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www.ks5u.com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5江苏高考,1,3分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2.2016江苏高考,1,3分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3.2016全国卷,24,4分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4.2017海南高考,1,2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5.2016海南高考,3,2分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6.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如“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郡邦尉”称“郡尉”,“邦司马”称“郡司马”。这有利于()A.隶书的全面推广 B.儒家思想的传播C.边患危机的解决 D.大一统思想的宣传7.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地区,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这表明()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8.2015天津文综,2,4分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9.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由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派出,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A.削弱了地方权力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加强了中央集权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0.2016全国卷,25,4分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11.2017全国卷,25,4分 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上面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12.2018江苏高考,3,3分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13.2019海南高考,2,2分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14.2016全国卷,26,4分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15.2018天津文综,2,4分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7.2019北京文综,15,4分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1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19.2018北京文综,14,4分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考法1 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12019全国卷,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本题从商周王位继承情况切入,考查西周宗法制的影响,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根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跟禅让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C项材料无从体现。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强调血缘关系,故D项错误。B解题反思王国维认为,商朝的王位继承以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而周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因之一为“息争”。“德行”“才华”“功过”这些主观判断言人人殊,而“嫡庶”“长幼”则是客观存在,毫无争议,又完全具有可操作性,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权力争端,又可以稳定对地方的统治。所以周朝推行“长嫡承统”,上到君王诸侯,下到世人平民,权益继承有法可依,保证了整个社会的稳定。22017全国卷,24,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本题从西周初期的分封切入,考查分封制在推动文化交流与认同方面的作用,凸显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根据材料中“河南”“山东”“北京”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使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这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西周不存在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王室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控制而非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名师点拨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主要是一种文化认同,人们恪守一种以文化差异为区别的国家观念。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础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文化认同具有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规范社会行为、培育并强化统一意识、凝聚民族精神等功能。近年来,高考全国卷试题中多次出现文化认同、文化适应、文化反思等词语。考法2 专制主义的形成和发展32018全国卷,26,4分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本题从武则天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动切入,考查唐代君主专制的强化,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宰相数量增加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全面控制,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做法的目的并不是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B项错误;宰相权力遭到削弱,参政议政的职能没有变化,D项错误。C名师点拨唐初,尚书左右仆射、侍中、中书令均为宰相,武则天以后,逐渐出现尚书左右仆射不能参与国家大政的趋势,此后尚书左右丞侵夺尚书左右仆射职权、门下侍郎侵夺侍中职权、中书侍郎侵夺中书令职权,翰林学士甚至可以直接加官为宰相,宰相使职化渐成潮流。宰相使职化在唐宋时期是宰相制度发展的集中表现,且使职化是唐宋官僚制度变革的主要方向,宋代形成较为典型的使职差遣制度。42017全国卷,27,4分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本题从明朝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切入,考查明朝中枢决策过程的异变,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由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是由于皇帝允许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明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A 解题反思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上。但很多时候由于皇帝年幼不理政事等,会有人代替皇帝处理政事,因此便出现外戚干政(2015年全国卷第25题)、宦官专权等现象。