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鄂教版九年级上册诗词赏析.docx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鄂教版九年级上册诗词赏析龟虽寿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终一章,写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大约在公元207 年末或 208 年初;曹操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建安元年(军兼丞相,开头把握中心大权;用了整整196)迎献帝迁都许昌,受封为大将 11 年时间,逐步毁灭了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 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这首诗即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毁灭袁绍残余势 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曹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他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既有过成功的欢乐,也尝 过失败的痛楚;但他从不消极,总是主动进取,虽届暮年,仍是老当益壮,不失 雄心壮志;这是他写这首诗的思想基础;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叹的咏志诗; 作者先以神龟、 腾蛇为喻,说明神物寿命虽长,神通虽大,都逃脱不了死亡;从而说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这是 自然的规律,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不应当幻想长生不死, 而应当利用有 限之年,建功立业,如“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况且人的寿命长短也不是全由 天打算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顺应自然, 养治身心, 延年益寿, 与天争时,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 诗人的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特别珍贵、可取的;诗一开头就连用神龟、腾蛇、老骥为喻,既是规律推理,又能唤起人们的形象思 维;“ 老骥伏枥” 的比如,转消极为积极,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中心思想;“ 烈士 暮年,壮心不已” ,是作者自我形象的艺术写照;“ 老骥伏枥” “ 烈士暮年,壮 心不已” ,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曹操的诗剧烈表现出爽朗刚健的“ 建安风骨” ,以“ 大方” “ 梗慨而多气” 的风 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人们的心灵;这在龟虽寿一诗中得到集中 的表达;浣溪沙这是一首触景生慨、包蕴人生哲理的小词,表达了作者宠爱生活、乐观旷 达的人生态度;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 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扩散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安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 浸” 字与“ 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 招魂)中的“ 渐” 字一样,均有“ 扩散” 之意;兰草此际始出“ 芽” ,其芽尚“ 短” ,但朝气蓬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扩散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闲逛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 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宠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下片就眼前“ 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叹和谈论; “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汉· 长歌行);“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 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 都是不行抗拒的自然规律, 曾使古今很多人为之悲叹;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3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神奇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行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 再少” ,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 “ 返老仍童” ,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由于人并不能转变这个世界;人所能转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 谁道使 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 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 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 黄鸡催晓” 、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表达了作者在贬 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 “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 故教江水向西流”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叹,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 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 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漂亮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 此时就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吁,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珍贵;可以说,这种在“ 命压人 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勉的精神, 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缘由 之一;汉江临眺开元二十八年 740 秋,王维 40 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区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暂时出差, 不同于放外任或贬谪, 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舒服的;在去桂州 今广西桂林 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 汉江临眺 即来到汉江登临眺望;“ 眺” ,有一个本子作“ 泛” ,即泛舟汉江;从诗中所写景物来看不应是泛舟时所见,故应以“ 汉江临眺” 为准;汉水源于陕西宁强,流经襄阳东南折至汉阳汇入长江;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在汉江边登临眺望之所见所感;开头第一、 二句总写汉江形势; 汉江处于古代楚国境内, 既与三湘之水汇合, 又与来自荆门的众多河留恋接,所以水势浩瀚;中间两联写作者纵目所见;其中第三、四句写汉江水流汹涌,似向天地之外奔流而去, 远山由于被江面蒸腾的水气所覆盖,所以如有如无, 时隐时现;第五、六句写襄阳一带的城郭楼阁, 远远望去似乎飘浮在前面的江面上,翻动起伏的波澜似乎撼动得远处的天空也忽上忽下的;这两联突出地描画了汉江水势的雄壮壮观;诗人紧紧扣住临眺之所见, 即总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受;他运用想像和夸张 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 空,视野极其开阔,境域极其广远;王维不只是诗人,仍是一名画家;苏轼曾评 议他的诗和画是“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看、诗 人的摸索、 绘画的技巧、 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了;他奇妙地描画了同时 并列于空间的景物,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连续性的运动、变化;古人有“ 诗是无 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说法, 可引导同学依据诗句想像并描述诗中所呈现的富有 动感的画面;结尾两句“ 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 