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备战高考历史 一轮复习 一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时期的社会转型 素养测评(教师版).docx

    • 资源ID:28077446       资源大小:109.94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备战高考历史 一轮复习 一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时期的社会转型 素养测评(教师版).docx

    一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时期的社会转型(45分钟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考古学者在大汶口文化的一些大墓中发掘出了棺椁,还有大批的随葬品,最多的有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和白陶及石质、骨质的工具、装饰品,甚至还有刻花的骨梳和象牙雕筒等工艺品;而葬在同一墓地的其他墓葬几乎一无所有。这反映出()A.贫富悬殊的现象B.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C.阶级压迫的现实D.奴隶社会王位世袭制的形成【解析】选A。题干内容将大汶口文化时期所出土的一些墓葬进行了对比,即一些大墓中既有棺椁,甚至“还有大批的随葬品”,且数量较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葬在同一墓地的其他墓葬几乎一无所有”,这反映出在该时期已经出现了贫富悬殊的现象,故选A;题干的着重点在于将出土于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同一墓地不同墓葬进行对比,而不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没有涉及阶级压迫,排除B、C;按照主流学术观点,中国的奴隶社会开始于夏朝,并且在题干内容中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排除D。2.(2022·武昌模拟)据考古新成果,用“满天星斗”来形容中国远古文明的“多元发生”是无可非议的,但持“满天星斗”论者难以解释中国古代各族政权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等复杂现象。这表明()A.考古证实中华远古文明由一处发源 B.中华远古各文明之间缺乏相互交流C.中华远古传说影响原始文明的研究 D.中华远古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解析】选D。据材料“用满天星斗来形容中国远古文明的多元发生是无可非议的,但持满天星斗论者难以解释中国古代各族政权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等复杂现象”可知,中华文明有多个源头且有一定的共通性,故选D;据材料“用满天星斗来形容中国远古文明的多元发生是无可非议的”可知中华文明是由多处发源,排除A;据材料“持满天星斗论者难以解释中国古代各族政权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等复杂现象”可知各文明之间是有交流的,排除B;材料所述是考古成果而非远古传说,排除C。3.竹书纪年记载:“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尚书·多士记载:“殷革夏命。”20世纪50年代末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中晚期,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考古学依据。这说明()A.三重证据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B.考古是探寻历史真实的唯一途径C.考古发现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失D.考古发现可以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佐证【解析】选D。根据材料“自禹至桀十七世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殷革夏命”“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中晚期,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考古学依据”,可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与竹书纪年和尚书中关于夏朝的记载相吻合,体现了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之间的相互印证,故选D;王国维先生提倡的是二重证据法,排除A;考古所获得的实物史料是探寻历史真实的途径之一,排除B;“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考古学依据”说明材料强调的是考古资料为文献史料提供实物证据,排除C。4.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分封”的这一变化()A.建立了中央集权治理秩序B.扩大了西周统治区域C.改变了原有社会治理结构D.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解析】选C。根据材料从“商朝分封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到周“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可知,材料所述变化打破了原有部落分布,加强了周王室对核心地区的控制,即原来的治理结构被改变,C正确;商周时期中央集权还未出现,A错误;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扩大西周统治区域,但题干材料中“分封”的变化不能体现统治区域的扩大,B错误;题干材料主要体现了西周分封制的变化改变了原有社会治理结构,不能体现社会经济得到发展,D错误。【加固训练】西周武王封姜尚为齐侯,都营丘。姜尚率部“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由此可知,分封齐侯()A.改变了西周血缘分封的原则B.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确立C.有利于巩固西周贵族的统治D.导致了地方争端加剧【解析】选C。材料“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反映出齐国姜尚帮助周天子平定了营丘的叛乱,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与管理,说明分封齐侯有利于巩固西周贵族的统治,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原则的改变,齐国是按功臣分封的,属于正常分封,排除A;西周没有确立官僚政治,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5.西周统治者把王畿以外的广阔地域分封给贵族或功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随之而来,如何约束诸侯等社会管理层,便成为西周朝廷面临的关键问题。西周的解决方案是以宗法制来维系分封制,通过宗族认同以培育政治认同。这说明西周政治的基本特征是()A.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制约B.