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康复工程学名词解释【可编辑范本】.doc
名词解释临床康复工程学:是在临床实践中,采用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改善功能障碍者的活动和参与,使之重返社会,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功能障碍者:是指有一种或多种损害,一种或多种活动受限,一种或多种参与限制,或三者综合的人。康复工程:是研究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开发功能障碍者的潜能,以帮助功能障碍者实现全面康复.辅助器具:简称辅具,是指能预防、补偿、监护、减轻或抵消损伤、活动受限和参与局限性的任何产品(包括器具、设备、工具、技术和软件),可以是特别生产的或通常可获得的。辅助技术:是指为改善功能障碍者的功能而设计和利用的各种装置、服务、策略和实践.辅助技术服务:是指能直接帮助功能障碍者在选择、获得或应用辅助技术装置方面提供的服务。环节:相邻个关节中心之间的肢体部分为一个环节。运动链:3个或3个以上环节通过关节相连,组成运动链。步态周期: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足跟着地开始到该足跟再次着地构成一个步态周期。步态分析:对行走功能的测量、分析和评价方法称为步态分析。应力集中:应力集中是指受力构件由于几何形状、外形尺寸发生突变而引起局部范围内应力显著增大的现象。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运用其理论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残疾人全面康复实践中的问题.蠕变:若应力保持一定,物体的应变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这种现象称为蠕变应力松弛:当物体突然发生应变时,若应变保持一定,相应的应力会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这种现象叫做应力松弛。肌肉的离心收缩:指外力作用于受刺激肌肉,并且这个力大于受刺激肌肉产生的最大肌力,此时肌肉被拉长,称为离心收缩。重心:在人体运动中是很重要的一个基本参数,人体全部环节(整个人体)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就称为人体重心。环境控制技术:利用各种设备来提高残疾人实现一种或多种操作能力的方法,其研究目的在于为功能障碍者创造一个全新的、可控的、人工的积极环境,全面辅助功能障碍者的 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生物力学:是应用力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体中的力学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的学科。肌力:肌肉运动时最大收缩力。运动平板实验:又称跑台实验,受检者按预先设计的运动方案,在能自动调节坡度和速度的活动平板上,随着活动平板坡度和速度(运动强度)的提高进行走跑的运动,以逐渐增加心率和心脏负荷,最后达到预期的运动目标。表面肌电图:表面肌电图又称动态肌电图,是用表面电极采集肌肉活动产生的电活动图形.用于测试较大范围的肌电信号,并较好地反映运动过程中的肌肉生理、生化等方面的改变。插入点活动:将记录针插入肌肉时所引起的电位变化。运动学参数:是指运动的形态、速度和方向等参数,包括跨步特征、关节角度曲线、角度角度图等.平衡仪:是测量不同状态下人体重心变化并据此分析其平衡水平的一种测试设备。直流电疗仪:电压在10以下,能输出经整流滤波的50A直流电设备。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仪:输出1150H的单相或双相不对称方波或三角波,脉冲宽度2500s,电流强度可达到8m的电流设备干扰电疗仪:能同时输出频率为400Hz与4000±100Hz,差频为10Hz两路等幅中频电流的治疗设备。