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doc
#+ 毕 业 论 文题 目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系 别: 中文系 专 业: 语文教育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朱朝菲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是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小说以封建知识分子为写作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运用讽刺手法,深刻揭露了贪婪无知的封建官僚豪绅和迂腐的知识分子形象及封建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关键词:讽刺;对比;夸张;细节描写目录一、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001(一)人物形象的对比讽刺001(二)言行相悖的对比讽刺001(三)同一人物前后形象对比冲002二、运用夸张手法增强讽刺002三、细节描写使讽刺艺术锦上添花003(一)白描式的人物外貌描写003(二)夸张的言语、动作中达到讽刺目的004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这部小说花费了作者大概二十年时间写成,是一部描写知识分子群像及乡绅生活状态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它运用多种讽刺手法来揭穿荒诞与虚伪的形象,是中国讽刺文学的典范。鲁迅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能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又说:“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本文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一、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运用对比手法可以更有力的展示事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突出被描写事物的特点,以增强文章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作者把对比手法运用的淋漓尽致,以达到讽刺的艺术手法。(一)人物形象的对比讽刺。 儒林外史第一回里,描写了一个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书生王冕,这也是小说中难得的高雅正直形象。王冕家境贫寒,从小以给人放牛为生,但也一直爱好读书,把多余的钱用来买书,并且擅长画画,很快远近闻名。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涉入官场,他拒绝与官员过密交往,回绝了皇上的征聘,之后一直隐世埋名,远离世俗,一直保持自身的高洁飘逸。有人认为,作者把这样一个独特的形象安排在小说的开头,或许有以他为天下文士楷模的意思。小说中塑造的理想人物形象还有马二先生、杜少卿、虞育德等。马二先生一心想要考取功名,却一直没有如意,但是即使如此他也没有耿耿于此,为人大方慷慨、乐于助人,家中贫困但是精神上还是富有的。杜少卿是一个官家少爷,但是他无视功名利禄,藐视科举制度,反对社会封建礼制对人的剥削,反对一夫多妻制度,他的思想中有很强的民主性和进步性,这是一个敢于与世俗对立、个性解放的人物形象。可以说他和作者吴敬梓经历和思想都有相似之处,是作者自身形象的缩影。作者把这些理想人物与儒林外史中的其他儒士(如周进、范进、匡超人等)做对比。无论是在文学修养还是为人品质,他们都是当时社会的佼佼者,与其他人形成鲜明的形象对比,更有利的突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意,引导读者一同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二)言行相悖的对比讽刺。 作者擅长用人物言行之间的矛盾去揭示他自己的可笑可鄙之处。小说中范进中举后,母亲猝死。张静斋拉他到汤知县家打秋风,为了表现自己的孝子形象,酒席上范进拒绝使用银筷子,不用磁杯子,要人换来木制的才肯用。但吃饭之时,竟自抢先夹了一个大虾元子放在嘴中,此时的范进竟没有一点丧母之忧,一举即把虚情假意形象暴露出来。很显然,范进以前所坚持的都是假的,在饭桌上的他才是真实的。 在小说第五回中严监生吹嘘自己“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之后却被邻居王小二高尚公堂。严家一头刚出生不久的猪跑到邻居家去了,他居然要人家用八两银子买下来,这也就算了,猪长大了不小心又跑回来了,严贡生竟然要人家用钱再次买回去。之后知县都忍不住道:“一个做贡生的人,忝列衣冠,不在乡里间做些好事,只管如此骗人,其实可恶!”真是可气又可笑,卑鄙蛮横的假名士形象刻画的太丰满,笔墨不多,却感觉呼之欲出。 第三十三回里写杜慎卿,他一面叫嚷自己不仅不进女色,而且对女人都十分讨厌,说:“我太祖高皇帝云:我若不是妇人生,天下妇人都杀尽!妇人哪有一个好的?小弟性情,是和妇人隔着三间闻件他的臭气。”一面却叫媒人沈大脚替他说了一个年仅十七岁有十二分半人才的标致姑娘做小老婆。不仅揭露了他的虚伪,而且更显出他贪恋女色的可憎。前后对比太过于强烈,言行相悖对比,让小说人物自己揭穿自己。(三)同一人物前后形象对比冲突吴敬梓在人物言行细节处深下功夫,把人物事件前后行动刻画细致,让人物自己用自己的行动去否定自身的虚伪,丑恶贪婪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在儒林外史第三回中,有写到范进中举前老丈人胡屠户对他说的话:“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给你这现世宝穷鬼,历年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我因积了什么德,使你中了个相公” 胡屠夫用“现世宝穷”来形容女婿,可见他是打心眼里瞧不起没钱没地位的范进的。而且在之后范进要进乡赶考因盘缠不够问他借时,也被他骂的狗血淋头,还道范进是“癞蛤蟆想吃天鹅屁”,更是体现了心底里对范进的鄙视。然而,正是这个心眼里瞧不起女婿的丈人,在范进中举后,又是给钱又是给肉,称呼也改成了“天上的星宿”“贤婿老爷”。不仅仅是胡屠夫的态度大转变,邻居乡绅也突然变得热情起来,送钱送吃的送住的都有。仅仅只在几天之间,范进中举后就从一个无人问之甚至遭人轻视的穷鬼一下子就变成了有钱有势的受人尊重的大户。胡屠夫和众人的态度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和大家趋炎附势的丑恶现象。 匡超人不得不说是人物前后对比的典型。他本是农村一个善良淳朴、孝顺的一个老实人。因为家境贫苦辍学,后流浪杭州卖字卜卦为生。后在马先生的资助下,一边学习一边做工。因孝顺得到李本瑛的提拔考中了秀才。加入一群名士中,思想得到洗礼,后忘恩负义抛弃妻子,还恬不知耻的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又何妨!作品正是通过这种前后转变的形象做对比,一举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的灵魂的腐蚀,让一个敦厚老实的青年变成丑恶卑鄙的奸人,让人附入罪恶的深渊。 