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重点解析试卷(精选).docx
-
资源ID:28160993
资源大小:82.36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重点解析试卷(精选).docx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重点解析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生物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 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科学家把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内,使之生产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胰岛素。该技术属于( )A克隆技术B发酵技术C转基因技术D生物防治2、下面关于基因与性状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要基因型相同,性状就一定相同B只要性状相同,基因型就一定相同C能稳定遗传的性状是显性性状D生物性状的表现是基因组成和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3、蝗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的原因是( )A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B外骨骼受到损伤C外骨骼限制了蝗虫的运动D外骨骼限制蝗虫的发育和长大4、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类群是( )A原始藻类植物B原始苔藓植物C原始蕨类植物D原始种子植物5、下列关于生物生殖和发育的描述,错误的是( )A青蛙是体外受精、变态发育B蜻蜓是体内受精、不完全变态发育C马铃薯的块茎繁殖属于无性生殖D嫁接只能保持接穗的优良性状6、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狗的短毛和卷毛B玉米的白粒和圆粒C小麦的抗病和不抗倒伏D人的A型血和O型血7、下列关于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有性生殖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B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C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变异的特性,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双亲遗传的特性D植物的嫁接属于无性生殖,嫁接成活的原理是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8、关于生物生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B要想在一棵苹果树上结出多种品种的苹果,采取的方式是嫁接C家蚕、蜜蜂和青蛙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D试管婴儿是有性生殖,分裂生殖、克隆、组织培养是无性生殖9、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 )A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B变异就是指亲子间的差异C“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属于变异现象D“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属于遗传现象10、美国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巨型小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巨型小鼠的成功培育对巨型猪、巨型羊等有现实意义B转基因技术只能用在同一类生物中,即不能将动物基因转入其他生物细胞中C科学家将大鼠细胞核注入小鼠体内,培育出了巨型小鼠D巨型小鼠没有经济价值,因此研究也没有意义第卷(非选择题 70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1、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_生物;达尔文的_学说合理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2、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怎样的?在现在的生物中,为什么有许多非常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绝灭,而且分布还非常广泛。3、我国现代育种工作的杰出代表_院士以他培育出来“超级杂交水稻”而享誉世界。4、在人类中,惯用右手与惯用左手是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Rr控制。一对惯用右手的夫妇,他们生了一个惯用左手的女儿。根据父母及女儿的性状表现可以判定_是显性基因;父母的基因组成都是_,女儿的基因组成是_。5、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_;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_片段。三、判断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1、鸟的生殖为体内受精,胎生。 (_)2、对于豌豆来说,相对性状是种皮的颜色与花的颜色。(_)3、通过生物的变异可选育出新的优良品种,所以对于生物来说,变异都是有利的。(_)4、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5、每一种生物都有一定的稳定不变的染色体数。(_)四、实验探究(4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40分)1、某生物科技小组利用桂花枝条作为材料,试图找到某种植物激素(简称NAA)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于是设计如下实验:配制一系列的NAA溶液,浓度分别为10、100、200、300、400、500(mg/L),相应编号为A、B、C、D、E、F;选用长势、长度、粗细等均为一致的桂花枝条30根,随机平均分成6组;将6组枝条分别浸泡在步骤配置的NAA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将上述6组枝条取出,然后分别扦插到相同条件的环境中,并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并统计各组枝条生根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分析实验请回答:(1)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2)该实验的变量是_。(3)分析图示,可以得出NAA溶液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_组。(4)实验所选用的桂花枝条长势、长度、粗细等均为一致,并在相同的适宜环境条件下培养的目的是_。每组取枝条生根数平均值目的是_。(5)枝条扦插到土壤中生长出新植株的方式属于_生殖。这种生殖方式的优点是_。2、下图是意大利医生雷迪的实验装置,据图回答(1)A与B中均无蛆出现,而C则_。(2)B与C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_。(3)实验结果表明,C中的蛆来自_,而非腐肉或空气。(4)此实验推翻了“腐肉生蛆”的_观点。(5)雷迪在实验中没有解释的现象是_。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果蝇为对象,研究了甲醛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对象:黑腹果蝇。成虫体长约25毫米,14天可繁殖一代。