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解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肥定向测试试题(无超纲).docx
-
资源ID:28230742
资源大小:235.20K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难点解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肥定向测试试题(无超纲).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定向测试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 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有关海水晒盐及粗盐提纯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A粗盐提纯时搅拌为了增大氯化钠的溶解性B过滤时为加快过滤速度可以用玻璃棒搅拌C蒸发时需要将滤液全部蒸干后停止加热D海水晒盐的原理是蒸发结晶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生石灰用作干燥剂B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C铜用于制作导线D纯碱用于玻璃生产3、下列离子组合能在pH=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ANa+、Ag+、Cl-BK+、Na+CK+、Na+、OH-、DK+、Na+、4、下列物质的鉴别方法正确的是物质选用的方法或试剂A空气、氧气和氮气带火星的木条B铁粉和二氧化锰观察颜色C双氧水和水加二氧化锰D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无色酚酞溶液AABBCCDD5、下列离子能在pH=1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的是A、Cl-、Fe3+BK+、Ba2+CH+、DK+、Ba2+6、下列实验操作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A除去CO2中的CO通入过量O2,点燃B分离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过滤、蒸发C鉴别(NH4)2SO4固体和NH4NO3固体分别加入熟石灰研磨,闻气味D检验氢氧化钠溶液中是否含有少量的碳酸钠取样,加入适量稀盐酸AABBCCDD7、周礼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主要成分为CaCO3),并把这种灰称为“蜃”。东汉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的碱液可用“蜃”与水混合制得。“蜃”的主要成分是ACaOBCa(OH)2CCaCO3DNa2CO38、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A 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B 向盛有一定量的稀盐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C 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D 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粉和铁粉9、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AMg2+、Ca2+、ClBH+、Cu2+、CNa+、K+、Cl、DFe3+、Ba2+、OH10、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选项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ACO2CO将气体点燃BCaO固体CaCO3溶解,过滤,蒸发,结晶CFeCl2溶液CuCl2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DMgCu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并过滤AABBCCDD第卷(非选择题 70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粗盐提纯实验中出现精盐产率偏低的原因正确的是_。溶解时未充分搅拌;蒸发时液体可能被溅出;转移固体时氯化钠可能有洒落;蒸发时水分未蒸干;盐粒溅出蒸发皿;过滤时液体滴到漏斗外;称量时多称了。2、现有生活中的下列物质,请回答有关问题。A发酵粉 B纯碱 C鸡蛋壳(1)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_(填化学式)。(2)工业上可利用上述物质中的_与石灰水反应制取氢氧化钠,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_。3、溶液在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1)可以作为溶质的是_。A只有固体B只有液体C只有气体D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2)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若采用升温、恒温蒸发溶剂、增加溶质的方法都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则该物质是_。t3时在50g水中加入40g乙固体充分搅拌后得到乙的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_,保持温度不变,再加入75g水后,若想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需再加入溶质乙_g。(3)将t3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析出晶体质量关系为_。A甲>乙B甲<乙C甲=乙D无法确定(4)某K2CO3样品,可能含有Na2CO3、MgCO3、CuSO4、NaCl中的几种杂质。取该样品13.8g,加入100g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得到无色溶液,同时产生4.4g气体。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_。A反应后得到无色溶液,说明样品中一定没有CuSO4BNaCl不与盐酸反应,溶于水得无色溶液,说明样品中可能有NaClC所加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为7.3%DNa2CO3和MgCO3都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说明样品中一定有Na2CO3和MgCO34、下面4个观点都是错误的。写出你熟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否定相应的错误观点:(1)分解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_。(2)复分解反应一定只有两种生成物_。(3)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_。(4)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_。5、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1)用红磷燃烧测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_。