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梳理.docx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总结 优秀学问点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学问点归纳梳理陈涉世家 -史记(司马迁)一、翻译句子: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扫兴而叹恨了好久;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4、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由于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6、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现在假如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 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提倡,应当(有)许多响应的人 7、此教我先威众耳 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8、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其次天,戍卒中处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9、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保卫边疆而死的人肯定也占特别 之六七;10、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 大名声啊,王侯将相莫非是天生的贵种吗?11、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来集会商量大事;12、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毁灭暴虐的秦王关键问题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 将军亲自披着牢固的盔甲,手拿着锋利的武1、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史记;司马迁 2、陈涉起义的直接缘由及根本缘由分别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 下苦秦久矣 3、陈涉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阀预备是?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4、陈涉是怎样一个人?有远大的抱负和抱负,有杰出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 5、文中能表达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6、既说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说明其宏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王候将相宁有种 乎!四、分析:分析第一段 1既然是写陈涉,为何开头并举吴广的籍贯、表字?表达吴广在起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段表达了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为以后领导起义作伏笔;3第一段分几层,用 | 划出后,总结层意,并理出线索;层意:年少时 鸿鹊之志 服役后 谋划起义 举大计后 据陈称王 线索:抓住陈胜、吴广的活动这条贯穿全文的主线;4为什么在开头列出吴广呢?突出陈胜是本文的中心人物,同时也示意吴广在起义中的特别位置,这样开头,下文据此绽开,写陈、吴二人合谋举事,并对吴广在谋划起义和建立张楚政权中的作用作了具体的描述;5、写陈涉作者有没有从他诞生写起,详写了什么?作者专写了陈胜的少年生活,这是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作者挑选了“ 陈涉少时” “ 与人佣耕” 的典型事例,通过“ 辍耕之垄上” 的细节,运用人物对话,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出陈涉年少时的个性;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总结 优秀学问点6、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反映在哪里?是为了介绍其少年时的志向,反映在陈涉与伙伴的对话中;“ 苟富贵,无相忘” 说明其不甘贫 穷,要转变现实的剧烈愿望;“ 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 呈现其远大抱负;三、分析课文其次段 2填空;(1)起义的导火线是; (去渔阳途中遇雨失期,皆将斩)(2)陈胜认为起义将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的不 满;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剧烈的复国愿望)(3)为起义作的舆论预备是:(置书鱼腹;黄火狐鸣)(4)提出的起义口号是:(自称扶苏、项燕)农夫起义的缘由是什么?农夫起义的直接缘由是: (1)苛重的兵役,“ 发阁左適戍渔阳九百人”一句可见摇役之重;(2)残酷的刑法,“ 失期,法皆斩” 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说明起义是被逼的;根本原 因是:天下苦秦久已、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1)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 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抵抗秦二世的心情,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气; (2)再提深受楚国人民喜爱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 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报仇火焰;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预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陈胜、吴广用“ 鱼腹藏书” 和“ 篝火狐鸣” 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威众” ;、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纳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特殊的才能;四、分析课文第三段2这一段可以分几层?怎样分?写了哪三方面内容?另外请你用一句话概括第一层(“ 吴广素爱人 吴广为都尉” )起义开头时的情形;其次层(“ 攻大泽乡 号为张楚” )起义初期的迅猛进展和陈胜立国经过;第三层(“ 当此时 杀之以应陈涉” )概述诸郡县反秦斗争情形;A并杀两尉, B 为坛而盟,C成功进军;总的来说是表达了发动起义到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第 3 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分别是何用意?开头交代了“ 并杀两尉” “ 召令徒属” “ 为坛而盟” 这三个场面,“ 并杀两尉” 是为了扫清障碍,“ 广故数言欲亡” “ 故” 说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 答广” “ 尉果符广” “ 果” 说明方案成功,“ 剑挺” 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 夺” “ 杀” “ 佐” “ 并杀” 连着四个动词,生 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 召令徒属” 大方陈词,几句话简 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剧烈的扇动性和号召力;再次表达陈胜的胆识和才智;文中在描述这 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谈论“ 从民欲也” ,说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 为坛而盟” 的描写,就显示了朴素郑重的气氛;4 本段后半部分主要写了起义后势如破竹的大好形势,对“ 比至陈” 的场面描写有何特点?