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物理十大难点.docx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难点之一 物体受力分析一、难点形成缘由: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受力分析时,这种相互作用只能靠着各力的产生条件和方 向要求,再加上抽象的思维想象去画,不想实物那么明显,这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同学来说,多习惯于直观形象,缺乏抽象的规律思惟,所以形成了难点;2、有些力的方向比较好判定,如: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但有些力的方向难以确 定;如:弹力、摩擦力等,虽然发生在接触处,但在接触的地方是否存在、方向如何却难以 把握;3、受力分析时除了将各力的产生要求、方向的判定方法娴熟把握外,同时仍要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相联系,这就需要肯定的综合才能;由于同学对物理学问把握不全,导致综合分析才能下降,影响了受力分析精确性和全面性;4、老师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不当造成难点;教学要求不符合同学的实际,要求过高,想一步到位, 例如:一开头就给同学讲一些受力个数多、这样势必在同学心理上会形成障碍;二、难点突破策略:且又难以分析的物体的受力情形等;物体的受力情形打算了物体的运动状态,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 是讨论力学问题的关键;受力分析就是分析物体受到四周其它物体的作用;为了保证分析结果正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难点;1. 受力分析的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整体法 隔离法将几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的 将讨论对象与四周物体分隔开概念方法 的方法讨论系统外的物体对系统整体的作 讨论系统内物体之间的相互作选用原就用力 用力分析整体四周其他物体对整体的作分析它受到四周其他物体对它留意问题 用;而不画整体内部物体间的相互的作用力作用;2. 受力分析的依据:各种性质力的产生条件及各力方向的特点3. 受力分析的步骤:为了在受力分析时不多分析力,也不漏力,一般情形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1)确定讨论对象可以是某个物体也可以是整体;(2)按次序画力a先画重力: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方向竖直向下;b次画已知力c再画接触力(弹力和摩擦力):看讨论对象跟四周其他物体有几个接触点(面),先对某个接触点(面)分析,如有挤压,就画出弹力,如仍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9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就再画出摩擦力;分析完一个接触点(面)后,再依次分析其他的接触点(面);d再画其他场力:看是否有电、磁场力作用,如有就画出;(3)验证:a每一个力都应找到对应的施力物体 b.受的力应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对应;说明:( 1)只分析 讨论对象受的依据性质命名的实际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不画它对别的物体的作用力;(2) 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作为物体所受的力;“漏力 ” 和“ 添力 ”;(3)每一个力都应找到施力物体,防止(4)可看成质点的物体,力的作用点可画在重心上,对有转动成效的物体,就力应画 在实际位置上;( 5)为了使问题简化,常忽视某些次要的力;如物体速度不大时的空气阻力、物体在空气中所受的浮力等;( 6)分析物体受力时,除了考虑它与四周物体的作用外,仍要考虑物体的运动情形平稳状态、 加速或减速 ,当物体的运动情形不同时,其情形也不同;4. 受力分析的帮助手段(1)物体的平稳条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稳条件是合力为零)(2)牛顿其次定律(物体有加速度时)(3)牛顿第三定律(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 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5. 常见的错误及防范的方法:(1)多画力;a.讨论对象不明,错将其他物体受到的力画入;b.虚构力,将不存在的力画入;c.将合力和分力重复画入;要防止多画力;第一,完全隔离讨论对象;其次,每画一个力要心中默念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 少画力;少画力往往是由受力分析过程纷乱所致,因此a.要严格按次序分析;b.分析弹力和摩擦力时,全部接触点都要分析到;3 错画力;即把力的方向画错;防范方法是要按规律作 三、分类例析 1弹力有、无的判定弹力的产生条件是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但有的形变明显,有的不明显; 那么如何判定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无弹力?法 1: “ 假设法” ,即假设接触物体撤去,判定讨论对象是否能维护现状;如维护现状就接触物体对讨论对象没有弹力,由于接触物体使讨论对象维护现状等同于没有接触物,即接触物形同虚设, 故没有弹力; 如不能维护现状就有弹力,由于接触物撤去随之撤去了应当有的弹力, 从而转变了讨论对象的现状;可见接触物对讨论对象维护现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有弹力;难点之二 传送带问题一、难点形成的缘由:名师归纳总结 1、对于物体与传送带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仍是静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第 2 页,共 