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可编辑范本】.doc
专题四 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关于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我在课下通过搜集资料,看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下面我将主要从人力资本理论、技术进步以及其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三个方面共同和大家学习和讨论,不足之处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教。一、人力资本理论概述与回顾亚当·斯密和马歇尔都已提出“在各种投资分析中,对人本身的投资是最有价值的”的论断,但他们受时代的局限,未能对这一观点深入探讨并展开论证。现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通常而言,人们以舒尔茨在16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的名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作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诞生的标志,也作为人力资本概念被正式纳入主流经济学的标志。在舒尔茨之前,菲歇尔在190年发表的资本的性质和收入一文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概念,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与舒尔茨同时代以及其后对人力资本理论做出突出贡献的经济学家主要有贝克尔、明赛尔、丹尼森等,他们主要从教育、在职培训、迁移、健康等方面对人力资本理论作了丰富和发展。西奥多·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人力资本理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他是在经济增长领域里构建人力资本理论的。舒尔茨从探索经济增长之谜而逐步踏上研究人力资本之路。他发现单纯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和劳动力的角度,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二战以来的统计数字表明,国民收入的增长一直比国家投入资源的增长快得多.特别是一些在战争中遭到重创的国家(联邦德国和日本)都奇迹般发展起来,另一些自然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也获得了经济上的成功.这些现象表明,我们一定漏掉了重要的生产要素,舒尔茨认为这个要素就是人力资本.舒尔茨认为:人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但人力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人力的取得需要耗费稀缺资源。人力-包括知识和人的技能的形成是投资的结果,并非一切人力资源而是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因此人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态,舒尔茨将他称为人力资本,并进一步指出人力资本的形成有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和迁移等方式。舒尔茨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后,采用收益法分析计算了人力资源投资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资对美国129一1957年间的经济增长的贡献,其比例高达33。这个结果后来被广泛引用,作为说明教育经济作用的依据。963年,他又出版了教育的经济分析一书,系统而全面地研究教育的经济成分、教育费用和教育的经济价值等问题.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他不仅第一次明确的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使人力资本理论终于冲破重重歧视和阻挠称为经济学上的一个新的门类,而且进一步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分析.由于他的这些贡献,舒尔茨被誉为“人力资本之父”。2。明赛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当舒尔茨在经济增长领域构建人力资本理论的同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明赛尔在收入分配领域也在进行着同样的工作。明赛尔在1957年完成的题为个人收入分配研究的博士论文中指出,美国个人收入差别与教育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前所述,自斯密以来,尽管许多经济学家已经注意到个人收入之间的差别问题,并意识到这种差别与个人能力有关,但是这些观点并没有引起普遍重视,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更关心的是要素分配问题,即工资、利润和地租;而对个人能力的差别则更多的是从人的先天差别和家庭背景的角度来认识的。进入0世纪后,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个人收入差别缩小的变化趋势,又从另一个侧面向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与斯密等人面对的同样的问题,即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为什么会缩小?对此,要素收入分配理论难以做出解释,用先天因素来解释就显得更为荒谬.如果说它过去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解释收入差别的话,那么现在它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明个人收入差别为什么会缩小,并且成为西方国家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明赛尔的研究则从人的后天质量差别及其变化入手.他认为,工人收入的增长和个人收入分配差别缩小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这一研究成果证实了马歇尔等人所预期的“全民教育”和消除少数人对教育垄断的时代已经到来。明赛尔在完成博士论文以后,又发表了个人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和在职培训:成本、收益及意义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明赛尔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即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也因此确立了自己在人力资本理论创立过程中的重要地位.3.