运用一连串数词“ 百” “ 千” “ 万” ,形象地呈现了起义后的大好形势;至此,陈胜的“ 鸿鹊 之志” 变成了现实;5文后半部分哪些词语表达了起义军的成功进军情形?“ 攻” “ 下” “ 收” “ 皆下” 等动词,说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 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6是起义的领导,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作者对陈胜是确定和颂扬的,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便可见对他的功绩是确定的;7观全文,作者在支配材料详略上,有何特点?详写了起义的预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了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的路线、农夫政权的建立等,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总结 优秀学问点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才能突出表现陈胜的特殊才能;桃花源记学问点归纳一、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杰出文学家,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后来独立成篇,通过文章,作者描画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共同劳动、和谐相处的抱负社会;“ 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二、重点字词 1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 2 似乎如有光; 似乎 :模模糊糊,形容看得不真实的样子 3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俨然:整齐的样子; 4 悉如外人; 悉:都;5 具答之;具:详尽,具体; 6 问今是何世;世:朝代; 7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 :具体地说出; 8 皆叹惋; 惋:诧异、诧异; 9 便扶向路;扶:沿、顺着; 向:从前 10 及郡下,诣太守; 及:到; 诣:拜见; 11 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12 欣然规往; 规:方案 .13 未果,寻病终 . 未果:没有实现; 寻:立刻,不久; 14 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三、通假字 便要仍家;“ 要” 通“ 邀” ,邀请;四、古今异义词;1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 :古义: 妻子儿女 ; 今义:男子的配偶; 2 绝境 :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走投无路的地步; 2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 :古义: 交叉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 明艳漂亮 ;今义:食物味道好;4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5 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 不值得;今义:不充分,不够;五、 1. 出自本课的成语; 1 世外桃源;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 世界 ;2 豁然开朗; 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如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3 无人问津; 意思:比如没有人过问或尝试;2. 原句填空; 1)描写桃花林 美丽景色 的句子是: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表现桃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表现桃源人热忱好客的句子是:便要仍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交代桃花源人逃避在此缘由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3. 重点句子翻译;1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觉得这种景象特别古怪,又连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终点;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漂亮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似乎如有光;林子在溪水的发源地就没有了,便观察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模模糊糊有些光亮;4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桃花源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装扮和桃花源外的人完全一样;(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田间小路交叉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都能听得到;老人和小孩都高兴奋兴,安闲欢乐;7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他们 自己说祖上为逃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8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渔人)具体的给 (桃花源人) 讲了自己在外面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总结 优秀学问点(10)、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遂迷,不复得路;路了,再也没有找到通往桃花源的那条路;六、课文问答;太守立刻派人跟随渔人去查找桃花源,竟然迷1 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这一段景物描写带有神奇颜色,示意将会显现“ 奇景” ,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2 其次段中,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答:三个方面: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 桃花源美在什么地方? 答:自然环境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社会环境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精神面貌美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民风美: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说了什么?为何桃花源人叹惋?答: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的历史;桃花源人为社会的黑暗、动荡叹惋,为桃花源外百姓的痛楚生活而叹惋;5 为何桃花源人嘱咐渔人“ 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桃花源人心存戒心,不想外人打搅他们安静安静的生活,同时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6 文中哪里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抱负社会?