19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如何,等等,这些关于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的判定等基础学问模糊不清;2、对于物体相对地面、相对传送带分别做什么样的运动,判定错误;3、对于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形考虑不全面,错误过程;二、难点突破策略:(1)突破难点 1 显现能量转化不守恒的在以上三个难点中,第 1 个难点应属于易错点,突破方法是先让同学正确懂得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的判定方法、大小的打算因素等等;通过对不同类型题目的分析练习,让同学做到精确敏捷地分析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是:第一,物体间相互接触、挤压;其次,接触面不光滑;第三,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前两个产生条件对于同学来说没有困难,第三个条件就比较简洁出问题了;如物体是轻轻地放在了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那么物体肯定要和传送带之间产生相对滑动,物体和传送带肯定同时受到方向相反的滑动摩擦力;关于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定有两种方法:一是依据滑动摩擦力肯定要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先判定物体相对传送带的运动方向,可用假设法,如无摩擦,物体将停在原处,就明显物体相对传送带有向后运动的趋势, 因此物体要受到沿传送带前进方向的摩擦力,由牛顿第三定律, 传送带要受到向后的阻碍它运动的滑动摩擦力;二是依据摩擦力产生的作用成效来分析它的方向,物体只所以能由静止开头向前运动,就肯定受到向前的动力作用,这个水平方向上的力只能由传送带供应, 因此物体肯定受沿传送带前进方向的摩擦力,传送带必需要由电动机带动才能连续而稳固地工作, 电动机给传送带供应动力作用,那么物体给传送带的就是阻力作用,与传送带的运动方向相反;如物体是静置在传送带上,与传送带一起由静止开头加速,如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较大,加速度相对较小,物体和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它们之间存在着静摩擦力,物体的加速就是静摩擦力作用的结果,因此物体肯定受沿传送带前进方向的摩擦力;如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较小,加速度相对较大, 物体和传送带不能保持相对静止,物体将跟不上传送带的运动,但它相对地面仍旧是向前加速运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滑动摩擦力,同样物体的加速就是该摩擦力的结果,因此物体肯定受沿传送带前进方向的摩擦力;如物体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一起匀速运动,就它们之间无摩擦力,否就物体不行能匀速运动;如物体以大于传送带的速度沿传送带运动方向滑上传送带,就物体将受到传送带供应的使它减速的摩擦力作用,直到减速到和传送带有相同的速度、相对传送带静止为止;因此该摩擦力方向肯定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如物体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一起匀速运动一段时间后,开头减速, 因物体速度越来越小,故受到传送带供应的使它减速的摩擦力作用,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传送带就受到与传送带运动方向相同的摩擦力作用;如传送带是倾斜方向的,情形就更为复杂了,由于在运动方向上,物体要受重力沿斜面的下滑分力作用,该力和物体运动的初速度共同打算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难点之三: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一、难点形成的缘由1、对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定义把握不坚固,解题时不能敏捷的应用;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9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2、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及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的综合学问应用不娴熟,只是了解大致,在解题过程中不能敏捷应用;3、圆周运动有一些要求思维长度较长的题目,受力分析不依据肯定的步骤,漏掉重力或其它力,由于一点小失误,导致全盘皆错;4、圆周运动的周期性把握不准;5、缺少生活体会,缺少认真观看事物的经受,许多实例知道大致却不能懂得本质,更不能把物理学问与生活实例很好的联系起来;二、难点突破(1)匀速圆周运动与非匀速圆周运动a. 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由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即速度方向) 在不断变化; 圆周运动也不行能是匀变速运动,由于即使是匀速圆周运动,其加速度方向也是时刻变化的;b. 最常见的圆周运动有:天体 (包括人造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核外电子在库仑力作用下绕原子核的运动;带电粒子在垂直匀强磁场的平面里在磁场力作用下的运动;物体在各种外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作用下的圆周运动;c. 