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2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肥专题测评试题(含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
-
资源ID:28194399
资源大小:213.30K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精品解析2022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肥专题测评试题(含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专题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 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选项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ACO2CO将气体点燃BCaO固体CaCO3溶解,过滤,蒸发,结晶CFeCl2溶液CuCl2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DMgCu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并过滤AABBCCDD2、目前世界上60%的镁是从海水中提取的。主要步骤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为使海水中的MgSO4转化成Mg(OH)2,试剂可选择氢氧化钙B加入试剂后,分离得到Mg(OH)2沉淀的方法是过滤C加入试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HCl=MgCl2+H2OD若无水MgCl2的质量为9.5 g,则生成的Mg有2.4g3、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或反应类型有错误的是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2H2+O22H2O、化合反应B铝片放入盐酸中:2Al+6HCl=2AlCl3+3H2、置换反应C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CaO+CO2、分解反应D氢氧化钠吸收SO2气体:2NaOH+SO2=Na2SO4+2H2O、复分解反应4、鉴别下列物质的试剂或方法中正确的是物质试剂或方法A氯化钠(NaCl)溶液和葡萄糖(C6H12O6)溶液加肥皂水振荡B碳酸钙粉末和氯化钙粉末加水溶解C氮气和二氧化碳伸入燃着的木条D碳酸氢铵固体和五氧化二磷固体观察颜色AABBCCDD5、周礼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主要成分为CaCO3),并把这种灰称为“蜃”。东汉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的碱液可用“蜃”与水混合制得。“蜃”的主要成分是ACaOBCa(OH)2CCaCO3DNa2CO36、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AO3BK2SO4CMgODZn (OH)27、如图所示的装置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A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B干燥NH3C分离CO和CO2D检验氢气中是否混有氯化氢8、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禁止私挖滥采B减少农药使用C发展露天烧烤D分类投放垃圾9、下列有关硫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判断正确的是AA点表示的物质类别是碱BB点可以表示SO2CC点对应的物质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D点对应的物质DD点一定为K2SO410、下列对实验现象的部分描述错误的是A熟石灰与硝酸铵固体研磨:有氨味B铁钉与足量稀硫酸反应:银白色固体逐渐减少但不消失C硫酸铜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D二氧化碳通入到紫色石蕊溶液中:紫色石蕊溶液变为蓝色第卷(非选择题 70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现有以下物质:活性炭大理石氢气氮气,请选择合适物质的序号填空(填序号)(1)常用作建筑材料的是_。(2)常用来净化水的物质是_。(3)填充于食品袋做保护气的是_。(4)最理想的能源气体是_。2、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1)俗名为火碱、烧碱、苛性钠的碱_。(2)胃液里含有的一种酸_。(3)常用于作建筑材料的一种碱_。(4)常用于汽车电瓶的一种酸_。(5)日常生活中焙制糕点所用发酵粉主要成分之一的一种盐_。3、某溶液中含有Na2CO3和Na2SO4两种物质,欲证明其中、确实存在,实验方案是:取少量的原溶液,向其中滴加过量的_出现_;再向其中加人_溶液,出现_,则可证明、两种离子的存在。4、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1)日常生活中的“金粉”是铜和锌的合金,“银粉”是铝的粉末。从材料的角度分析,“金粉”属于_(填“合成”或“金属”)材料;从物质构成的角度来看,“银粉”是由_构成的。(2)取少量“金粉”投入足量稀盐酸中,可以观察到的主要现象为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如图所示为锌与稀盐酸反应前后溶液中的主要离子,请写出下列图示符号对应的离子编号_ ;_ ;_。H+Zn2+Cl-(3)用离子方程式可以简明描述化学反应的实质,书写步骤如下(以氯化锌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为例):写出氯化锌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nCl22NaOH=Zn(OH)22NaCl。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上述方程式可改写成:Zn22Cl-2Na2OH-=Zn(OH)22Cl-2Na。删去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即得离子方程式:Zn22OH-=Zn(OH)2。下图表示取铝片投入足量稀硫酸中,请仿照上例,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5、从C、CO、CO2、CH4、CaCO3五种物质中选用适合的物质填空:(1)从类别角度:SO2与CO2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则下列物质中能与SO2反应有 (填标号)。A水B澄清石灰水C盐酸(2)从组成角度:C6H6与_的组成元素完全相同,它们都具有可燃性,且燃烧产物相同。写出C6H6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3)从变化角度:“”表示一步完成的化学反应。若组成乙物质的元素种类多于甲物质,选择相应物质于方框内完成下列转化。