病终” ;答:“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和“ 未果,寻7 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抱负世界,既然不存在,为什么仍要写呢?答: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广大人民的心愿;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追求,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否定;8 作者在文中寄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抱负?这样的抱负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成为现实?答:寄托了没有阶级,没有战乱,没有剥削,人人公平、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社会抱负;作者的社会抱负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要求,具有肯定的积极意义, 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行能实现的;9 用自己的话对文中的人物作简要评判;答:武陵人(渔人)布满奇怪,有私心,不守信用的人;桃花源人(村人)勤劳自足、文明有礼、热忱好客的人;10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抱负社会?我们今日应当怎样评判?答:作者所虚构的世外桃源 是与当时的现实社会相对比的,这里景色美丽、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公平,和平安静,的确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的抱负世界;这个理 想在肯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是不行能实现的,因此只能是一种空想; 作者把桃花源描写的如此令人神往,表现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剧烈不满;11 怎样懂得“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句话?答:这句话表面写桃花源的神奇,实际上作者是在示意桃花源原来就是虚构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域,一种精神寄托 . 12 作者对桃花源美丽环境的描写有何作用?这是渔人进入桃花源后见到的桃花源风光;作者把桃花源写得如此寂静、美好,是为了反衬外界的黑暗和污浊;此段由景及人,描述了桃花源人的往来种作、衣着装饰和怡然自乐的生活;13 “ 乃大惊” 说明白什么?“ 乃大惊” 写出了桃花源人对渔人感到生疏,大为诧异,逼真地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为下文“ 自云先世;” 和“ 无论魏晋” 做铺垫;14 “ 不足为外人道也”在情节进展上有何作用?示意桃花源人不屑也不愿与世人交往的心情,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 不复得路” 一事埋下伏笔,增加了桃花源的神奇感;15 写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是否为“ 蛇足” ?为什么?不是;一方面它再次点明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示意这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追求;另一方面说明这样的抱负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同时委婉地表达了那种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16 主题思想: 本文以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发觉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次序,描画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适、人人得意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它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憧憬的一种抱负社会,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抵抗;与朱元思书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总结 优秀学问点一、懂得性默写重点词句1. 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 三峡 中与本文写水流湍急的句子“ 急湍甚箭, 猛浪如奔;”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其间千二百里,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 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 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是: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就千转不穷,猿就百叫无绝;(两句分开描写,已用斜杠隔开)5. 说明诗人志向与处世思想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二、翻译本文重点词句1. 从流漂浮(顺、随) 2. 任意东西(向东向西,名词作状语) 3. 一百许里(左右) 4. 直视无碍(阻碍) 5.千转不穷(通“ 啭”,鸟鸣声) 6. 负势竞上(凭借) 7. 相互轩邈(高) (远,这两个词都是作动词用) 8.鸢飞戾天(至,到) 7. 望峰息心(平静) 8. 经纶世务者(筹划) 9. 窥谷忘反(通“ 返”,返回) 10. 横柯上蔽(树木的枝条) 11. 疏条交映(相互掩映) 12. 有时见日(通“ 现”,显露) 13. 水皆缥碧(青白色)1. 急湍甚箭,猛浪如奔;湍急的江流比箭仍快,那迅猛的波涛像飞奔的马;2. 负势竞上,相互轩邈;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山峦似乎都在相互争着向高处和远处舒展;3.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那些极力追求名利像鸢鸟一样飞到天上的人,看到这雄奇的山峰,就会平静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就会留恋忘返;本文一词多义说明归类本文通假字归类有时见日 (通“ 现” ,显露)猿就百叫无绝(停止)窥谷忘反(通“ 返”,返回)千转不穷(通“ 啭”,鸟鸣声)三、感知与赏析本文相关学问点1.请说说“ 从流漂浮,任意东西;” 包蕴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志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自由悠闲,游兴正浓的情感,暗写了作者对自由的期望;2. 本文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描写景物,这有什么表达成效?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相映成趣,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琅琅上口;3.“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映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感情? 喜爱与颂扬大自然 淡泊名利,厌倦官场政治 避世退隐的思想感情;4. 请简要回答文中写山中的声响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以动衬静,突出山寂静的特点(动静互现,形声兼备)四、本文与三峡专项对比阅读1. 本文与三峡都写到了猿声,请举例说明他们的作用相同吗?本文:猿就百叫无绝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不同,本文写猿声是为了反衬山间的寂静美好,三峡写猿声就是为了渲染萧条凄凉的秋天三峡特点;2. 同样为了写水流的湍急,本文与三峡两文的写法和成效有什么不同?本文多运用对比和夸张,给人以生动而突出的感觉;以精确鲜明的印象;三峡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给人3. 