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汇编8篇.docx

    • 资源ID:28268012       资源大小:39.42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汇编8篇.docx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汇编8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汇编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1课件出示(教师讲述):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昆虫们欢快地飞舞,瞧,它们正向我们飞来,可是我们只能看见它们的半个身影,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昆虫吗? 2学生猜想,课件呈现完整的昆虫。 3教师质疑: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二)交流引入 1观察交流:这些昆虫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这些昆虫上下或左右两边都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就说它们是对称的。(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从大自然中的昆虫引出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在猜想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初步感受对称现象,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剪一剪,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1初剪对称图形,思考探索。 学生动手剪一只“蝴蝶”,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优化剪法。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非常逼真,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却不像呢?为什么要对折?为什么只要画“蝴蝶”的一半? 3再剪对称图形,感受对称。 先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用这种方法再剪一个其它的对称图形。 (二)赏一赏,认识轴对称图形。 1互相欣赏作品,感受对称美。 2回顾剪法:这些美丽的图形你是怎么剪出来的? 3揭示特点,完善课题。 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板书:两边完全重合),就称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对折时留下的折痕就是它们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4巩固认识:指出你剪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折一折,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折一折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你有什么发现? 2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理解“完全重合”的意思。) (四)辨一辨,辨别轴对称图形。 1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根据教材第29页的“做一做”改编)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剪一剪、赏一赏、折一折、辨一辨、找一找”等学习活动,在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中直观认识轴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会用“对折”的方法辨认轴对称图形,同时感悟生活中五彩缤纷的对称现象,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基本练习 1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题 2教材第33页练习七的第2题。 (二)变式练习 1教材第33页练习七的第3题 (三)拓展练习(教材第35页练习七的第11题) 1将一张正方形纸如下图所示,先对折两次,再剪去一个角,展开后是什么图形? 2想一想,再剪一剪。 3展示不同剪法展开后得到的不同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直观认识及辨别方法,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有收获吗?说一说。 (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课件配乐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谈收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的同时,伴着优美的音乐,走进生活中的对称世界,不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领略到那无处不在的对称美。】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1题及练习十四的第1、2、4、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解决简单问题,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每人一张空白纸,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知识,谁能说一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和任务。)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课件出示) 师:你看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 生:把除法算式有规律地排一下,还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 师:(1)发下一张空白的表格纸 (2)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或者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4)归纳整理:一是把除数相同的算式归类。二是按商相同的算式归类(对于其他的方式也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口诀的排列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学生做第64页的第1题 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游戏形式做第6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看清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 使学生初步形成百以内四则运算的口算技能 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4、6题,完成后找学生起来回答他是怎样做的。 做第65页中第5题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 再让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对口令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27÷9=36÷4=56÷8=35÷7=42÷6=64÷8= 45÷5=8÷8=14÷7=18÷3=28÷7=54÷6= 2、你能给下面这些算式排排队吗? 7÷721÷345÷972÷936÷4 ()>()>()>()>() 3、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一) 除数相同商相同 18÷9=2 想:(二)九十八或9×()=18 18是9得2倍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复习中,在引导学生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如,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或按商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等。通过这样的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同时,通过运算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使学生对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得更牢靠。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一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内容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材将上述内容合成以下逻辑结构。 二教学总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确立了本单元的总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P2829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13小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P28页的这幅图,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有趣现象? 2、(学生自由回答) 3、(出示第28页的主题图)是啊,在游乐场里,空中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多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含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对称。【板书:对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跟对称有关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真观察,体验对称。 1、观察图形,发现特点。 (1)看书第29页的树叶、蝴蝶、天安门的图,这些图形它们在外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学特点,你能发现吗? (2)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树叶图:以树叶中间叶脉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蝴蝶图:以蝴蝶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天安门城楼图:以天安门城楼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4)教师小结。 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沿图形中间的一条直线对折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第1课时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738页例1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与主题图中做小旗的情境紧密相连,教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在编排上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将第一组学生所做的56面旗子用矩形模型呈现出来,为学生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支撑;其次,用乘法算式表征一共有多少面旗子,激活学生用乘法口诀求积的已有知识,确定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为用乘法口诀求商奠定基础;最后,呈现了两个有联系的除法算式,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求商的计算,并感受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3个算式的道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主要采用迁移规律,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运用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合作、讨论、自主探究、比较分析等方式进行学习。