分别写出转化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1、某实验小组为了测定某混合物(Na2CO3与NaCl)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称取15g样品,然后逐渐加入一定量的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在此过程中进行了3次数据测定,所加入稀盐酸的总量和生成的气体质量如下表测定次数123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50100120生成气体的质量/g2.24.44.4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第1次测定数据时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_。(2)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是_g。(3)计算第2次测定数据时,反应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2、实验室有硫酸钠和碳酸钠混合的白色粉末,老师让小明利用这些白色粉末,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请结合实验及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实验过程中生成沉淀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2)根据已知条件写出求解生成沉淀质量X的比例式为_;(3)实验中所用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4)硫酸钠和碳酸钠的质量比为_;(5)加入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_;(6)所加氢氧化钡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3、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组成,小明称取了9.3克粉末,向其中加入100克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完全逸出(忽略其他物质逸出),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07.1克。用pH试纸检测溶液呈中性。(1)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2)这包白色粉末的成分为_。(3)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4、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为了测定某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小群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将鸡蛋壳洗净、干燥并捣碎后,称取10g放在烧杯里,然后往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90 g,充分反应后,称得反应剩余物为96.7 g。(假设其他物质不与盐酸反应)请计算:(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_。(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3)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5、已知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AgCl沉淀和硝酸钠溶液为测定某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该溶液与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有关实验数据如表:反应前反应后实验数据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加入硝酸银溶液的质量过滤后剩余溶液的质量117g140g228.3g(1)反应后生成氯化银的质量是多少?(2)计算该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1、在化学兴超小组的活动中,老师让甲同学给大家表演了一个小魔术:“清水变红酒,红酒变牛奶”(如图)。A、B、C三种溶液分别是氯化钙溶液、酚酞溶液、碳酸钠溶液中的某一种。(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交流讨论)同学们根据新奇的现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乙同学:“清水变红酒”就是无色溶液变红;丙同学:“红酒变牛奶”就是红色褪去,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提出问题)甲同学:A、B、C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能出现上述现象呢?(解释结论)丁同学:根据步骤2的现象可确定C为_(填名称)。戊同学:产生步骤1的现象还无法确定A、B各是什么。(实验证明)乙同学:另取A于试管中,把C滴加到A中观察到产生浑浊,因此他断定A是_(填化学式)溶液,同时也确定了B。(深入交流)甲同学:A中加入C时,溶液中离子数目变化如图所示,表示溶液中CO的数目变化趋势曲线是_(选填“a”或“b")。(总结归纳)从生成物的角度考虑,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_。将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镁溶液混合,溶液中数目发生改变的离子是_。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九年级化学下册中的资料卡片“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时,发现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提出问题)向NaOH溶液里通入一定量CO2,反应后的溶质组成是什么?(查阅资料)(1)在NaOH溶液中通入少量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2)在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H2O2NaHCO3。(3)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提出猜想)猜想一:溶质为Na2CO3;猜想二:溶质为NaHCO3;猜想三:溶质为_(填化学式)。(设计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取反应后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几滴酚酞酚酞变红色该溶液显碱性(2)另取反应后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有_生成。化学方程式为_猜想二不成立(3)取步骤(2)中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有气泡冒出,化学方程式为_猜想一不成立(得出结论)猜想三成立。(讨论交流)有同学提出,实验步骤(1)是多余的,理由是_。(反思应用)同学们回忆起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的情景,如果向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会看到_现象,此时下列哪一种曲线能反映出该溶液的导电性与二氧化碳的量之间的关系(_)3、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碱的化学性质,设计实验如下:(1)实验一能够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为_色。