短波电疗仪:能输出波长212m、频率。6MHz或波长11.0m、频率.12MHz的短波电流,以其产生的高频交变磁场作用于人体的治疗设备。超短波电疗仪:能输出波长7。7m、频率38.9M,波长7。3m、频率40。68Mz或波长6m、频率50MHz的超高频电场设备。激光:是一种受激辐射的光,具有发散角小、方向性好、光谱纯、单色性好、能量密度高、亮度大,相干性好等特点超声波:是指频率在200z以上,不能引起正常人听觉反应的机械振动波。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械装置,美国机器人协会将之定义为: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用了搬运材料、零部件、工具的操作机,或者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康复机器人:是现代康复和机器人技术的完美结合,它不仅将康复治疗师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可对治疗过程进行客观检测和评价,从而充分提高康复训练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康复效率。康复机器人属于医用机器人人的范畴被动辅助式康复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移动患者的肢体,患者保持全身放松,这种康复训练机器人称为被动辅助式康复机器人。主动辅助式康复机器人:患者自发主动运动而在需要时机器人协助患者完成预定的运动,这种康复训练机器人称为主动辅助式康复机器人。主动对抗式康复机器人:与主动辅助式康复机器人相反,患者对抗机器人产生的阻力完成预定的运动,这种康复训练机器人称为主动对抗式康复机器人。外骨骼式机器人:穿戴于患者身上,可以提供准确的关节角度信息的康复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是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技术、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虚拟技术。浸入性:又称临场感,指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交互性:指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包括实时性。功能性电刺激:是利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已经丧失功能的肢体和器官,产生即时效应来替代和矫正器官和肢体失去的功能。通断比:指电流刺激时间和间歇时间之间比值。小的通断比可以使肌肉不容易产生疲劳。假肢:又称义肢,是指用于弥补肢体缺损者结构或(和)功能的体外使用装置,包括出于结构或(和)功能的目的而有一部分置于体内的装置。骨骼式假肢:在假肢的中间为类似骨骼的管状结构,外包海绵物,最外层覆盖肤色袜套和人造皮,又称内骨骼式假肢或现代假肢。特点是外观较好,不愿意损伤衣、裤.临时假肢:采用临时接受腔和假肢的一些基本部件装配而成的简易假肢称为临时假肢。长期假肢:残肢定型后安装的假肢称为长期假肢,又称为正式假肢。塞姆截肢:塞姆截肢是胫腓骨远端髁上截肢,将内外髁的基底部关节面切除并圆滑处理,再将跖侧足跟皮瓣覆盖在残端上,皮瓣为双马蹄形,由于残端被完整、良好的足跟皮肤所覆盖,具有稳定、耐磨、不易破溃等特点,从而使残端具有良好的负重能力。肌肉固定术:是将肌肉在截骨端远侧至少m处切断,形成肌肉瓣,在保持肌肉原有张力的情况下,经由骨端部钻孔,将肌肉瓣与骨相邻侧通过骨孔缝合固定,使肌肉获得新的附着点,防止肌肉在骨端滑动和继续回缩。在周围血管疾患或其他原因缺血的肢体禁作肌肉固定术。肌肉成形术:是将相对应的肌瓣互相对端缝合,截骨端被完全覆盖包埋,保持肌肉于正常的生理功能状态,形成圆柱状残肢,可以满足全面接触、全面承重假肢接受腔的装配要求。