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20世纪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舒尔茨和明赛尔等人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己经构建起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并从这一理论框架出发,对于未解的“经济之谜”做了更为合理的解释,昭示出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工作在舒尔茨和明赛尔手中还没有真正的完成.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是从具体问题的分析入手,因而存在着一个缺陷,即缺乏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理论基础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或者说,还没完成人力资本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贝克尔分别于1962年和4年先后发表和出版了人力资本投资:一种理论分析和人力资本:特别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后者被视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最终确立的标志.在该书中,贝克尔从家庭生产和个人资源(特别是时间)分配角度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问题,为人力资本的性质、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在他的代表作生育率经济分析))和家庭论中,他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作了成本效用分析。他提出了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的概念、家庭中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的概念.这些研究所阐述的家庭生产理论和时间价值与分配理论为人力资本理论提供了微观理论基础,使其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贝克尔虽然迟到了一步,但仍然与舒尔茨一起被公认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当然,除了上述提到的三位经济学家之外,还有许多经济学者加入了人力资本的研究行列,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爱德华·丹尼森对舒尔茨的教育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做了修正,他将经济增长的余数分解为规模经济效用、资源配置和组织管理改善,知识应用上的延时效应以及资本和劳动力质量本身的提高等等,从而论证出192一1957年间的美国经济增长中,23的份额归属于美国教育,而非舒尔茨得出的3%的结果。斯杰斯塔德分析了人口迁移对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默希金分析了健康对人力资本的影响,等等。正是他们的研究使得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日趋完善。至于说对人力资本概念的界定以及国内人力资本研究情况郑书朋和韩晓勇同学在第一次课已经做了非常详细的讲述,本人在此不再赘述。二、技术进步理论在对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来源于扩大再生产,而扩大再生产从发展的角度看,正是技术进步导致的结果。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囿于时代的局限性没有把技术因素考虑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之中,但古典经济学家认识到市场的巨大作用,了解了市场分工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李嘉图)等,而市场分工正是技术进步与发展的结果,这为后来的经济学发掘技术的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作了理论的向导。传统的经济学虽然把技术进步看作外生的变量(如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但这些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是息息相关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索洛一斯旺模型)强调了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共同作用,同时认为技术进步不仅会改变劳动生产率,而且会改变资本/产出比率,并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变量加在经济增长模型中;但依然把技术进步作为外生的变量加以给定。内生的经济增长理论的早期代表阿罗等实际上是将累积总投资作为获得知识的指数,而将累积总投资的增加过程作为一个学习或者获得知识的过程,并以此来解释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种“从干中学”的分析方法给后来的学者许多启示,对于经济理论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于创新政策也有重要含义。但阿罗模型最终结果仍未能摆脱由外生因素决定经济增长的阴影,尽管均衡增长率主要取决于学习效果的优劣,但是,当人口或劳动力是负增长时,同样没有增长的可能。当然,尽管如此,阿罗的工作仍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大胆地抛弃了收益递减的枷锁,探讨了导致收益递增的原因,开创了研究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先河。现在西方经济内生增长理论的典型代表是罗默、卢卡斯.罗默(986)模型与阿罗(62)模型是一脉相承的,其主要的假说是认为总体技术进步来自于对实物的投资。在这个模型中罗默用生产的累积投资代表知识的积累,直接将技术进步内生化。罗默把知识生产过程的一种特殊投资,这种投入不同于普通要素投入(资本和劳动力)之处在于,它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率,能够提高投资的收益,从而促进资本投资。反过来,资本投资又刺激了新知识的产生,形成资本投资于知识积累的良性循环。卢卡斯则从人力资本的角度论述知识的内生性,以及技术的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把技术看作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有一定的区别的是新制度经济学,其代表是诺思,虽然他们也承认技术进步的重大作用,但同时他们认为导致经济增长最主要的还是制度的因素,因此他们认为制度的变迁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这虽然有一定的偏颇,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他把制度从广义上看成技术进步的因素时)。我们认为,在发展我国的经济技术的同时,如果我们能注重在制度上进行优化,则对经济增长无疑具有促动作用。