实验方法:将果蝇成虫交配后刚产的卵分别培养在甲醛浓度为0%、0 25%、0 50% 的三管培养基中,观察记录各管培养基中果蝇从卵发育为成虫的时间。以下是他们记录的部分数据:发育时长甲醛浓度0%025%050%从卵发育为成虫(天)1115681834(1)果蝇发育要经历受精卵、_、 蛹、_四个时期,属于_发育。(2)该小组研究的目的是_。(3)测量果蝇体长时,分别从每管中取10只。每管取10只而不是1只,目的是_。(4)下列曲线中,_曲线反映了该组同学记录的甲醛浓度对果蝇从卵到成虫的发育时间的影响。 4、生物小组准备了一块面积为0.8mx0.8m的彩色布和一些红、黄、绿、白、蓝小纸片来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得到了下表的数据,请你根据此表回答问题: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纸片的颜色开始数目幸存者数开始数目幸存者数开始数目幸存者数开始数目幸存者数开始数目幸存者数红17260000000黄1772112361751226625绿1741261839130白17393926130蓝164121300000(1)根据所记录的数据,实验所用的布料颜色可能与_色接近。(2)实验过程中,0.8m×0.8m的彩色布模拟的是_,小纸片模拟的是_。(3)由实验数据可得出,小纸片的颜色与彩色布的色彩对比反差越_就越容易被发现并选出,反之,越容易保存下来。(4)由此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动物的保护色是_的结果。-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C【分析】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四大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培育出转基因生物。【详解】大肠杆菌能大量生产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胰岛素,运用的是转基因技术,把人胰岛素基因注入大肠杆菌体内,可以通过大肠杆菌生产胰鸟素,之所以选择把细菌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原因有两个:首先细菌繁殖较快,基因简单,其次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通过细菌的大量繁殖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故选 C。2、D【分析】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但不能控制生物的全部性状,还要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详解】A生物的特征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但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基因组成相同,则性状不一定相同,A错误。B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 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B错误。C显性性状的基因表现型有纯合体和杂合体,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一定的纯合体,只有纯合体才能稳定遗传,因此能够稳定遗传的一定的隐性性状,C错误。D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但不能控制生物的全部性状,还要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生物的性状是由环境和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故选D。3、D【分析】外骨骼可以起到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外骨骼不能随着蝗虫身体的长大而长。【详解】蝗虫生活在陆地上,为适应陆地干燥的环境,蝗虫的身体表面有坚硬的外骨骼,可以起到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但外骨骼不能随着蝗虫身体的长大而长大,所以在蝗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脱掉原来的外骨骼的现象,这就是蜕皮。每蜕一次皮,蝗虫就增加一龄,一生中共蜕5次皮,变成成虫。故选D。4、A【分析】此题考查对植物进化的认识。原始藻类苔藓类蕨类种子植物。【详解】原始生命由于营养方式不同,一部分进化成为有叶绿体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成为没有叶绿体的原始单细胞动物。这些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动物就分别进化成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动物。植物进化历程:原始藻类苔藓类蕨类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包括祼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因此,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类群是原始藻类植物。故选A。5、D【分析】1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2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如植物中的扦插,嫁接等繁殖方式。【详解】A春末夏初,是青蛙的繁殖季节。雌雄蛙分别把卵细胞和精子排到水中,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这种方式称为体外受精。青蛙的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因此,青蛙在生殖发育方式属于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发育过程属于变态发育,A正确。B蜻蜓的生殖和发育经过“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属于体内受精,B正确。C植物的根、茎和叶与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和制造有关,属于营养器官,植物用根茎叶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营养繁殖(属于无性生殖)。所以,马铃薯的块茎繁殖属于无性生殖,C正确。D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产生的植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包括接穗的优良性状,也包括其他性状,D错误。故选D。6、D【分析】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详解】A狗的短毛和卷毛是同种生物(狗)不同性状(毛的长短和毛的形状),它们不是相对性状,A不符合题意。B玉米的白粒与圆粒是同种生物(玉米)不同性状(果实的颜色和形状),它们不是相对性状,B不符合题意。C小麦的抗病和不抗倒伏是同种生物(小麦)不同性状(抗病和抗倒伏),它们不是相对性状,C不符合题意。D人的A型血和O型血是同种生物(人)同一性状(血型)的不同表现形式(A型和O型),它们是相对性状,D符合题意。故选D。7、C【分析】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如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如植物中的扦插,嫁接等繁殖方式。无性生殖的优点:后代保持亲本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等。3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本质区别: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详解】A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A正确。