这种现象反映的不是皇权的削弱,而是皇权的加强,因为宦官、外戚的权力皆来自皇帝。同样,明中后期内阁权力的增大反映的也是皇权的强化。考法3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52019全国卷,24,4分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本题从秦国建造的大型水利工程切入,考查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商鞅算得上是中国式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基之人”,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国家组织能力增强,对秦国相关知识的考查,又在隐性培养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不断增强,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能够集中物力、财力和人力办大事,故答案为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制)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战国后期铁制生产工具普及,对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起了重要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而不是物(工具),故B项错误。当时的交通落后,C项排除。D解题反思秦的制度优势在于社会治理效率。刘瑜曾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几百年征战给当时的各地君主带去“国家建构”压力唯有那些能够最大程度地控制和管理生产以及汲取社会资源的政权能够“适者生存”。于是,集权最成功的秦国“脱颖而出”,并在征服其他国家后将这一“秦国模式”推广到整个中国。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运用到高考题中已成为命题新趋势,需要考生重视。62019全国卷,25,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本题从西汉时的“皮币”切入,考查汉武帝对诸侯实力的削弱,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由材料可知,汉武帝时将“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诸侯王置办一张“皮币”就得花费较多的收入,这从经济上削弱了诸侯的实力,故C项正确。“皮币”不是货币,材料现象不是对货币进行管理,故A项错误。“皮币”政策是经济手段,非文化教育措施,无法确立思想上的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现象加强了而非实现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C解题反思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问题出现,中央集权制度面临严峻挑战。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景帝在平定“七国之乱”后收回了王国的官吏任免权。汉武帝时,除颁布“推恩令”外,在经济上也采取了盐铁官营、制作“皮币”等措施对王国实力进行打击,这些措施不仅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也为解决边患问题创造了条件(2017年全国卷第25题)。此外,他还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巩固。72018全国卷,25,4分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本题从唐朝后期不同类型的藩镇在数量、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方面的情况切入,考查藩镇对唐朝统治的影响,凸显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由表格信息可知,大多数藩镇官员由朝廷任命,且不同程度上供纳赋税,藩镇的功能多为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这些都有利于唐朝统治的维持,故D项正确。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彼此之间征伐不已”仅由材料无法得出,故排除A、B两项;河朔型藩镇自己任免官员、不供纳赋税、拥重兵以自立,并不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故排除C项。D解题反思本题打破思维定式,考查藩镇在维护中央统治方面的积极作用。唐朝为了巩固对地方的管理,根据山川形势将全国划分为诸道,设采访使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唐肃宗时改采访使为观察使,后来观察使和节度使由一人兼任,行政监察权和军事权合二为一,这是唐后期藩镇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82019全国卷,26,4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本题从北宋的募兵制切入,考查兵制与国家财政的关系,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优厚,兵员人数众多,这会耗费国家大量财力,加重政府财政负担,故A项正确。募兵制的实行并未提升军队战斗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北宋多次遭遇惨败, B项排除。在实行募兵制的同时,北宋政府“强干弱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项排除。这一制度与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不存在必然联系,D项排除。A解题反思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对北宋的募兵政策进行了专门介绍。这一试题的出现预示着未来高考的考查点有可能直接来自新教材。2018年全国卷第41题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考查,2019年全国卷第33题对拉美国家独立后没有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原因的考查,以及2019年全国卷第40题对汉朝和罗马帝国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的考查等都具有明显的衔接新旧教材、助推高考改革的特色,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加以重视。92016全国卷,27,4分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本题从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切入,考查中央集权的加强,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初设三司,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巡抚逐渐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并对皇帝负责,这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答案为B项。这一变化使地方行政权力遭到削弱,排除A项。材料中的变化不会削弱六部的权限,排除C项。材料中的变化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B解题反思明初在地方分设三司本意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这样的设置在削弱地方权力的同时也过度分散了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所以巡抚由临时性派遣官员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其必然性。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时注重对历史规律的把握,提升概括总结的能力。考法4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0 2018全国卷,25,4分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本题从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切入,考查科举制的影响,凸显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许多宰相的祖辈无官职记录,这说明越来越多平民出身的官员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反映出两宋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宰相权力的变化情况,排除C项。