中的山翁原指晋朝人山简; 山简是“ 竹 林七贤” 中山涛的儿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据晋书· 山简传记载:山简性嗜酒,在襄阳“ 优游卒岁,唯酒是歌” ,当时有儿歌曰:“ 山公出何许,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3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往至高阳池;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 ” 此诗中的山翁借指的究竟是谁,有两种说法:一是指襄阳地方长官;王维说:襄阳风景极好,自己情愿留下来与地方官同饮;一是诗人自指; 是说襄阳这样好的风景, 正是留给自己来饮酒赏景的;解作诗人自喻较能贴切地表达诗人对汉江风景的颂扬;种说明,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让同学自己去品味两全诗集中笔力在写水, 写汉水所处的地势是接三湘,连九派; 写汉江水域辽阔,波澜起伏,江流直下;可以说是句句不离水,“ 山色有无中” 是山的实景,但也仍是由于汉江水气遮挡的结果,所以,水的形象使这首诗构成了一个完善的整体;作为律诗,不但每一联的对仗都特别工整,而且诗人仍特别重视炼字,像“ 接” 与“ 通” ,“ 外” 与“ 中” ,“ 浮” 与“ 动” ,都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感 起了重要的作用;山居秋暝这首诗写出了清爽、寂静、恬淡、美丽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 川别墅在终南山下, 故称山居; 一场秋雨过后, 秋山如洗, 清爽宜人; 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乐趣,自可 令王孙公子留恋沉醉,忘怀世事;此诗以一 ' 空' 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 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寂静, 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 诗之四 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仍有一点值得留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哀痛之意,此诗就属乐秋之佳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 ' 色韵清绝; ' 唐诗解: ' 雅兴淡中有致趣; ' 唐诗矩: ' 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 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 ' 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抱负境域的 追求;“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 诗人怎下笔说是 “ 空 山” 呢?原先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 空山不见人,但 闻人语响” (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 望空云山” (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空山” 二字点出此 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爽,景 色之精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 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雪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 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扬两位贤 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 洁的人,他曾说:“ 宁栖野树林, 宁饮涧水流, 不用坐梁肉, 坎坷见王侯;” (献 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 不正是他所追求的抱负境域吗?这两句写景 如画,随便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 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 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 翻了很多珍宝般晶莹的水珠, 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安静;在这 青松明月之下, 在这翠竹青莲之中, 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 勤劳和善的人们;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3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 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抱负,同时也从反面衬托 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 而用笔不露痕迹, 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 竹喧” 、“ 莲动” ,由于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挡,起初 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觉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 情实感,更富有诗意;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 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 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抱负境域的环境烘托;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 而他在那貌似 “ 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 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原来,楚辞;招隐士说: “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行久留!” 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 山中” 比“ 朝中” 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 了;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 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抱负中 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 赋” 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 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画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雁门太守行李贺 790 816 :字长吉,福昌 今河南宜阳 人,唐代诗 - 人;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 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奇,熔铸词彩,制造出种新颖漂亮的境域,形成了自 己特殊的风格;雁门太守行 是乐府旧题, 唐人的这类拟古诗, 是相对唐代 “ 近体诗” 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懂得重点句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就交错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 压” 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 恶战甫临或刚过; 再用“ 甲光” 去印证“ 城欲摧” ,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接下来两句,“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半” 字最为传神,直陈 了战争的残酷、长久; “ 临易水” 三字奇妙地升华了将士们大方抗敌的情感;人 们由此可联想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仍” 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 悲壮、惨烈!