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试题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肥定向训练试题(无超纲).docx
-
资源ID:28224351
资源大小:282.89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精品试题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肥定向训练试题(无超纲).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定向训练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 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在高海拔地区煮鸡蛋时,在水中加适量食盐,可使鸡蛋更容易煮熟。这是由于水中加了食盐以后,溶液A密度变大B凝固点下降C沸点升高D导电性增强2、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海水晒盐B木炭燃烧C二氧化碳制成干冰D液态空气制氧气3、有关海水晒盐及粗盐提纯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A粗盐提纯时搅拌为了增大氯化钠的溶解性B过滤时为加快过滤速度可以用玻璃棒搅拌C蒸发时需要将滤液全部蒸干后停止加热D海水晒盐的原理是蒸发结晶4、目前世界上60%的镁是从海水中提取的。主要步骤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为使海水中的MgSO4转化成Mg(OH)2,试剂可选择氢氧化钙B加入试剂后,分离得到Mg(OH)2沉淀的方法是过滤C加入试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HCl=MgCl2+H2OD若无水MgCl2的质量为9.5 g,则生成的Mg有2.4g5、下列有关硫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判断正确的是AA点表示的物质类别是碱BB点可以表示SO2CC点对应的物质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D点对应的物质DD点一定为K2SO46、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方法均正确的是物质杂质试剂除杂操作方法ACO2气体CO气体通入O2点燃BKNO3固体NaCl固体水降温结晶CCO2气体HCl气体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气DKNO3溶液KOH溶液适量的 CuSO4溶液过滤AABBCCDD7、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AMg2+、Ca2+、ClBH+、Cu2+、CNa+、K+、Cl、DFe3+、Ba2+、OH8、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碘溶于汽油B溶洞的形成C铁生锈条件探究D比较合金和金属的硬度9、小亮同学在实验室中制取CO2气体后,对废液进行后续探究,他向一定质量的含CaCl2和HCl的废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实验过程中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者气体关系如图1所示,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溶液的pH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1中bc段表示生成气体的过程B图1中横轴上x点的值为106C图2中hk段没有发生化学反应D图1中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10、下列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实验变化关系的是A甲:向等质量的镁和铁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B乙:少量的碳在密闭的集气瓶中与氧气完全燃烧C丙: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D丁: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大理石第卷(非选择题 70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用下列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进行填空(每空只需填一个序号)熟石灰 纯碱 食醋 干冰 生石灰 烧碱(1)除去面粉发酵产生的酸味_;(2)干旱时期,为了缓解旱情常用_进行人工降雨;(3)可用作食品干燥剂的是_;(4)家庭用于除去热水瓶内水垢的是_;(5)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_。2、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无变化是初中化学的经典实验。探究课上四个小组分别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如图A、B、C、D所示(托盘天平略)。(1)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四个实验中只有两个装置可行,该装置是_(填字母代号),另外两个装置被否定的原因分别是_。(2)装置A 中锥形瓶底部细沙的作用是_。(3)D装置两物质混合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该反应属于_反应(填 “化合”、“分解”或“复分解”)。3、宋代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历经千年色彩依旧,其中绿色来自孔雀石颜料,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也可写作CuCO3·Cu(OH)2,后者化学式更能体现它的化学性质。CuSO4溶液与Na2CO3溶液反应能否得到碱式碳酸铜?某兴趣小组进行相关探究。(沉淀制备)称取12.5g胆矾(CuSO4·5H2O)溶于一定量的水中配成8%的CuSO4溶液。向其中加入适量Na2CO3溶液,将所得蓝绿色悬浊液过滤,用蒸馏水洗涤,再用无水乙醇洗涤。(1)配制该CuSO4溶液需要_mL的水,使用_(填仪器的名称及规格)来量取。(实验探究)甲同学认为沉淀是CuCO3;乙同学认为沉淀是Cu(OH)2;丙同学认为沉淀是xCuCO3yCu(OH)2。为了进一步测定组成,现设计了如下装置,用制得的固体进行实验:(2)A装置加热前,首先打开活塞K1、K2,关闭K3,通入适量氮气。停止通氮气,然后_(写出如何控制活塞),再点燃A处酒精灯。(3)若丙同学的观点成立,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4)经查阅文献,三位同学讨论认为需要用Ba(OH)2代替Ca(OH)2来定量测定固体的化学式,其原因是_。ABa(OH)2的碱性比Ca(OH)2强BBa(OH)2溶解度大于Ca(OH)2,能充分吸收CO2C吸收等量CO2生成的BaCO3的质量大于CaCO3,测量误差小(5)经实验测得该蓝绿色固体化学式为2CuCO33Cu(OH)2。