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doc
-
资源ID:28260828
资源大小:66.04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doc
教 学 设 计课时授课时间:2016年 月 日 第 周 本学期总第 13课时课 题秋兴八首课标要求了解诗歌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教学难点 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提问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堂小结与板书设计一、诗人简介1生平2作品二、关于秋兴组诗1创作背景 2题解三、赏析课文1理解词语2翻译全诗3诗歌评析四、总结全诗1主旨意境2艺术技巧检查评价教研组 应备: 节,实备 节,超备 节。质量评价: 20 年 月 日教学主管20 年 月 日内 容 与 过 程教学环节与内容反思 补充一、诗人简介1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上,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2作品 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二、关于秋兴组诗1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2题解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三、赏析课文1理解词语玉露:白露。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萧森:萧瑟阴森。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接地阴:风云盖地。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系(jì):系舟上岸。寒衣:冬天的衣服。催刀尺:赶裁新冬衣。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剪衣服。砧(zhn),捣衣石。2翻译全诗玉露凋伤枫树林,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塞上风云接地阴。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丛菊两开他日泪,秋菊已开两度回想他日再流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深秋季节处处都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白帝城高急暮砧。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急促的捶布声。3诗歌评析 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用互文手法,紧承首联“气萧森”语意,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阴云匝地。这里老杜明写对江间波浪、塞上风云的感知,实写老杜对时局的担忧: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可谓一石二鸟,巧妙之至。 颈联转入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倾诉思乡衷曲。借一个“泪”字托出焦灼无奈的思乡之情;用一个“孤”字传说出漂泊无依的苦况。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尾联写户户捣布声,家家催刀尺,赶制棉衣已成必然。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古时候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戌边的将士制作寒衣,因此捣衣(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剪衣服)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四、总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1主旨意境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2艺术技巧情景相生,融汇无间,情因景生,景因情活。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和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全诗,首联写秋色秋气,颔颈两联托秋起兴,感世伤己,尾联绾合景色人事,缝合之细密,结构之谨严,无以复加。语言练达,句法奇异,对偶工稳,文气流荡。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该诗更是如此,如: 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突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一语双关:“丛菊两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光流走;“一系”既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似水流冰下,凸显的是“顿挫”。作业设计作业要求无才无以立足,不苦不能成才。A层:1.背诵全诗2.完成练习册P26-27B层:1.熟读全诗2.完成练习册P26-27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模板 有哪些答题技巧答题技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有些同学失分,不是失在知识能力上,而是失在没有题技巧上。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模板相关内容,以供参考,一起来看看!1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模板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全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文章概括:1、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a、谁干什么b什么怎么样)。2、主题概括:“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3、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 加强语气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整体把握:人物、事件、景物、情感,明确作品主题;认准答题方向:词句理解、作用、分析问题、归纳主旨等;答题要注重和文章主旨结合起来考虑。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分析、概括、分条陈述等,做到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语言通畅。文言文阅读:1、接触文言文阅读试题时,先要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了解材料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特别是事件,它或许是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或许是几件事的勾连组合。阅读时应注意文中的帝号、庙号、年号以及任职变化、空间位置转移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能显示出文段的结构层次。由于试卷中有一道把握文意的题目基本上用白话陈述,其中只有少量信息有误,可在整体把握时参考。2、解题时,必须看清题干的要求,尽快把握住命题意图,尤其在“选正确”还是“选错误”的问题上,不能犯低级错误。3、解答文言词语理解题,既要调动头脑中的积累(成语、熟语、诗句),联系课内所学或平时所练,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合理迁移,又要根据具体语境,作出合理的分析推断,千万不要死记硬背。诗歌鉴赏:(1)古诗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双关、设问、反问、互文、用典、顶真、通感(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3)表现手法有:描写技巧: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多角度描写等。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即事抒情、用典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文艺表现方法:赋、比、兴;铺陈描写、用典、象征联想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抑扬变化、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语言运用,压扩换仿改:1、压缩题。新闻一定要压缩主要事件,说明性文段要把握话题的各方面进行压缩。议论性文段要压缩观点。把所给的字数要充分利用起来,不超字数。2、扩句题。看清扩展要求,明确扩展方向。推敲提供情景,把握基点。合理推断想象,选好表述方式。保留原题词句,核对修改润色。3、变换句式,重新组织语句。长句变短句,短句变长句,散句变整句。要读懂题干要求,不要将原句改变太大,只允许调整、增加、删改个别词语,保持语气一致,结构一致,中心一致。不要将实在的信息遗漏了!4、仿句题。仿内容,仿形式。重点是要弄清例句的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手法是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根据例句的结构仿写句子,保持结构一致,手法一致,语气一致。5、语病修改,应用文修改看清题目要求整体辨析检查(表述主体是否一致,上下文意是否照应,衔接过渡是否紧密有无重复矛盾之处)注意横向比较(合乎题意要求,合乎语病类型,选择最佳表述,修改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