还有文中描写梅玖的,之前周进连秀才也没有考上之时,被请来陪客的梅玖不出迎,之后周进进屋了,才“慢慢立起来和他相见”,还恶意的拿周进取笑,使他无地自容;周进中了进士之后,梅玖对着他的长生禄上磕头。这一前一后的对比,梅玖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卑劣灵魂就自然而然体现出来。二:运用夸张手法增强讽刺 运用夸张手法进行人物的刻画,就像赋予形象生命,使形象具体而生动。儒林外史中夸张手法运用的非常普遍,作者经常使用夸张手法,突出人物的可笑可鄙之处。第六回中,有对严监生临死前的描写:“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根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如今我挑掉一根茎就是了。说罢,忙去挑掉一根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就因为多烧了一根茎草,竟会使一个将行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不下心,难以断气,作者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把一个吝啬鬼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让人不禁可气可笑。还有小说中对王玉辉劝女儿殉情和女儿死后表现的描写,也是在极度夸张中以达到讽刺目的: 王玉辉道,“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自古心去意难留。”因向女儿道:“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罢。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亲来和你作别。”亲家再三不肯。王玉辉执意,一径来到家里,把这话向老孺人说了。老孺人道:“你怎的越老越呆了!一个女儿要死,你该劝他,怎么倒叫他死?这是甚么话说!”王玉辉道:“这样事你们是不晓得的。”老孺人听见,痛哭流涕,连忙叫了轿子,去劝女儿,到亲家家去了。王玉辉在家,依旧看书写字,候女儿的信息。又过了三日,二更天气,几把火把,几个人来打门,报道:“三姑娘饿了八日,在今日午时去世了!”老孺人听见,哭死了过去,灌醒回来,大哭不止。王玉辉走到床面前说道:“你这老人家真正是个呆子!三女儿他而今已是成了仙了,你哭他怎的?他这死的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他这一个好题目死哩!”因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大笑着,走出房门去了。王玉辉是一个深受八股取士毒害的读书人代表,他在宋儒“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类的熏陶下,失去了自我意识和良知。在他看来,生命的价值就是为了换取封建礼教的褒奖,甚至死还要抓住一个好的主题去死,才能死的有意义。小说里老孺人听见哭死过去,而他却像没有事,反倒是开导他人不要为自己女儿的死悲伤,描写夸张但是却很形象,不得不令人感叹不已。他在理学教条和人伦亲情之间,毅然选择了理学教条,这样一个追求八股名利、信奉封建礼教的迂腐书生形象跃然纸上。三、细节描写使讽刺艺术锦上添花(一)白描式的人物外貌描写 在儒林外史吴敬梓充分运用白描的手法对人物的外貌进行描绘,很有独特之处,用笔及其精炼,淡淡数笔就可以突出人物社会地位、性格特征,无声无息中就把人物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例如,在第二回中描写夏总甲的片段:“正说着,外边走进一个人来,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补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 就仅仅只是这简单的寥寥数笔,一个让人心生厌恶的官吏形象就刻画出来。他官位不高,生活较贫苦,但却摆出一副官老爷架子,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之中并未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来对夏总甲进行描写,但我们却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他的憎恶和讽刺。 还比如在作品第三回描写范进在考试时候的外貌描写,作者这是以周进的立场来描写的:“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近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正的,獐头鼠目的,衣冠楚楚的,褴褛破烂的。落后点进来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衣服,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 作者从面色、着装方面,寥寥几笔就把范进可怜穷酸的书生样勾勒出来,只言片语间带着稍许的同情,但也是为下文周进感同身受让范进中举做铺垫,揭示了书生做官后品质就变坏的现象,暗含讽刺。(二)夸张的言语、动作中达到讽刺目的把最具人物特征的细节进行夸张的描写,让作者需要表达的东西延伸放大,直接揭示人物的真实面目,语气平淡字句精炼,正是儒林外史的高超的讽刺艺术。小说第二十六回里王太太为了夸耀孙家老太太对自己的重视和富贵,说:“孙家老太太,戴着凤冠,穿着霞帔,把我奉在上席正中间,脸朝下坐了;我头上戴着黄豆大珍珠的托挂,把脸都遮满了,一边一个丫头拿手替我分开了,才露出嘴来吃他的蜜饯茶.”这段语言运用极具夸张手法,王太太以为自己这样说可以耀自己,满足自己那颗虚荣的心,却不知夸张地展示了她自己庸俗可笑和自以为是的一面.那个样子吃茶,与其说是享受富贵,不如说是活受罪和自我自我嘲讽罢了.这些例子精彩的描写都因运用了合理的夸张,而取得了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从而更加真实地接露了问题的本质.。小说第六回中,严贡生儿子娶亲坐船回家,由于自己晕船病犯,拿出云片糕来吃,留下几片也没有来查点,掌舵的就把他吃了。之后因为这个就讹上了船家,不给船钱。还发怒道:“放你的狗屁,我素日有个晕车病,费了几百两银子合了这一料药,是省里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来的人参,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来的黄莲.”夸张的言语一把揭穿了一个阴险狡诈、欺软怕硬的小人形象。 作者在继承前人讽刺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做出了发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刺,夸张手法增强讽刺艺术,细节描写给讽刺艺术锦上添花,大胆的突破传统思想,遵循艺术的规律细致刻画人物,对当时社会现象做出了广泛而深刻的反映,达到中国讽刺小说的巅峰。 参考文献:1,鲁讯中国小说史略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4,2,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第六讲3,刘华东:儒林外史之讽刺艺术,安徽文学,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