本文与三峡两文写江山美景的用意有什么异同之处?都有颂扬美好大自然的情感,但本文仍有沉迷家乡山水,厌弃官场的意思;同特点的自然风光;三峡着重呈现不同季节三峡不4. 本文的“ 急湍甚箭,猛浪如奔;” 和三峡中的“ 其间千二百里,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在表达成效上有何异同?(与其次题相结合即可)相同的是都表现了江水的湍急;不同的是三峡运用精确的数字和比较的方法,具体地突出了水流湍急的 特点,本文就是运用比如和对偶的手法形象地表现水流之急;名师归纳总结 两文一词多义说明归类两文重点同义同词说明第 5 页,共 12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自富阳至桐庐(从)自非亭午夜分(假如)名师总结优秀学问点猛浪如奔 动词做名次用虽乘奔御风(飞奔的马)五、本文文学常识 吴钧,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时称“ 吴均体”;本文选自初唐 是编撰的艺文类聚 ;文章骈散相间,清爽隽永,历历如绘,清幽淡雅,余音缭绕,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 作;作者不禁在富春江山水中触景生情,自然显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藐视,含蓄传达出喜欢美好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主要有四个特点:形声兼备;虚实相间;动静互见;骈散相间,文词武功底蕴高深;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画,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上的造诣,特别值得借鉴;捕蛇者说学问点梳理1、一、说明以下加点字词;黑质而白 章 质:底子章:花纹 2 、以啮人以:如 果啮:咬3、然得而 腊之以为饵腊:把;晾干 4、岁赋其二岁:每年赋:征收5、当其租入当:抵抗 6、永之人争奔跑 焉焉:代捕蛇7、专其利三世矣 专:独占 利:好处 89、今吾 嗣为之十二年 嗣:继承 1011、余悲之,且曰:“如毒之乎?悲:怜悯、吾祖死于 是代捕蛇这件事、貌如甚戚者 貌:表情 戚:哀痛如:你 毒:怨恨12、蒋氏大 戚,汪然出 涕曰戚:哀痛涕:眼泪13、向吾不为 斯役 向:从前 斯:这14、就久已 病矣 病:困苦不堪 1516、殚其地之 出,竭其庐之 入殚:用完、而乡邻之生日 蹙蹙:窘迫出:生产的东西 竭:用完 入:家里的收入17、饥渴而顿 踣踣:跌倒 18、犯寒暑犯:冒着恂恂:提心吊胆的样子19、曩与吾祖居者曩:从前 20、吾恂恂而起,视其缶21、谨食之, 时而献焉谨:当心的食:喂养时:到时候22、以尽吾 齿齿:岁月 23、苛政猛 于虎也于:比二、翻译以下语句; 1 、君将哀而生之乎?翻译:您将要可伶我使我活下去吗?2、就吾斯役之不幸,未如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翻译:然而我干这个差事的不幸,仍比不上复原我缴赋税不幸那么厉害呢;3、向吾不为斯役,就久已病矣 翻译:从前我不干这个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4、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翻译:可是乡邻们的生活一每天窘迫;用他们土地里生产的东西,用完他们家里的收入;5、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翻译:大家哭着喊着辗转迁徙,又饥又渴,劳累的跌倒在地上;6、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翻译:盯着风雨,冒着冰冷和酷暑,呼吸着瘟疫毒气,处处是死人堆压着;7、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翻译:处处吵嚷叫喊,处处扰乱;8、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翻译:回家后很有味的吃土地里生产的东西,用来过完我的岁月;9、岂如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总结 优秀学问点翻译:哪里像我的乡邻们每天有死亡的威逼呢!10、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翻译:唉!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呢!11、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翻译: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三、摸索探究 : 1 、在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强调“ 异蛇之毒” ?答:用蛇之毒,但永州人和蒋氏冒着生命争着去捕,来衬托赋税之重,比毒蛇仍要厉害 2、文中蒋氏自述“ 未如复我赋不幸之甚也”,从哪些方面与乡邻们进行对比的?并分析其作用;答:一、生存情形 ;蒋氏:以捕蛇独存 乡邻:非死就徙尔二、生活状况 ;蒋氏:弛然而卧、熙熙而乐乡邻:虽鸡狗不得宁也三、危急次数; 蒋氏:一岁犯死者二焉 乡邻:岂如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四、死亡先后; 蒋氏:后 乡邻:先作用: a、强调捕蛇的不幸比不上缴赋税的不幸 b C D、突出乡邻在繁重的赋税下的痛楚遭受;、衬托赋敛之毒、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怜悯;3、你如何懂得蒋氏捕蛇“ 乐” 的心情?答:蒋氏的“ 乐” 是相对于乡邻们的,其实也是一家用九死一生换来的,是苦中作乐,饱含了捕蛇的无奈、痛楚、和愤懑;这种“ 乐” 其实是一种“ 悲和苦”4、蒋氏的两次“ 戚” ,各是为了什么而“ 戚” ?作者的两次“ 悲”话加以说明;答: 蒋氏的第一次“ 戚”,为自己所从事的捕蛇艰险而哀痛;其次次“ 戚” 为担忧失去自己捕蛇专利复原纳税而哀痛;,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作者的第一次“ 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受而哀痛(为个人)其次次“ 悲” ,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为人民,为社会)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缘由是:岳阳楼记 -范仲淹(宋)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作者写本文的缘由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表现洞庭湖“ 胜状” 或“ 岳阳楼大观” 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前人之述备矣中“ 前人之述” 指(对应):唐贤今人诗赋 ; “ 迁客骚人” 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当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登斯楼也中的“ 斯楼” 是指“岳阳楼 ” ;在句子“ 或异二者之为” 中的“ 二者” 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在句子“ 或异二者之为” 中的“ 二者之为” 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在句子“ 是进亦忧,退亦忧” 中,“ 进” 指:居庙堂之高; “ 退” 指: 处江湖之远;在句子“ 是进亦忧,退亦忧” 中,“ 进亦忧” 指:“ 退亦忧” 指: 处江湖之远就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就忧其民;、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句子“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中“ 斯人” 是指:古仁人 ;、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 衔远山, 吞长江,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迁客骚人” 抒发“ 览物之情” 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5成语【百废俱兴】各种荒废的事业又重新兴办起来;现形容事业蓬勃进展的兴盛景象;兴,起;【气象万千】景象千变万化;今形容家乡或事业壮美而多变化;万千,没有穷尽;第 7 页,共 1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名师总结优秀学问点【心旷神怡】心胸开阔,精神开心;二、阅读探究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重修岳阳楼,这说明白什么(作者写“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的目 的是什么)?