(2)碳还原二氧化碳_。(3)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_。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1、某化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H2SO4和CuSO4两种污染物。为测定废水中两种污染物的含量,南山中学化学兴趣第二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取该废水 100 g,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NaOH 溶液,测得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OH 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产生氢氧化铜沉淀_g。(2)废水中硫酸铜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 0.01%)。2、同学们从山上采集到一种石灰石,他们取80g该样品进行煅烧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为:,杂质在煅烧过程中不发生变化),测得反应后固体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表:反应时间t/st0t1t2t3t4t5t6反应后固体的质量m/g80757066625858请回答下列问题:(1)当石灰石完全反应后,生成CO2的质量为_g。(2)求该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3、某化学实验小组取实验室中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了实验并记录如图:(1)第一次加入稀盐酸A烧杯中样品溶液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为_g。(2)加入150g7.3%稀盐酸后产生气体的质量为_g。(3)第二次加入稀盐酸前B烧杯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4)求样品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写出计算过程)4、向100g硫酸铜与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硫酸钠溶液呈中性),回答下列问题:(1)当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为50g时,溶液呈_性(填酸、碱或中)(2)当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为20g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_(填化学式)。(3)当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为40g时,生成沉淀Cu(OH)2的质量是多少g?(写出详细计算过程)5、小秋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未知浓度的碳酸钠的溶液,向165.4g的该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发现没有立即产生气泡,查阅资料后发现,碳酸钠和少量的盐酸反应方程式如下:Na2CO3+HCl=NaHCO3+NaCl。继续滴加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产生的气体随着加入盐酸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各题:(1)A点所对应溶质有_。(2)加入盐酸的质量分数是_。(3)计算B点溶液中的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1、(三草酸合铁酸钾)为亮绿色晶体。小李和小赵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的热分解产物。(查阅资料)碱石灰可用于吸收CO2、水蒸气含有Fe2+的盐溶液可与发生反应产生蓝色沉淀含有Fe3+的盐溶液可与KSCN发生反应生成红色溶液CO通入灼热的氧化铜中,能使黑色的氧化铜变成红色铜铁的氧化物可以与稀盐酸反应,但不产生气体;K2CO3与稀盐酸反应会释放出CO2(提出问题)样品完全分解后,除水蒸气外,还生成哪些气体产物?(提出假设)猜想一:含有CO;猜想二:含有_;猜想三:含有CO和CO2(实验探究)(1)探究气体产物小李同学对气体产物进行探究,设计如下实验(夹持装置及部分装置省略)实验中观察到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D中的固体变为红色。由此判断猜想_正确。(2)探究固体产物。小赵同学对固体产物进行如下探究:取热分解后的固体产物(经实验证明无磁性)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过滤,再进行如下实验:实验现象结论取滤液加入稀盐酸_固体中含有K2CO3取滤渣加入稀盐酸溶解后,分成两份一份中加入_固体中含有FeO另一份中加入KSCN溶液变为红色固体中含有_(实验结论)的热分解产物有_种。(拓展延伸)晒制蓝图时,用作感光剂,其光解反应有FeC2O4生成。 432gFeC2O4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Fe3O4、CO和CO2;生成物中两种气体质量的最简整数比为_。2、碱石灰是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相关资料见下图资料卡片。(提出问题)实验室中久置的碱石灰样品的成分是什么?(进行猜想)久置的碱石灰样品中可能含有CaO、NaOH、Ca(OH)2、Na2CO3、CaCO3等成分。(1)样品中可能含有Ca(OH)2、Na2CO3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实验过程)如下图示:(2)操作的名称是为过滤,实验室完成过滤所需实验仪器有铁架台、烧杯、漏斗和_。(3)溶液C中加入酚酞的现象I为_。(4)溶液A中加入CaCl2溶液后产生固体,反应的方程式为_。该反应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_。(填写化学名称)(5)向溶液A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后,证明CaCl2溶液过量的方法是_。(实验结论)(6)该久置的碱石灰样品中能确定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ACaOBNaOHCCa(OH)2DNa2CO3E.CaCO33、化学老师在讲“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変化”时,进行了如图演示实验。(1)实验现象:烧杯A和烧杯B中的反应均为_ (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烧杯A中除了热量的变化,还会出现的实验现象是_。实验后的废液处理:(2)小明同学在课后帮老师处理废液时发现,烧杯A中无固体剩余,烧杯B底部有白色沉淀物。将烧杯B中的上层清液逐渐倒入烧杯A的过程中,刚开始没有明显现象,一会儿后出现白色沉淀。刚开始没有明显现象的原因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产生的白色沉淀是_(填化学式)。然后他将上述混合废液过滤,得到无色滤液。小明与同学对该无色滤液的溶质成分展开讨论。(提出猜想)(3)猜想1:氯化钙;猜想2:氯化钙和氢氧化钙;猜想3:_。(进行实验)(4)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_,说明猜想2错误。