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学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高频考点.docx
-
资源ID:28274803
资源大小:15.65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学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高频考点.docx
中学教学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高频考点题型说明:试卷中辨析题共有4题,每题8分,共32分,占试卷满分的21.3%,要求判断正确与错误,并 且说明理由。1、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 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具有历史性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与经济的关系(1)经济(或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经济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定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内容经济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手段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4、政治制度与教育:(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受教育的程度(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5、遗传素质的作用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3)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6、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1)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2)社会价值高于个人教育;(3)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7、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 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 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知识。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 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8、直观教学原则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 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但不是教学目的。9、德、智、体、劳等全面发展意味着均衡发展。错误。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 中,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 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 分配和使用上。从个体看,教育均衡指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的均等,指学生能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 衡发展、全面发展;从学校看,教育均衡指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以及各类教育间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均衡; 从社会看,教育均衡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而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 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因此教育均衡和全面发展不是同一个概念。10、正迁移就是顺向迁移,而负迁移就是逆向迁移。错误。学习迁移是依据不同的内容而分类的。正迁移、负迁移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 不同划分的,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产生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负迁移是 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是根据迁移的方向不同而划分的,顺向迁移是指 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后续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所以说正迁移就是顺向迁移的说法不 全面,正迁移可以是顺向迁移也可以是逆向迁移;而负迁移同样可以是顺向迁移也可以是逆向迁移。11、教学方法受到教学目的、内容、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所以它不具有独立性。错误。教学方法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够对于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产生巨大的反 作用。12、在同化性迁移中,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是在最初的学习中建立起来的。正确。因为原有经验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13、.学习效率会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提高而提高。错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乎会随着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一般来 说,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率随动机强度的提高而上升,中等偏高的动机水平时,学习效果最好;在 比较困难的任务中,学习效率反而会随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下降,中等偏低的动机水平时,学习效果最好;在 中等难度的任务中,动机强度水平为中等时,学习效果最好。也即任务难度较低,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偏 高;任务难度较大,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偏低;任务难度中等,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中等。随着任务难度的 不断增大,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随之下降的趋势。14、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会妨碍学生的主体地位。错误。题干所述没有正确地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教学中,学 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不能脱离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当好学习的组 织者、教学互动的指导者和解决问题的引导者,两者并不矛盾。15、处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出新的适应行为。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有效。正确。两种方法的作用不同,强化法可以增加某种行为发生的概率,而处罚法则是抑制某种行为发生的概 率。在消除不良行为的时候应该同时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所以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16、参观法能够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多加运用。错误。参观法虽然能够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但是运用这种方法较为费时费力,场所的选 择也不太容易,而且还要考虑安全问题,因此运用次数不宜过多。17、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正确。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所以,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在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 节。18、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完全正确地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便没有必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错误。教师的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回答所进行的评价,能够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 评价和复述正确答案,学生可以再次接受正确知识,加深印象,另外,教师还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启发学生发现新的知识。因此,即使学生完全正确地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回答进 行评价。19、学生某一学科在期末和期中两次考试成绩波动很大说明测验信度很低。错误。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题干中表述“期 末和期中两次考试”,所以不能说明信度的高低。.20、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错误。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如果没 有遗传为之提供生理基础.没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 起主导和促进作用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