残肢评定:就是对患者的残肢情况,如长度、关节活动度、形状、皮肤等进行全面、综合检查。残肢痛:是截肢者在术后一段时间残留肢体存在的疼痛.引起残肢痛的常见原因是神经瘤。幻肢痛:是指截肢病人在术后一段时间对已经切除的肢体存在着一种虚幻的疼痛感觉,即幻肢痛.疼痛多为持续性的,以夜间为多见,其特点和程度不一,少有剧烈疼痛。假肢处方:截肢康复组成员在对患者进行处方前检查之后,对患者所需假肢的品种、结构以及有关注意事项等做出的书面处理意见。接受腔:是残肢与假肢之间的接触界面,不但承受重量、传递力量,而且起着包容患肢、悬吊假肢的功能。假肢对线:是指在空间确定假肢部件之间与患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分工作台对线、静态对线和动态对线。SACH脚:又称静踝软跟脚,不设踝关节,亦称硬踝脚,这种假脚的跖跗部位设有木质脚芯;足跟部位设有楔形弹性海绵缓冲软垫,其作用类似单轴踝的后缓冲器;脚的其余部分用橡胶弹性体或聚氨酯微孔弹性体制成。“踢腿”现象:及假肢佩戴者感觉小腿总是向前踢,不像真腿,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与机械控制膝关节的摆动相控制不良有关。四边形接受腔:是以坐骨承重为主的全接触接受腔,靠残肢与接受腔之间的真空悬吊,也称为吸着式接受腔,全接触既分担了坐骨承重,又具有良好的悬调效果。下肢假肢:是指对从骨盆以下至趾关节以上肢体缺损的每个部位所安装的假肢下肢假肢的装配目的是弥补下肢结构与功能缺陷,代替人体支撑和行走。初检:是假肢组装、试样、调整后的检查。初检时的假肢是半成品,一旦发现假肢有问题,容易修改,费用损失少。终检:是产品全部完成后的临床使用检查,通过检查后方可交付患者使用。组件式假肢:是由标准化组件构成的假肢,现代假肢多属于组件式假肢。坐骨包容式接受腔:是在四边形接受腔之后发展起来的全接触真空悬吊接受腔,通过坐骨内侧、后侧包容增加承重面;接受腔外缘升高超过大转子,支撑在臀肌上,产生内收力控制残肢外展,并阻止骨盆外移,坐骨包容式接受腔的残肢定位性远远优于四边形接受腔。单轴膝关节:是指只具有单个回转轴的假肢膝关节。优点是具有良好的摆动向相,缺点是站立相的稳定性不足。主要适合于活动量大,且对残肢控制力良好的年轻长残肢患者。承重自锁膝关节:是通过一个转动轴完成膝关节的伸展和屈曲,在站立相早期,身体重量向关节加载,关节的自锁机构在载荷作用下将关节锁定而不会弯曲;当使用者开始迈步行走的瞬间,人体重心落到另一侧,假肢膝关节的载荷撤销,自锁机构解锁,膝关节又可以转动而屈曲。承重自锁膝关节主要适合于老年人,以及在不平路面行走不稳的患者。IY结受腔:即冰岛瑞典纽约式接受腔,又称硬框式接受腔,它是一种双层结构的接受腔,内层为软接受腔,外层为接受腔,外层腔的前、后、外侧壁大部分切空,仅保留能支撑体重的骨架。这种双层接受腔既能承重,又不妨碍大腿肌肉收缩。上肢假肢:是指用于整体或部分替代人体上肢功能的人工假体。手部装置:及上肢假肢的末端装置,是代偿手部的外观和功能的假肢部件,种类较多,主要有装饰性假手、索控式假手、电动假手和工具手等。电动假手:以微型电动机驱动手指运动的假手.用于电动假肢和肌电假肢。假肢肩关节:假肢肩关节,用于装配肩离断假肢,连接上臂和接受腔,主要代偿肩部的屈曲、外展功能.主要类型有隔板式肩关节、万向式肩关节和外展肩关节。背带:背带是指用于悬吊上肢假肢,穿戴与肩部、胸廓等处并将上肢区域及躯干的动作转换为绳索牵引力以控制假手动作的专用带状装置.三重控制索系统:是采用三组单式控制索控制上肢假肢的控制索系统。他们是开手索、开肘索、肘屈曲索,分别完成开手、肘关节锁定、肘关节屈曲的功能。明斯特式接受腔:接受腔采用包容肱骨髁和尺骨鹰嘴上部进行悬吊,尽量多地包容肱二头肌,由此省去了固定于上臂的皮围背带、环带和肘关节铰链。该接受腔适用范围广,长残肢、短残肢者都可用,尤其适用于安装前臂肌电假手。倍增式肘铰链:用于肘关节活动范围小,不能实现足够屈肘动作的前臂短残肢的一种支条式肘关节,分为齿轮式和连杆式等多种结构。混合力源上臂假肢:系利用自身力源又利用体外力源来操控的上臂假肢。由接受腔、上臂筒、前臂筒、索控式铰链肘关节、电动假手、电极或电动开关、电池、背带与控制所系统、美容手套构成。其肘关节通过拉索控制,假手通过机电信号和开关控制,通过电池来驱动。