写出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6)千里江山图中青色来自蓝铜矿颜料,主要成分为2CuCO3·Cu(OH)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A2CuCO3·Cu(OH)2中铜的质量分数低于Cu2(OH)2CO3B保存千里江山图需要控制温度和湿度C孔雀石、蓝铜矿颜料耐酸耐碱D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4、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1)日常生活中的“金粉”是铜和锌的合金,“银粉”是铝的粉末。从材料的角度分析,“金粉”属于_(填“合成”或“金属”)材料;从物质构成的角度来看,“银粉”是由_构成的。(2)取少量“金粉”投入足量稀盐酸中,可以观察到的主要现象为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如图所示为锌与稀盐酸反应前后溶液中的主要离子,请写出下列图示符号对应的离子编号_ ;_ ;_。H+Zn2+Cl-(3)用离子方程式可以简明描述化学反应的实质,书写步骤如下(以氯化锌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为例):写出氯化锌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nCl22NaOH=Zn(OH)22NaCl。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上述方程式可改写成:Zn22Cl-2Na2OH-=Zn(OH)22Cl-2Na。删去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即得离子方程式:Zn22OH-=Zn(OH)2。下图表示取铝片投入足量稀硫酸中,请仿照上例,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5、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现有以下物质:氧气 焦炭 氮气 氯化钠(填序号)(1)用于食品包装袋防腐的是_。(2)可用冶炼金属的是_。(3)烹饪时用做调味料的是_。(4)常用于救治伤员的是_。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1、某纯碱样品中含有氯化钠(假设其成分均匀)。化学兴趣小组按以下步骤测定该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1)配制稀硫酸:计算:配制500 g质量分数为19.6%稀硫酸,需要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 g/cm3)_mL。(精确到0.1 mL)量取:用量程为_的量筒量取所需的浓硫酸。稀释:_。(2)实验测定:称取10.0 g样品置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烧杯总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反应时间/min0t1t2t3烧杯总质量/g300.0297.8296.7296.7完全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_。计算该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_。(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写出完整的计算步骤)2、将12.9克NaCl和Na2CO3固体混合物完全溶于水中形成溶液,再将75克CaCl2溶液分5次加入到该溶液中,充分反应,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实验序号12345加入氯化钙溶液质量/g1515151515生成沉淀的总质量/g3m91010求:(1)表格中m的数值是_。(2)溶液中Na2CO3完全反应是在第_次实验。(3)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4)请画出上述过程溶液中NaCl质量的变化图。3、工业上通过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现有12.5吨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理论上可以制得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4、厨房用泡打粉是一种复合膨松剂,又称为发泡粉,可作为快速发面剂用于制作面食。某种泡打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某化学探究小组为了测定其中碳酸氢钠的含量,他们准确称取泡打粉样品10g,向其中加入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再次称量,得溶液105.6g。忽略散失掉的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试计算该泡打粉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5、同学们从山上采集到一种石灰石,他们取80g该样品进行煅烧实验(所含杂质在煅烧过程中不发生变化),反应结束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75.6g。(1)当石灰石完全反应后,生成CO2的质量为_g。(2)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求该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1、某实验小组的甲、乙两同学围绕Na2CO3进行了如图一所示的实验。实验结束后,丙同学把A、B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如图二),充分混合后发现白色沉淀明显增加,结合题目信息,回答以下问题:(1)甲同学的实验完成后,A试管一定有剩余的物质是_。(2)B试管的实验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_。(3)小组同学将C中液体过滤后,对所得滤液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猜想与假设)实验小组的同学对滤液的成分作出了如下猜想:猜想一: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Na2CO3猜想二:滤液中的溶质是_猜想三: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Na2CO3、CaCl2猜想四: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讨论与交流)通过认真讨论,小组同学排除了其中一种不合理的猜想。你认为不合理的猜想是_,理由是_。(进行实验)实验小组的同学们为了验证猜想一,设计了以下两套不同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方案一: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盐酸。_猜想一正确方案二: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适量_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请写出方案一中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拓展)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2、皮蛋是我国一种传统风味蛋制品。