在西方正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之外,熊彼特的经济增长理论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为他主张技术的创新,认为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溢散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这对于我国某些一贯注重引进外来资金,不注重引入外来技术与进行技术创新的地区来说有一定的理论启迪。总之,不管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增长理论还是西方的经济理论,特别是现代西方经济增长理论,都重视技术进步对于推动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把技术作为内生的,并且把国民经济中投资于技术的资本的多少看作对经济增长实现大小的主要衡量指标。这对我们科学规划技术投资,计算出投资多少可以推动或实现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技术推动经济的增长要受制于许多现实的条件。如经济发展的水平,制度的制约等,另外还要考虑在发展技术时要兼顾可持续发展、技术的推广运用尤其是农村的技术推广运用等等问题,只有如此,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才会顺利实现,技术与经济增长也才能实现良性互动。三、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有关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一些基本理论,下面我们将通过他们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角度来介绍一些主要的经济增长模型。1。CD函数法Y=AK L 其中a+=1,其中A为技术进步参数,K和L为资本和劳动力投入,a为资本产出弹性,为劳动力产出弹性,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对生产函数两边取对数,得nY=lnA+anKnL等式两边求全导,得dY/Yd+a(d/K)+(dL/L)/Y=/A+a(K/)+(/L)其中Y/Y为产出年增长率,A/A为技术进步年速率,a为资本产出弹性,为劳动力产出弹性,K/K和L/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年投入增长率.原式可化为:y=a+ak+l由a+=1,得l=l+y=a+k- a=a+a(k-)令-l=w,klz,上式可变为:w=a+aza=waz设y为第n年产出,0为基年产出,ln和0分别为第n年和基年的劳动力投入,k和0分别为第n年和基年的资本投入,E为技术贡献率,k为资本贡献率,l为劳动力贡献率。=y=(yn/y0)(1/)-1, L/L=l=(ln/l0)(1/n)1, K=k=(k/k)(1n)1 EA=a/y因此可以求出各生产要素的贡献度:Ek=a(k/y)El=(l/y)2。索洛一斯旺模型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试图回答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引致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或源泉是什么,二是为什么不同国家的经济成就表现不同。围绕着这两个核心问题,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出了一系列模型,其中较突出的模型之一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索洛一斯旺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实质即索洛模型。索洛模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索洛一斯旺模型,它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伯特。索洛(R.。Solw)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斯旺(.W.San)两位教授在1956年几乎同时发表的经济增长模型统称。此模型用生产函数可表示为:Y=AªL1a上式中Y为产量,A表示一定的技术状态,和L为资本和劳动力投入,a和1-a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力再生产中所作的贡献比例。对上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在对时间求导数后,索洛一斯旺的经济增长模型可以进一步表示为:Y/Y=(/K)+(1a)*(LL)+ (A/)索洛一斯旺经济增长模型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次齐次性。在模型中,如果资本K和劳动力L同时增加到倍,则产量也增加到倍。一次齐次性意味着规模收益不变,即规模增大(各种生产要素同比例扩大)的幅度等于收益或产量增大的幅度。劳动和资本是可以替代的.可替代性是指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Y既可以用较多的劳动力L和较少的资本K生产出来,也可以用较少的劳动力和较多的资本K生产出来。边际产量(或收益)递减。边际产量递减是指当固定一种生产要素(如L)时,如果另一种生产要素(如K)等量增加,则产量开始时可能递增,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产量增量就会递减。技术外生。在索洛一斯旺经济增长模型中,A为外生变量,研究生产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在经济增长中扣除了资本和劳动力增长所引起的增长后,总有一个“余数(residos)无法用资本和劳动的增加来解释。这种“余量”就被认为是外生变量(技术进步)的贡献索洛在57年发表的经典性论文技术变化与中生产函数中,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美国190999年间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对经济增长和贡献率进行了定量的核算。结果发现资本和劳动力的增加只能解释经济增长的12%,另外8%的“余量”不得不归功于外生变量技术进步,即技术创新。索洛一斯旺经济增长模型充分肯定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它仍认为技术及技术进步率都是外生的.在实际上并未充分认识到技术的内生效应.3.罗默的“三部门”模型罗默将经济分为三个部门:R部门、中间产品生产部门和最终产品生产部门。RD部门使用人力资本和现有知识存量生产新的知识,其产品形式是用于新资本品的设计,并把这种新设计出售给中间产品生产部门;中间产品生产部门利用这些新设计和一部分过去的最终产品生产出大量的新资本品,卖给最终产品生产部门;最终产品生产部门使用劳动力、人力资本和一组资本品生产最终产品,其产出用于消费和生产新的资本品。假定实物资本可以分解为若干不同的具体资本品i,i是每种资本品的投入量.罗默用代表资本品的种类数,A随着新资本品的发明而增加,所以技术进步的表现形式是产品的种类数量的增加。于是最终产品生产部门的生产函数可以写成:Y(Hy,,L)=Hyi=1Axi1-a-其中HY是最终产品生产的人力资本数。这是一个一阶齐次生产函数,即最终产品生产是规模收益不变的.对中间生产部门,将过去生产的而未用于消费的最终产品的积累看作中资本存量K,假定需要使用单位的最终产品来生产一单位资本品,则K=i1Axi如果把作为不同商品指数的i看作是连续的变量,令x表示投入的各种资本品的平均数量,则上式可以改写为:=µx-对&D部门来说,如果一个研究者用H的人力资本和Aj的知识存量生产一种新设计,则他的生产方程是Hj,是生产率参量。