(5)取少量滤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猜想_正确。(实验反思)(6)反应后滤液的溶质成分中不仅有生成物,还可能有_。4、小红和小明同学在药品柜取用药品时,发现有一瓶氢氧化钠溶液瓶盖附近“长”满白色物质。他们决定对白色物质的成分进行探究。(提出问题)这种白色物质是什么?(查阅资料)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会转化为碳酸氢钠 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猜想假设)小红认为:白色物质全部是氢氧化钠。小明认为:白色物质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你的认为:白色物质还有可能是_。(实验验证)他们取白色固体,加水溶解配制成溶液,标记为溶液A,以备实验使用。(1)小红先取适量溶液A,然后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小红由此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小明认为小红的实验不能得出这个结论,理由是_。(2)小红经过思考后,再做实验:取适量溶液A,滴加少量稀盐酸,发现_,再次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但小明认为小红的实验仍然不能得出这个结论,理由是_。(3)小明认真总结了小红的实验,也取适量的溶液A,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证明自己猜想正确。(反思拓展)(1)废液处理:实验结束后,小红、小明把废液统一倒入一个废液缸中,发现溶液呈红色,于是逐滴加入稀盐酸至刚好变为无色时,溶液中的溶质除了酚酞外,还含有CaCl2、_(填化学式)。(2)杂质去除:要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溶液,选择的试剂可以是_溶液。5、在实验复习课中,某组同学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失去标签的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进行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分别用A、B两支试管取少量样品,然后各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A中_B中_A中的物质是氢氧化钠溶液B中的物质是碳酸钠溶液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A、B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然后对烧杯内的物质进行了过滤;同学们对滤液的成分很好奇,请你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探究。(提出问题)反应后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猜想假设)甲同学的猜想:只含有NaOH; 乙同学的猜想:含有NaOH和Ca(OH) 2;丙同学的猜想:含有NaOH、Ca(OH) 2、Na2CO3;你的猜想:含有_上述猜想中,你认为不合理的猜想是_(选填:“甲”“乙”“丙”),理由是_(实验探究)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再加入_猜想正确(反思拓展)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应怎样处理上述实验后的废液才能倒入下水道?_-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D【分析】由于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故在海水中提取NaCl通常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粗盐提纯涉及溶解、除杂、过滤、蒸发等操作。【详解】A、粗盐提纯时搅拌是为了加快粗盐的溶解,不能增大氯化钠的溶解性,A错误;B、过滤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避免弄破滤纸,B错误;C、蒸发操作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C错误;D、根据分析,海水晒盐的原理是蒸发结晶,D正确。故选D。【点睛】进行过滤操作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进行蒸发操作时要注意不要将液体全部蒸干。2、C【详解】A、生石灰用作干燥剂是因为生石灰可以与水反应,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生石灰的化学性质;B、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铁的化学性质;C、铜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没有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D、纯碱用于玻璃生产,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答案:C。3、D【分析】pH=1的溶液显酸性,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说明离子相互之间不生成气体、不生成沉淀、不生成水。【详解】A、银离子和氯离子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A不正确;B、pH=1的溶液显酸性,溶液中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B不正确;C、pH=1的溶液显酸性,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C不正确;D、在pH=1的溶液中,四种离子相互之间不能生成气体、沉淀和水,能大量共存,故D正确。故选D。4、C【详解】A、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空气、氮气中均不复燃,无法区分。B、铁粉和二氧化锰均为黑色,无法区分。C、二氧化锰能催化双氧水中的过氧化氢分解,会产生大量气泡,放入水中无明显现象,可以区分。D、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为碱性,均可以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无法区分。故选C。【点睛】5、D【分析】pH=11的溶液,显碱性,离子能在pH=1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说明不含有色离子,离子之间相互不生成气体、沉淀和水。【详解】A、pH=11的溶液,显碱性,铁离子的溶液显黄色,且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故A不正确;B、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生成碳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B不正确;C、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C不正确;D、pH=11的溶液,显碱性,氢氧根离子和三种离子相互之间不能生成气体、沉淀和水,不含有有色离子,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故D正确。故选D。