混合力源上臂假肢的接受腔包容肩部,通过背带悬吊于截肢者的肩胛带上。西北大学式接受腔:是一种髁部悬吊式前臂接受腔,由美国西北大学于1971年开发.与明斯特式接受腔区别在于,该接受腔的前臂肘弯处根据前臂残长割出一定长度的口型.由于前侧的开口,更适宜肘关节的屈伸动作,此外髁部的包容弹性更大,更适用于中、长残肢。上肢假肢的控制系统:主要指在自身力源假肢中利用控制索系统,或者在体外力源假肢中利用残肢肌电信号、微动开关或声音控制上肢假肢动作的系统。工具手:具有完成特定工作的功能,而没有手外形的手部装置,如钩状手。矫形器:是用于改变神经肌肉和骨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性的体外使用装置。颈部矫形器:是指主要作用于颈部伤病的矫形器,包括为令围领、颈托、支条式颈部矫形器、塑性颈部矫形器等。静态式矫形器:又称固定式矫形器,是将肢体固定于功能位置或治疗需要的位置,它的形态通常与上肢治疗部位形态基本吻合,结构较简单。动态式矫形器:又称活动式矫形器,能控制或促进关节的运动,结构相对复杂,大多是在静态式矫形器的基础上安装金属支架、弹簧、橡筋和指套等辅助部件,肢体可做单项或多项的运动,以改善运动功能。免荷性矫形器:站立和步行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免除下肢和局部承重的娇形器。矫形器的初检:初检是对制作的矫形器进行穿戴后的初步评估,一是观察矫形器是否达到处方要求;二是患者穿戴后是否存在质量问题;三是是否影响患者功能活动和训练只有通过初检才能允许将其交付患者使用,若不符合上述要求应进行调整和修改。费城颈托:通常是用聚乙烯泡沫和硬质塑料制成,分成前后两片,在两侧由尼龙搭扣黏合固定矫形器对颈椎屈伸可基本控制,适用于外伤急救、颈椎病、稳定的颈椎骨折和颈椎骨折脱位术后患者,慎用于颈椎不稳定骨折患者的固定。色努式脊柱侧凸矫形器:是法国色努博士开发,近30年得到广泛应用,国内近年多用这类脊柱侧凸矫形器。其结构特点为:全为塑料制成,前侧开口,轻便、简洁,具有系列的针对脊柱侧凸弯曲和扭转的三维压力垫和较大的释放空间。Cobb角度测量方法:用于测量的X线片为站立位,包括髂嵴的全脊柱正位片。首先,确定侧凸的顶椎(最为突出的的椎体),然后根据原发性侧凸的顶椎上三个椎体上缘水平线的垂线和顶椎下三个椎体下缘水平线的垂线的夹角,确定为obb角.塑性式脊柱矫形器:主要材料为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板材,将板材加热软化后,在石膏型上成型制作而成的脊柱矫形器称为塑性式脊柱矫形器。脊柱的三点力作用:脊柱矫形器通过三点力原理控制脊柱在不同平面(矢状面、额状面和水平面)的运动,包括自由、辅助、阻止、停止、维持等称为脊柱的三点力作用.腹托:是用布或网状尼龙布制成的覆盖在腹部上的软垫。脊柱矫形器处方:根据脊柱病损情况及总体康复治疗方案,制顶脊柱矫形器处方,脊柱矫形器处方是针对脊柱的问题由医生提出矫形器治疗的具体方案,也是矫形器制作师在矫形器装配中执行医嘱的依据。脊柱侧凸:又称脊柱侧凸,是指脊柱在冠状面内偏离枕骨中点至骶骨棘连线的弯曲畸形,常伴有椎体旋转、椎体楔形、生理弯曲改变或胸廓变形等畸形。骨成熟度:是指观察髂骨髂嵴骨骺的生长情况,ier将髂嵴分为四部来分阶段描述骨成熟度,即Rser征:髂骨骨骺未出现为0度,外侧25以内出现骨骺为1度,50%以内出现为2度,5以上出现为4度,但骨骺未与髂嵴融合,如骨骺与髂嵴全部融合为5度。Risser指数为5度时,表示脊柱生长发育已结束.脊柱后凸:是由于肌肉韧带松弛、骨质软化,在重力的作用下所致的骨骼畸形。正常人胸椎生理性后凸小于0°,如生理性后凸大于50°则称为脊柱后凸。支条:脊柱矫形器中纵向安装的铝合金条带称为支条。软性式围领:是由聚氨酯泡沫为主体制成,外包棉布套,用尼龙搭扣黏合固定和调节松紧。矫形器为成品,有不同型号选择。随时装配,不用调整哈罗式支架: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一个带四个不锈钢顶尖螺丝的颅骨环固定颅骨,下部为一个热塑性塑料板模塑的胸托板和背托板,中间以四根带螺杆的立杆相连,这些杆的长度均可。围腰:又称软性式腰骶矫形器,它原本是一种美容用品,用于妇女改善姿态使用,后来逐渐用于医疗和保健领域。