匀速圆周运动只是速度方向转变,而速度大小不变;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它所受的全部力的合力供应向心力,其方向肯定指向圆心;非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沿着半径指向圆心的分力,供应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合外力沿切线方向的分力,产生切向加速度,其成效是转变速度的大小;难点之四 卫星问题分析一、难点形成缘由:卫星问题是高中物理内容中的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基本规律、能量守恒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甚至仍有电磁学规律的综合应用;其之所以成为高中物理教学难点之一,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缘由;1、不能正确建立卫星的物理模型而导致认知负迁移由于高中同学认知心理的局限性以及由牛顿运动定律讨论地面物体运动到由天体运动规律讨论卫星问题的跨度,使其对卫星、飞船、 空间站、航天飞机等天体物体绕地球运转以及对地球表面物体随地球自转的运动学特点、受力情形的动力学特点分辩不清,无法建立卫星或天体的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学模型(包括过程模型和状态模型),解题时自然不自然界的受制于旧有的运动学思路方法,导致认知的负迁移,显现分析与判定的失误;2、不能正确区分卫星种类导致懂得混淆人造卫星按运行轨道可分为低轨道卫星、中高轨道卫星、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地球静止卫星、 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轨道卫星;按科学用途可分为气象卫星、通讯卫星、侦察卫星、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由于不同称谓的卫星对应不同的规律与状态,而同学对这些分类名称与所学教材中的卫星学问又不能吻合对应,因而导致懂得与应用上的错 误;3、不能正确懂得物理意义导致概念错误卫星问题中有诸多的名词与概念,如,卫星、双星、行星、恒星、黑洞;月球、地球、土星、 火星、 太阳; 卫星的轨道半径、卫星的自身半径; 卫星的公转周期、卫星的自转周期;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卫星所在轨道的重力加速度、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卫星的追逐、对接、变轨、喷气、同步、发射、环绕等问题;由于不清晰卫星问题涉及到的诸多概念的含义,常常导致读题、审题、求解过程中概念错乱的错误;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9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4、不能正确分析受力导致规律应用错乱由于高一时期所学物体受力分析的学问欠缺不全和疏于深化懂得 ,牛顿运动定律、 圆周运动规律、 曲线运动学问的不熟识甚至于忘却,以至于不能将这些学问迁移并应用于卫星运行原理的分析, 无法建立正确的分析思路,导致 所难免;公式、规律的胡乱套用,其解题错误也就在5、不能全面把握卫星问题的学问体系,以致于无法正确区分类近学问点的不同;如,开普勒行星运动规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不同;赤道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与同步卫星环绕地球运行的向心加速度的不同;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与月球轨道上的重力加速度的不同; 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与切向加速度的不同;卫星的运行速度与发射速度的不同;由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构成的三个等量关系式的不同;天体的自身半径与卫星的轨道半径的不同;两个天体之间的距离与某一天体的运行轨道半径的不同;只有明确的把握这些类近而相关的学问点的异同时才能正确的分析求解卫星问题;二、难点突破策略:(一)明确卫星的概念与适用的规律:1、卫星的概念:由人类制作并发射到太空中、能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至少一圈)、用于科研应用的无人或载人航天器,简称人造卫星; 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要将其抽象为一个能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物体;2、适用的规律:牛顿运动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开普勒天体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以及圆周运动、曲线运动的规律、电磁感应规律; ;均适应于卫星问题;但必需留意到 “ 天上” 运行的卫星与“ 地上” 运动物体的受力情形的根本区分;(二)认清卫星的分类: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无须知道各种卫星及其轨道外形的详细分类,只要认清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相对静止)与一般卫星(绕地球运转)的特点与区分即可;( 1)、地球同步卫星:、同步卫星的概念:所谓地球同步卫星,是指相对于地球静止、处在特定高度的轨道上、具有特定速度且与地球具有相同周期、相同角速度的卫星的一种;、同步卫星的特性:不快不慢 -具有特定的运行线速度 (V=3100m/s)、特定的角速度 ( =7.26x10-5 ra d/s )和特定的周期(T=24 小时);不高不低 -具有特定的位置高度和轨道半径,高度 H=3.58 x10 7m, 轨道半径r=4.22 x10 7m. 不偏不倚 -同步卫星的运行轨道平面必需处于地球赤道平面上,轨道中心与地心重合,只能静止在赤道上方的特定的点上;证明如下:如图 4-1 所示, 假设卫星在轨道 A 上跟着地球的自转同步地匀速圆周运动,卫星运动的向心力来自地球对它的引力 引, 引中除用来作向心力的 1外,仍有另一分力 2,由于 2 的作用将使卫星运行轨道靠向赤道,只有赤道上空,同步卫星才可能在稳固的轨道上运行;名师归纳总结 由GMmm2R得R3GM图 4-1 第 5 页,共 19 页R22-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h=R-R地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 是一个定值; h 是同步卫星距离地面的高度因此,同步卫星肯定具有特定的位置高度和轨道半径;、同步卫星的科学应用:同步卫星一般应用于通讯与气象预报,同步卫星;( 2)、一般卫星:、定义:高中物理中显现的通讯卫星与气象卫星一般是指一般卫星指的是,能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其轨道半径、轨道平面、运行速度、运行周期各不相同的一些卫星;、卫星绕行速度与半径的关系:由GMmmv2得 :vGM即v1 r越大 v 越小 r2rrr、卫星绕行角速度与半径的关系:由GMmm2r得:GM即r1;(r 