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旧积极进取,有“ 不以己悲“ 的旷达胸襟;“ 衔远山,吞长 江” 用“ 衔” 和“ 吞” 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生动表现了远山、长江和洞庭湖的关系,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气概;3. 其次段说明“ 岳阳楼之大观” 的句子是什么?景物特点怎样?“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表现了洞庭湖景象开阔而多变化的特点,渲染了洞庭湖浩渺的气概;说明洞庭湖的地理优势的句子是什么?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四周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有联系吗?写岳阳楼及其四周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吻合:洞庭湖景色开阔,极有气概,这与作者的开阔胸襟和雄伟气度 吻合;由景入情,领起下文的句子是什么?然就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7、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景色一:天气阴冷(阴);相关览物之情: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悲)景色二:春光明媚(晴);相关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 宠辱偕忘” 的“ 宠” 和“ 辱” 分别之什么?“ 宠” :提升;“ 辱” :降职;洞庭湖一带并没有虎和猿,怎样懂得“ 虎啸猿啼” ?可能是迁客骚人览物时产生的幻觉,也可能是由风声产生的想像;是作者用以渲染凄凉氛围,烘托“ 悲” 的揽物之情“ 的; . 郦道元在三峡中也以“ 猿鸣” 烘托凄凉的气氛,他是怎样写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 鸣三声泪沾裳; . 阴情两幅图画,都依据怎样的次序写的?由白天到黑夜的时间次序; . 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他们的悲喜之情都是“ 以物” “ 以己” 而生;(以物喜,以己悲;) . 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与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居庙堂之高就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就忧其君(以天下为 己任的政治抱负); .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开阔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 “ 居庙堂之高” 和“ 处江湖之远” 分别指什么?“ 进” 和“ 退” 分别指(呼应)什么?“ 居庙堂之高” 指在朝廷做官,“ 处江湖之远” 指不在朝廷做官;“ 进” 指(呼应)“ 居庙堂之高” ,“ 退” 指(呼应)“ 处江湖之远” ; . 用原文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就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就忧其君; . 点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或异二者之为” 中的“ 二者” 指什么?迁客骚人的“ 以物喜” 、“ 以己悲” 之情;. “ 微斯人” 中的“ 斯人” 指什么人?古仁人; . 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 微斯人,吾谁与归” 的感叹;就 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年中考题一方面期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 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域?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勉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 德; . 本文以作“ 记” 为名, 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第 8 页,共 1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总结 优秀学问点醉翁亭记复习资料 原文(说明加点字的意思)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 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暗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 无穷也;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叉,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 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 而来宾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 乐,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1、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闻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二、语音环滁( chù )林壑(hè )琅琊(l áng y á )饮少辄醉(zhé )岩穴瞑(mí ng) 伛偻( y l ) 酒洌(li è )山肴野蔌( sù )觥筹(gng chóu)射者中( zhòng) 弈者胜( yì )颓然( tu í )阴 翳( yì )三、重点词语说明1、环滁:环围着滁洲城;环,环绕; 2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3、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 4 、临于泉上者:靠近; 5、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 6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7、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设、摆开;8、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 9 、阴翳:形容枝叶茂盛成阴;翳,遮盖; 10、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 11 、醉翁之意 意:乐趣; 12 、深秀者:秀丽; 1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14、野芳发而暗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15、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16、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四、懂得性默写暝,昏暗; 17、辄:就 18 、弈:下棋1、“ 醉翁” 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 醉翁” 也;3、其次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6、概括本文的主旨;与民同乐(文中原句“ 醉能同其乐” )(醉乐统一的句子)8、文章中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