围腰一般是由弹性布料、帆布或皮革制成,临床上品种较多,如弹力围腰、布围腰和皮围腰.作用原理是利用内加金属条增强的布带束紧,给骨和软组织施加一定的压力,提高腹腔压力,借以减轻脊椎及其周围肌肉的体重负担,并限制脊柱的运动,从而达到消除疼痛的目的。密尔沃基式脊柱侧凸矫形器:是由美国密尔沃基市的Blunt和eo开发的,属于一种颈胸腰骶矫形器,结构特点是由颈环、骨盆托、前后金属支条与侧方压力垫等构成。特发性脊柱侧凸:也称原发性脊柱侧凸,是指发病原因不明、好发于青少年、发展迅速的脊柱侧凸,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脊柱侧凸,占脊柱侧凸发病总人数的90%左右,其中85为发育期的女孩。奈特式腰骶矫形器:又称屈伸侧屈控制式腰骶矫形器,主要由骨盆围条、后支撑条、侧支撑条、腹托等组成.它不仅可控制腰椎的屈伸,而且还控制腰椎侧屈。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结核、轻中度腰椎压缩性骨折、腰椎滑脱等患者。朱厄特式胸腰骶矫形器:又称前屈控制式胸腰骶矫形器,主要由胸骨垫与耻骨上垫和背部垫组成。胸骨垫与耻骨上垫产生的向后力和由背部垫产生的向前力构成的典型的前后三点力限制脊柱前屈,达到达到使胸椎过伸展的目的。适用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胸腰椎结核,青少年脊柱后凸畸形的患者,或需要限制脊柱过伸的疾患,如腰椎滑脱的患者。上肢矫形器:上肢矫形器是在生物力学的基础上,作用于上肢的关节或其他部位,以治疗上肢损伤和疾患、促进功能活动的体外装置。上肢功能位:是指能充分发挥上肢功能作用的各关节固定位置,是指导上肢矫形器设计、制作、装配非常重要的参照因素。手的抓握功能:手的抓握功能包括球状抓握、柱状抓握及钩状抓握,是是上肢从事功能活动最重要的基本运动.指矫形器:指矫形器是指环绕全部或部分手指的矫形器,多用低温塑化材料制成。肘腕手矫形器:肘腕手矫形器是指用于肘关节、腕关节及手固定或控制的矫形器。肘关节固定式矫形器:肘关节固定式矫形器多由低温热塑板将肘关节固定于功能位或肘关节伸直位置,用于保护肘关节、限制肘关节活动、矫正肘关节畸形等。肩肘腕矫形器:肩肘腕矫形器是指用于肩关节、肘关节及腕关节固定或控制的矫形器。平衡式前臂矫形器:平衡式前臂矫形器多安装在轮椅上以帮助患者的上肢功能活动,因此,又称为是轮椅式前臂辅助装置。上肢吊带:多采用布料、皮革、帆布带材料缝制,类型较多,其主要作用是对肩关节给予支撑与保护,防止因重力作用导致的肩关节脱位。 腕关节驱动加持矫形器:是一种通过支撑杆将拇指固定在对掌位,并采用金属或塑料制成的横向“3字形箍对示指和中指进行控制,促使MP关节的运动的矫形器。在联动杆的作用下,完成手部的抓握、捏取活动。上肢矫形器处方:上肢矫形器处方是针对上肢的问题由医生提出矫形器治疗的具体方案,也是矫形器制作师在矫形器装配中执行医嘱的依据。治疗性穿戴:是指将修改好的矫形器交由医师评估,经医师同意后交给患者正式穿戴,出现问题及时处理的过程。骨盆箍:是环绕于两侧髂棘和两大转子之间的金属条带,用于髋矫形器、髋膝踝足矫形器等,起固定及保持骨盆的作用。臀部压垫:安装在骨盆箍后面、包覆臀部的半圆形压垫,防止臀部由骨盆箍下滑出半月箍:是围绕肢体后侧或者前侧半周的呈半圆筒状的板条部件。将矫形器固定于肢体的同时,起着固定支条位置、提高矫形器强度的作用.步行足镫:用于免荷用下肢矫形器,连接在两侧支条下端平板部的步行用后跟。平足垫:用硅胶或泡沫板材制作的托起纵弓的足垫,足垫将足弓托起,减轻足底负重压力。横弓垫:用橡胶或泡沫板材制作的托起横弓的足垫,用于减轻跖骨远侧压力。足跟垫:由硅胶或泡沫板材制成的鞋垫,置于鞋内足跟部位。用于减轻足底筋膜炎或跟骨骨刺引起的足跟部疼痛。丹尼斯布朗足板:用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材料制成金属足板,常用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足板:支撑足底部的金属制板状部件,用于足镫或双耳架与踝铰链连接。矫形鞋:是治疗下肢和足部疾病的足垫、托、鞋、靴的总称,俗称病理鞋、畸形鞋、足矫形器。