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中历史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巩固提升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1.doc
-
资源ID:28118727
资源大小:232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高中历史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巩固提升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1.doc
【全程学习方略】2014高中历史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巩固提升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1【基 础 组】一、选择题1.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增加税收 B.恩泽贵族C.实现民族融合 D.削弱王国势力2.欧阳修集中载:“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中描述的和知州争权者应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唐朝的节度使C.北宋的通判 D.北宋的枢密使3.下列历史探究课题中,出现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禹 B.趣谈秦始皇与郡县制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宋代行省制与中央集权的强化4.“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 )A.中书省被废除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割相权5.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的作用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6.中国古代通过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宋设通判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北宋设立参知政事A. B. C. D.7.某次大型公务员考试,考查大家对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下列属于汉朝主要选官制度的是( )A.察举制 B.世袭制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8.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实现这一转变的标志是( )A.察举制度的实行B.九品中正制的创立C.科举制度的创立D.八股取士制度的创立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 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国史大纲材料三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宋书·恩幸传材料四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通典·选举·历代制下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官职任用的主要途径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较,材料二所反映的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上有何进步性? (2)材料三反映的又是什么选官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此制度有哪些弊端?(3)材料四反映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制度的主要特点。(4)上述材料对今天的干部任用、公务员考试有何启示? 【提 升 组】一、选择题1.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治,这主要是因为( )A.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国实力B.宰相的权力受到了限制,王权得到加强C.解决了贵族在权力继承上的矛盾D.保护了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2.“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3.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4.下图为元朝疆域图局部,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从其布局特点可以判断元统治者的用意主要在于( )A.扩大地方行政管理范围及权限B.促进各地区间的经济平衡发展C.防范地方割据以巩固中央集权D.南北纵向分区有利于民族融合5.(2012·山东高考)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6.范仲淹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等地方官,后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通判负责监督知州B.知州管理地方行政C.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D.参知政事掌握财政权7.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子,巨谓妻曰: “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御史制度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8.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称科举制度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D.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魏征),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唐笔记小说集隋唐嘉话材料二 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材料三 据旧唐书记载,太宗发现有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太宗最终被迫收回成命。(1)“太宗怀鹞”的故事反映出唐代初年的什么政治风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种政治风气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唐初的何种政治制度?(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冲突的结局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指出唐初的君权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并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答案解析【基 础 组】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汉武帝时期,王国严重威胁中央,为此,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与知州争权”、“监郡”、“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为北宋的通判,北宋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长官。故本题选C项。3.【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行省制是元朝推行的,D项的课题出现史实错误。4.【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近臣”“代起执政”等信息可知,材料指的是汉武帝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地位较低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以削弱相权,故选B项。A项中的“中书省”、D项中的“相权一分为三”在汉武帝时并未出现,排除。C项中的“三公决策,辅政武帝”与材料中“品位既高,退居闲曹”相悖,排除。5.【解析】选B。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材料描述的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具体行政过程,进一步印证了三省之间的相互制衡,最终达到分散相权的目的,故选B。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通判是地方官员,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错误。故选C项。7.【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汉武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8.【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科举制的实行,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把选拔人才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转变。故选C。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题注意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诸侯、卿大夫、士都是实行世袭制。材料二反映的是察举制,从“贤良”“孝廉”的意思可知注重品行和才学。第(2)题从材料三中的关键词:“九品”“魏至晋”可判断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官,世家大族把持了人才的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了人才。第(3)题注意时间是唐朝,结合材料很容易判断是科举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4)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世袭。注重品行和才学。(2)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3)制度:科举制。特点: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4)注重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反对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提 升 组】1.【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汉武帝通过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C、D三项与推恩令无关。2.【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藩臣”、“旧唐书”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的藩镇割据,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选B项。A、C、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宋代的冗官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宋太祖鉴于唐末藩镇割据而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造成的,故C正确。A是现象,B、D是次要原因。4.【解析】选C。本题考查提取图片信息并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从图片及材料可看出元朝设立行省制度是为了防范地方割据势力以巩固中央集权。故选C。5.【解析】选B。题干中宰相的任用资历限制被打破,低级的官员也行宰相权,参预朝政,这是对传统相权的分割,从制定政策的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A、D两项不能从材料中获取信息,C项在实施三省六部制之初就有此作用。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宋代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掌握财政权的是三司使。7.【解析】选D。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郭巨事母至孝,并因此被荐举为孝廉,可推断是指察举制。A项中的“御史”、B项中的“科举制”、C项中的 “九品中正制”都与材料无关,排除。8.【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科举制的理解。“发明”的着眼点即出发点或者目的,出发点之一是取消门阀势力世代做官的特权,把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当然还有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扩大官吏来源、扩大统治基础等出发点。但科举制不涉及约束官吏、防范武将专权、培养顺民等目的。【方法技巧】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规律(1)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2)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3)选择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1)题中,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政治的开明,皇帝的虚怀若谷。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背景下这主要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当时的历史环境,唐朝初年吸取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2)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得知是指唐朝完善的三省制度。第(3)题主要表现了人治与法治的冲突,结局从太宗最终被迫收回成命可以看出皇权的让步。第(4)题,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初的皇权受到大臣和法律两方面的约束。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基本特点是皇权至上,唐初政治开明取决于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和唐朝统治者的个人品质,这并不能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答案:(1)虚怀纳谏,开明政治。主要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唐朝建立,注重吸取隋亡教训。(2)三省制度。(3)皇权与法权之间的冲突。结局:皇权让步,法权占据上风。(4)受到大臣和法律两方面的制约。我国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是至高无上的专制皇权。唐初的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主要是唐初统治者的开明造成的,这并未改变唐代君主专制统治的本质。-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