6、D【详解】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入过量氧气进行点燃,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会引入新的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硝酸钾与氯化钠均能溶于水,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无法分离硝酸钾与氯化钠,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NH4)2SO4固体和NH4NO3固体均能与熟石灰反应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无法鉴别(NH4)2SO4固体和NH4NO3固体,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因此检验氢氧化钠溶液中是否含有少量的碳酸钠,取样,加入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说明含有碳酸钠,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D。【点睛】7、A【详解】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蛎房”主要成分为CaCO3,“煤饼烧蛎房成灰”,这种灰称为“蜃”,则“蜃”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故选A。8、C【详解】A、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所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沉淀从零开始,选项A错误;B、向一定量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pH逐渐增大,稀盐酸消耗完,溶液显中性,pH=7;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显碱性,pH大于7,选项B错误;C、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时,硝酸钾继续溶解质量会增大,当硝酸钾溶液饱和时,溶质不再溶解,溶液的质量保持不变,选项C正确;D、铁粉和锌粉与稀硫酸反应的关系式为,则56份质量的铁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65份质量的锌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铁粉和锌粉,开始铁产生的氢气的质量较大,锌的图像在铁的下方,由于产生的氢气全部来自稀硫酸中氢元素,则最终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同,选项D错误;故选:C。9、C【详解】A、碳酸镁、碳酸钙都是白色沉淀,离子在水中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B、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但铜离子是蓝色的,不符合题意;C、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且均为无色,符合题意;D、硫酸根和钡离子、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在水中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故选C。10、C【详解】A、二氧化碳不能支持一氧化碳的燃烧,因此不能通过点燃的方法将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除去,不符合题意;B、氧化钙能与水反应,因此不能通过溶解的方法除去氧化钙固体中的碳酸钙,不符合题意;C、氯化亚铁溶液中混有氯化铜,可以利用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将铜置换出来,通过过滤除去铜和剩余铁粉,符合题意;D、镁和稀硫酸反应,铜的活动性比氢弱,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因此不能使用稀硫酸除去镁中混有的铜,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二、填空题1、【详解】溶解时未充分搅拌,会导致粗盐不能全部溶解,造成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所以结果偏低,符合题意;蒸发时有液体溅出,会造成精盐减少,氯化钠的质量偏小,计算结果偏低,即精盐的产率偏低,符合题意;转移固体时氯化钠可能有撒落,造成精盐减少,氯化钠的质量偏小,计算结果偏低,即精盐的产率偏低,符合题意;未完全干燥就称量,里面还有部分水分,会造成精盐质量增加,使结果偏大,不符合题意;盐粒溅出蒸发皿,造成精盐减少,造成氯化钠的质量偏小,计算结果偏低,即精盐的产率偏低,符合题意;过滤时液体滴到漏斗外,造成精盐减少,造成氯化钠的质量偏小,计算结果偏低,即精盐的产率偏低,符合题意;称量时多称了,造成会造成得到的精盐质量增加,使结果偏大,不符合题意。故填:。2、(1)NaHCO3(2) 纯碱 【解析】(1)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化学式为:NaHCO3;(2)工业上制取氢氧化钠是用碳酸钠为原料,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3、(1)D(2) 丙 饱和 37.5% 35 (3)D(4)BD【分析】(1)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溶质,如氯化钠溶液的溶质是氯化钠,是固体,盐酸溶液的溶质是氯化氢,是气体,酒精溶液的溶质是酒精,是液体。故选D;(2)若采用升温、恒温蒸发溶剂、增加溶质的方法都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说明升温后,该物质的溶解度减小,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该物质是丙;t3时,乙的溶解度为60g,该温度下,在50g水中加入40g乙固体,充分搅拌后,只能溶解30g,得到乙的饱和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保持温度不变,再加入75g水后,若想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溶液需要达到饱和,设该温度下,75g+50g=125g水中能溶解乙物质的质量为x,即,x=75g,故需再加入溶质乙的质量为:75g-40g=35g;(3)将t3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溶液质量未知,析出晶体的质量无法确定。故选D;(4)A、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反应后得到无色溶液,说明样品中一定没有CuSO4,不符合题意;B、假设13.8g样品全部是碳酸钾,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假设13.8g样品全部是碳酸镁,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假设13.8g样品全部是碳酸钠,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由于该样品不纯,一定含有杂质,故13.8g样品完全反应,要想生成4.4g二氧化碳,该样品中一定含氯化钠,碳酸钠和碳酸镁至少含有一种,符合题意;C、由化学方程式:,可得关系式:2HClCO2设所加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x=7.3%不符合题意;D、由B的分析可知,该样品中至少含有碳酸钠和碳酸镁一种,不符合题意。