(2)实验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实验三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4)实验四产生白色沉淀,对反应后的物质进行过滤,并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产生了兴趣,经分析,滤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滤液一定显_(选填“酸性”、“中性”或“碱性”);(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除了氢氧化钠还有什么呢?同学们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了猜想和实验探究。(猜想与假设)猜想:溶质只有NaOH;猜想:溶质为NaOH和_。猜想:溶质为NaOH和Ba(OH)2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a。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由a,b两个实验的现象,得出猜想正确b。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_(反思与评价)I、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如果只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一种试剂,也能得出猜想正确的结论,该试剂为_,反应现象为_。、实验后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会造成环境污染,需将废液处理后再排放。4、某同学发现,化学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盖瓶塞,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提出问题)该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及变质的程度?(查阅资料)氯化钡溶液呈中性。(猜想)该溶液没有变质,溶质是NaOH;该溶液全部变质,溶质是Na2CO3;该溶液部分变质,溶质是_; (进行实验)(问题讨论)(1)写出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 (2)结合操作和,若“现象X”是溶液不变色,则猜想_(填序号)正确;若“现象X”是_,则猜想正确; (3)下列对无色溶液进行的操作中,可代替上述操作来完成实验探究的是_; A滴加足量稀硫酸 B通入少量CO2气体 C滴加硫酸镁溶液 D滴加氯化铜溶液(拓展应用)(4)同学们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得出,氢氧化钠溶液应_保存;(5)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混有少量碳酸钠杂质,常加入适量_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可得到氢氧化钠溶液。5、某化学兴趣小组把金属钠放到硫酸铜溶液中,实验并非如想象的有红色铜析出,而是生成一种蓝色沉淀,同学们非常好奇进行实验探究(提出问题)金属钠放到硫酸铜溶液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查阅资料)钠是非常活泼的金属,能跟氧气反应也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并放出气体,生成的溶液显碱性(实验探究) 实验一:把一小块擦干净的金属钠放到装有少量蒸馏水的试管中,点燃生成的气体,听到“噗”的一声后燃烧起来,说明有_气体生成。实验二:在剩余的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发现有蓝色沉淀(实验总结)实验一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实验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实验反思)金属钠通常保存在煤油中,目的是隔绝_。(实验拓展)兴趣小组又将一小块擦干净的金属钠放入盛有FeCl3溶液的烧杯中,观察到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C【详解】A、二氧化碳不能支持一氧化碳的燃烧,因此不能通过点燃的方法将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除去,不符合题意;B、氧化钙能与水反应,因此不能通过溶解的方法除去氧化钙固体中的碳酸钙,不符合题意;C、氯化亚铁溶液中混有氯化铜,可以利用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将铜置换出来,通过过滤除去铜和剩余铁粉,符合题意;D、镁和稀硫酸反应,铜的活动性比氢弱,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因此不能使用稀硫酸除去镁中混有的铜,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2、C【详解】A、氢氧化钙与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氢氧化镁。MgSO4转化为氢氧化镁需要加入碱溶液,可选取氢氧化钙,说法正确;B、氢氧化镁为沉淀,采用过滤的方法分离,说法正确;C、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2HCl=MgCl2+2H2O,说法错误;D、根据反应,若无水MgCl2的质量为9.5 g,则生成的Mg有2.4g,说法正确。故选:C。3、D【分析】本题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学反应类型的判断。【详解】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反应物有两种,产物为一种,属于化合反应,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铝片放入盐酸中,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反应物为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物也是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高温煅烧石灰石,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反应物一种,生成物两种,属于分解反应,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氢氧化钠吸收SO2气体,氢氧化钠和SO2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化学反应方程式为,该反应的产物不是NaOH与SO2相互交换成分形成的,该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4、B【详解】A、氯化钠和葡萄糖不是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加入肥皂水,现象无明显差别,不能鉴别,不符合题意;B、碳酸钙不溶于水,而氯化钙溶于水,故加水溶解可以鉴别碳酸钙粉末和氯化钙粉末,符合题意;C、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支持燃烧,伸入燃着的木条都会熄灭,不能鉴别,不符合题意;D、碳酸氢铵固体和五氧化二磷固体都是白色,观察颜色不能鉴别,不符合题意。