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建筑艺术的传承【唐宋时期端午民俗的传承】.docx
-
资源ID:28294470
资源大小:15.76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唐宋时期建筑艺术的传承【唐宋时期端午民俗的传承】.docx
唐宋时期建筑艺术的传承【唐宋时期端午民俗的传承】唐宋时期建筑艺术的传承【唐宋时期端午民俗的传承】 摘要:本文主要从百姓对民间端午节的传承和文人进入民间端午节两方面来论述唐宋时期端午民俗的传承情况。 关键词:端午节; 民间; 唐宋 ()民间端午节 如今端午节无论是不是因屈原而起,都已被人们约定俗成作为是专门纪念屈原的节日。几乎一提及端午,人们就会想起屈原。随着屈原和楚辞的精神,端午节被赋予深厚的文化意义。端午日吃粽子、赛龙舟之类民俗成为楚文化在民间的最普遍形式。表达了人民对屈原强国富民美政难施的婉惜,忠君爱国屡遭流放,身正无私反被污蔑的同情,九死不悔以效楚国的敬仰,也是纪念屈原昭示正义精神的永垂不朽。人民群众是非分明,明辨忠奸,以这种纪念形式自发的抨击奸佞误国,赞扬忠良,起到了民风真善美的道德教化作用。在民间以代代流传全民普及的民俗活动中传播了屈原和楚辞的文化精神。这种以民俗形式的文化传播比其它任何形式都更经久。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生活的发展、国际交往增多民俗活动向健康方向发展。端午节的活动形式,不仅多而且具有审美趣味,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厚。其内涵也不再仅仅是悲痛和义愤,同时更有利于文化传播。从下面的记述中就可以看到唐宋时期端午节民俗活动内容的发展变化。 续齐谐记曰: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栋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 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席,及忌盖屋。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是日竞渡,采杂药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取鸲鹆教之语。夏至节日,食粽。是日,取菊为灰,以止小麦蠹。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与屈原精神流传有关的习俗发展变化:从单纯的祭祀纪念、保护寻找屈原、投粽、食粽、竞渡发展到把纪念屈原告慰亡灵和季节特征相结合,在苦难的生活中寻找乐趣,丰富生活。在民间,屈原精神的传播没有士大夫文人等那么沉重悲伤,而是以劳动人民的正常生活自然而然永续相传。在唐宋词中有关端午内容描写的多是以女性为主的活动习俗。展现出一幅幅生动活泼、快乐、热闹和谐的画面。健康明丽的民间女子大方纯朴、身配香囊、臂系彩丝、榴花溢彩、斗草浴兰、互赠艾草是色彩斑斓的“女子端午节”。 在女儿“彩丝”“榴花”的装扮下,端午以一种女子“风韵柔情的优美”的画面映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活动。在一片鼓乐声中,摇荡的轻舟,江面上涌起的波涛,水中飞舞的浪花,天空中飘扬的彩旗,江中热闹的场景,岸上如潮的观众,为端午节的“竞渡”,展开了男子“雄浑壮美”的较量。“浴兰斗草”、“臂系彩绳”的艳丽与“箫声鼓瑟”、“龙舟竞渡”的欢快、热闹的场景,虽然为读者的感官神经上带来了审美中的愉悦和快感,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却是蕴藏着深厚人文历史背景下的屈原精神。刘禹锡被贬到朗州,有一年端午节,观看了一场沅陵的龙舟竞赛,并在这里写下了一篇千古佳作竞渡曲。特意在前加了一段小序: 竞渡始于武陵,至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招屈之意。事见图经。 这首诗影响千古延续至今,五月端午划龙船,传遍天下。人们竞渡时大声喊出招屈原归,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怀念之情,以民间文化的娱乐形式对屈原及其楚辞精神的传播。 (二)文人进入民间端午节 千古流传的端午节,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在文化层面上,习俗也有文化气味,文人们通过端午的习俗来传承屈原精神。在诗词中有了许多描写对端午习俗的场景,充分展现文人对屈原的深深怀念。以有关端午节活动的诗词句子为例:苏轼屈原塔: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难不死,何必较考折。声名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这首五言古诗,共24句。诗中有楚地端午民俗的由来,投饭和竞渡娱乐化的热闹的场景,但真正表达的是诗人对屈原不苟求富贵、追求理想的节操和精神品格的缅怀赞美,联想自己的坎坷,这两者在他心灵的撞击中听到是悲、哽咽、哀叫悲壮的声音。 例如: 方岳水调歌头词中,“骚意满潇湘”、“醉问屈原子”,借屈原表达出自己的怨骚之情。直言不讳“时事艰难甚矣”,表现出他对当时社会官场的黑暗的不满和对黎民百姓疾苦生活的哀叹。刘辰翁的金缕曲被公认是端午词中的佳作, 锦岸吴船鼓。问沙鸥、当日沉湘,是何端午。长恨青青朱门艾,结束腰身似虎。空泪落、婵媛女。我醉招累清醒否,算平生、清又醒还误。累笑我,醉中语。黄头舞棹临江处。向人间、独竞南风,叫云激楚。笑倒两崖人如蚁,不管颓波千屡。忽惊抱、汨罗无柱。闻两日观渡有溺者。乃渔歌斜阳外,几书生、能办投湘赋。歌此恨,泪如缕。 屈原的这份赤胆忠心,刘辰翁推崇备至,他身处宋元交替之际,亲历国难,有着与屈原相似的经历,相同的爱国思想自然与屈原联系到一起。这首金缕曲是在国破家散,多重哀叹,悲懑下痛然而作。在端午“竞渡”之时,泪染衣襟,长歌当哭,悼念屈原并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眷恋念之情和国家沦丧的愁苦之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