过零丁洋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 (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 江西吉安)人; 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 挤; 1275 年,元军攻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保卫;1276 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忙,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 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名师归纳总结 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 年在五第 4 页,共 13 页坡岭(今广东海丰北) 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零丁洋诗以明志; 1279 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 3 年,途经威逼利诱,始终不屈; 1283 年 1 月 9 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淡定就 义;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 作与作者被俘后其次年; 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 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抗击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争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一是在他 21 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 ; 二是在国家危险存亡关头, 起兵勤王抗 元;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国家山河支离破裂, 局势危险, 个人命运也动荡担心, 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 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 风飘絮” 形容国力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 雨打萍” 比如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如的修辞;5、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境况;诗歌很奇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 惶恐” 、“ 零丁” 具有双层含义;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直抒胸臆,说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表达他的民族气 节;文天祥拒绝降元“ 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 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蔺相如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 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 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 下大方就义;你仍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粉身碎骨浑不怕 , 要留青白在人间 (明. 于谦<<石灰吟 >>);宁可枝头抱香死 , 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 . 郑思肖 <<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使我不得高兴颜(唐 .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生当作人杰 , 死亦为鬼雄(宋 . 李清照 <<乌 江>>);人不行有傲气,但不行无傲骨(徐悲鸿)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 壮志难酬的苦闷, 盛赞汉代文章、 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 情逸兴,最终显露出消极出世的情 绪;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为什么这么写?由于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 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 叔李云,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 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漂浮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 感伤,积聚在心头,今日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 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服,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3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生;“ 蓬莱” 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 建安骨” 颂扬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 中间” 是指南朝; “ 小谢” 是指谢眺,由于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 信;谢,显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 抽刀” 一句用来比如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妙而富有制造性; “ 举杯” 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最终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 种超脱,即“ 散发弄扁舟” ;躲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 路;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行能找到更好的出临江仙这首词,词牌叫“ 临江仙” 为杨慎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杨慎( 14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朝中叶杰出的词人;正德六年进士;官经筵讲官;以直谏忤旨,被明世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年七十 二,死于贬所;升庵博闻广识,著述极富,为明代第一;诗风渊博缛丽,词就华 美流利,好入六朝丽字,似近而远,然其妙处亦能过人;这首词虽为说秦汉的“ 开场词” ,但作者的视野并没有局限在秦汉两朝详细 的史实上, 而是高屋建瓴, 从详细的历史大事和人物经受中概括出一些古代社会 人们始终能产生共鸣的思想感情;上片只写古来多少英雄是非成败, 如同大浪淘沙转瞬成空; 头两句化用了杜甫登 高诗“ 不尽长江滚滚来”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之意,抒发对历史变迁、英雄随着时间消逝的感叹;第三句就是 作者经过摸索后, 透过历史的表象得出的结论; 作者认为, 英雄豪杰们长眠地下 之后,生前的是非得失,荣辱成败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一句贵在一个“ 空” 字;“ 空” 可以说是本词的词眼,几多惋惜,几多悲愤,尽归其中;它不仅是作者追 溯历史后的结论,而且是他对待自己历尽坎坷人生的达观态度;“ 青山” 句乃是 写自然,意为“ 万般回首化尘埃” ,只有青山不改;“ 夕阳” 句亦写自然,“ 几度” 谓“ 难得” ,而“ 夕阳红”象征人生中短暂的美好时间, 它在横亘古今的 “ 青山” 面前是微不足道的; 这两句看似写景, 其实在景语中包蕴了丰富深邃的人生 哲理,只要稍加体会,就能感受到作者的感伤情结;下片写江上渔樵闲谈,娓娓动听;“ 白发渔椎” 是作者塑造的形象,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此翁正是作者的化身;词的一、二句写老翁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内容;他 远离尘嚣,遁迹山林,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看惯了“ 江上之清风” 和“ 山间之明月” (苏轼前赤壁赋),与世无争,其乐无穷,是一位志向高洁、风怀潇 洒的老人; 第三句写老翁的生活乐趣, 他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 断绝一切人际交往的隐者,而是仍然同世俗社会保持着联系;“ 美酒要逢知己饮,好诗须向会家吟” (杨慎说三代);“ 一壶浊酒” 以“ 秋月” “ 春风” 为背景,正显示出 作者淡泊、高雅的襟怀和伴侣之间的志趣相投;最终两句直揭“ 白发渔樵” 并非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3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胸无点墨的老翁,而是通晓古今、博学多识、知权达变的高士,他把古今多少英 雄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成败荣辱都化作可助酒兴的谈资;在笑谈之中,纵论 古今,品评人物,其旷达和豪爽可以想见;我们不难发觉,在老翁身上有很多同 渔樵的身份不相符合的特点,这正是作者的性格和人生抱负的反映;这首词可称为 “ 史论” ;它综观历代兴亡盛衰, 以英雄豪杰的成败得失抒发感叹,表现出一种旷达超脱乃至“ 大彻大悟” 式的历史观和人生观;江城子· 密州出猎江城子· 密州出猎作于熙宁八年冬,此时的苏轼正处于仕途的低谷;由于不 满王安石变法, 他自请外调, 