故选B。5、A【详解】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蛎房”主要成分为CaCO3,“煤饼烧蛎房成灰”,这种灰称为“蜃”,则“蜃”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故选A。6、C【详解】A、O3是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选项不符合题意;B、K2SO4中含有三种元素,属于化合物,但不属于氧化物,选项不符合题意;C、MgO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选项符合题意;D、Zn(OH)2是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碱,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7、B【详解】A、一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故A选项正确;B、浓硫酸虽然有吸水性,但也能和氨气反应生成硫酸氨,所以不能有浓硫酸干燥氨气,应该用碱石灰来干燥氨气,故B选项错误;C、关闭b,打开a,通入混合气体,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生成碳酸钠和水,一氧化碳不反应,一氧化碳从c管口逸出,从c导管收集一氧化碳;再关闭a,打开b,滴入足量的稀盐酸,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得到二氧化碳,从而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离,故C选项正确;D、氯离子与银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将气体通过硝酸银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有氯化氢存在,所以可用硝酸银溶液检验氢气中是否含有所氯化氢气体,故D选项正确;故选B。8、C【详解】A、禁止私挖滥采,能够合理开发、使用资源,避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选项正确;B、减少农药使用,能够避免残留的农药污染水体,选项正确;C、发展露天烧烤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烟尘,会加重空气的污染程度,选项错误;D、分类投放垃圾能够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的使用率,选项正确,故选C。9、C【详解】A.由图可知,A点对应的物质,硫元素的化合价为零,说明A点该物质的类别是单质,错误;B.由图可知,B点对应的物质类别是氧化物,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则根据化合价的计算原则,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故B点表示的物质是三氧化硫,其化学式为SO3,错误;C.由图可知,C点对应的物质类别是酸,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故B点表示的物质是硫酸,硫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D点对应的物质类别是盐,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由化合价的计算原则可知,硫酸钠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正确;D.由图可知,D点对应的物质类别是盐,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说明D点物质为硫酸盐,则D点的物质可以是硫酸钠、硫酸钾等,错误;故选C。10、D【详解】A、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会形成氨气和水,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所以熟石灰与硝酸铵固体研磨:有氨味。正确。B、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所以银白色固体逐渐减少。但铁钉使用的是铁合金,里有碳等不与稀硫酸反应的物质,所以最终不能消失,正确。C、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所以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正确。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错误。故选D。【点睛】二、填空题1、(1)(2)(3)(4)【解析】(1)大理石常用作建筑材料,故填。(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可用来净化水,故填。(3)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可填充于食品袋做保护气,故填。(4)氢气的热值高,且燃烧后只生成水,不产生有害气体与烟尘,没有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气体,故填。2、(1)NaOH(2)HCl(3)Ca(OH)2(4)H2SO4(5)NaHCO3【解析】(1)氢氧化钠的俗名为烧碱、火碱、苛性钠,其化学式为NaOH;(2)胃液里含有盐酸,其主要成分为氯化氢,化学式为HCl;(3)常作为建筑材料的碱为氢氧化钙,化学式为Ca(OH)2;(4)汽车电瓶为酸蓄电池,含有的酸为硫酸,化学式为H2SO4;(5)碳酸氢钠俗名小苏打,是发酵粉主要成分之一,其化学式为NaHCO3。3、盐酸 气泡 氯化钡(或氢氧化钡) 白色沉淀 【详解】证明的存在可以利用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证明存在可以利用硫酸钠与氯化钡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为了不影响的证明,不能用硫酸代替盐酸,且盐酸一定要过量,目的是把全部反应掉,防止其对的鉴别产生干扰;具体操作为:取少量的原溶液,向其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出现气泡;再向其中加人氯化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证明两种离子都存在(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如:也可先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向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出现气泡且沉淀有剩余,说明两咱离子都存在)。4、(1) 金属 铝原子 (2) 有气泡产生,固体部分溶解 Zn2HCl=ZnCl2H2 (3)2Al6H= 2Al33H2【解析】(1)金属和合金都属于金属材料,故“金粉”属于金属材料;从物质构成的角度来看,“银粉”是铝单质,是由铝原子直接构成的。(2)“金粉”是铜和锌的合金,铜活动性较弱,盐酸和锌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Zn2HCl=ZnCl2H2;会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固体部分溶解。反应前后均存在氯离子,故反应后溶液中减少了氢离子,生成了锌离子,分析图像可知,图示符号对应的离子编号为:、。