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地理地球的结构地理说课稿湘教版.docx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淡定说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对内部圈层内容的教学,关键要使同学抓住 地震波、横波、纵波的概念和特点,知道不连续面的含义,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及缘由,再引导同学分析教材 23 页图 1.26,划分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岩石圈概念的教学要据图讲授,划出范畴,强调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分;外部圈层就要重点讲明各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物质形状,知道外部圈层是同心圈层;教学方法可实行多媒体演示,对内外圈层逐个显示和叠加,并初 步使同学明白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三维目标 学问与技能 1.明白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把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 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形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2.把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点(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3.明白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点;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明白地震波的分类,特点及划分依据;2 通过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明白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3 看图明白地壳中两大圈层的特点;4.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对同学进行喜爱自然、喜爱科学的训练;教学重点 1.明白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利用“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教学难点,初步把握读图分析技能;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2.地球的内部圈层;教具预备 多媒体软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0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意图,地球各内部圈层对比表,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图 课时支配 1 课时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谈天” 是为了“ 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 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看鸡蛋的示意图)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推动(新学问传授)老师精讲二、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1熟悉地震波,指出纵波与横波最突出的差异?(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摸索:当地震发生时,在震中的人们第一感到地面上下跳动仍是左右晃动?为什么?地震波传播速度传播介质纵波快固液气三态横波较慢固态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关;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假如 地球物质完全是均一的,那么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将以直线和不变的速度前进;但实际分析 的结果说明,地震波在向下传播时总是沿着弯曲的路径传播并且不同深度的波速不一样,这 说明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均一的;2读图训练,熟悉地震波的变化与地球的内部分层;引导读图“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 逐步深化;纵坐标与横坐标分别表示的含义?如何区分纵波与横波?纵波、横波有几次明显的变 化?在什么深度上有明显的变化?怎么变化?在两个不连续面上,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 明白什么问题(传播介质的变化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差别很大)?估计古登堡界面两侧 地球物质的状态可能是什么?依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点,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地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0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幔、地核);特 点深度纵波、横波传播速度发觉者发觉时间界 面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莫霍面33 km 莫霍洛维契奇1909 明显增加 纵波速度明显下降,古登堡面2900 km 古登堡1914 横波消逝三、细读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分析对比,列表比较;称名范深度主要特点围壳地地平均 17(1)固态,由各种岩石组成表莫霍(2)各地厚度不一千米幔地界面17290(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莫(1)固态,硅酸盐类物质,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霍界面 量逐步增加核地古登堡0 千米(2)上部有一软流层界面(3)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29006古(1)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登堡界(2)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面地心371 千米(3)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留意四点:1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圈的位置关系;2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由于这一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 生热温度高,岩石就像烧红的玻璃,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呈熔融状态,如同倾倒的浆糊;3地幔的物质成分?主要是硅酸盐类,铁镁是硅酸盐类物质中含量较多的化学元素;组 成物质与化学成分的区分;4内核为何是固体?纵波在地下 态转为固态;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 000 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 5 000 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柔弱,进一步证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0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明内核为固态;(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 地幔:地幔的范畴是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它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是三大圈层中的中 间层,厚度为 2800 多千米;依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地幔 圈占了地球大部分的质量;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软流层物质仍是岩石(主要是橄榄岩、榴辉岩等),为硅酸盐类、氧化物等;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岩石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呈 融熔流淌状态,如同倾倒的浆糊;依据地震波变化情形估计,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与上下 层物质都不同,并构成一个圈层,在地质构造学中称软流圈;软流圈层厚度范畴并不是从莫 霍面算起,约在地下 60250 km,它属上地幔部分,但位置并不在地幔的顶部;因此,软流 圈层与地壳之间(即与莫霍面之间)仍有一层物质存在,即上地幔的顶部,也是岩石,并构 成了一个圈层,它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地核:由于横波不能通过外核,所以外核部分呈液态,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元素,而液态铁的运动形成一个庞大的磁场;由于地震波速度在内核处加快,随着深度增加,压力 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上升得比温度升得快,所以内核呈固态;(投影)表格内部圈层组成分层状态地理意义硅铝层地壳岩石固态硅镁层上地幔地幔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固态岩浆和地震下地幔地核铁镍等重金属元素外核液态磁场内核固态我们明白了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再来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四、简洁熟悉地球的外部圈层,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1大气圈范畴和大气的密度的变化?