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查阅资料后得知腌制皮蛋的主要原料有生石灰、纯碱和食盐。同学们向这三种物质中加入足量水充分搅拌过滤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1)小组同学讨论后一致认为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NaOH和_(填化学式)。一定含有NaOH的原因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提出问题)滤液中还可能含有哪些溶质?(作出猜想)猜想:Ca(OH)2 猜想:Na2CO3(实验探究)同学们分别设计了如下两种方案并进行实验:(2)方案一:甲同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从而得出猜想成立。同学们一致认为,通过该实验不足以得出其结论,原因是_。(3)方案二:乙和丙同学分别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乙同学观察到_,证明猜想正确。丙同学却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你认为原因可能是_。(拓展延伸)证明猜想正确后,同学们想进一步通过实验证明滤液中存在NaOH。于是继续进行如下探究:(查阅资料)氯化钡溶液显中性。(实验探究)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步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氯化钡溶液,静置有白色沉淀产生滤液中含有NaOH步骤:取步骤中的上层清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4)_(反思评价)(5)步骤中的酚酞溶液_(填“能”或“不能”)用硫酸镁溶液代替。(6)你认为将步骤和步骤的顺序颠倒是否也能得出滤液中含有NaOH的结论?_(填“是”或“否”)。3、某同学在做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时,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的实验现象,由此得出NaOH溶液已经变质的结论。并对该变质的NaOH溶液开展了以下探究:(提出问题)该NaOH溶液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猜想与假设)猜想1:NaOH溶液部分变质。猜想2:NaOH溶液全部变质。(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实验探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不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_。(填化学式)(2)取步骤(1)试管中的少量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为_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实验结论):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评价与交流)(1)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容易变质,请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2)在上述(实验探究)中,小明提出可以用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你认为该方案_(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_。(3)由此可知氢氧化钠溶液应_保存。(4)要想除去变质的NaOH溶液中含有的Na2CO3杂质,可以加入适量的_(试剂名称)除去杂质。4、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某兴趣小组在做完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后,欲探究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该探究方案。(温馨提示:该实验过程中所用溶液的浓度较低,实验中若涉及硫酸钙、氢氧化钙等微溶物,均视为可溶物)(提出问题)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做出猜想)(1)猜想一:NaCl;猜想二:NaCl和BaCl2;猜想三:NaCl和Na2SO4;猜想四:NaCl、BaCl2和Na2SO4。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_不合理,理由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设计实验)(2)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适量_(任写一种)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猜想二成立。(3)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适量_(任写一种)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猜想三成立。如果(2)和(3)中均没有产生白色沉淀,则猜想一成立。(交流反思)(4)小组同学一致认为,探究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考虑生成的可溶物外,还需要考虑_。(拓展延伸)(5)某同学提出了以下两种检验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的方法:方法一:取少许待测液,先滴加氯化钡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继续滴加足量稀盐酸,振荡,沉淀不溶解,则待测液中一定含有。方法二:取少许待测液,先滴加足量稀盐酸,若无明显现象,继续滴加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待测液中一定含有。上述两种方法中,方法_合理,另一种方法不合理的理由是待测液中若含有_(填离子符号),也会产生相同的现象,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5、一位化学教师在实验室取用生石灰时,发现装满生石灰的塑料试剂瓶已经膨胀破裂(如图)。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该老师的指导下,对该生石灰样品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提出问题)生石灰样品的成分是什么?(作出猜想)生石灰样品的成分可能是CaO、Ca(OH)2和CaCO3中的一种或几种。(实验探究)小华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样品于烧杯中,加水溶解,用手触摸烧杯壁。烧杯壁发热_取少量实验烧杯中的物质过滤,向其中滴入_。溶液变红有Ca(OH)2另取少量实验烧杯中的物质,向其中滴加少量稀盐酸。_无CaCO3(交流讨论)(1)同学们经过讨论,发现通过实验不能得出样品中一定含有Ca(OH)2,理由是_。(2)小红同学提出实验结论也不正确。他改进实验,并通过实验证明生石灰样品中含有碳酸钙,他改进实验的操作内容是_。