故选BD。4、(1)(2)(3)(4)【解析】(1)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分解反应不一定有单质生成,比如:;(2)复分解反应不一定只有两种生成物,比如:;(3)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比如:;(4)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比如:。5、(1)(2)(3)【解析】(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碳酸钠和稀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三、计算题1、(1)1.96(2)解:设CuSO4的质量为x,生硫酸钠质量为y,和硫酸铜反应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zx=3.2g答:废水中硫酸铜的质量为3.2g。(3)和硫酸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100-16=84g设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质量为m反应后m(溶液)=100g+100g-1.96g=198.04g所以 Na2SO4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8.96%。【解析】(1)由题意硫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完全反应后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由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图可知,恰好完全反应时,产生沉淀的质量为1.96 g;(2)见答案。(3)见答案。2、(1)22(2)解:设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x=62.5%答: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62.5%【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0g-58g=22g;(2)见答案。3、(1)4(2)4.4(3)Na2CO3、NaCl和NaOH(4)21.2%【分析】(1)解:设第一次加入稀盐酸,A烧杯中样品溶液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为x。所以第一次加入稀盐酸A烧杯中样品溶液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为4g。(2)第一次加入稀盐酸,溶液为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第二次加入稀盐酸后,有气泡产生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为:50g+50g+150g=250g,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245.6g,减少的质量即为产生气体的质量为250g-245.6g=4.4g,故填:4.4(3)设生成4.4g二氧化碳,需要氯化氢的质量为y。所以消耗氯化氢的质量为,则说明第一次加入稀盐酸,氢氧化钠没有反应完,所以 第二次加入稀盐酸前B烧杯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Na2CO3、NaCl和NaOH,故填:Na2CO3、NaCl和NaOH。(4)设生成4.4g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钠的质量为z。样品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答:样品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21.2%。4、(1)碱(2)CuSO4、Na2SO4(3)解:设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的质量为x所以生成Cu(OH)2沉淀的质量为4.9g答:生成Cu(OH)2沉淀的质量为4.9g。【分析】分析图像可知,向100g硫酸铜与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会先与溶液中的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过程中不生成沉淀,当加入氢氧化钠的质量为20g时,加入的氢氧化钠与混合液中的硫酸恰好反应完全,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开始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当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40g时,混合液中的硫酸铜恰好反应完全。(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40g时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恰好反应完全,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50g时,氢氧化钠过量,溶液呈碱性。(2)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20g时,氢氧化钠与硫酸恰好反应完全,此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包括反应生成的硫酸钠,还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硫酸铜,故填:CuSO4、Na2SO4。(3)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40g时,其中有20g与硫酸反应,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40g-20g),已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是20%,便可计算出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然后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便可计算出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具体计算过程见答案。5、(1)NaCl、NaHCO3(2)解:设加入盐酸的质量分数是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x=10%y=11.7g答:加入盐酸的质量分数为10%(3)B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答:B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5%。【分析】(1)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A点时,恰好完全反应,故A点所对应溶质为:NaCl、NaHCO3;(2)见答案;(3)见答案。