地方管理集中化C.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结合D.行政机构官僚化【解析】选C。根据材料“通过宗族认同以培育政治认同”可知西周运用血缘关系来解决约束社会管理层的问题,这是将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的表现,故选C;材料讨论的是如何限制地方分权,与君权无关,排除A;根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材料也没有提及地方的具体管理方式,排除B;西周时期仍然是贵族政治,通过血缘继承关系确定行政机构中的管理人员,排除D。6.(2022·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禹城),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此举的积极意义在于()A.弘扬儒家的仁政思想B.树立德政的贤明形象C.防范西北犬戎的进犯D.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解析】选B。题干显示周武王分封先代贵族到各地做诸侯,这能够显示新的天子不计前嫌和对先代贵族的宽容,对于树立德政的贤明形象有积极意义,故选B;题干所述时间为周武王时期,而西周时儒家还没有形成,排除A;题干显示周武王分封的先代贵族并不是在西北方,所以没法防范西北犬戎的进犯,排除C;中央集权的统治最早出现在建立了大一统的秦朝,而题干所述时间为西周,二者时间不符,排除D。7.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B.统一国家的建立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彻底废除旧制度,确立了封建的经济政治制度;铁犁牛耕是生产力的变革;百家争鸣是社会经济大发展在思想上的反映;以上信息表明,这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故A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故B错误;图示反映的是社会变革,而非社会的繁荣开放,也没有体现民族关系,故C、D错误。8.(2022·宜昌模拟)郑庄公(郑国第三位国君)去世后,郑国政权频繁易主。下表所示为郑庄公诸子在位的情况。由此可知,当时()谥号姓名在位年数在位时间郑厉公姬突在位4年公元前700公元前697年郑昭公姬忽在位2年公元前696公元前695年(复位)郑子亶姬亶(一作子亶)在位7月公元前694年郑子婴姬婴在位14年公元前693公元前680年郑厉公姬突在位7年公元前679公元前673年(复位)A.宗法体系难以维持B.西周统治面临危机C.分封制度走向崩溃D.争霸战争频繁发生【解析】选A。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自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673年,27年之间郑国经历了5位国君,只有郑子婴在位时间较长,其余国君在位时间都不长,郑昭公和郑厉公都是通过复位的方式继承国君的,据此可知,宗法制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难以维持的现象,故选A;题干中内容“郑国政权频繁易主”“郑庄公诸子在位”涉及的只是郑国自身的统治,与“西周统治”不符,排除B;分封制主要涉及周王与各地诸侯之间的关系,其崩溃的标志性事件是发生于春秋时期的葵丘会盟,题干表格内容仅述及郑国国君“频繁易主”的现象,排除C;题干内容并没有涉及郑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问题,排除D。9.(2022·武昌模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一级文物越王勾践剑,主要用锡青铜铸成,含有少量的铝和微量的镍,灰黑色的菱形花纹及黑色的剑柄、剑格都含有硫。正面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这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强化B.书法艺术的发展C.铸造工艺的提高D.宗法体系的崩溃【解析】选C。根据材料“主要用锡青铜铸成,含有少量的铝和微量的镍,灰黑色的菱形花纹及黑色的剑柄、剑格都含有硫。正面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越王勾践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是青铜武器中的珍品,这反映了铸造工艺的提高 ,故选C;君主专制出现在秦朝以后,材料的时间是春秋时期,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铸造工艺的提高,并不是讲书法艺术发展的情况,排除B;宗法体系强调的是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而材料反映的是铸造工艺的提高,排除D。10.孟子主张“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墨子则提倡以治天下为事的圣人“兼相爱,交相利”。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迥异B.学术观点相同C.政治立场有别D.生活态度接近【解析】选C。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孟子主张先爱亲人和贤人,而墨子却主张对天下的人都要施以爱,据此可知,二者的政治立场有所区别,故选C;孟子和墨子都主张“爱”,只不过二者所“爱”的对象有所区别而已,排除A;孟子主张有区别的爱,而墨子却主张“兼爱”,说明二者的学术观点还是有所区别的,排除B;题干中的“爱”属于政治立场,不属于生活态度,排除D。11.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租税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派遣,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国君集权的趋势出现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C.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D.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解析】选A。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时期君主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及军权,体现的是国君集权的趋势,A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B排除;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是在秦朝,C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12.战国时期,齐威王在国都临淄创建稷下学宫,广揽天下贤士,至学宫兴盛时期,吸引了各国学士有“数千人”。他们各述政见“不治而议论”,如宋子田子等诸多著作也诞生在此,被后人称为“齐国的最高学府”。这说明()A.战国时期有自由的学术氛围B.稷下学宫是齐国的议事机构C.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始于齐国D.临淄是战国时期的政治中心【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齐国的稷下学宫广揽天下贤士,出现了各家学派争奇斗艳的局面,体现了当时自由的学术氛围,A正确;稷下学宫是学术教育的场所,而非议事机构,B错误;在夏朝就有了学校教育,故C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齐国学校教育的发展,而非政治中心,D错误。