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pdf
-
资源ID:27992768
资源大小:47.15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pdf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 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在一元论中, 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 ,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第二 ,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 ,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静止, 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静止和运动的关系:、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性: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人们对此的时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0 页观念也是可变的和发展的,因而又是相对的。时空的有限性, 具体事物在时间上的有限性是指每个具体事物是有始有终的。具体事物在空间上的有限性是指每个具体事物的体积是有限的。时空的无限性, 物质整体在时空上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空间上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世界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运动是永恒的和无限发展的,所以宇宙在时间上、在空间上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点。有限包含着无限,无限通过有限表达出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或共相和殊相 )辩证关系的高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样的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本质的,这个统一性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理论意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实践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集中统一和灵活多样结合起来,把纪律和个性结合起来,把秩序和自由结合起来,反对僵化和无序。、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把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在实践中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重视和珍视时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作好工作。、在实践中就要尊重、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真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二、在实践中认识的物质世界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要素:实践的主体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实践的客体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实践的手段实践主体和客表达实地连结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运行机制:实践就是一个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手段而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的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形式:生产的实践、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分化:1、实践首先造成了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分化劳动形成了人与自然界不同的本质实践又把人和社会同自然界联系起来2、实践进一步造成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3、实践还造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三、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0 页社会的物质前提和基础:1 、地理环境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2 、人口因素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3 、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的基础。第二、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三、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的涵义:联系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第二、相互作用是联系的根本内容。第三、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前后周围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每一事物和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过程,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阶段;孤立的、不与其它事物和过程相联系的事物和过程是不存在的。联系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条件: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种要素的总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第一、要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在事物的全面联系中完整地把握事物。第二、要注意联系的特殊性,特别是要善于抓住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必然联系。第三、必须摈除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联系意义图发展是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运动包含了发展,发展只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发展代表了运动的一般趋势和方向,揭示着运动的本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0 页发展的三层含义:第一、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运动。第二、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运动。第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矛盾: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穿的一种趋势和联系。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相互别离的倾向和趋势。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部矛盾也叫内因,外部矛盾也叫外因。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同一性的作用:事物发展的条件是该事物是一个较稳定的统一体,而稳定的统一体得以形成的条件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可以使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从而推动事物发展。相互转化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或基本方向。斗争性的作用:斗争性能引起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造成矛盾双方力量比照的变化,为事物的质变准备条件。斗争性的作用在于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或旧质事物的破裂、瓦解和新的矛盾统一体或新质事物的产生,从而使事物发生质变,实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使事物得以发展。同一性的相对性:同一性是条件的同一性是暂时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矛盾的普遍性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时空之中,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矛盾。坚持辩证法的前提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与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以及矛盾解决的形式有其不同的特点。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矛盾双方的并存形式。矛盾一方克服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矛盾的对立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它们的区别表现在,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特殊性是个性,具有相对性;矛盾的普遍性比特殊性深刻,特别性比普遍性丰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面,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0 页三、质量互变规律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属性,就是一事物和他物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质。属性是外在的能感觉得到的东西。质是内在的感觉不到的东西。认识质的意义:(1)认识事物的质判断事物运动、发展的标准。(2)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量是事物固有的规定性,它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的特点是一定程度的外在性,和事物存在的不直接同一性。认识量的意义:(1)认识事物的量是对事物质的认识的深化。(2)认识事物的量能将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3)定性分析要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幅度、范围, 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限界。度是质和量的统一。度的原理的意义:(1)度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在于为量变引起质变原理提供了基础。(2)度的原理要求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反对“过”和“不及”。(3)度的原理是法学、政治学上强调的“正义”价值的哲学基础。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量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主次两方面地位的转化所导致的旧事物的灭亡和新质事物的产生。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就是看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量变和质量的辩证统一: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质变表达和稳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形式的多样性:(1)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2)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结构形式、比例关系的变化。质变形式的多样性:(1)爆发式飞跃。(2)非爆发式飞跃。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2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四、否认之否认规律所谓肯定, 也叫肯定方面, 是指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0 页面。所谓否认,也叫否认方面,是指事物内部中促使它灭亡的方面。肯定和否认的相互统一表达在两方面:肯定中包含否认,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认。否认中包含着肯定。在一定条件下否认就是肯定。辩证否认, 是指事物在自身矛盾的推动下而进行的自身否认,并通过这种自身否认,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辩证否认的特点:(1)自我否认。(2)辩证否认是发展的环节。(3)辩证否认是联系的环节。