(3)通过小组合作,最后得出样品中肯定含有CaO和CaCO3,可能含有Ca(OH)2.请写出生成CaCO3的化学方程式_。(4)为确定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一定存在,同学们继续探究。取0.76g该生石灰样品放入烧杯中,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如下图所示:(讨论与分析)该生石灰样品的成分是_。(反思应用)生石灰要_保存。-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C【详解】水中加入食盐后,使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使鸡蛋更容易煮熟就是主要利用了沸点升高的原理。故选C。【点睛】2、B【详解】A、海水晒盐是指将海水中的水分蒸发,得到海盐,是将水与盐分开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木炭燃烧时,如果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二氧化碳制成干冰是将二氧化碳由气态变成固态,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D、液态空气制氧气是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利用蒸发的方法得到液态氧的构成,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故选B。3、D【分析】由于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故在海水中提取NaCl通常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粗盐提纯涉及溶解、除杂、过滤、蒸发等操作。【详解】A、粗盐提纯时搅拌是为了加快粗盐的溶解,不能增大氯化钠的溶解性,A错误;B、过滤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避免弄破滤纸,B错误;C、蒸发操作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C错误;D、根据分析,海水晒盐的原理是蒸发结晶,D正确。故选D。【点睛】进行过滤操作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进行蒸发操作时要注意不要将液体全部蒸干。4、C【详解】A、氢氧化钙与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氢氧化镁。MgSO4转化为氢氧化镁需要加入碱溶液,可选取氢氧化钙,说法正确;B、氢氧化镁为沉淀,采用过滤的方法分离,说法正确;C、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2HCl=MgCl2+2H2O,说法错误;D、根据反应,若无水MgCl2的质量为9.5 g,则生成的Mg有2.4g,说法正确。故选:C。5、C【详解】A.由图可知,A点对应的物质,硫元素的化合价为零,说明A点该物质的类别是单质,错误;B.由图可知,B点对应的物质类别是氧化物,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则根据化合价的计算原则,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故B点表示的物质是三氧化硫,其化学式为SO3,错误;C.由图可知,C点对应的物质类别是酸,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故B点表示的物质是硫酸,硫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D点对应的物质类别是盐,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由化合价的计算原则可知,硫酸钠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正确;D.由图可知,D点对应的物质类别是盐,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说明D点物质为硫酸盐,则D点的物质可以是硫酸钠、硫酸钾等,错误;故选C。6、B【详解】A、如果二氧化碳气体中一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一氧化碳不会发生燃烧,即通过点燃的方法不能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选项错误;B、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氯化钠大,则硝酸钾中混有氯化钠杂质,可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除去硝酸钾中的氯化钠,选项正确;C、将气体通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因为二氧化碳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的溶解度小于氯化氢的,且氯化氢可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应选择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选项错误;D、氢氧化钾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钾,会引入新杂质硫酸钾,不符合除杂原则,选项错误,故选B。7、C【详解】A、碳酸镁、碳酸钙都是白色沉淀,离子在水中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B、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但铜离子是蓝色的,不符合题意;C、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且均为无色,符合题意;D、硫酸根和钡离子、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在水中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故选C。8、B【详解】A、碘溶于汽油,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溶洞的形成,是因为碳酸钙和二氧化碳、水等反应生成了碳酸氢钙,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该装置中,铁只与水接触,不生锈,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比较合金和金属的硬度,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9、B【详解】A、加入的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把盐酸消耗完了,才开始与氯化钙反应,开始生成沉淀,因此图1中0a段表示生成的气体过程;图1中bc段表示生成沉淀的过程,A错误。B、根据题意可知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钙反应,由图示可知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2.2g,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沉淀5.0g。