,这说明“乐”具有强化王权的功能,故A项正确;宗法制推动了家国一体观念的形成,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4.D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东巡过程中封禅泰山,祭拜禹、舜等是为了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维护中央集权的统一局面,故答案为D项;秦朝信奉法家思想,没有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家和儒家思想的融合,排除B项;秦朝时期实行文化专制,没有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排除C项。5.D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的郡国并行制。由材料可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是为了适应东西方各地不同的文化习俗而实行的,体现了从地方实际出发进行治理,这一做法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恢复和发展汉初的经济,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故D项正确。6.C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由材料可知,酎金并非货币,故A项排除;由材料“坐酎金治罪”及“因酎金失侯”可知,汉朝的酎金制度体现的主要是政治意图,故B项错误,C项正确;D项“实现了”表述有误。7.B由材料“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可知,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与察举制相比,这显然有利于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故选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C项材料依据不足;材料没有体现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D项。8.C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官员可以直接上书皇帝的机会增多,皇帝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这有利于皇帝加强对大臣的控制,反映了君主权力的集中和强化,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皇权的加强,与谏官监督权力的扩大无关,故A项不正确;“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消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B项不正确;仅由材料得不出D项结论。9.D据材料“既是中央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等信息可知,元代行省制度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便于发挥中央主导性和地方积极性,故D项正确。行省制度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不是民族政策,材料也未涉及民族交融,故A项错误;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10.C由材料“明代监察御史的品级较低”“不受任何行政机构管辖,只对皇帝个人负责上可纠劾阁臣,下可巡察地方”可知,明代监察御史位卑权重,直接对皇帝负责,代表皇帝监察百官,这本质上是明朝皇权强化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现象并不能说明官僚体制走向成熟,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内阁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主要叙述了明代监察御史的地位和权限,并不能说明当时政治风气清明,D项错误。11.A由明清政府强制土司子弟学习儒学等中原文化可知,这有利于促进民族认同,巩固国家统一,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不是民族歧视,B项错误;材料讲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君主专制无关,C项错误;土司子弟学习儒学与“改土归流”关系不大,D项错误。12.B材料“御门听政成为中枢决策的主要形式即时裁决”体现了这一时期君主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这既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也有利于提高国家政务决策的效率,从而提高了皇权统治的效能,B项正确。内阁无决策权,A项错误;“御门听政”时皇帝必须亲自主持,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君主的政务负担,C项错误;D项夸大了“御门听政”的影响,故排除。1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的力量”、材料二“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明朝构成潜在的威胁”可知,宋、明改变前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原因是地方权力过大,对中央政府的统治产生威胁。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材料二“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一“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的执行缺乏有效监督”、材料二“但这一做法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第(1)问第三小问的答案进行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二可知,宋、明前期改革均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后期调整均是为了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两者都是在加强中央集权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间寻求平衡点,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趋势方面予以完善补充。【答案】(1)原因:前朝地方权力过大,对中央政府的统治产生威胁。(2分)对策:宋初削夺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抽调地方精兵编选禁军;明初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8分)效果宋: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中央政策在地方的执行缺乏有效监督。明: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导致地方缺乏最高权力中枢,行政效率不高。(6分) (2)原因:提高地方行政效率。(3分)特点: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点;总的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6分)14.【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科举制度与社会变化的关系,可从科举制演变过程中录取数量及方式的变化、经济重心南移与南北卷分省取士制度的实行、儒学思想的演变与考试内容的变化、考试程序的规范化等角度论述科举制度带来的社会变化及社会变化对科举制度的影响,注意论题要紧扣题干要求,阐述须有理有据,史实准确无误。【答案】示例一论题:科举制度与君主专制的强化。(2分)阐述: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释为准,表明儒家思想已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总之,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10分,从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三个方面任取一个角度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示例二论题: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2分)阐述:经济重心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兴盛。明代科举考试按照之前的录取方式南方士人占据优势,统治者权衡利弊,实行南北卷分省取士制度。总之,经济重心南移与科举制度的变化紧密相关。(10分)示例三论题: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2分)阐述:自唐代到明代,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唐代,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明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以朱熹的注释为准。由于考试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儒家思想日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总之,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相互关联。