B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B正确。C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C错误。D植物的嫁接属于无性生殖,嫁接成功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因为形成层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使得接穗和砧木长在一起,易于成活,D正确。故选C。8、C【分析】(1)无性生殖的关键在于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是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如嫁接、扦插、压条、克隆、组织培养等。(2)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详解】A由分析知道: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A正确。B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因此要想让一株苹果树上可以结出多种品种的苹果,就可以使用这几种不同品种的苹果树的枝或芽做接穗,嫁接到一棵苹果树上,B正确。C青蛙的生殖是体外受精,青蛙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到陆地上生活,而家蚕、蜜蜂是完全变态发育方式,C错误。D试管婴儿是精子和卵细胞在体外结合成受精卵,属于有性生殖方式;分裂生殖、克隆、组织培养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均是无性生殖,D正确。故选C。9、B【分析】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亲代和子代的性状的差异及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变异。【详解】AB遗传学上,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C“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体现了亲子代之间及子代个体间具有不同的性状,故属于变异现象,C不符合题意。D“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说明了生物的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是生物的遗传现象,D不符合题意。故选B。10、A【分析】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基因组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期望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详解】AD美国科学家培育出“巨型小鼠”这项技术,是利用改变鼠基因的方法,让鼠的性状发生变异,能够改变生物的性状。通过这种转基因技术可以培育巨型猪、巨型羊等可能将要成为现实,从而大大提高猪、羊的经济价值,A正确;D错误。B转基因技术能用在不同类的生物中,即可以将动物基因转入其他生物细胞中,B错误。C科学家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小鼠受精卵内,培育出了巨型小鼠,C错误。故选A。二、填空题1、原始单细胞 自然选择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详解】生活在原始海洋里的没有细胞结构的原始生命。经过漫长岁月,原始生命进化为有简单细胞结构的生物,这些生物的细胞结构与现存的细菌、蓝藻近似。有些简单细胞结构的生物进化为具有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后来,这些单细胞生物的营养方式发生复杂变化,一部分进化为含有叶绿素的原始绿藻;另一部分则进化为古代原生动物。因此,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原始单细胞生物,它们的结构简单,整个身体都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由水生到陆生。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学说。2、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这些非常简单、低等的生物,由于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所以没有灭绝,而且分布还十分广泛【详解】由分析可知,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这些非常简单、低等的生物,由于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所以没有灭绝,而且分布还十分广泛。3、袁隆平【详解】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4、控制惯用右手的基因 Rr rr 【分析】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详解】当子代中出现了亲代中没有的性状时,控制子代中新出现的性状的基因一定是隐性基因,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杂合体,因此控制惯用右手的基因是显性的,控制惯用左手的基因是隐性的,即显性基因是右撇基因,隐性基因是左撇基因,因为这对惯用右手的夫妇生了一个惯用左手的孩子,子女中出现了一个由隐性基因控制的新性状,因此这对夫妇的基因组成一定是杂合的,即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即Rr,控制该同学惯用左手的基因是来自父母双方的隐性基因r,因此该同学的基因组成是rr,如图: 。5、相对性状 DNA 【详解】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统称为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单眼皮和双眼皮。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即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三、判断题1、错误【详解】鸟的生殖特点是体内受精,卵生,因为鸟类有雌鸟和雄鸟之分,一般到了生殖季节,雌雄鸟会进行交配,精子和卵细胞在雌鸟体内结合形成受精卵,之后雌鸟会产出具有坚硬外壳的大型卵,故题干说法错误。2、错误【分析】考查的是相对性状的知识,相对性状指的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简称为“两同一不同”。【详解】相对性状指的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豌豆种皮的颜色和花的颜色不符合同一性状,因此不是一对相对性状,故本题错误。3、错误【详解】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如玉米的白化苗,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使玉米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因此属于不利变异,这种变异对玉米的生长是不利的。因此生物产生的变异,有的对自身有利,有的对自身不利。故此题说法错误。4、正确【分析】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是基因,位于DNA 上,DNA位于染色体上。【详解】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DNA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少量分布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可以分成许多小段,其中每一份就称为一个基因,所以基因是DNA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控制性状,故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5、正确【详解】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目保持一定;如正常人的体细胞内含有23对染色体,水稻的染色体是12对,猪的体细胞内有20对染色体;因此每一种生物都具有相同数目的染色体。