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自主合作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 师:同学们,我们将要迎来一个节日,一个属于同学们的节日,你们知道那叫什么节吗? 生:六一儿童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吗?为了准备这个属于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二(1)班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准备布置教室要用的东西。瞧,他们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第37页情景图)【品析:直接用课件出示主题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景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任务实践法:老师拿着叠小旗,挥动手中穿小旗的绳子说:“马上要过六一儿童节啦!我们打算用小旗串布置一下我们的教室。老师这里一共有56面小旗,我们要把它们平均穿在7条绳子上,每条绳子上要穿几面小旗?如果每条绳子上穿8面小旗,需要几根绳子?谁最先解决这两个问题,谁就担任这项任务的小组长。”【品析:以任务实践法导入,非常有挑战性,学生会跃跃欲试,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进入学习亢奋状态之中。】 口算竞赛法:老师用卡片制作竞赛题,按要求说答案和应用的口诀: (1)7×7=( ) 口诀: 8×7=( ) 口诀: 8×8=( ) 口诀: (2)3×( )=21 口诀: ( )×6=48 口诀: (3)将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 用( )法计算,列式( ),口诀: 在学生兴奋的竞赛抢答后,教师揭示课题。今天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品析:竞赛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气氛热烈,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其中,全身心投入。同时梳理已学的知识,激活已有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引导解决挂小旗的情景问题。 1.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学生说说看到的信息。 明确:8行小旗,每行7面。 2.学生回答:怎样很快知道共有多少面小旗? (1)算一算:学生列式计算共有多少面小旗。如:7×8=56或8×7=56。 (2)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用了哪句口诀? 3.改变条件并探究。 结合情景图,教师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小旗,要挂8行,每行挂几面? (1)数一数: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发现每行7面。 (2)算一算:根据除法意义,引导学生列式。(56÷8) (3)说一说:怎样求商,汇报交流想法。(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 结合情景图,引导学生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小旗,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行? (1)学生独立解决。 (2)反馈各自想法。 4.引导比较,提炼方法。 (1)比较:两道除法算式的计算过程。 (2)提炼: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可以解决这两道除法计算。 (二)自主解决分星星的情景问题。 1.课件出示:我们做了49颗星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组分了多少颗? 2.独立完成。 3.学生列式计算:49÷7=7。 4.学生比较小结:用七七四十九的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因为写出的除数和商相同。 5.学生举例: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品析:通过情景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在比较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与除法的联系,体会一道乘法算式有的能改成两道除法算式,有的只能改成一道除法算式。同时在教学中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进行独立探究。】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和算法。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相同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时,都是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 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不同点: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用26的乘法口诀;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使用7、8的乘法口诀。 质疑二: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指导学生组内讨论,归纳总结。 找出已知条件; 找出所求的问题; 分析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 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通过“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形成系统知识链。】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在新授部分,为了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我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同时要求学生说说图中出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小黑板出示相关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引导进入例1的教学,也就是第一个数学信息。为了让学生掌 握解答实际问题的方法,我先让学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条件、问题,由问题的分析找到所需要的条件。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答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要求平均每行挂几面小旗,也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用除法计算,让学生熟练掌握包含除法的题型。怎样计算56÷8呢?学生先回忆前面学过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即想乘算除。为了便于解答方法的学习,我教给学生一些通俗的语言,如:看着被除数背除数的乘法口诀。其次,通过改变条件的办法,让学生明白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两道除法算式。其余的两道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答,同时提出要求:边算边想用了哪句口诀。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7×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7=88 口诀:七(八)五十六 除数是几就说几的乘法口诀 第2课时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9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教学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其呈现方式与例1相同,继续利用矩形模型引出除法算式,只是将乘法算式去掉了,让学生继续利用迁移学习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形成“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个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正确运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法与学法 1.本节课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教学中采用谈话、指导相结合的数学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中归纳出求商的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更进一步地了解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并在游戏中巩固新知。 2.本课时在学生掌握了用2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研讨法,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和推理,自主探究用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片。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但是主题图片上还布置了很多心形的气球,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特写问题图片: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我们带来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问题:根据信息,你能利用手上的学具摆一摆吗?课件出示例题2图片。【品析:这种导入方式,与课本例题内容贴合,可直接过渡到教材例题中。】 故事描述法:嗨,小朋友们,过六一啦,我们心形气球来给小朋友们庆祝六一,要装扮咱们的教室,我们一共来了27个伙伴,怎么站呢?站9列,那要站成几行?站3行,每行要站几个?怎么计算,我头都大了。哈哈,其实我的头本来就大!我们只会飞,我们可以不会数学,现在都讲究合作共赢。哪位小朋友能帮我们解决这些数学问题,我们就跟他一起玩,庆祝我们的六一儿童节。【品析:把心形气球卡通拟人化,用故事的形式引出问题,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进入数学情境中,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做了铺垫。】 趣味儿歌法:同学们喜欢儿歌吗?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优美的儿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多媒体出示数九歌,配乐朗读,并一一出示相对应的景色)学生说说听儿歌的感受。这首数九歌告诉了我们数九寒天的一些天气变化,你们知道吗?这首儿歌里还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品析:用学生喜爱的儿歌导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又为后面练习的设计做好了铺垫。】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看图填一填。 ( )×( )=( ) ( )÷( )=( ) ( )÷( )=( ) (2)汇报交流。 彩球的总个数。 提问:用什么方法求的,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用乘法求。从行数考虑,每行摆9个,摆了3行,共27个;从颜色考虑,红、紫、绿三种颜色,每种颜色9个,共27个。 看图提问题。 