(3)铝和稀硫酸生成硫酸铝和氢气,反应前后均存在硫酸根离子,反应实质为铝原子和氢离子反应生成铝离子和氢气,故离子方程式为:2Al6H= 2Al33H2。5、(1)AB(2) CH4 (3) 【分析】(1)A、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故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符合题意;B、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符合题意;C、二氧化碳和盐酸不反应,故二氧化硫和盐酸不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AB;(2)C6H6与CH4的组成元素完全相同,均是由C、H元素组成;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C6H6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甲、乙均能与二氧化碳相互转化,且组成乙物质的元素种类多于甲物质,可推出甲为一氧化碳,乙为碳酸钙,故转化为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三、计算题1、(1)Na2CO3、NaCl(2)10.6(3)14.6%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5g-10.6g=4.4g,根据第2次测定数据时,反应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0%14.6%;答:第2次实验后,反应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14.6%。【分析】(1)第1次生成气体的质量2.2g,第2、3次生成气体的质量4.4g,说明第1次中碳酸钠过量,盐酸不足,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第1次测定数据时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Na2CO3、NaCl,故填:Na2CO3、NaCl;(2)解:由第1次实验数据可知,每消耗50g稀盐酸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所以第2次混合物与盐酸恰好反应,设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则有故填:10.6;(3)见答案。2、(1)(2)(3)9.8%(4)71:53(5)4.5g(6)17.1%【分析】(1)硫酸钠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2.4g+108.6g+50g-168.8g=2.2g;设白色粉末中碳酸钠的质量为y,反应生成硫酸钠的质量为z,解得y=5.3g,z=7.1g;即:;(3)设实验中所用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w,解得w=9.8%;(4)硫酸钠和碳酸钠的质量比为(12.4g-5.3g):5.3g=71:53;(5)生成沉淀质量X=23.3g,则加入氢氧化钡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68.8g+100g-23.3g=245.5g,设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m,加入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n,解得m=8g;则,n4.5g。(6)设所加氢氧化钡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解得a=17.1%。3、(1)(2)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9.3g+100g-107.1g=2.2g解:设该白色粉末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与碳酸钠反应的氯化氢的质量为y,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zx=5.3gy=3.65gz=5.85g加入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为:100g×7.3%=7.3g大于3.65g,最后溶液pH显中性,故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氢氧化钠。设白色粉末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m,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nm=4gn=5.85g5.3g+4g=9.3g,故该白色粉末中含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不含氯化钠;(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9%【分析】(1)向粉末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二氧化碳,说明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碳酸钠,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见答案;(3)见答案。4、(1)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10g+90g96.7g=3.3g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3.3g。(2)CaCO3+2HCl=CaCl2+H2O+CO2(3)解:设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 x=7.5g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100%=75%答: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解析】(1)见答案;(2)该反应中,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aCO3+2HCl=CaCl2+H2O+CO2;(3)见答案。5、(1)28.7g(2)解:设该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x=10%答:该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反应后生成氯化银的质量为:117g+140g-228.3g=28.7g;(2)见答案。四、实验探究1、氯化钙溶液 Na2CO3 b 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 OH-、Mg2+ 【详解】解释结论:由A到B,清水变红酒,即酚酞遇到碱性溶液,而碳酸钠溶液是碱性溶液,说明A、B分别是酚酞溶液、碳酸钠溶液中的某一种,故C 一定是氯化钙溶液。实验证明:另取A于试管中,把C滴加到A中观察到产生浑浊,说明A是碳酸钠溶液,故填Na2CO3,同时也确定B为酚酞溶液。深入交流:A中加入C时,溶液中钙离子和氯离子逐渐增加,但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形成碳酸钙沉淀,所以溶液中碳酸根离子数目逐渐减少,因此表示溶液中碳酸根离子数目变化趋势的曲线是b。总结归纳:从生成物的角度考虑,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将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镁溶液混合,溶液中氢氧根离子和镁离子形成氢氧化镁沉淀,所以数目发生改变的离子是OH-、Mg2+。