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高效训练)--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
第二单元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基础题1.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2.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各地的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由此可知()。A.秦王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统合B.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C.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D.郡县制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3.秦汉史学家李开元认为:“汉初之政治结构,可以理解为宫廷皇权、诸侯王国和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府所形成的三权并立的政治结构。而宫廷皇权实际上直到惠帝死后吕后当政时才真正形成”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汉初()。A.社会局势动荡不安B.皇权受到一定限制C.官僚政治发展缓慢D.王国势力十分强大4.寻找历史地图中的关键词是阅读历史地图的重要方法,所谓“关键词”就是能够识别地图的关键信息点。某同学在查阅地图时找出了“匈奴”“北海郡”“胶东国”等关键词。他查阅的地图应该是()。A.秦朝时期的地图B.西汉初期的地图C.北朝初期的地图D.蒙元帝国的地图5.东汉时期,有些地方的农民主动离开或抛弃自己的土地,加入豪强地主的庄园。东汉豪强地主封建庄园的出现和发展()。A.导致小农经济基本破产B.一定程度上威胁了中央集权C.使中央政府对豪强地主的控制加强D.使先进的生产方式吸引了广大农民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材料中“改造了儒家思想”主要是指汉代学者()。A.宣扬“君权神授”,否定王位世袭B.融合了道家和佛教的思想C.神化君权并约束君主行为D.从根本上否定了仁政思想7.下表所示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汉书“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御定子史精华“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王充论衡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二、提升题8.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A.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B.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C.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D.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9.西汉时期的司法审判,以儒家思想为断狱的指导思想,要求司法官吏在审判案件的时候,将儒家经典,特别是春秋作为分析案情、认定犯罪的根据,又称“引经断狱”。由此可见()。A.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B.西汉时期的司法程序已经相当完善C.春秋是司法审判的唯一依据D.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司法审判领域10.西汉桑弘羊主持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B.历史结论和史料实证C.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11.九章算术记载,汉代牛价很高,“牛一头直万五千”。而西汉主要粮食粟一石一般为3080钱,东汉也不过数百钱。据此可推知,当时()。A.田庄经济推动粮食增产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精耕细作方式不断发展D.先进耕作方式推广受阻12.史料是认识历史的桥梁和纽带。下列史料可以证明()。在今土库曼斯坦境内属于公元前4世纪的居民点遗址中,发现葡萄籽核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大宛国首府贰师城,即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A.公元前4世纪中亚能酿造葡萄酒B.大宛国向汉朝学习葡萄种植技术C.西汉时期大宛国已能够食用葡萄D.西汉时葡萄酒酿造技术传入中原三、综合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摘编自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秦王朝统一全国后在政治体制上,建立起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体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在“帝国体制”的政治结构中,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所有一切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皇权是帝国政治的核心,官僚是皇权统治的工具。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摘编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材料三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的官员,对郡县进行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帝国体制”在政治上的主要构成和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行政官员的依据和方式上的差异。(9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时期功臣功臣子外戚宗室各级属吏经学之士其他高帝1惠帝3文帝4景帝31武帝5313昭帝3宣帝41元帝2成帝113哀帝14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上表能够反映出西汉时期丞相任用的变化情况。指出其中一种变化情况并说明原因。(12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