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7.12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提升作业.doc
-
资源ID:28239523
资源大小:111.5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7.12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提升作业.doc
【全程复习方略】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12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提升作业(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汉)盐铁论·水旱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下列有关汉代农业与铁器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铁器用于农业始于汉代B.铁器的使用使农业开始成为“天下之大业”C.铁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D.汉代农业生产完全依靠铁制农具【解析】选C。材料显示出铁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故选C。铁器用于农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农业开始成为“天下之大业”出现在铁器的使用之前,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其他材质农具使用情况,排除D。2.魏晋南北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形成耕耙耱技术,耙用于碎土,耱用于平整土地,从而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耕耙耱技术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A.小规模经营B.简单的性别分工C.自给自足D.精耕细作【解析】选D。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耕作技术,不能看出规模大小,A错误;材料中不能看出男女分工,B错误;自给自足是指生产的产品供自己消费,材料未体现,C错误;精耕细作是指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一定的劳动力,采用先进技术,以提高产量,D正确。【拓展延伸】精耕细作在明清时期的表现(1)作物熟制:北方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一年两熟制。(2)作物品种:大量农作物新品种被培育出来,由国外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3)专业化程度: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4)农学著作:出现农政全书等农学著作。3.(2015·吉林摸底)在古代中国,人口多少往往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该表可以说明()上游中游下游西汉15.310.113.6东汉16.014.212.4唐代13.999.8115.87北宋21.413.823.6南宋27.214.822.7明代11.124.293.6清代65.6132.8326.8历代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千米)根据侯家驹中国古代经济史等改编A.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B.长江流域的发展是先西部后东部C.明朝时期我国经济全面衰落D.我国政治重心南移的过程【解析】选B。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长江流域的发展是先西部后东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明朝时期,我国经济继续发展,而我国政治重心是向东移、向北移的过程,排除C、D。A符合所学,但题干只涉及长江流域(南方),并不能体现南北方的比较,所以也不可选。【拓展延伸】认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4.(2015·湖北重点高中联考)829年,日本记载:“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该记载()A.说明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政治制度B.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C.彰显中日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相当D.体现出唐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解析】选B。材料涉及的是农业灌溉工具水车,没有涉及政治制度,A项错误;日本记载唐代农业灌溉工具水车的用途,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B项正确;唐代时期中国经济水平高于日本,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灌溉工具,没有体现自给自足的特点,D项错误。5.元代王祯在农书中说:“四季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蓺,则失之太晚而不成。故曰,虽有智者,不能冬种而春收。”他强调的是()A.农业生产要把握好农时B.农事安排要注意地域的不同C.农业生产要改进耕作技术D.农作物高产要提高土地肥力【解析】选A。题干材料强调农业生产要不违农时,故A正确;地域差异、耕作技术与沤肥技术在题干中并没有涉及,故B、C、D错误。6.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A.个体分工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D.劳动力短缺【解析】选C。材料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两大特点,男耕女织和辛苦劳作,个体分工只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并非因由,A错误。小农经济形态存在于整个古代社会,并未受社会制度变革的影响,B错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小农经济和铁器牛耕在古代中国始终相随,C正确。D因果颠倒,排除。7.(2015·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贳贷(借贷)行贾遍郡国。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由此判断此时()A.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B.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发达C.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D.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解析】选B。由材料中“以铁冶起,富至巨万”,并引领一批“去文学而趋利者”,可以看出当时冶铁技术的发达程度。8.杜甫有“锦官城外柏森森”诗句,锦官,三国蜀汉王朝时已设有此官并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故成都又别称“锦官城”。下列关于古代锦官和蜀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蜀锦主要用于宫廷和皇室用品B.蜀锦主要是面向市场生产C.锦官主要是监督蜀锦的生产D.蜀锦代表了当时四川手工业生产最高水平【解析】选B。由“设有此官并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可见蜀锦生产为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主要生产宫廷和皇室用品,不面向市场生产,A正确,B错误,故B符合题意。C在材料中有提及,正确。明朝之前官营手工业长期代表中国手工业的最高水平,D正确。9.(2015·贵阳摸底)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A.杜诗发明鼓风冶铁工具B.铁农具的广泛应用C.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解析】选C。杜诗生活在东汉,与汉武帝后冶铁炼钢技术普及无关,A项错误;铁农具与题干无关,B项错误;汉武帝时将铁业收归官办,推广冶铸技术,C项正确;民营手工业缺乏先进技术,不能是冶炼技术迅速推广的原因,D项错误。【加固训练】(2014·株洲质检)汉朝桑弘羊说:“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作者主张()A.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C.工商官营,反对豪民并兼D.巩固统治,关注民生【解析】选C。材料主要讲汉朝桑弘羊反对废除盐铁官营政策,故选C。“自由放任”“重农”关注民生”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B、D。10.麻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解析】选C。明代时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故选C。到了明代,民营手工业逐渐占主导,排除A。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是在鸦片战争后,B错误。明代丝织业快速发展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拓展延伸】棉织品取代丝织品和麻织品成为主要衣料的原因(1)植棉所需劳动量少,价格低廉。(2)棉织品比丝织品坚韧耐穿。(3)棉织品的制造相比麻织品,不需要脱胶工艺,减少了生产成本。11.(2015·南昌模拟)明朝时有人说:“山泽之利,官取之则不足,民取之则有余。”宣德十年(1435年),命全面停罢金、银、铜、铁官矿,令民自采炼。这表明()A.民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B.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官营手工业管理方式落后【解析】选D。“山泽之利,官取之则不足,民取之则有余”,同一个矿,官办总是失败,民营却可获利,原因在于官营手工业管理方式落后,因此明朝政府通过招商引入民间资本,D正确。12.明清史志资料显示: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由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江南市镇经济繁荣纺织业显著发展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存在自由劳动力市场A.B.C.D.【解析】选C。“郡城之东,皆习机业”“俱以蚕桑为业”“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可以得出正确;“计日受值”反映了出现具有雇佣性质的资本主义萌芽,存在自由劳动力市场,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材料也无从体现,错误,C符合题意。【拓展延伸】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1)生产领域:在丝织业中心的苏州和杭州,机户雇佣机工。机户就是早期资本家,机工就是雇佣工人,两者之间基本上是纯经济关系,即商品货币关系。广东的冶铁和铁器制造业中,也出现雇佣关系。(2)流通领域:在棉纺织业中心的松江,包买商雇佣居民编织暑袜,计件付给工资,形成雇佣关系。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13.(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此其分事也。墨子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三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1)根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9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是怎样的。(8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扶植小农经济政策的原因。(9分)【解析】第(1)题通过材料一中农夫的“耕稼树艺”、妇人的“纺绩织纴”等信息可以得出特征。第(2)题需要总结农民一年四季中的繁重劳役。第(3)题要结合小农经济本身的特征及封建政权的统治需要来回答,应表述准确,逻辑严谨。答案:(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9分)(2)赋税过重,徭役频繁,重大疾病,水旱灾害,高利贷盘剥。(8分)(3)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兴衰和国家的安危。(9分)14.(2015·南阳模拟)(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溉注填阏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材料三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2)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功能?(8分)(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10分)【解析】第(1)题,分析材料一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大提高、发展。分析材料归纳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即可。第(3)题,根据材料三,回答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新特点,从“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可知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从“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可知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从“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可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答案:(1)说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或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8分)(2)官窑:官营手工业。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瓷器产品。民窑:民营(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瓷器产品。(8分)(3)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0分)-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