祖辈、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正是通过科举制度进入仕途的,排除D项。B解题反思本题与2018年全国卷第25题十分相似,只是难度有所降低。解答该题时,要通过表格中数据的横向、纵向联系进行分析,归纳出其反映的现象及规律。本题表格中,横向比为同一项目在不同时期的表现,重点找“变化”;纵向比为同一时期不同项目之间的比较,重点找“差距”;最后要找出二者综合反映的内容。素养1 运用唯物史观解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019全国卷,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根据材料中“孝”“礼”“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规范了礼乐秩序,故A项正确;“禅让制”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服务于君主专制,排除D项。A素养2 运用唯物史观及历史解释解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因素、特点及对其评价22017江苏高考,2,3分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本题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把铸造货币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这一举措有利于打击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秦朝时已实现了国家统一,B项错误;铸币权收归中央与加重百姓赋税负担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A素养3 运用历史解释认识科举制所体现的公平、公正等主流价值32019江苏高考,3,3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本题考查科举制度。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一个是皇亲国戚,一个是唐宗室子弟,但他们都在科举考试中屡屡碰壁,由此可说明唐代科举考试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唐代科举考试注重考生诗才,A项错误;科举考试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但没有阻止贵族入仕,故B项错误;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研析1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材料一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唐初,道作为一种区域,有几种不同的划分。一是行台省统领的区域,二是作为行军线路的道,三是作为监察区的道,四是作为军事防御区域。上述几种道,其划分区域都不尽相同。前两种道,唐初以后就不用了。后两种道,即监察区域的道与军事区域的道的各自划分,使监察权与军权相分离,便于唐朝廷对地方的控制;中唐以后,监察区域的道与军事区域的道相互结合,军政长官合一,形成了藩镇,道就成了行政实体,是中央与州县之间的一级行政组织,地方行政体制也由州、县两级制演变为道、州、县变相的三级制。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行省也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表明汉代的郡国并行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郡县制的变形;指出了唐代道的演变,唐的地方行政体制由两级制演变为三级制;论述了行省的运作,并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角度点明了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三则材料展现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凸显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问题设置】(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道”的职责与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解。【试答】(1) (2) (3)研析2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材料一从察举制实行之初,到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大致是以举荐为主的阶段。从阳嘉孝廉考试制度及晋代秀才对策制度的建立直到隋末,是举荐与考试相结合的阶段。到了唐代,则无须举荐而自由投考了。考试程式也日益严密完备。在这一过程之中,我们看到了官僚科层制的程序化、规范化、非人格化、择优录用、考试取人等原则与方法的制约支配作用。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科举之法,至王安石而一变。案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投牒自列,即不得不就而试之,应试者虽不必其皆见取,然终必于其中取出若干人。是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循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而亦人人有服官之权之所以兑现于实也。然其弊亦有不容讳者,一则学非所用,诗赋之浮华无实,帖经墨义之孤陋寡闻是已;一则试之以一日之短长,可以侥幸而获,不知其果有学问与否也。欲祛第一弊,当变其所试之物;欲祛第二弊,则非以学校易科举不可,此宋时之改革所由起也。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三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请更其法:凡四书五经之文,皆问疑义其所出之题不限盛衰治乱,使人不得意拟,而其文必出于场中之所作又不然,则姑用唐、宋赋韵之法,犹可以杜节抄剽盗之弊其表题专出唐、宋策题,兼问古今,人自不得不读通鉴矣。顾炎武日知录反映了察举制经历了以举荐为主、举荐与考试相结合、自由投考的演变历程;说明了选官制度演变的制约因素;说明隋唐科举制有利有弊;指出了革除科举制弊端的方法;反映了八股取士的弊端;反映了顾炎武改革科举制的主张。三则材料展现了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凸显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问题设置】(1)根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因素。(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进步性及其弊端。(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历史意义。【试答】(1) (2) (3)2811.A根据材料中“礼记”“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等信息可知,这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有关,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始于秦朝,故B项错误;郡县制不是贵族政治,故C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错误。2.D材料“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反映了在中国传统家族中“长子”“长孙”的地位至关重要,这体现了古代的宗法观念,故选D项。3.B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并不是全新的文字体系,A项错误;由材料“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西周时期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B项正确;C项不符合史实;D项材料未体现。4.D地位低于周天子的诸侯使用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是一种僭越行为,是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的表现,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礼乐制度的破坏,无法得出宗法制瓦解的结论,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分封制崩溃的结论,B项错误;等级制度在阶级社会中一直存在,排除C项。