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语文进入新课改后的困惑及对策 .pdf
-
资源ID:28067036
资源大小:39.06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高中语文进入新课改后的困惑及对策 .pdf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高中语文进入新课改后的困惑及对策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攻坚克难的重大课题。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也是从根本上摒弃应试教育弊端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涉及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也涉及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不仅引起语文教学思想、教学目标等理念的转变,也引起语文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因此,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成败事关教育改革的成败。我们真诚地呼唤高中语文课改成功推进、顺利实施,也由衷地期盼高中语文课改能为高中语文教学注入新理念,促进新发展,带来新气象,从而以期对学生的传统学习过程、学习方式、思维模式进行跨越式的革命改造。同时我们更应前瞻性地分析高中语文课改中出现有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以求对语文课改中出现的各类矛盾进行冷静的思考,辨证的认识和妥善的处理。笔者试从高中语文课改中的困惑以及对策这两个方面粗陈一见。一、困惑大多集中在“新旧理念如何协调、新旧教材如何衔接,新旧模式如何更替,新旧评价如何过渡”这四个问题上。1、新旧理念的协调问题“新”不是赶时髦。对于旧的教育理念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其中有糟粕有精华。已过时的、陈腐的教育理念,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理念,是糟粕;未过时的、依然新鲜的古代教育思想。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理念,是精华。人们说的新的教育理念自然也包括自古以来一切科学的教育理念。新的理念不是凭空而来的,有一个传承的过程,有一个批判继承发展的过程,是优秀的古代传统和先进的现代理念的有机结合。例如以学生为主体教育观,例如启发式教育方法,古已有之,至今仍闪烁着科学的光芒。礼记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就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有从而怨之。”前者的教育效果,也是现在许多教育改革家孜孜追求的。面对新课程,我们思考的问题有“旧”课程的局限在哪里?“旧”课程是否一无可取?如何把“旧”课程中的有益成分拿来为新课程所用?2、新旧教材的衔接问题长期以来,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组成一个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较为集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新课标表现出鲜明的人性化倾向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少了以前骨肉割裂的对应,规定每个科目由若干模块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模块教学主要是以一个个专题为主,这就和过去的知识体系教学有了冲突。文体教学还要不要重视?知识结构还要不要一一落实?该如何落实?这些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学生就很难掌握。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新教材有,旧教材也有,那么教师该如何把握教学实践的尺度,才能既不偏不离新教材理念,又让学生食髓知味?否则,就难免让人有雾里看花的感觉。再者,由于近几年各地教材频繁变动,从试验本、试验修订本到审定本,往往教师对一套教材还没有完全了解,教材又换了。因此,教师们对新教材缺少整体的把握,特别是对教材的整体编排意图、结构、内容、要求等了解不够。从而,使教师在教学中随意处理,训练不能构成一定的体系。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5 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3、新旧模式的更替问题一谈及传统教学便以为全是糟粕,在改革的时候将传统教学中合理的部分和精粹都一并扬弃了,课改仿佛来自一个全新的世界,这种割裂历史的观点也是有害的,因为改革是在过去基础上的兴利除弊,如果割裂历史。课改也就失去了改的必要。片面理解课标对学生主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忽视内容需要,片面追求形式的新颖,为活动而活动,为启发而启发,其结果是本末倒置。在许多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为追求某种理念而生造教学过程中的主线、次线、明线、暗线,并进一步提出“以活动为明线,以知识为暗线”的结构形式。可以设想,一个双边活动的动态过程,一旦被某种形式固定下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在不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大量地存在不将求讨论价值、 不考虑讨论方式, 不预留讨论时间的 “讨论”。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没有以正确的哲学思想来指导课改实践,没有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没有正确把握好学科特点,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4、新旧评价的过渡问题高考与课程改革最后的落实问题、评价问题如何解决,这也是当前无法回避的问题。大家都困惑,新课程中的新东西高考到底能否呈现?如何呈现?呈现多少?比如研究性学习新课程占 15 个学分,需要 200 多个课时,这相当于一门主要课程一学期所需要的学时,可见在新课程中所占的分量,这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的意图,但是通过高考来呈现却很难。 一旦高考无法体现, 最可能出现的实际情况就是新课改名存实亡。新课改不论怎样改,以高考为终极目标的中小学教育,其应试性在某种意义上始终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再有,单一的对学生成绩及对教师业务能力的评价,又使教师们对课改感到很茫然。例如上级主管部门对一所学校的评价首先得看教学质量高不高,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第一是看学期统测考试质量怎么样。如此一来,广大教师既要积极参加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实施,又要为学生的学期统测考试成绩担忧。如果要贯彻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双基又可能得不到落实,不倡导吧又会讥讽为落伍,真实进退维谷。二、有些时候,我们怀疑课堂上、尤其公开课上的语文教师还是不是语文教师,上的还是不是语文课。你看,在课堂上要探究生态保护、物种繁衍;要研究建筑与政治历史的关系尤其在仔细研读“新课标”后,我们发现在整个新课标中,关于综合性学习是耗笔墨最多的,多次使用了“积极提倡”“提倡”“注意”等字眼。于是才有了凡公开课就开活动课、尤其是综合性活动课,惟恐无从体现“新课标”之“新”,于是才有了利用多媒体技术令人眼花缭乱的走马观花的“热闹”课堂。语文课前所未有,包罗万象,大有一统天下之势。