形而上学否认观的缺陷: (1)在否认的动力问题上,认为否认不是自我否认而是外力否认。(2)在否认与肯定的关系问题上,把否认和肯定绝对对立起来,否认二者的统一。辩证否认观的意义:既然辩证否认是自我否认,那么(1)应该在自我内部寻找否认、发展和完善的根源。(2)否认就是限制,因而人应自限、自律、自克、节制,即自我否认,在自我否认中实现自我肯定,把自己肯定于否认之中。(3)自我的对立面是他物,客观对象,非我,因而自我否认就是把自己的内在本质对象化为自己的对立面。既然在辩证否认中否认和肯定是辩证统一的,那么(1)在认识和实践中就既不要肯定一切,也不要否认一切,而要在肯定中看到否认,在否认中看到肯定,坚持具体分析的态度。(2)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应坚持批判和继承相结合的态度。事物的自我完善、 自我发展的完整过程是经过两次否认,三个阶段,完成一个周期而实现的。1、否认之否认过程的基本方向是事物的自我完善1自我完善是两次否认三个阶段的必然结果。2自我完善是通过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实现的。2、否认之否认过程是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发展的过程五、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的发展归纳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演绎是以一般概念、原则为前提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即依据某类事物都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来推断该类事物中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关系的推理方法。普通思维的分析, 就是把客观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并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维过程。普通思维的综合, 就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结合成整体,认识对象整体性质的思维过程。辩证思维的分析, 是指分析事物的矛盾,也就是对事物的各个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侧面分别加以深刻的考察,以找出对象的各方面的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辩证思维的综合,就是把对象的各种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侧面,把对象的各个本质方面,按其内在联系结合成对立统一体的思维过程。思维成果的抽象,指的是思维经过分析所抽取出来的规定,它是客观对象某方面属性、因素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0 页在思维中的反映。思维方法的抽象, 通常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个属性、因素抽取出来而暂时舍弃其它属性、因素的一种逻辑方法。感性具体是人们通过感官,对事物整体所形成的一种“混沌的表象”。思维具体就是关于某一对象的各种抽象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统一起来的有机整体,是这一对象在思维中的完整再现。历史这一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是客观事物即认识对象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2、是人类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发展过程。逻辑是指关于这一对象的认识成果或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和范畴演化序列。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规律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唯物辩证法关于规律的基本观点是: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三种基本类型。一般规律就是普遍适用于客观世界的共同规律。特殊规律就是普遍适用于客观世界某一领域、某一层次的规律,它是一般规律在特定领域、特定层次的表达。个别规律就是仅仅只适用于个别领域和个别层次的具体规律,它是特殊规律向微观方面的进一步拓展,相对于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它又可以叫微观规律。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外表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现象与本质的的辩证关系:首先,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1、现象外露于事物的外表,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2、现象是个别的和具体的东西,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3、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平静、相对稳定。4、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则比现象单纯、深刻。其次,现象与本质又是相互联系和辩证统一的。1、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2、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现象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现象与本质的的辩证关系的意义:1、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本质与现象相互区别,现象不等于本质,本质不等于现象,由此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2、它说明了科学认识的任务和途径。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而科学认识的途径和方法则是从事物的现象入手,透过现象去把握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 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0 页然性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决定的本质的联系。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所决定的非本质的联系。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第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开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表达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原理的意义:第一,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反对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有力武器。第二,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使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立足于客观必然性的可靠基础之上。第三,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也要重视并善于利用偶然性因素的作用。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社会规律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人类活动的规律。离开人类的活动就没有社会规律;由此决定了社会规律只能是宏观层次上的统计性规律;是长期发展过程中显示的趋势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第一,社会发展规律有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之别,唯物史观所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它包括两条最普遍的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第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科学概括,它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既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因此二者会发生矛盾;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第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科学概括, 它的基本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既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因此二者会发生矛盾。第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比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更为基本的规律, 这两条规律通过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 这个中介环节内在的联系在一起。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主观能动性依赖于客观规律性。客观规律可以被人们的意识所、所利用。二、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意识产生的几个发展阶段: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1)它具有自主性(2)它具有选择性(3)它具有趋利避害性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社会或劳动对意识产生作用表现的三个方面: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1.劳动不同于动物的特征是“改造世界”。2.劳动作为“改造世界”的活动为“理性”(意识 )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0 页3.劳动使“自我意识”和“理性”的产生具有了可能性。第二、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语言作为思维 (理性 )的形式推动了思维的产生和发展。第三、劳动和语言促进了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的形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人脑的反射活动是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本质: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甚至荒唐的意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结构:从意识的主体分,可以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从意识的内容对象分,可以区分为客体对象意识和主体自我意识。从意识的水平分,可以区分为潜意识无意识和显意识、日常意识和意识形式。从意识的性质分,可以区分为“知”、 “情” 、 “意”三种形式。意识的功能:意识赋予人的活动以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能动创造性过程。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识通过自身和实践活动对人本身的改造作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一方面,意识的形式具有主观性,另一方面,意识的内容具有客观性。一方面,意识具有主观差异性,另一方面,主观差异具有客观根源。一方面,意识具有主观特征,另一方面,意识的主观特征有意识基础。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1.意识同物质具有质上的差异性、对立性,意识不能等同于物质。2.意识具有主观性。3.意识具有超越性、自主性、自由性、创造性、批判性、理想性等特征。4.意识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5.意识的内容基础可以复原为物质,但不能把全部意识都复原为物质。人工智能:对人的思维的模拟。人工智能同人的思维具有本质的区别:第一、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思维的心理素质。第二、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第三、人工智能不具人类意识的所特有的创造性。第四、人工智能不具有主体性。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第三、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控制作用。怎样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要对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个恰当的估计。其次,必须明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实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0 页再次,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关键是遵循客观规律。最后,还要明确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