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二级造价工程师《土建工程》考点:涵洞工程技术.docx
-
资源ID:28176404
资源大小:30.50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年二级造价工程师《土建工程》考点:涵洞工程技术.docx
2021年二级造价工程师土建工程考点:涵洞工程技术(一)钢筋混凝土盖板涵施工1.砌筑基础(1)挖基。(2)砌筑基础。2.砌筑边墙:边墙顶部与盖板接触面以下0.4m范围内,用C15混凝土,此部分以下及翼墙均有Ml0水泥砂浆砌片石。(二)钢筋混凝土圆涵施工圆管涵洞是市郊公路和城市道路上应用广泛的一种形式。1.施工工序2.施工方法(1)围堰(筑坝)。坝顶比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水位至少要高出0.51m。(3)涵管基础。涵管基础分管座、管基和垫层。(4)排管。涵管需用吊车下管。中小型涵管可采用外壁边线排管,大型涵管须用中心线法排管。(5)接缝处理。涵管接缝一般采用柔性接口。(6)拆模还土。还土应逐段层夯填,必须两侧同时进行。为防止涵管渗漏.涵管四周宜用黏土做15cm厚的防水层。涵洞周围填土均须用黏土或亚黏土回填。(7)洞口砌筑。端墙、锥形护坡和洞口铺砌都用浆砌块石砌筑,应特别注意砌缝的砂浆饱满和表面勾缝。浆砌块石强度达到80%以上时可填土。浇捣压顶,然后拆坝通水。(三)混凝土拱涵和石砌拱涵施工1.拱架制作与安装(1)钢拱架。涵洞孔径在3m以内的,用1218kg型小钢轨,孔径36m的用1832kg型轻便轨。(2)木拱架。通常采用5mm厚的木板锯成梳形弧板,双层叠合以铁钉或螺栓组成。(3)拱模与支撑。混凝土拱圈与浆砌块石拱圈在拱架上应满铺模板。孔径在3m以上时可预加23cm的高度,孔径3m以下者可不预留。2.拱圈施工(1)小跨度石拱涵多采用块石砌筑。(2)当拱圈为混凝土块砌体时,灰缝宽度宜为2cm。采用混凝土块砌拱圈时,砌块应提前制作,宜比封顶时间提前4个月。混凝土块砌拱圈时,也应在拱脚处开始砌筑,向拱顶方向进行。两端及上下游均须对称施工。(3)当拱涵用混凝土预制拱圈安装时,成品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才允许搬运、安装。拱座与拱圈、拱圈与拱圈以及盖板与边墙的接触面,应浇水湿润,以不低于M10水泥砂浆(稠度宜小)铺设接触面或填塞接触缝。混凝土成品拱圈或盖板安装后,其上的吊装孔应以泥砂浆填塞。3.拆除拱架与拱顶填土当拱圈中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即可拆除拱圈支架,但须待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方可填土。当拱圈支架未拆除,拱圈中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可进行拱顶填土,但应待拱圈中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方能拆除拱圈支架。(四)箱涵箱涵的上下顶板、底板与左右墙身是连续浇筑的,成为刚性结构。(五)涵洞附属工程1、沉降缝施工沉降缝必须贯穿整个断面(包括基础),缝宽约23cm,涵身一般每隔46m设沉降缝一道。凡地基土质发生变化,基础埋置深度不一,基础对地基的压力发生较大变化,基础填挖交界处,及采用填石抬高基础的涵洞,都应设置沉降缝。置于岩石地基上的涵洞可以不设沉降缝。斜交正做涵洞,沉降缝与涵洞中心线垂直;斜交斜做涵洞,沉降缝与路基中心线平行。但拱涵、管涵的沉降缝应与涵洞中心线垂直。沉降缝的填塞方法如下:1)基础顶面以下,填嵌沥青木板或沥青砂板,也可以用黏土填入捣实,并在流水面边缘以1:3水泥砂浆填塞,深度约15cm。2)在基础顶面以上,接缝外侧以热沥青浸制麻絮填塞,深度约5cm,内侧以1:3水泥砂浆填塞,深约15cm,中间空隙填以黏土。2.防水层施工各式钢筋混凝土涌洞(不包括圆管涵)的涵身及端墙,在基础面以上凡被土掩填部分,均涂以热沥青两道,每道厚11.5mm,不另抹砂浆。混凝土及石砌涵洞(及端、翼墙)被土掩埋部分,只需将圬工表面做平,没有凹入存水部位,可不设防水层。钢筋混凝土明涵可采用2cm厚的防水砂浆或46cm厚的防水混凝土。3.涵洞进出水口1)平原地区的处理工程。涵洞出入口的沟床应整理顺直,与上、下排水系统(天沟、路基边沟、排水沟、取土坑等)的连接应圆顺、稳固,保证流水顺畅,避免损害路堤、村舍、农田、道路等。2)山丘区的处理工程。在山丘区的涵洞底纵坡超过5%时,除进行上述处理外,还应对沟床进行干砌或浆砌片石防护,翼墙以外的沟床当坡度较大时,也应铺砌防护。防护长度、砌石宽度、厚度、形状等,应按设图纸施工。如图纸漏列,应按合同规定向业主指定单位作出补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