【加固训练】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如齐国规定:“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以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与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材料说明当时()A.世卿世禄制被废除B.用人制度适应了现实需要C.奴隶制度被废除D.权力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解析】选B。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重视对人才的选任,突破了世卿世禄制,这适应了当时社会转型的需要,B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尚未废除世卿世禄制,排除;当时奴隶制度尚未废除,C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人才的选任,与权力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无关,D排除。二、非选择题(24分)13.【人口思想形成】春秋战国时期,人口思想已经产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孔子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商鞅材料二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韩非(1)指出材料一中孔子、商鞅关于人口思想的共同点,并分析这一思想在当时盛行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老子和韩非的人口思想,并说明其各自的历史局限性。(6分)【解析】第(1)题“共同点”,依据材料一信息“父母生之,续莫大焉”“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两人都主张增加人口。“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宗法观念的影响、对外战争的需要、发展生产的需要、扩充实力的需要等角度分析。第(2)题“人口思想”,根据材料二信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分别概括得出老子主张小国寡民;韩非认为人多财寡,导致争斗。“历史局限性”,依据所学知识得出: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没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韩非认为人口问题是社会矛盾的根源,没有看到阶级斗争是社会治乱的根源。答案:(1)共同点:主张增加人口(或鼓励生育)。(2分)原因:宗法观念的影响;对外战争的需要;发展生产的需要;扩充实力的需要。(4分)(2)老子:小国寡民。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没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韩非:人多财寡,导致争斗。认为人口问题是社会矛盾的根源,没有看到阶级斗争是社会治乱的根源。(6分)14.【古代、近代中国的个性解放】(12分)材料一首先是以孔子、孟子及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贬“神”重“人”,以“神”代“人”,在思考对象和思考重点上由天地鬼神开始转向人事。孔子提出:“仁者,人也。”孟子对“民贵君轻”的议论,对“士”群体客观价值和主体人格的强调,较之孔子道德人学的“中庸”特色,显露了更多的平民性和进步性。荀子则认为人具有高于自然的特质,即“人最为天下贵”的关键在于“人能群”,即人懂得合群之道,而“合群”是人类“胜天”的前提。摘编自梁艳中国古代社会的个性解放之路材料二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追求人的解放,目的是要为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和国家奠定基础。他们倡导个性自由和解放的动机在于振兴中华,使之自立、自强于世界,其“个人的觉醒”只是“民族的觉醒”的曲折表现。知识分子们通过“新国家”“新社会”“新民族”的实践理路,将个性解放与民族复兴、社会解放联成一体。在启蒙学者看来,建立在家族伦理基础上的儒家伦理的要害就在于无视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尊严,使个人沦为族权、夫权、皇权的附属物。因此要实现文化的重建,就必须彻底批判家族主义。五四时期启蒙学者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的人生理想,带有鲜明的传统文化色彩,它是儒、佛、道生命体验和超越意识在五四时代的交汇回响。摘编自李桂梅试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想的特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先秦时期儒家关于个性解放的主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个性解放思想的特征。(6分)【解析】第(1)题,首先得知道其内容,然后进行简单评价,“贬神重人,以神代人,在思考对象和思考重点上由天地鬼神开始转向人事”可见先秦儒家开始使人脱离鬼神束缚获得解放,“对士群体客观价值和主体人格的强调”和“即人懂得合群之道,而合群是人类胜天的前提”体现了先秦儒家对社会群体价值的追求为中国新的封建社会政治理论学说的建立提供了深层次支撑,但过分强调群体价值则会出现另一个极端,忽视人的个体价值,对中国人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等。第(2)题据材料二“他们倡导个性自由和解放的动机在于振兴中华”可得个性解放思想与爱国主义紧密相连的特征;据材料二“建立在家族伦理基础上的儒家伦理的要害就在于无视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尊严,使个人沦为族权、夫权、皇权的附属物。因此要实现文化的重建,就必须彻底批判家族主义”可见个性解放思想与对家族主义的批判紧密相连的特征;据材料二“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的人生理想,带有鲜明的传统文化色彩”体现了个性解放思想与崇尚中国传统的群体本位紧密相连的特征。答案:(1)简评:先秦儒家开始使人脱离鬼神束缚获得解放,其对社会群体价值的追求为中国新的封建社会政治理论学说的建立提供了深层次支撑;但过分强调群体价值导致中国哲学忽视人的个体价值,对中国人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6分,言之成理即可)(2)特征:个性解放思想与爱国主义紧密相连;个性解放思想与对家族主义的批判紧密相连;个性解放思想与崇尚中国传统的群体本位紧密相连。(6分)第 15 页 共 15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注意事项

    本文(备战高考历史 一轮复习 一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时期的社会转型 素养测评(教师版).docx)为本站会员(ge****by)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