5.B宗族关系不可能成为执政的基础,排除A项;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故C项错误;在中国古代,官民之间不可能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排除D项;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故选B项。6.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材料中的“县官”“郡尉”“郡司马”等称谓都有利于秦朝加强大一统思想的宣传,D项正确。材料中称谓的变化与隶书的推广无关,A项错误。秦朝推崇法家思想,B项错误。解决边患危机与材料内容无关,C项错误。7.BA项材料未体现;根据材料“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可知,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故B项正确;各郡县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而非由下到上层层负责,故C项错误;郡县制并没有消除割据隐患,故D项错误。8.D材料反映的现象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D项正确。由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A、C两项错误。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9.C根据材料“设监郡御史一名,由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派出,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可知,监郡御史是中央派往地方监察地方官吏的,这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C项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夸大了这一制度的作用,排除。10.B西汉初期崇尚“无为而治”的思想,A 项错误;根据材料“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B项正确;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汉初充分发挥了文书功能,C项错误;秦朝的典章制度并非都适用于汉,汉初官吏仅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并不能实现对全国的有效统治,D项错误。11.C结合表中信息可知,从汉高帝到汉武帝,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由15郡发展为108郡、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王国越分越小,地方郡、国数量增多,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这说明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C项正确。诸侯王国与中央的矛盾在汉武帝时期已基本得到解决,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2.D根据材料“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可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奏报事情不能直接上奏皇帝,必须先呈报尚书省,然后由尚书省决定是否上报皇帝裁决;皇帝下达的诏令也必须经尚书省才可以传到相关部门,这说明唐代的尚书省已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故D项正确。尚书省仅仅是三省之一,并未剥夺其他两个机构的权力,A项错误;“起草诏令”属于中书省的职能,B项错误;唐朝依然是皇权至上,尚书省不可能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C项错误。13.C材料“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体现了科举考试公平的选拔原则,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科举选拔的公平,而不是百姓和王公子弟的绝对平等,A项错误;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五代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D项错误。14.A由材料“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史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君主的言行,故A项正确;B项说法绝对,排除;C项“尖锐矛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宋太祖只是不愿史书记载其误失,D项错误。15.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元代行省拥有处理地方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的权力,但行省官吏的选用由中央机关负责,军队的调用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权力,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元代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专制,D项排除。16.【解析】第(1)问,利用示意图中的四大基本制度,分别从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国家对思想观念的控制、国家对用人制度的垄断和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等角度分析。第(2)问属于开放性设问,无论从哪一制度入手进行论述都可,注意要以史实为依据。【答案】(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了国家的重要资源,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经济基础。(2)略17.D根据材料可知,内阁起初没有完全按皇帝的旨意拟票,最终按皇帝的意志拟票,说明内阁虽掌握票拟权但最终要听命于皇帝,故D项正确。材料中内阁起初没有按皇帝要求拟票,说明内阁拥有一定的参决政事权,故A项排除。“开始”说法错误,故B项排除。“批红”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排除。18.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初,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之上。雍正时期,军机处进一步取代了内阁在政治上的地位,故C项错误,D项正确。“以武立国”并不能直接导致内阁权力下降,故A项错误;明代行政权也由六部分掌,因此权分六部并不能解释清代内阁实权较明代减弱的现象,故B项错误。19.DA项与材料信息“内阁宰辅名存而已”不符,排除;清朝中央集权得到强化,故B项错误;当时不存在宰相一职,排除C项;军机处帮助皇帝处理政事,且被皇帝直接控制,表明君主专制加强,故D项正确。巡礼1(1)作用: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有利于社会的总体稳定,对今天的社会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2)评析:一方面对国家统一、民族交融、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以皇权专制为核心的官僚体制具有较强的封闭性,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其又容易产生官僚腐败现象,进而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对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危害。 巡礼2(1)原因:疆域辽阔,需要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民族矛盾复杂,防止叛乱。(2)新发展:体制上,是中央和地方机构的重合点;权力上,是集权与分权的平衡点;结果上,是独立性地方与依附性地方的中间点。研析1(1)制度:郡国并行制。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