其主要作用是减轻疼痛、预防和矫正畸形、代偿丧失的关节运动功能、消除关节活动等。矫正矫形鞋:是一种特制的或改制的皮鞋.其特点是要求能良好的托起足的纵弓,鞋的主根、腰窝部分加硬,并根据足部畸形情况,进行鞋外部或内部的调整以矫正足的内、外翻畸形.适应于足内翻、足下垂、弓形足等。补高矫形鞋:用于补偿下肢高度,改善下肢长度对称性的矫形鞋。补缺矫形鞋:鞋内放置海面补缺垫,弥补缺损并托起足弓。补缺鞋的勾心一般采用加硬的钢板或鞋后跟前缘向前延长至跖骨残端之后,即可减少残足末端承重,改善足底承重功能,又能防止鞋的变形.用于跖骨远侧2及其远端部位的残肢者。免荷性踝足矫形器:又称髌韧带称重式踝足矫形器,具有全部或部分地免除小腿下1/2部位、踝关节和足部承重的作用。免荷性膝踝足矫形器:又称坐骨承重式矫形器,利用坐骨结节承重,免除髋关节、股骨、膝关节和胫腓骨上端的承重。髋膝踝足矫形器:是指环绕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以及足部的矫形器。主要用于固定或控制髋、膝、踝、足关节活动.足矫形器:是用于全部或部分足踝的矫形器,主要作用是减轻疼痛、预防和矫正畸形、补偿腿或脚的长度,改善站立、步行时足底压力分布等包括各种矫形鞋垫和矫形鞋。GO:往复式截瘫步行器,最早用于无行走能力高位脊髓损伤患者的截瘫步行矫形器。他由一对髋铰链、两个与髋铰链相连接钢缆作为其核心部分,还包括与之相连接的上躯干部分和大腿矫形器部分。轮椅:是带有轮子的座椅,主要用于功能障碍者或其他步行困难者代步。手动轮椅:是指以乘坐者手驱动、脚踏驱动或陪伴者推动的轮椅车。电动轮椅:是指电力驱动的轮椅车,分为标准型和小型两种。运送轮椅:是由陪护人员驱动的轮椅,前后轮较小,重量大致与轻便轮椅相同。站立轮椅:可以使患者站立或坐下,以完成某一动作的轮椅。轮环:大轮外侧装有的驱动圈。小车轮:也称转向轮,安装有转向系统,决定了轮椅的行驶方向。助行器:用于辅助人体行走的所有器具的统称手杖:是指利用腕关节及以下部位用力以助行走的器具。拐杖:是指利用腕关节以上部位用力以助行走的器具。助行架:用于辅助人体行走的框架类器具统称为助行架。根据是否带轮可将助行架分为无轮、有轮助行架两大类。手杖椅:是一种既可以作为手杖又可以作为椅凳的助行器。坐姿系统:是通过控制姿势或压力,达到矫正畸形、预防压疮、提高坐姿舒适性、帮助患者完成功能性活动的一类辅助产品。手自由式坐姿系统:是指不用手支撑也能维持长时间稳定坐姿的患者使用的坐姿系统。其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的活动性和舒适性。手依赖式坐姿系统:是指需要一只手或双手支撑才能维持坐姿的患者使用的坐姿系统。部分脑出血、脊髓灰质炎后遗症需要使用此类坐姿系统手支撑式坐姿系统:是指缺乏独立坐姿能力的患者需要使用的坐姿系统。缓冲层:坐具系统的基本构成之一,位于支撑壳体之上,具有分散臀部与坐具界面压力的作用,多使用形态可恢复性材料制成,如海绵等。踝关节功能位:即踝关节负重行走时的位置,双足与地面平行,与小腿成90°.反求法:是指对于那些难以用严密统一的数字语言描述的复杂事物,通过对事先造出的模型进行测量以此为依据,反向求出实物模型的方法。坐垫:是指椅凳、轮椅、汽车座椅等坐具支撑底座表面上覆盖的一层结构。通常由棉、麻、丝、植物编织物等材料制成,介于坐具与人体臀部之间,起着缓冲压力、保持温度与温度、维持一定摩擦力等作用。坐姿系统的坐垫:是指介于坐姿系统支撑底座表面或靠背表面与患者身体之间的护垫,具有保护软组织、预防压疮、维持躯干稳定和帮助定位坐姿等功能.坐垫舒适度:是一种主观感觉,指患者在坐垫上的关节角度和关节灵活度。坐垫侧向稳定性:指人体在坐垫内侧向倾倒的可能性。坐垫前后稳定性:指人体在坐垫内前后倾倒的可能性环境:是指形成个体生活背景的外部或外在世界的所有方面,并对个人功能发生影响。障碍:是个人环境中限制功能发挥并形成残疾的各种因素。如有障碍的物质环境、缺乏相关的辅助技术、人们对残疾的消极态度,以及既存在又妨碍所有健康人领域里的服务、体制和政策。无障碍环境:是指为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活动,残疾人在任何环境里进行任何活动都没有障碍。