在密州任地方官; 苏轼词的豪爽风格正是在密州上 任的时期正式形成的; 苏轼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爽快淋漓之作颇为得意,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 '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 鼓以为节,颇壮丽也; ' 词中表现的其特殊的英士气质,也表达了为国家效命的 深切意愿;全词可分为上下两阕;字里行间都布满着豪爽的思想;上阕主要写描写出猎的盛况; 起句陡兀, ' 老夫聊发少年狂 ' ,用一 ' 狂' 字覆盖全 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爽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 老,却以 ' 老夫 ' 自嘲,又言 ' 聊发 ' ,与' 少年 ' 二字形成剧烈反差,形象地透视 出、显露出内心郁积的心情;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猛;' 千骑卷平冈 ' ,一' 卷' 字,突现出太守带领的队伍,千骑奔腾,腾空越野,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 百姓也来了, 来看他们宠爱的太守行猎, 万人空巷; 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 猎图啊,太守倍受激励,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护;密州时期,他的生活照旧是 孤寂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下阕由实入虚,就个人心情,抒发感怀;下阕承前进一步写 猎之际,痛爽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 老夫' 的' 狂' 态;出 ' 老夫' 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 以' 老' 衬' 狂' ,更表现出作者的万丈雄心从未消逝的英雄本 色;但是,隐匿在这种雄心壮志背后的,是苏轼对自己怀才不遇,年华老去的慨 叹;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力羸弱,经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 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的境况, 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期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 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能够 '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 天狼 ' ,喻指辽和西夏;此处 用典,在做到言简意赅的同时, 更能把读者的视野无限地扩展,让人产生很多的联想,生动形象,使文章更有张力;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期望一展抱 负,杀敌报国, 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整个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 治主见,抒写了期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南宋胡寅曾经说过: ' 词曲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 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 ' 江城子· 密州出猎感情纵横奔放,令人' 觉天风海雨逼人 ' ;词名师归纳总结 中表现了作者的胸襟知识,情感爱好,期望抱负,一波三折,姿势横生,' 狂'第 7 页,共 13 页态毕露;虽不乏大方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脆弱的格调,' 指出向上-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一路,新天下耳目 ' ,布满阳刚之美,拓宽了词的境域,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 旗帜,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破阵子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 的主见,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 第,其次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议复原大计,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但是后来他们的方案全都落空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 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 “ 醉里挑灯看剑” 一句有三层意思:“ 看剑” 表示雄心,“ 挑灯” 点出时间,醉里仍挑 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 梦回吹角连营” ,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 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消遣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域逐步舒展、扩大;指烤牛肉; 晋书载:王顗有牛名八百里“ 八百里分麾下炙” ,八百里炙是,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顗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 “ 麾” 是军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 烤熟的牛肉; “ 五十弦翻塞外声” ,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古代的 瑟有五十弦;李商隐诗:“ 锦瑟无故五十弦;” 这词里的“ 五十弦” ,当泛指合 奏的各种乐器;“ 翻” ,指演奏;“ 塞外声” ,指雄壮悲凉的军歌;下片写投入战役的惊险场面:“ 马作的卢飞速” ,“ 的卢” ,骏马名;相传三国 刘备在荆州遇厄, 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 越过檀溪(三国志·先主传引世 说);“ 作” ,作“ 如” 解;“ 弓如霹雳弦惊” ,比如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 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役获胜, 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表情;“ 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 也是人民共同关怀的大事;末句一结, 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复原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这首词题是“ 壮词” ,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终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 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前面九句是兴致勃勃、 雄姿英发的;最终一句写出了现实与抱负的大冲突,抱负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 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辛弃疾被称为宋词豪爽派的宗师;在这首词中表现的艺术风格有两方面:一是内容感情的雄壮, 它的声调、 颜色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二是他这首词结构布局的奇变; 一般词分片的作法, 大抵是上下片分别写景和抒情,这个词调依谱式应在“ 沙场秋点兵”句分片;而这首词却把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过变不变(过变是其次片的开头);依它的文义看,这首词的前九句为一意,末了“ 可怜白发生” 一句另为一意;全首词到末了才来一个大转折,并且一转折即终止,文笔很是强健有力; 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末句却是现实情形, 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以末了五字否定前面的几十个字;前九句写的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扫兴之情; 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 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爽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 不是有意卖弄技巧、 追求新颖, 这种表达手法正亲密结合他的生活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3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感情、政治遭受;由于他的复原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 