水圈中水体的分类?生物圈涉及的范畴?2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的划分界限有什么差异?(内部圈层的界限相对明显,外部圈层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0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更为亲密,并无明显的界限;3通过分析水圈的特点,进一步熟悉外部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水体的分布与水循环连续不规章的圈层;小结:今日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知道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和外部的三个圈层;下面大家来做些巩固习题;练习:3.地球外部圈层包括 _、_、 _;4.水圈有什么特点?5.生物圈的范畴;1.填表特点界面深度纵波、横波传播速度发觉者发觉时间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明莫霍面33 km 莫霍洛维契奇1909 显增加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古登堡面2900 km 古登堡1914 波消逝2.填表内部圈层组成分层状态地理意义硅铝层地壳岩石固态硅镁层上地幔地幔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固态岩浆和地震下地幔地核铁镍等重金属元素外核液态磁场3.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核固态4.连续但不规章;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5.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板书设计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0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详欢迎下载重 点 难 点解从宏观上,正确熟悉地球的圈层结构由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组成,从微观上分析地 震波分为纵波 P 波 和横波 S 波 ,不同的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也不相同;从而了 解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依据和基本特点,地壳、岩石圈、软流层的区分;仍应懂得地壳 厚度变化规律和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把握地球外部三大圈层及其相互关系; 一 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 核的基本特点;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剧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 波 和横波 S 波 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 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两个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地震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 千米处 指大陆部分 ,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 2900 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逝,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是地壳与岩石圈概念的区分:在于范畴和界面的不同;莫霍界面以上称地壳,以下为地幔;软流层仅是上地幔上部的较薄的一层;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合称岩石圈;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要小; 软流层以上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二 识记大陆和海洋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懂得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名师归纳总结 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壳平均厚度约17 千米,大陆部分第 6 页,共 10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平均厚度约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60 一 70 千米;海洋地壳较33 千米,高山、高原地区 如青藏高原 地壳厚度可达薄,平均厚度约 6 千米;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大范畴固体表面的海拔较高,地壳越 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大陆地壳是双层结构,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大洋地壳往往是单层结构,硅铝层很薄,甚至缺失;地壳厚度的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是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 三 运用图表分析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进展的自然环境;难点解析从物质形状、空间分布、相互联系等方面明白地球的外部圈层是同心圆圈层;生物圈与 其他圈层相比,其不同点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其他圈层是由无机物组成的,而生物就构 成了生物圈的主体,是一个特别活跃的圈层;其次,其他圈层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结构,而生物圈就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形成一个特别的结构;1 地震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横波S 波 传播速度慢,纵波P 波 传播速度快;2 地震波中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3 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 千米处,在这里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另一个在地下 2 900 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 降,横波完全消逝;4 岩石圈的范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 ;1当地震发生时,震中的人们第一感到地面上下跳动仍是左右晃动 . 我的思路:地震发生时,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从震源剧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肯定范畴内地面的震惊;地震波分纵波(P 波)和横波( S 波),纵波传播的速度较快,最先到达地面,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的速度较慢,随纵波之后到达地面,引起地面左右晃动;所以,当地震发生时,人们第一感到地面上下跳动,然后左右晃动;名师归纳总结 2 你知道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时速度有什么变化吗.你能说明为什么吗. 第 7 页,共 10 页我的思路:从课本图1.26 可以看出: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显加快,一般认为是由于温度和密度都明显增加造成的;在经过古登堡界面时,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逝,一般认为地球的外核是液态; 3 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构成的,你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 我的思路: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其名师归纳总结 大陆部分较厚,约33 千米,海洋部分较薄,只有几千米,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 千米;第 8 页,共 10 页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第 9 页,共 10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第 10 页,共 10 页- - - - - - -