生活环境: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基本环境。通俗来讲就是吃、喝、拉、撒、睡,以及穿衣、洗澡等活动,俗称AD,要能完全自理就是生活环境无障碍.物质环境: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其中有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闻得出的周围物质,也有感觉不到而客观存在的物质,如超声波、红外线和紫外线等。物质环境是一切生命的基础,没有物质环境就没有社会环境和态度环境。物质环境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制造环境。行进盲道:是用表面成长条的凸起标识,用于指引视觉障碍者继续向前直行。提示盲道:是用表面呈圆点形的凸起标识,表示盲道要拐弯或为终点,具有提醒注意作用。态度环境:是指人们的相互关系、对事物的看法,比如对待亲戚朋友、上下级和陌生人的态度等构成的内在非物质环境。人造环境:是人类制造的产品和技术,如高楼大厦、电灯电话、道路桥梁等构成的环境。人类基本活动环境:是指人类生存需要的产品和技术,包括生活环境、行动环境和交流环境。人类社会活动环境:是指人类提高生活质量需要的产品和技术,包括文体环境、宗教环境、居家环境、公共环境.公共环境无障碍:是指残疾人为实现公共活动需要增加的人造环境(产品和技术),以便克服公共活动和公共建筑的障碍。助听器:是一个有助于听力残疾者改善听觉障碍,进而提高与他人会话交际能力的工具、设备、装置和仪器等。广义上讲,凡能有效地把声音传入耳朵的各种装置都可以看作为助听器,狭义上讲,助听器就是一个电声放大器,通过它将声音放大使听障者听到了原来听不清楚、听不到的声音,这种装置就是助听器.气导助听器:通过空气声波振动鼓膜-听骨链-内耳的途径进行助听的装置。骨锚式助听器:是用铆钉将声频振荡器直接固定,是颅骨上的一种部分植入式骨导助听器装置,适用于:骨导平均40B以内气导平均B以上单侧聋,介于助听器与人工耳蜗之间的一种新助听选择。人工耳蜗:又称电子耳蜗或生物耳,一种特殊的声电转换电子助听装置,是双耳重度或极度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重返有声世界的唯一手段。低视力:是指一个患者即使经过治疗或标准的屈光矫正后仍有视功能损害,双眼中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18(0.3)光感,视野半径<10°,但能够或有可能应用其视力去安排或去做某项工作。助视器:可以改善低视力患者活动能力的任何一种装置或设备,均称助视器。在低视力保健及康复中,助视器只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非光学助视器:不是通过光学系统的放大作用,而是通过改善周围环境的状况来增强视功能的各种设备或装置,称为非光学性助视器他们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与各种光学助视器联合应用AAC:即语言增强与交流替代系统,是指一切用于改善患者交流能力的装置、符号、策略与技术总称。交流板:又称沟通板,是为了改善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将磁性板、图片板、写字板、字母板(包括字母表)、患者的需要、人体结构图、配偶、家庭成员和医生的名字等应用于交流的辅助器具.人工喉:是一种替代喉的发声装置。当喉被切除、丧失发声能力时,可以用人工喉作为辅助发声说话的工具。人工喉大致可分为机械式和电子式两种。电子喉:全称是电子式人工喉,是利用电子振荡、电磁振动的发声装置代替声带振动而发声,经鼻、咽、口、舌、齿、唇等配合形成语音的人造代声工具。多感官训练系统:是一个提供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本体感觉、前庭平衡等多种感官刺激的特定空间环境。多感官训练系统广泛应用于智力障碍、孤独症、学习障碍以及感觉障碍者的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