了形式上的常规,这决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蜀相译文:何处去查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盛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出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望,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惋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蜀相是我国唐代宏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闻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 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 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终死于军中,实现了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铿锵 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杜甫虽然怀有 “ 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 但他仕途坎坷, 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仍没有平静;目睹国力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 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终止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 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伴侣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其次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 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O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 丞相祠堂” ,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诸葛 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 立下了勋业; 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 堂;后来桓温平蜀, 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 “ 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 成都产蜀锦, 古代曾经设有特地的官员治理,他们住在成都 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另一种 说法是由于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山川明艳,美如绣锦,因而得名;“ 森森” ,是 形容柏树和得高大而茂盛;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 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自栽种;这首联两句,前一句“ 丞相祠堂何处寻” 是自问;这里不称“ 蜀相” ,而用“ 丞 相” 二字,使人感到特别亲切;特殊是其中的“ 寻” 字,说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 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 又因杜甫初到成都, 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 寻” 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仍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剧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 同时也说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期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 锦官城外柏森森” 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 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 柏 森森” 三个字仍渲染了一种静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 蜀相” 的诗题,起 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3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 ,映射着台阶;古代的祠庙都有庭院和殿堂;人们要进入殿堂,要拾级而上;“ 好音” ,动听的声音,这里指鸟鸣;这颔联两句,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 “ 映阶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 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说明祠堂缺人治理和修葺, 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 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承接其次句的古柏森森;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说明武侯呕心 沥血所缔造的一团糟, 已被后人遗忘; 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芜冷落,并含 有诗人感物思人、 追怀先哲的情味; 它同时仍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懂得人事的变 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 特殊是诗句中的 “ 空” 和“ 自” 两个字的奇妙运用,有的 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 对于这两句, 杜诗的评注者们有的认为是写景,认为是“ 真正抒情,而非实在写景” ,这两种说法当然都有肯定的道理;但是,更准确些说,应当把这两句看成是“ 景语含情,情语寓景” ;这正如宋代范晞文 在对床夜语一书中所说的“ 情形相融而莫分也” ;这样的例子在杜诗中是屡 见不鲜的;如杜甫在夔州时所写的武侯庙一诗,开篇两句:“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写出了庙外景色的荒芜, 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就是生动的一例;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 情形名为二,而实不行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就有情中景,景中情;” 杜甫的写景抒情诗句,可以 说是真正达到了这种境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 ,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是,刘备三次登门拜望的事;诸葛亮出师 表上说:“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频烦” ,多 次地烦劳;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 频烦” 是唐代俗 语,意思与“ 正式” 差不多;“ 天下计” ,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详细地说,这 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搞曹操,而“ 开济” ,“ 开”后统一天下的策略; “ 两朝” ,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指帮忙刘备开创基业;“ 济” 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济” ,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说明为守成、成了事业; “ 老臣心” ,指诸葛亮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 而后已的精神;这颈联两句写得特殊厚重, 含义特别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 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决不拔的精神品行; 同时仍正式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由于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 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回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 用了浓重的笔墨;这也正合乎律诗中间二联“ 宜乎一浓一淡” 的写作法就;这一联同时仍是杜甫以谈论入诗的范例;原来,以抒情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