(10分)1.C本题考查西周的天命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统治者认识到“天命”并非恒常不变,而是眷顾有德行的人,因而“专门设置职官观天望气,以指导政务修行”,这体现了西周重制度人事以顺应社会变迁,因此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西周的天命观,并未体现西周否定天命神意;B项错误,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项错误,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2.C题干材料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二是神权、政权等国家政治秩序建构完成后,又反过来影响了血缘关系的发展。这体现了国家政治秩序建构与血缘关系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故答案为C项。3.B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原本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的产物,但随着大量诸侯国灭亡,宗法政治传统遭到破坏,新建立的国家以领土为基础而不是以血缘为基础,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由大分裂走向国家统一,但材料设问指向“政治模式的变化”,故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宗法政治传统”被破坏,政治权力结构出现变动,D项与题意不符。4.C依据材料可知,商鞅将百姓按照什伍划分,详细记载民众口数,这使政府可以有效掌握基层百姓的信息,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管理,因此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与血缘宗法制度无关;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城乡劳动力问题;D项错误,户籍制度与提高妇女地位无关。5.C本题考查考生对秦代基层行政的理解。对比表格数据可知,“上级下达县令、县丞的政令与执行”中律令行政所占比率高于自主行政所占比率;“政务裁决”中律令行政所占比率及“合计”中律令行政所占比率均高于自主行政所占比率。这说明秦代注重发挥政令的强制性作用,以确保政权的稳定性,故本题选择C项。A项与题目主旨不相符,材料主要强调的不是严刑酷法。秦代废除分封制,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基层官员有一定的自主权,故D项错误。6.D材料表明,秦汉时期,推选曾被废除官籍者、不廉且无能者和名不副实者等为官,推选者要受到处罚,这说明推举者必须保证所推举人员的品质和能力符合国家的要求,体现了国家对所选官吏质量的重视,D项正确。材料表明,官吏选任不仅注重从政能力,还注重品德,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法律禁止官员“任人唯亲”,B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道德品质是选官的主要标准,C项错误。7.A根据唐六典记载,唐代对各种正式公文有了明确分类和处理规范,这体现了唐代中央决策机构处理公文的标准化和程序化,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A项正确。材料与君主专制无关,也没有提到“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更没有体现“文官集团权力上升”,B、C、D三项错误。8.B由材料“以第一人察吏部、礼部,兼监祭使;第二人察兵部、工部,兼馆驿使;第三人察户部、刑部。岁终议殿最” 可知,三人监察中央官吏;由材料“其余十二人负责巡按州县,监察州县官吏”可知,十二人监察地方官吏,这说明唐朝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网络,反映出唐朝重视监察制度的体系化建设,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对中央和地方官吏的监察,但体现不出“重视”哪一块,“重点”是哪一块,故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监察效果,故排除D项。9.C根据材料“世家大族”“科举文官”“地方士人精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唐宋之际控制社会中坚力量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科举制度在宋代的深入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0.C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根据材料可知,大学士可通过“替否”影响皇帝的决策,这说明当时的内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故C项正确。A项说法明显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11.A从图中发现,进士人数占进士总数的比例处于领先地位的为江苏、浙江、直隶,这与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京师的政治地位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阶层流动,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进士分布并不合理,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12.B本题考查清代君主专制强化的具体表现。材料中“事必躬亲”、无人能替的状况说明康熙帝手握大权,可见清代初年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度,B项正确。康熙帝在位时国内外政局并不稳定,A项错误,排除;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在位时期,C项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皇帝亲自处理政务而不是政府行政效率问题,D项排除。13.【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宗族基层管理。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除了士大夫重建宗族制度的实践外”“一些学者还对宗族制度进行理论探索”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一些官僚士大夫以复兴宗族制度为己任”“宋代一些学者还对宗族制度进行理论探索,其中张载和朱熹最为典型”得出士大夫家国意识的增强和理学的广泛传播,再结合宋代科举制的完善和宗法观念的弱化等知识分析。第(2)问,可以围绕材料二中“国家基层控制体制的逐渐松弛”“宗族的组织化和政治化”“宗族组织成为普遍的基层社会组织”等和所学知识概括。第(3)问,可根据材料三“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进一步变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答案】(1)新变化:士大夫重建宗族制度的实践活动增多;学者对宗族制度进行理论探索。(4分)原因:士大夫家国意识的增强;科举制增加了社会流动性;宗法观念的弱化;理学的广泛传播。(8分)(2)特征:国家基层控制体制逐渐松弛,宗族的组织化和政治化趋势明显;宗族组织的重要性加强,且向基层民众延伸。(6分)(3)意义:有利于维护家族伦理、维护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传统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社会转型;增强了民众的家国情怀。(7分)14.【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如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或变与不变是中西方国力易位的关键等。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提炼的观点,观点与论证内容要紧密结合,所选取的史实要准确无误,做到史论结合。最后,将论证转化成文,表述清晰即可。【答案】示例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2分)论证:政治上,科举制度富有活力,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战乱相对较少。经济上,农业经济发达,农业产量和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所提高;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城市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商品经济繁荣,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思想文化上,儒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科技成就众多。(8分)综上所述,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农耕文明高度繁荣,国力强盛,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分)

    注意事项

    本文(2021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为本站会员(荣***)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