2、CO2+2NaOH=Na2CO3+H2O Na2CO3和NaHCO3 白色沉淀, Na2CO3+CaCl2=CaCO32NaCl NaHCO3+HCl=NaCl+H2O+CO2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都是碱性的 溶液由澄清变浑浊,又由浑浊变澄清 C 【详解】查阅资料少量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O2+2NaOH=Na2CO3+H2O。提出猜想少量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在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CO2后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则向NaOH溶液里通入一定量CO2,反应后的溶质可能是碳酸钠,也可能是碳酸氢钠,还可能是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故填Na2CO3和NaHCO3。设计实验(2)猜想二不成立,则溶液中的溶质是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沉淀,观察到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故填白色沉淀;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沉淀,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Na2CO3+CaCl2=CaCO32NaCl。(3)取反应后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取步骤(2)中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有气泡冒出,证明溶液中还含有碳酸氢钠,其中的反应是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NaHCO3+HCl=NaCl+H2O+CO2。讨论交流猜想三成立,表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物质,碳酸氢钠和碳酸钠都是碱性的,溶液都能够使酚酞变红色,即实验步骤(1)是多余的,故填碳酸氢钠和碳酸钠都是碱性的。反思应用向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先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然后液体中悬浮的碳酸钙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能够溶于水的碳酸氢钙,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澄清变浑浊,又由浑浊变澄清,故填溶液由澄清变浑浊,又由浑浊变澄清;向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先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溶液中的溶质氢氧化钙逐渐减少,溶液的导电性逐渐减弱,直至氢氧化钙完全反应时,溶液的导电性为0,然后液体中悬浮的碳酸钙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能够溶于水的碳酸氢钙,随着碳酸氢钙的生成并不断逐渐,溶液的导电性由0开始逐渐增强,直至碳酸钙完全转化为碳酸氢钙,导电性不再增强,故填C。3、红 Ca(OH)2+CO2=CaCO3+H2O Al(OH)3+3HCl=AlCl3+3H2O 碱性 Na2CO3 无明显现象 稀硫酸 无明显现象 【详解】(1)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实验一能够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故填:红。(2)实验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填:Ca(OH)2+CO2=CaCO3+H2O。(3)实验三发生反应为氢氧化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Al(OH)3+3HCl=AlCl3+3H2O。(4)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氢氧化钠,滤液中一定含氢氧化钠,一定显碱性,故填:碱性。猜想与假设: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氢氧化钠,如果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完全反应,则溶质为氢氧化钠,如果氢氧化钡过量,则溶质为氢氧化钡、氢氧化钠,如果碳酸钠过量,则溶质为碳酸钠、氢氧化钠,故猜想二:溶质为NaOH和Na2CO3,故填:Na2CO3。实验结论为猜想一正确,故溶质为氢氧化钠;a、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不含碳酸钠,因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气泡;b、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故实验现象为:无明显现象,说明不含氢氧化钡;故填:无明显现象。反思与评价:、可加入稀硫酸,碳酸钠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氢氧化钡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如果无明显现象,说明不含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可得出猜想一正确;故填:稀硫酸;无明显现象。4、NaOH、Na2CO3 溶液变红 D 密封 氯化钡BaCl2 【详解】猜想:氢氧化钠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故若为部分变质,则溶液中既含有未变质的氢氧化钠,又含有变质后生成的碳酸钠。故填:NaOH、Na2CO3。(1)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会生成白色的碳酸钡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操作中加入了过量的氯化钡,除去了溶液中的碳酸钠,若此时过滤得到的无色滤液加入酚酞后不变色,则说明溶液中不含氢氧化钠,即猜想正确;若猜想正确,即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则在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除去碳酸钠后过滤得到的无色溶液中仍含有氢氧化钠,此时加入酚酞试液,溶液会变红,故“现象X”是溶液变红。(3)A、根据上述分析,操作的目的是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明显现象,故此选项不正确;B、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无明显现象,此选项不正确;C、氢氧化钠与硫酸镁会生成白色的氢氧化镁白色沉淀,但操作中加入的是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故此时无色滤液中会含有氯化钡,而氯化钡会与硫酸镁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