那么语文课与其他课的分界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觉得不管选文有多么丰富,学科间如何渗透,还是要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字词句篇的学习”,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是语文课的灵魂!品酒师与饮酒者的差别就在于一个“品”字,语文课应是对语言文字、人文情感的品味咀嚼,这是综合性学习所代替不了的,东施效颦令人生厌,邯郸学步结果将爬着回去。笔者恩为,语文新课改应从以下方面突破。1、明确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新课标的实施和推广中产生了一种新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理念的理想性固然不错,游泳池外教不出游泳健儿,问题是怎样的课堂才算还给了学生,自主到什么程度才算“自主”,而且自主学习的结果是教师被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在阅读对象和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产生意义建构时,才能形成阅读者的个人意义,这也正是产生认同和共鸣的基础前提。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个不懂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是无法品味出语文学习的乐趣的。但问题是学生现有的教材,其生活内容常常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5 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帮助学生建构课文与生活的“桥梁”,使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这是让学生走进课文,感受生活的关键所在。这个“桥梁”非语文教师莫属。2、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一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前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要适应高中课改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讲课才能游刃有余。试想,如果语文教师没有“一桶水”,何以给学生“一碗水”,何以传道、授业、解惑呢?特别是语文教学,包罗万象,内涵丰富,如果不潜入其中、深入钻研就很难掌握精髓。二要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知识。蔡元培先生早在上世纪20 年代就指出:“习文科各门者不可不兼习理科中的某种。”语文教师在打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广泛涉猎诸如天文、地理、历史、生物等其他学科知识。很难想象,一个对天文学、生物学知识一无所知的教师,能把张衡传蝉这样的课文讲得妙趣横生。三是提高教育教学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语文教师应善于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乐学、善学。这就要教师追求优质教学。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的教学。优质教学才是我们追求的有效教学目标。3、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起开放的语文课堂,能极大地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乐于探究的叫与环境下,弘扬个性,创新实践,共同发展。放学习内容,促进协调发展美国一位教育家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的相等。”可见,教师首先就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毕竟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的仅仅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典型案例,它们只是语文课程体系中的一小部分。只让学生学习教材,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采用适当的形式给予补充和拓展。因此,语文教学应立足课堂,向课外开放;立足教科书,向书外开放。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而且可以突出语文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和学习结构,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让新课标的理念之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地,通过语文教师的努力,结出丰硕的果实。从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从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要求学生能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灵活、自主地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自觉地学会用自己的耳去“听”,自觉地学会用自己的嘴去“说”、去“读”,自觉地学会用自己的手去“写”,自觉地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学生每天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可以成为他们嘴中描述的对象,成为他们笔下倾诉的内容。社会生活中的每一项内容都是在言语环境中进行的,任何社会活动都不能脱离语文这一生动的形式而单独存在。教师要唤醒学生的语文学习意识。只有意识被唤醒了,学生才能自觉地投身到学习与观察、思考与表达之中。学校和教师还可以有目的地组织一些诸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题讲座或研究,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做可以逐步实现“沟通校内外”的教学目的。从班级生活与校园文化生活中学习语文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的建设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深远,是语文学习不可忽视的条件之一。学校和班级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天地。学校和班级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朗诵会、故事会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5 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形式,组织文学社团,可以利用壁报、板报、橱窗、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组织一些有效的富有教育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都能够成为语文学习的对象。比如,办手抄报,给学生以自由表达的天地;让学生给校园里的某一处景致配上几句小诗;创办“名著论坛”;举办“趣味成语接龙”竞赛,诸如此类,以多姿多彩的形式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家庭生活中学习语文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条件、文化氛围、生活方式,以及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文化修养、教育态度等,无不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效的协调。间接地充分利用家庭生活中的有利语文教学条件。