题干说法正确。四、实验探究1、NAA溶液促进桂花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 NAA浓度 D 保持单一变量 防止偶然性 无性 具有保留母本优良性状、缩短植物生长周期等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详解】(1)本实验的目的是找到某种植物激素(简称NAA)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所以,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NAA溶液促进桂花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结合题图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 NAA浓度。(3)分析图示,可以得出NAA溶液为300(mg/L)时,促进枝条生根的效果最好,故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D组。(4)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和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即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均相同且适宜。故实验所选用的桂花枝条长势、长度、粗细等均为一致,并在相同的适宜环境条件下培养的目的是 保持单一变量。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计算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故每组取枝条生根数平均值目的是防止偶然性。(5)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如植物中的扦插,嫁接等繁殖方式。无性生殖的优点:后代保持亲本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等。所以,枝条扦插到土壤中生长出新植株的方式属于无性生殖。这种生殖方式的优点是具有保留母本优良性状、缩短植物生长周期等。【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2、有蛆出现 苍蝇的有无进入 苍蝇产的卵 自然发生论 新鲜肉变腐肉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详解】(1)A、B两瓶的瓶口均进行了遮盖处理,苍蝇无法进入,所以A与B中均没有生蛆,C瓶的瓶口没有进行遮盖处理,瓶口敞开,有苍蝇出没,所以C瓶有蛆出现。(2)将腐肉分别放入三个瓶子里,A与B的瓶口密封了,苍蝇不能飞入,但B瓶空气可以进入,C瓶口没有密封,瓶口敞开,苍蝇能飞入,因此,B瓶和C瓶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在实验中设计的变量是苍蝇的有无进入。(3)密封了的A、B瓶里没有蛆和苍蝇产生,那些敞口的、苍蝇能自由出入的C瓶中的肉长出了蛆,说明蛆是由苍蝇产生的卵孵化出来的,腐肉是不会生蛆的。(4)人们根据自己双眼对许多表面现象的观察,如腐肉会产生蛆,久不洗澡会生虱子等,得出了低等生物是由非生命物质自然产生的,这叫做自然发生论或自生论。雷迪的实验大大动摇了自然发生论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5)意大利医生雷迪在实验中没有解释的现象是新鲜肉变腐肉的原因是由于细菌和真菌的大量繁殖造成的。【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确定变量,设置对照实验,掌握实验注意事项。3、幼虫 成虫 完全变态 探究不同浓度的甲醛对果蝇从受精卵发育为成虫的时间影响 确保实验准确性,避免偶然 B 【分析】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如蟋蟀、螳螂、蝼蛄、蝗虫等。设计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对照实验除探究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一般有实验组和对照组之分)、单一变量原则(科学探究要求一组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实验变量)、重复性原则(设计的实验要可重复实验)。【详解】(1)果蝇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故其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其发育过程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2)根据题干“研究了甲醛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结合使用方法“卵分别培养在甲醛浓度为0%、0.25%、0.50% 的三管培养基中”分析得出该小组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的甲醛对果蝇从受精卵发育为成虫的时间影响。(3)不能取1只果蝇,如果只取1只果蝇,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本实验用10只果蝇进行测量,可以减小误差。当然,采用更多的果蝇更好,但会增加实验的难度。故每管取10只而不是1只,目的是确保实验准确性,避免偶然。(4)分析题干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发现:随着甲醛浓度的增加,果蝇发育成成虫的时间也在延长;甲醛浓度每增加0.25个百分点,发育成成虫增加的时间在减少,B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熟知昆虫的发育过程及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黄 生物的生活环境 猎物 大 自然选择 【分析】(1)达尔文人为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即生存竞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详解】(1)生物适应环境,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该探究中,纸片是颜色与背景颜色一致,不易被捕食者发现,这样,经过几代选择后,剩余个体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一致了。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黄色。因此实验所用的布料应该是黄色。(2)在这个模拟实验中,彩色布模拟的是生物的生活环境,同学模拟的是捕食者,小纸片模拟的是猎物。(3)在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小纸片的颜色、种类很接近,但数量上与生活环境-彩布色彩越相近的小纸片数量就越多。每经过一代,小纸片的颜色种类就可能减少一种或几种。到了第五代,小纸片幸存者的颜色种类大大减少,只保留了与彩布颜色相同和相近的几种。因此由实验数据可得出,小纸片的颜色与彩色布的色彩对比反差越大的,就越容易被发现并选出,反之,越容易保存下来。(4)在模拟的取食过程中,黄色的纸片与背景黄布一致不易被捕食者发现而留下来是适者生存,与背景颜色不一致的红、绿、白、蓝、粉等纸片先被发现并被选取,是不适者被淘汰。这样,经过几代选择后,剩余个体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一致了,即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黄色。因此,动物保护色是环境对生物进行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和生物进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