越大 越小)r2r33、卫星绕行周期与半径的关系:由GMmmr22得:T42r3即T3r(r 越大越大),r2TGM(3)双星问题两颗靠得很近的、质量可以相比的、相互围着两者连线上某点做匀速圆周运的星体,叫做双星 双星中两颗子星相互围着旋转可看作匀速圆周运动,其向心力由两恒星间的万有引力供应 由于引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两子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小是相等的,因两子星围着连线上的一点做圆周运动,所以它们的运动周期是相等的,角速度也是相等的,线速度与两子星的轨道半径成正比(三)运用力学规律讨论卫星问题的思维基础:光年,是长度单位,1 光年 = 9.46× 10 12 千米M 4 3V R 2认为星球质量分布匀称,密度 V ,球体体积 3,表面积 S 4 R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约 365 天,折合 8760 小时),自转周期是一天 (约 24 小时);月球绕地球运行周期是一个月(约 28 天,折合 672 小时;实际是 27.3 天)环绕地球运行飞船内的物体,受重力,但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发射卫星时, 火箭要克服地球引力做功;由于地球四周存在淡薄的大气,卫星在运行同 步 轨过程中要受到空气阻力,动能要变小,速率要变小,轨道要降低,即半径变小;视天体的运动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都是来自万有B 地球A 引力,名师归纳总结 即mgGMmma向mv2mr2mr422mv图 4-2 第 6 页,共 19 页r2rT应用时依据实际情形选用适当的公式进行分析;天体质量、密度 的估算:-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测出卫星环绕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 r 和周期,2 2 3 3 由 G Mm r 2 m 2 T r 得:M 4 GT r 2,M V GT 3 2 r R 3(当卫星绕天体表面运动时, =3 /GT 2)发射同步通讯卫星一般都要采纳变轨道发射的方法:点火, 卫星进入停靠轨道 (圆形轨道,高度 200300km),当卫星穿过赤道平面时,点火,卫星进入转移轨道(椭圆轨道),当卫星达到远地点时,点火,进入静止轨道(同步轨道)明确三个宇宙速度:;如图 4-2 所示;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v=7.9 千米秒;(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其次宇宙速度(脱离速度)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11.2 千米秒;(卫星摆脱地球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v=16.7 千米秒;(卫星摆脱太阳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人造卫星在圆轨道上的运行速度是随着高度的增大而减小的,但是发射高度大的卫星克服地球的引力做功多,所以将卫星发射到离地球远的轨道,在地面上的发射速度就越大;三、运用力学规律讨论卫星问题的基本要点1、必需区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不同(1)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开普勒第肯定律: 全部行星环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均是椭圆,太阳处在这些椭圆轨道的一个公共焦点上;开普勒其次定律 (面积定律): 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之间的联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总相等;开普勒第三定律 (周期定律) :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如用 r 表示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用 T 表示行星的公转周期,就有 k=r 3/T 2 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开普勒总结了第谷对天体精确观测的记录,经过辛勤地整理和运算,归纳出行星绕太阳运行的三条基本规律;开普勒定律只涉及运动学、几何学方面的内容;开普勒定律为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果;()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此三定律也是星球之间万有引力作用的必定结宇宙间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是:F=Gm 1m2, ( =6.67 × 11牛顿· 米2千克2,叫作万有引力恒量) ;r2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严格来说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大小时公式也近似适用,但此时它们间距离 r 应为两物体质心间距离;(3)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关系: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依据行星绕太阳(或恒星) 运动的宇宙现象推知行星所需要的向心力必定是由太阳对行星的万有引力供应,进而运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推导发觉了万有引力定律 .