预设:有27个心形气球,每行9个,可以求什么?(能摆多少行?) 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每行摆9个,怎么求一共可以摆几行呢? 学生提问并列式,集体交流,27÷9怎么计算,用哪句口诀呢?(三九二十七) 追问:根据“三九二十七”,你还能想到和它有关的另一道除法算式吗? 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摆了3行,怎么求每行摆几个呢?(列式27÷3,根据口诀“三九二十七”可以计算出结果是9) 是不是所有的乘法口诀和所有的乘法算式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呢? 2.学生举例。 像例题一样用9的乘法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并注意特殊情况。(如九九八十一的口诀) 3.感悟算理。 让学生明白用一句9的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三道算式的道理。【品析:通过在情景图下面直接给出三组算式的形式,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直接得出结论。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与除法的联系,充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2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和算理。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用9的乘法口诀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相同点:用乘法口诀求商时,都是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 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不同点: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使用7、8的乘法口诀;用9的乘法口诀求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0102页的例1、例2及第103页“做一做”、第105页练习二十的第2、6题。 内容简析 例1 认识质量单位“克”。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例2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例1编排思路相同,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习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亲自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方法来学习克和千克,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要突出标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请学生结合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说一说在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师生交流: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像图中的水 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品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了解常见的计量单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实践操作法: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一袋盐和一袋洗衣粉)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质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品析:直接用实践操作,掂一掂,感受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游戏体验法: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一胖一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品析:在游戏中感悟物品的质量,体验轻重,在欢快的游戏中开始了对物品质量问题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 (1)借助实物感知克。 课件出示超市里常见的用“克”作单位的食品包装袋,让学生初步感知“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累生活经验。 观察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子,体验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全班汇报: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师生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教师板书:克(g)。 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2)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让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小组活动:在老师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对比试验: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一些黄豆,使这些黄豆共重1克。 提练方法:操作后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取出1克黄豆? 质疑交流:怎样验证多少粒黄豆重1克?(用称一称的方法来验证)教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2.认识天平。 (1)看一看:出示天平。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介绍砝码。砝码中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中最重的是100克,你们知道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 (2)称一称: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黄豆的过程。 (3)掂一掂:请每个小组都取出约1克重的黄豆,感受1克有多重。 (4)估一估:呈现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该题以1克为标准,估量物品的轻重。以此使学生初步掌握估量的方法,以选定的标准去比较。最后通过说出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进一步巩固对1克的认识。【品析: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认识“千克”。 (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 出示例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的实物图。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多请一些学生来提一提这两样物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生小结: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教师板书:千克(kg)。 (2)算一算,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教师出示2袋盐,每袋500克,学生算出一共有多重。预设1:1000克 ;预设2:1千克。 教师小结:对,1千克等于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 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的质量。在老师准备的其他物品中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看谁找得准。 交流找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的。 操作比较: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感受。 (4)游戏:猜一猜。 出示一物体,教师知道它的准确质量,让学生猜一猜。在猜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猜的数据运用“重一些”“重得多”“轻一些”“轻得多”来进行提示。并适当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的,引导学生运用参照物对比着来猜物体的质量,提高估量的准确性。谁猜中了,就将物品奖给谁。 【品析:在学生认识克的基础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具体感知1千克的实际质量,并将它与熟悉的物品质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1)认识盘秤。 课件出示盘秤,教师介绍盘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盘秤的单位。 课件演示盘秤上放入1千克洗衣粉,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有多重。还可以变换几种质量让学生加以辨认。 (2)认识弹簧秤。 课件出示弹簧秤,教师介绍弹簧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弹簧秤的单位。 课件出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是多重,有几个。 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几千克的物品?你是怎样想的? (3)认识体重秤。 课件出示体重秤,教师介绍体重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体重秤的单位。 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称体重时,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处,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读出该生的体重。 通过对三种秤的观察,你发现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品析:让学生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了解不同的秤称物体的方法,逐渐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进一步加强直观感受,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有1克重,哪些物品有1千克重? 学生列举交流,比如1个2分硬币、1粒花生米、2粒黄豆等大约有1克重;2瓶500毫升的矿泉水、1升大瓶可乐、16个鸡蛋、4袋牛奶等大约有1千克重。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还知道了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认识克和千克的。由于这一节是学习质量单位的开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2袋盐约重1千克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比较重的物品常用秤来称 第2课时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4页例3、“做一做”及第106页练习二十的第9题。 内容简析 例3 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题目要求比较简单,但越简单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要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汇编8篇.docx)为本站会员(知****量)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