四、实验探究1、二氧化碳#CO2 三 产生气泡 产生蓝色沉淀 Fe2O3 六#6 14:11 【详解】提出假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K、Fe、C、O、H,故生成物中也应含K、Fe、C、O、H,故生成的气体除水蒸气外,还可能是碳的氧化物,可能是一氧化碳,可能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故猜想二:含有CO2;实验探究:(1)实验中观察到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二氧化碳,装置D中的固体变为红色,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气体中含一氧化碳,故猜想三成立;(2)取热分解后的固体产物(经实验证明无磁性,故产物中没有铁粉和四氧化三铁)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过滤,取滤液加入稀盐酸,因为实验结论是:固体中含有K2CO3,稀盐酸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二氧化碳,所以产生的现象是:产生气泡。取滤渣加入稀盐酸溶解后,分成两份,一份中加入,因为实验结论是:固体中含有FeO,稀盐酸和氧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水,含有Fe2+的盐溶液可与发生反应产生蓝色沉淀,所以反应现象是:产生蓝色沉淀;另一份中加入KSCN,因为稀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含有Fe3+的盐溶液可与KSCN发生反应生成红色溶液,所以根据反应现象:溶液变为红色,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固体中含有Fe2O3。实验结论:根据实验可知,的热分解产物有H2O、CO、CO2、K2CO3、FeO 、Fe2O3共6种。拓展延伸: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质量不变,432gFeC2O4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四氧化三铁、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432gFeC2O4中铁元素的质量为:432g××100%=168g,故生成的四氧化三铁的质量为:,则生成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为:432g-232g=200g,432gFeC2O4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32g××100%=72g,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200g-72g=128g,若72g碳元素全部来自二氧化碳,可知含72g碳元素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氧元素的质量=264g-72g=192g,每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氧化碳分子少一个氧原子的质量,则说明多出来的氧元素的质量为192g-128g=64g,多出的氧元素的质量=一氧化碳中元素的质量,则一氧化碳的质量为:=112g,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00g-112=88g,则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质量的最简整数比为:11288=1411。2、 玻璃棒 溶液变红 碳酸钠 取溶液C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D 【详解】(1)碱石灰的成分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氧化钙和水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过滤时用到的实验仪器有铁架台、烧杯、漏斗和玻璃棒,玻璃棒用于引流;(3)样品溶于水后,烧杯内壁发热,说明有氧化钙或者是氢氧化钠,氧化钙和水反应放出较多热量,氢氧化钠是溶解放热;溶液A中加入氯化钙后成浊液,说明含有碳酸钠;由于加入了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在溶液C中无碳酸钠剩余,但C中一定有氢氧化钠存在,加入酚酞后,溶液变为红色;(4)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故溶液A中加入CaCl2溶液后产生固体,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故证明CaCl2溶液过量的方法是取溶液C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6)因为氧化钙、氢氧化钠溶于水时都放出热量,因此无法确定是否一定含有氧化钙或氢氧化钠;如果样品中含有碳酸钙,则加入足量水时会出现浊液,因此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氢氧化钙;如果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钙时,氢氧化钙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因此无法确定是否含有碳酸钙;溶液A中加入CaCl2溶液后产生固体,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钠;故填:D。3、放热 镁粉逐渐溶解,产生大量气泡 Ca(OH)2+2HClCaCl2+2H2O Mg(OH)2 氯化钙和氯化镁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红 3 过量的反应物 【详解】(1)金属与酸反应及生石灰和水反应均放出热量,是放热反应。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所以现象是镁粉逐渐溶解,产生大量气泡。(2)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反应后无固体剩余,则烧杯一定有氯化镁,可能有盐酸剩余。开始没有明显现象,则是有盐酸剩余,盐酸和水与生石灰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发生了反应,化学方程式是Ca(OH)2+2HClCaCl2+2H2O。一段时间产生沉淀,则是氢氧化钙和氯化镁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镁沉淀,化学式为Mg(OH)2。(3)反应一定有氯化钙生成,则一定有氯化钙,盐酸完全反应后才会有沉淀生成,一定没有盐酸。可能有反应物氢氧化钙或氯化镁。所以猜想3为氯化钙和氯化镁。(4)氢氧化钙溶液呈现碱性,能使酚酞变红。猜想2错误,则现象为无色酚酞试液不变红。(5)加入氢氧化钙,氯化镁能与其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则滤液含有氯化镁,则猜想3正确。(6)通过结论猜想3正确,可说明反应后滤液的溶质成分中不仅有生成物,还可能有过量的反应物。4、碳酸钠#Na2CO3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无气泡产生 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液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氢氧化钠先与稀盐酸反应不会产生气泡 NaCl 氢氧化钡Ba(OH)2 【详解】猜想假设: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白色物质是碳酸钠或氢氧化钠或两者都有。故填:碳酸钠。实验验证:(1)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所以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溶液中不一定含有氢氧化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