设生成2.2g气体所需的Na2CO3的质量为y,生成沉淀5.0g所需Na2CO3的质量为z则 图1中b点的值为5.3g ÷10%=53;x点的值为(5.3g +5.3g )÷10%=106,B正确。C. bc段反应过程是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在此过程中,溶液的pH不变,呈中性,C错误。D、图1中c点时,原溶液中的溶质盐酸和氯化钙都被反应完,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一种,D错误。故选:B。10、A【详解】A、等质量的镁和铁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若消耗硫酸相同,则生成氢气质量相同,所以开始两斜线重合。因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比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完全反应镁消耗的硫酸多,生成的氢气多,拐点高。A正确。B、少量的碳在密闭的集气瓶中与氧气完全燃烧。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瓶子中气体的分子数不变。B错。C、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开始溶液从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增加。溶液达到饱和后,溶质质量不再变化。C错。D、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大理石。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物中的氧化钙是固体,因此,固体质量不会为0。D错。故选A。【点睛】二、填空题1、(1)(2)(3)(4)(5)【解析】(1)纯碱显碱性,可用于除去面粉发酵产生的酸味,故填:;(2)干冰升华时吸收热量,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故填:;(3)生石灰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从而吸收水分,可用作食品干燥剂,故填:;(4)食醋中含有醋酸,醋酸能与水垢发生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醋酸钙而被除去,因此家庭常用食醋除去热水瓶内水垢,故填:;(5)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属于碱,呈弱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中和土壤其酸性,故填:。2、(1) AD B中的酒精与蒸馏水混合是物理变化,C中生成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去了 (2)防止红磷燃烧放热使锥形瓶底部因受热不均而炸裂(3) 2NaOH+CuSO4= Cu(OH)2+Na2SO4 复分解 【解析】(1)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四个实验中只有两个装置可行,该装置是AD。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普遍遵守的规律,B中的酒精与蒸馏水混合发生的是物理变化,C中生成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去了,因此BC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2)装置A 中锥形瓶底部细沙的作用是防止红磷燃烧放热使锥形瓶底部因受热不均而炸裂;(3)D装置两物质混合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 Cu(OH)2+Na2SO4,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3、(1) 87.5 100mL量筒 (2)关闭 K1、K2,打开K3(3)A中蓝绿色固体变黑色,B中白色固体变蓝,C中溶液变浑浊(4)BC(5)2CuCO33Cu(OH)25CuO+2CO2+3H2O(6)C【解析】(1)12.5g胆矾中硫酸铜的质量=12.5g××100%=8g,其中结晶水的质量=12.5g8g=4.5g,12.5g胆矾溶于一定量的水中配成8%的CuSO4溶液的质量=8g÷8%=100g,其中水的质量=100g8g=92g,配制溶液需要加入水的质量=92g4.5g=87.5g故填87.5;87.5g水的体积=87.5g÷1g/mL=87.5mL,量取这些水需要选择量程为100mL的量筒,故填100mL量筒。(2)为避免空气中的成分对实验产生干扰,A装置加热前,首先打开活塞K1、K2,关闭K3,通入适量氮气排出装置中的空气,停止通氮气,然后关闭 K1、K2,打开K3,再点燃A处酒精灯,故填关闭 K1、K2,打开K3。(3)若丙同学的观点成立,则固体为碱式碳酸铜,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则观察到A中蓝绿色固体变黑色,B中白色固体变蓝,C中溶液变浑浊,故填A中蓝绿色固体变黑色,B中白色固体变蓝,C中溶液变浑浊。(4)A 虽然Ba(OH)2的碱性比Ca(OH)2强,但两种物质都属于碱,都能够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沉淀,碱性强弱与实验无关,选项错误;B Ba(OH)2溶解度大于Ca(OH)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大,能充分吸收CO2,选项正确;C 钡的相对原子质量比钙大,吸收等量CO2生成的BaCO3的质量大于CaCO3,实验数据明显,测量误差小,选项正确,故填BC。(5)蓝绿色固体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故2CuCO33Cu(OH)2受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2CuCO33Cu(OH)25CuO+2CO2+3H2O。(6)A 2CuCO3·Cu(OH)2中铜的质量分数=×100%55.5%,Cu2(OH)2CO3中铜的质量分数=×100%57.7%,即2CuCO3·Cu(OH)2中铜的质量分数低于Cu2(OH)2CO3,选项正确;B 千里江山图中青色来自蓝铜矿颜料,主要成分为2CuCO3·Cu(OH)2,该物质受热易分解,所以保存千里江山图需要控制温度和湿度,选项正确;C 孔雀石、蓝铜矿颜料均为碱式盐,都能够与酸反应,即孔雀石、蓝铜矿颜料耐碱不耐酸,选项错误;D 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中,碳、氢、铜的化合价均为最高价,不具有还原性,所以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选项正确,故填C。4、(1) 金属 铝原子 (2) 有气泡产生,固体部分溶解 Zn2HCl=ZnCl2H2 (3)2Al6H= 2Al33H2【解析】(1)金属和合金都属于金属材料,故“金粉”属于金属材料;从物质构成的角度来看,“银粉”是铝单质,是由铝原子直接构成的。(2)“金粉”是铜和锌的合金,铜活动性较弱,盐酸和锌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Zn2HCl=ZnCl2H2;会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固体部分溶解。反应前后均存在氯离子,故反应后溶液中减少了氢离子,生成了锌离子,分析图像可知,图示符号对应的离子编号为:、。(3)铝和稀硫酸生成硫酸铝和氢气,反应前后均存在硫酸根离子,反应实质为铝原子和氢离子反应生成铝离子和氢气,故离子方程式为:2Al6H= 2Al33H2。