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是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论基础;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9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从轨道外形、运动速度、转动周期、 轨道半径等方面描述、揭示了行星绕太阳 (或恒星)运动的宇宙现象,说明白天体运动运动学特点和规律;万有引力定律是从行星转动所需要的向心力来源与本质上揭示了行星与太阳(或恒星) 以及宇宙万物间的引力关系,描述的是行星运动的动力学特点与规律;难点之五 功与能一、难点形成缘由:1、对功的概念及运算方法把握不到位高中同学刚接触矢量与标量,对功有正负但又是标量不能懂得,而在运算的时候,又不能精确应用公式WFlcos,误以为运算功套上该公式就万事大吉,岂不知该公式一般仅仅适用于恒力做功;2、不能敏捷运用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应用特别广泛的一个定理,应用动能定理有许多优点,但是同学对该定理懂得不深,或者不能正确的分析初、末状态,或者不能正确的求出合外力的功,或者不能正确的表示动能变化量,导致对该规律的应用错误百出;3、对守恒思想懂得不够深刻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既要学习到普遍适用的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又要学习到条件限制下的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同学把握守恒定律的困难在于:对于能量守恒定律,分析不清晰哪些能量发生了相互转化,即哪几种能量之和守恒;而对于机械能守恒定律,又不能正确的分析何时守恒,何时不守恒;4、对功和能混淆不清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许多同学始终错误的认为功与能是一回事,甚至可以相互代换,其实功是功,能是能,功和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二者的关系应把握为: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二、难点突破:1、加深对功概念的懂得、把握功的常用运算方法功是力对位移的积存,其作用成效是转变物体的动能,力做功有两个不行缺少的因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这两个因素同时存在,力才对物体做功;特殊要明确,功虽有正负,但功是标量,功的正负不表示方向,仅仅是表示力做正功仍是克服力做功;功的常用运算方法有以下几种:(1)功的公式:W Fl cos,其中 l cos 是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该公式主要用于求恒力做功和 F 随 l 做线性变化的变力功(此时 F 须取平均值)(2)公式 W Pt ,适用于求恒力做功,也适用于求以恒定功率做功的变力功;(3)由动能定理 W E K 求恒力做功,也可以求变力做功;(4)依据 F-s 图象的物理意义运算力对物体做的功,如图5-1 所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名师归纳总结 的数值等于功的大小,但要留意, 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做正功,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做负功;第 8 页,共 19 页图 5-1 -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5)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由此,对于大小、方向都随时变化的变力 F 所做的功,可以通过对物理过程的分析,从能量转化多少的角度来求解;难点之六 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一、难点形成缘由:1、不能正确懂得竖直上抛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位移方向的转变和时间、速率等物理量的对称性由于高中同学认知仍不够深化,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分析不到位,加之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形成了各矢量方向不变的思维定势,导致在竖直上抛运动中对速度方向的转变、位移方向的转变缺乏摸索,对运动时间、体法处理上抛运动时的符号规章了;位移、速率等物理量的对称性不会分析,更谈不上用整2、不能应用所学,找不到解决平抛和斜抛物体运动问题的思路在抛体运动中由于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不共线,物体做曲线运动, 由于同学对运动 (矢量)的合成与分解学问的欠缺和疏于懂得,以至于不能将其迁移并应用于抛体运动中,无法建立正确的分析思路,导致 公式、规律的胡乱套用;二、难点突破策略对于重力作用下物体运动的问题应第一明确其基本概念的内函,所述物理意义的外延,懂得其运动的基本性质,把握其基本规律, 并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对难点有所突破,有所懂得,有所把握, 达到融会贯穿之成效;下面就对该部分的难点从基本概念、运动性质、基本处理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解读;1、竖直上抛(1)定义: 将一个物体以某一初速度v 竖直向上抛出,抛出的物体只受重力,这个物体的运动就是竖直上抛运动;竖直上抛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g,方向竖直向下,竖直上抛运动是 匀变速直线运动;(2)运动性质: 初速度为v00,加速度为 -g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通常规定以初速度v 的 0方向为正方向)(3)适应规律名师归纳总结 速度公式:vtv02gt2gh第 9 页,共 19 页位移公式:hv0t1 gt 22速度位移关系式:vtv02-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4)处理方法分段处理:上升过程:初速度为v0vt0加速度为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vt2v 022gh基本规律:v 0gthv 0t1 gt 22下降过程:自由落体运动基本规律:vtgth1 gt 22vt22 ghh=0,就有:整体处理:设抛出时刻t=0 ,向上的方向为正方向,抛出位置vtv0gt如v t0,表 明 物 体 处 于 上 升 阶 段如v t0,表 明 物 体 上 升 到 最 大 高如v t0,表 明 物 体 处 于 下 降 阶 段hv 0t1 gt 22如h0,说明物体在抛出点上方运动;如h0,表 明 物 体 正 处 在 抛 出 点如h0,表 明 物 体 在 抛 出 点 的 下 方 运 动;vt2v 022gh用此方法处理竖直上抛运动问题时,肯定要留意正方向的选取和各物理量正负号的选取;特殊是 