比如,指导学生写家庭生活日记,指导学生写父母的小传,与家长协商制定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和阅读计划,让家长参与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某一项小课题的研究等等。又比如,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去观看一些优秀电视节目。学生在看电视的时候如果能进行一些有效的听记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记能力,扩大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而且有力地开拓了语文学习的资源,进一步沟通了课堂内外的联系。从网络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学科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语文教师如果忽视生活这个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能力的目标都难以实现。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网络的普及,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网络由于其新颖性、直观性和生活化的特点,必然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网络生活必将对学生的精神塑造和人格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倡导自主探究,张扬学生个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知识的内化是学生对现有材料和已有知识加以分析、感悟,产生迁移的过程。不同个体知识背景和思维过程往往也不同,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也必须考虑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他们去探索,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新知。学生自己成了知识的探究者,才能引发学生无限的学习潜能和热情。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更多体现“主体转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精神。具体地说,教师作教学设计时,要设法尽可能地把讲析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诵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提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把练笔的趣味送给学生,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教师和学生意味平等,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共同参与,共同学习。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学习应尊重多元性,张扬学生个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新奇感、神秘感、无畏感走进一个个文学“迷宫”;迈进一座座文学“殿堂”,探索一块块文学“新大陆”;鼓励学生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当然,学生创造性学习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大完善的地方,甚至包含错误,但毕竟比那些老生常谈、人云亦云的观点要好得多。在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容忍学生犯错误,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习惯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理念,进而造就他们宽广的胸襟,培养他们民主的理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5 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倡导动态生成,注重评价激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里说的“对话”与以前教学中常用的“谈话法”有本质的区别:“谈话法”实际上教师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只是用“谈话”的方式把学生往既定的答案上引,而“对话”则是对话者之间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新课程倡导多元的对话,语文教学应该是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文本之间多元互动的过程。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在教学进程中随机质疑,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学起源于思,思解于问。教师乐于为学生质疑搭建平台,还应尊重从过程取向的评价,即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不论是否与预定目标符合,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充分尊重学生创造思维,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学习的主体。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灵活变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和当堂教学实际特别是学生思维实际的需要,适当变通已设计好而不适应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步骤和过程,可以前后变通,可以主次变通,也可以是教师的讲授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变通。及时调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整体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偏差,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为目的做好及时的调控。恰当取舍。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和学生当堂所表现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的取舍。取舍,有时候甚至是忍痛割爱,把那些不适合学生实际甚至超出学生当堂学习承受限度的环节和内容舍去,不刻意追求预先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或内容的全面性。而对那些学生没有掌握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可以增加时间,强化讲授和训练,以求达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总而言之,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每一位成功的教师都必定是一位反思的实践者,一位积极进取、敢于尝试、不断总结的实践者。在继承的基础上,深入领会课标精神,深刻反思教学行为,随机调整教学方式,才可能不断超越自我,步入新境界,使课程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创新型人才服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