5、(1)(2)(3)(4)【分析】(1)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填充于食品包装中,用于防腐,故填:;(2)焦炭是冶炼金属的原料,焦炭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放出大量的热,提供热量,同时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提供还原剂一氧化碳,故填:;(3)氯化钠有咸味,可作调味料,故填:;(4)氧气能供给呼吸,可用于救治伤员,故填:。三、计算题1、(1) 54.3 100 mL 将54.3 mL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倒入400 g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2) 3.3 g 解: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yy=7.95 g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0%=20.5%答:该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0.5% 【分析】(1)解:设需要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的质量为x,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得:500g×19.6%=98%x,x=100g,故所需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的体积为:100g÷1.84g/cm354.3mL;量筒量程的选择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故用量程为100mL的量筒量取所需的浓硫酸;所需水的质量为:500g-100g=400g,即400mL,稀释浓硫酸:将54.3 mL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倒入400 g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热量尽快散发出去;(2)完全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300.0g-296.7g=3.3g;见答案。2、(1)6(2)4(3)解:由表可知,碳酸钠完全反应生成沉淀质量为10g设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质量为y答: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82.2%。(4)【解析】(1)由表中的前三次数据可知,每加入15g的CaCl2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是3g,第三次生成沉淀是9g,则第二次生成沉淀的知识6g,所以m=6。(2)由表中的数可知,第4次加入的氯化钙溶液若完全反应应生成沉淀的质量应为12g,而实际只产生了10g沉淀,说明了碳酸钠已完全发生了反应。(3)见答案。(4)由上述计算可知,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2.9g10.6g2.3g,生成氯化钠质量为11.7g,则氯化钠的总质量为:2.3g+11.7g14g。由图表可知,生成3g沉淀需要消耗氯化钙溶液15g,则最终生成10g沉淀恰好反应时,需要氯化钙溶液质量为。由上述数据可作出反应过程中溶液中NaCl质量的变化图为:。3、解:设理论上可制得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答:设理论上可制得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吨。【详解】见答案。 4、解:生成二氧化碳质量:10g+100g-105.6g=4.4g 设泡打粉样品中NaHCO3的质量为xx=8.4g 答:该泡打粉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84%。【详解】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后总质量的减少就是生成二氧化碳质量10g+100g-105.6g=4.4g;计算过程见答案。5、(1)4.4g(2)解:设样品中含CaCO3的质量为x 解得x=10g,答: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0g。【分析】碳酸钙高温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固体物质质量的减少量就是生成气体的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1)由于固体的质量由80g变为75.6g,减少了4.4g,说明生成的气体的质量为4.4g;(2)见答案。四、实验探究1、碳酸钠#Na2CO3 CaCl2+Na2CO3CaCO3+2NaCl NaCl、CaCl2 猜想三 溶液中碳酸钠和氯化钙不能共存 产生气泡 氯化钙2 Na2CO3+2HCl2NaCl+H2O+CO2 反应物是否过量 【详解】(1)充分混合后发现白色沉淀明显增加,是因为A中过量的碳酸钠和B中过量的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甲同学的实验完成后,A试管一定有剩余的物质是碳酸钠;(2)B试管中,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发生的化学方程式:CaCl2+Na2CO3CaCO3+2NaCl;(3)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Na2CO3猜想二: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CaCl2猜想三: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Na2CO3、CaCl2猜想四: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当氯化钙过量时,反应完全后,溶液中的溶质:NaCl、CaCl2讨论与交流 不合理的猜想是猜想三,理由是溶液中碳酸钠和氯化钙不能共存,这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进行实验方案一:猜想一正确,说明溶液中溶质是NaCl、Na2CO3,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盐酸,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实验现象是产生气泡;方案二:猜想一正确,说明溶液中溶质是NaCl、Na2CO3,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适量的某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是氯化钙溶液;请写出方案一中相关反应: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拓展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2、NaCl 没有证明碳酸钠的存在或滤液中也可能不含有碳酸钠 产生气泡 滴加的稀盐酸太少,不足以和氢氧化钠反应,则不能和碳酸钠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