t=0 时 h 的正负;(5)几个特点量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tv 0 ;从上升开头到落回到抛出点的时间:gt2v0;v 02gh上升的最大高度:hv 02;从抛出点动身到再回到抛出点物体运动的路程:2gg上升阶段与下降阶段抛体通过同一段距离所用的时间相等(时间对称性:t上t下)上升阶段与下降阶段抛体通过同一位置时的速度等大反向(速度对称性:v下)v上2、平抛运动(1)定义: 将物体用肯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不考虑空气阻力)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2)运动性质名师归纳总结 平抛运动性质:物体做平抛运动时,由于只受重力,所以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而物体第 10 页,共 19 页速度方向与重力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故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任何相等时间 t 内速度变化量均相等,均为vgt,并且速度变化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平抛运动中的独立性:平抛运动中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相互独立的,其中每个-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分运动都不会因另一个运动的存在而受到影响;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分运动及其合运动具有等时性; 时间相同是联系两个分运动及其合运动的桥梁,求解时往往依据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求时间;(3)处理方法 “化曲为直 ” 如图 6-1 以“化曲为直 ”为指导思想, 依据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规律把平抛运动分解成水平方向的 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4)适应规律 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vx0v位移大小:xv0t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速度大小:v ygt位移大小:y1 gt 222vygt图 6-1 合运动:速度大小:vvx2vy2v02gt位移大小:Sx2y2 满意:tan合运动方向:速度V 与水平方向夹角vxv 0位移 S 与水平方向夹角 满意:tanygtx2v0平抛运动的两个推论:名师归纳总结 a、由上面可看出tan2tan,即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一时刻任一位置第 11 页,共 19 页处 , 设 其 末 速 度 方 向 与 水 平 方 向 的 夹 角 为, 位 移 与 水 平 方 向 的 夹 角 为, 就tan2t an;b、图 6-1 中xv 0t,y1gt2,vygt,又tanvyxyx/,解得x/x即做平抛(或2v02类平抛) 运动的物体在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肯定通过此时水平位移的中点,如图 6-1 中 x/所示;飞行时间(运动时间)t2hg竖直位移y 与水平位移x 的函数关系:y2g2x2v0-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3、斜抛运动(1)定义: 以肯定的初速度将物体斜向上或斜向下抛出,在空气阻力可以忽视的情形下,物体所做的运动叫做斜抛运动;(2)运动性质斜抛运动性质:物体做斜抛运动时,由于只受重力,所以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 g;而物体速度方向与重力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故斜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任何相等时间 t 内速度变化量均相等,均为 v g t,并且速度变化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斜抛运动中的独立性:斜抛运动中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相互独立的,其中每个分运动都不会因另一个运动的存在而受到影响;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分运动及其合运动具有等时性;时间相同是联系两个分运动及其合运动的桥梁;(3)处理方法 “化曲为直 ”如图 6-2 以“化曲为直 ”为指导思想,依据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规律把斜抛运动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竖直上抛运动;(4)适应规律:图 6-2 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vxv0cos位移大小:xv 0cost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竖直上抛运动:速度大小:vyv 0singt位移大小:yv0sint01 2gt2gt2位移大小:合运动:速度大小:vvx2vy2v0cos2vsinSx2y2vy合运动方向:速度V 与水平方向夹角满意:tanvx位移 S 与水平方向夹角满意:tanyx(5)几个特点量:名师归纳总结 到最高点的时间:tv 0sin:T2v0sin第 12 页,共 19 页g落回到与抛出点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点的时间(飞行时间)g-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最大高度(射高) :Hv0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vvxv0cossin2;在最大高度处的速度为:2g上抛阶段与下降阶段抛体通过对称的相同一段距离所用的时间相等(时间对称性)上抛阶段与下降阶段抛体通过同一高度时的速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