对于所有的人来说,所能利用的知识总量都是当时社会的中知识存量,对所有人的这个知识加总,得到知识进步方程:A=AA其中HA是从事R&D的重人力资本,经济中的总人力资本是最终生产部门和研究部门所使用的人力资本之和,即:HH+HA最终生产部门的生产函数经过代换,得到如下形式:(H,L,x)( yA) a(LA)(K) 1-a-a+解最优增长模型,罗默得出均衡增长率为:A/A=HA=H( a/(1a)(a+))r 从这个增长率的表达式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率与人力资本存量成正比,与R&D部门的生产率成正比,与时间贴现率成反比,而与人口规模无关.罗默(199)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人力资本越高,总人力资本越丰富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就越高而在一些落后的国家,由于人力资本总水平太低,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本投入&D活动,这些国家就被锁在“低收入陷阱”里,甚至更本不发生经济增长.罗默(990)在内生技术变化一文中指出:技术变化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技术变化为持续的资本积累提供了刺激,并且与资本积累一起解释了人均每小时产出增加的绝大部分;技术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者响应市场刺激的自主行为的结果,市场刺激在将知识转变具有实际价值的商品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工处理原材料的技术知识与其他经济商品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开发新的和更好的知识等同于支出了一笔固定成本,一旦取得成功,这种新知识就可以无限地使用下去并且不用支付任何额外成本.罗默把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内生变量引入经济增长模型,并把知识积累作为促进现代经济尤其是高新技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他把知识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一般知识可以产生规模效益,专业化知识则能使生产要素的收益递增.这两种效用的总和不仅是知识、技术、人力资本本身产生递增的收益,而且是资本和劳动力等其他投资要素的收益发生递增。因此,从整体看,整个社会经济规模效益是递增的,递增的收益保证了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罗默在理论上解释了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投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卢卡斯模型卢卡斯(1988)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是通过脱离生产的正规、非正规学校教育,使经济活动中每个人的智力和技能得以提高,从而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这类似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观点);二是通过生产中的边干边学、工作中的实际训练和经验积累,也能增加人力资本(这类似于阿罗1年提出的边干边学模型).卢卡斯对人力资本积累的这两种方式分别建立了“两时期模型”和“两种商品模型”。卢卡斯的“两时期模型"表述式为:h()=h()··-u()得到技术创新方程式:h(t)/(t) ·l-()式中lu(t)为脱离生产的正规、非正规学校教育时间,为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由此,卢卡斯的“两时期模型”的结论是:技术创新率在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相对稳定时比例于人力资本投入量。卢卡斯的“两种商品模型”表述式为:ihi()µi(t)N(t),i,式中Ci为第i种商品的产出,(t)为生产i商品所需要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为以人时计量的劳动投入,µi(t)说明人力资本不是通过学校学习,而是通过边干边学所形成的外部效应;同时也说明生产某一种商品所需要的特殊的或者专业化人力资本是产出增长、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率增长的决定因素。王老师在201年引入技术势的概念(指某一时期或时刻相对某一参照系,某一区域或单位所具有的技术能级的状态),提出技术势的形成离不开三个基本因素:具有一定技术积累;有充足的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有足够的人才资源或称之为科技开发型人力资本的积累。他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得出技术创新源的技术创新的实现形成一个技术势的增长流,而技术势是投入人力资本的增函数。“技术水平提高不仅仅体现于生产设备、工艺和产品性能等物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体现于人的智慧,体现于整体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也是一种能量的积累,这种能量积累一旦达到相当程度并得以释放,则会产生出技术的创新、生产率的提高、社会文明的进步”。“新技术采用者通过人员培训和人才引进,学习、消化和吸收新技术知识、掌握和利用新技术,从而提高了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如此将另一部分技术能量传播出去并以人力资本形式储存起来,这是隐型能量积累与传播技术扩散过程中不单纯是物的技术传播,更重要的是通过人力投资使能量增值,使技术创新源和技术采用者的技术势都得到提高”。他的结论是由于技术能量主要以人力资本形式贮存,技术水平的高低体现了人力资本存量的高低。人是人力资本的载体,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这决定了人力资本存量就整体而言(并非个人)在人类的代与代之间不断得到提高,保证了人类科学技术水平得以延续和提高。又由于人力资本在技术创新进程中使技术能量得到增值,因此才使技术创新源和技术采用者的技术势都得到提高.人力资本在技术创新各阶段:技术发明、技术应用与技术扩散过程中扮演了独一无二的角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总之,由于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才导致技术进步,而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又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经济增长才能为人口投资和技术进步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应充分了解和利用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尽量增大二者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