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资源ID:28047836
资源大小:2.40M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同步训练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1新文化运动虽然对旧礼教作了空前猛烈的抨击,但其矛头始终指向“三纲”,而未正面触及“五常”。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新文化运动者向封建势力妥协B封建伦理纲常思想根深蒂固C中国传统道德具有一定合理性D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2为争取国际地位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一战的协约国方面,并为该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这反映了A一战时期列强对中国争夺的加剧B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C北洋军阀政府主动参与国际事务D日本的在华势力受到遏制3下为1913-1920年西方列强对华消费品输入情况一览表。表中消费品输入量的变化( )年份棉纱粗布面粉火柴袜子1913269万担521万担260万担2845万梦211万打1920129万担253 万担51万担848万梦55万打A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B得益于中国外交上所做出的努力C使“实业救国”理想变成现实D主要是由于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4民国初年,一些大城市中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公共设施,如行政办公大楼、商业、餐饮、文化娱乐、教育、体卫、金融、邮电、大会堂、博物馆等。这些公共设施的建设( )A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B体现了城市社区的蓬勃发展C缓解了城市的人口压力D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5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国华资银行业的情况。对表中数据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B欧洲列强经济出现紧缩C华资银行经营举步维艰D近代民族工业资本雄厚6在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中,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欲图根本之变革”,必需改变国民性,必须发动一场思想运动。这场思想运动A以三民主义为指导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C也是一场文学革命D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7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文学革命,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这场运动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8陈独秀提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其中,“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 )A自强与求富B民主与科学C独立与进步D道德与科学9下图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与重工业发展示意图。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民族工业发展快速且全面B轻、重工业比例趋向合理C民族工业成为国家经济支柱D国际因素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10如表为20业纪20年代前期思想文化界的重要现象。据此可知时间重要现象1921年粱漱溟出版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公开打出“东方化”和“新孔学”的旗帜1922年留美归国学者梅光迪,汤用彤等创办学衡杂志旨在整理国故昌明国粹1923年留欧回国学者张君励在清华大学演讲人生观,反对科学对人生观的支配1925年章士钊创办甲寅周刊,激烈反对向西方学习的新文化运动A东西方文化开始出现冲突B西方文化受到部分学者质疑C欧美受一战影响实力衰落D复兴古代文化成为时代主流11下图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这表明当时A传统习俗遭到彻底否定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社会等级观念日趋淡化D戊戌变法推动了移风易俗12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首次发现了“人”,使近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赋予中国的解放斗争以新的内容。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A使人们意识到独立个人的意义和价值B具有开创新生活的重要作用C成为推动新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动力D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13下列历史小件中,发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是A中国同叫会成立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衰世凯复辟帝制D发动了九一八小变14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剪辫子潮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剪辫子的潮流与西方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B剪辫子问题生动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的推动下社会风尚的剧烈震动C剪辫子潮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D剪辫子等生活方式的变化又会推动社会关系的变化15五四新文化时期,学者杜亚泉主编的东方杂志、梁启超主办的国民公报等在传播西方启蒙知识上比新青年更全面且更注重学理,但对青年的影响却远不如宣传简明“主义”的新青年。这表明当时中国A改良主张缺乏群众基础B马克思主义成为各界共识C民主革命任务发生改变D救亡图存更符合时代需求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仅在农商部注册登记了的,1912年1914年7月的2年半中,新开设的工矿企业即达99家,资本总额约2455万元,平均每年开设新式企业近40家,资本总额近1000万元在1914年8月到1918年的近4年半中,新设工矿企业377家,资本总额约11832万元,平均每年开设工矿企业达84家,资本总额超过2692万元。史全生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产业革命热”材料二 迨欧战告终,出口之粉渐少,外粉又复倾销,麦产不加多而采购者日众,销路不加广而输入者日多此后粉业又入盛极而衰时期。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面粉业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战国时代的社会大变革中,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为维护和发展当时的小农经济,以及巩固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君主政权,提出了不同的建国方略及其哲学理论,开创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潮,这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学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时的各派,各家之间,互相批判、辩论,而又相互影响:同一学派在发展过程中,也往往发生变化以至于分化。摘编自杨宽战国史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作为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意义重大,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对中国文化理解上,由于没有将不可改变的八卦原始文化符号与儒、道对其的解释区别开来,所以导致出现了“反传统”的全盘否定中国文化的看法。以西方现代文化思想为新的“经”去“宗”,所以就改变不了所要反对的儒家思想和人格的依附性文化,培养不了对中西方思想均审视批判的现代理性精神。新文化运动几乎都注全力于言论界,多数还是埋头于口头、纸上的著作,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知识阶级的专利品。摘编自吴炫五四的局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材料二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前后期宣传的思想有何变化?简要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2)材料二中的图片是20世纪20年代前后影响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幅图片撰写解说词。19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文化传承的平台,学校发展铭刻着时代的烙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朝简明学制图摘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注:国子学:最高学府,招京朝七品以上子孙为学生。太学:招八品以下子弟或平民优秀子弟为学生,主要学习儒家经书、黄帝内经道德经庄子等。辟雍:太学分校。四门学、广文馆:准备参加科举的预备学校。武学:宋朝始设,为应对外患培养军事人才。律学:设断案和律令两个专业。书学、画学:主要学习书法、绘画专业课程及论语等理论课程。材料二 1898年7月,光绪帝批准总理衙门上奏的大学章程,置仕学院。12月京师大学堂开学,设诗、书、礼、仪及春、秋六科。1899年,中西并学,除经史外,开设算学、格致、化学及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日文等普通课程,另立史学、地理、政治专门讲堂,为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教育的开端。1902年,师范馆开学招生,甄拔各省绩学之士。振兴实业为其办学宗旨之一。1907年,进士馆改为法政学堂。1909年,始筹办分科,设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各科俱以预科及译学馆毕业学生升入,近代意义的大学初具规模。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总监督改称校长。1917年,蔡元培任大学校长,整顿校规,祛除弊习,停办工、农各科,专办文、理、法三科。全校学生增至两千人,校中又创设各会、如进德会、哲学会、理科化学演讲会、雄辩会、体育会、技击会、阅书报社、学生储蓄银行、消费公社等。摘编自北大简史:京师大学堂到21世纪的北京大学(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官学教育的特点。(2)阅读材料二,对北京大学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试卷第6页,共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C2C3A4A5B6C7D8B9D10B11C12A13C14C15D16(1)特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14年8月1918年比1912年1914年7月发展快。原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反帝爱国运动(或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变化:由盛而衰。原因: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17(1)原因: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发展;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贵族垄断教育和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私人讲学。(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推动了社会变革,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影响深远。(2)局限性: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批判的现代理性精神;运动影响局限于知识阶层;没有与现实的社会革命结合。(任答两点即可)18(1)变化:前期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历史意义: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意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条件。(2)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 ,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点。19(1)从中央到地方形成比较完备的管理体制;学科类型多样化;重视儒学,同时也大力提倡道教和佛教;体现严格的等级制。(2)甲午战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改革的呼声,1898年,光绪帝批准开办京师大学堂,学习内容和学科设置体现中西合壁的特点,为清政府培养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人才;辛丑条约签订后,面对统治危机,清政府实施新政,废除科举制,京师大学堂增设了多个实用学科,近代意义的大学初具规模,利于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出现各种学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传播新思想,使人们受到了民主、科学洗礼。总之,北京大学课程设置内容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其创立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和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答案第8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